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ertial gravity waves observed by a Doppler wind LiDAR and their possible sources 被引量:1
1
作者 XiangHui Xue DongSong Sun +1 位作者 HaiYun Xia XianKang D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0年第5期461-471,共11页
In this paper,we use wind observations by a Doppler wind LiDAR near Delingha(37.4°N,97.4°E),Qinghai,Northwestern China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rtial gravity waves in the stratosphere.We focus on 1... In this paper,we use wind observations by a Doppler wind LiDAR near Delingha(37.4°N,97.4°E),Qinghai,Northwestern China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ertial gravity waves in the stratosphere.We focus on 10–12 December 2013,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case study.Most of the time,the inertial gravity waves extracted from the LiDAR measurements were stationary with vertical wavelengths of about 9–11 km and horizontal wavelengths of about 800–1000 km.However,for parts of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in this case study,a hodograph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 inertial gravity wave propagation features were present at lower and upper altitudes.In the middle and upper stratosphere(~30–50 km),the waves propagated downward,especially during a period of stronger winds,and to the northwest–southeast.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upper troposphere(~10–20 km),however,waves with upward propagation and northeast–southwest orientation were dominant.By taking into account reanalysis data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we have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wave patterns in the lower and upper stratosphere during this part of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The combined data sets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t wave patterns at lower and upper height levels are likely to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lower and upper stratospheric jet str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waves lidar wind observations
下载PDF
Correction of temperature influence on the wind retrieval from a mobile Rayleigh Doppler lidar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若灿 夏海云 +5 位作者 窦贤康 孙东松 韩於利 上官明佳 郭洁 舒志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30-236,共7页
A mobile Rayleigh Doppler lidar based on double-edge technique is implemented for simultaneously observing wind and temperature at heights of 15 km-60 km away from ground.Before the inversion of the Doppler shift due ... A mobile Rayleigh Doppler lidar based on double-edge technique is implemented for simultaneously observing wind and temperature at heights of 15 km-60 km away from ground.Before the inversion of the Doppler shift due to wind,the Rayleigh response function should be calculated,which is a convolution of the laser spectrum,Rayleigh backscattering function,and the transmission function of the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used as the frequency discriminator in the lidar.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on the accuracy of the Une-of-sight winds shows that real-time temperature profiles are needed because the bandwidth of the Rayleigh backscattering function is temperature-dependent.An integr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e inversion of the temperature,where the convergence of this method and the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below 60 km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inverted.Then,real-time and on-site temperature profiles are applied to correct the wind instead of using temperature profiles from a numerical prediction system or atmosphere model.The corrected wind profiles show satisfactory agreement with the wind profiles acquired from radiosondes,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Doppler lidar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wind observation stratosphere and lower meso-sphere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李启业 陈耿 +3 位作者 岑铭 文铮 毕研群 盘青坪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4期22-28,共7页
冰川作为“固态水库”其融水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冰川科学研究并努力探索冰川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从航空测量... 冰川作为“固态水库”其融水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冰川科学研究并努力探索冰川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从航空测量经验、冰川试验区域气象条件及航飞设备三方面开展冰川航测可行性分析及技术方法论证。结果表明,冰川激光雷达数据平面及高程误差绝对值均以≤10 cm为主,占比分别为86.6%(X方向)、86.5%(Y方向)、66.6%(XY方向)、90.0%(Z方向),误差值满足冰川观测要求。此次冰川试验验证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冰川科学观测中的可行性,实现了高海拔、高落差、极端天气地区航空测量技术突破,为促进我国冰川科学研究发展增添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 冰川观测 气象分析 应用试验
下载PDF
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相互关系研究
4
作者 贺杰 孙康闻 +2 位作者 任超 戴光耀 吴松华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98-716,共19页
基于CALIPSO卫星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选取经度范围108°E~124°E、纬度范围18°N~41°N区域内的海洋区域(即中国近海海域),对其在2007―2016年内对流层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基于CALIPSO卫星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选取经度范围108°E~124°E、纬度范围18°N~41°N区域内的海洋区域(即中国近海海域),对其在2007―2016年内对流层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气溶胶的532 nm后向散射系数和532 nm消光系数都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气溶胶的退偏振比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由于相对湿度增大导致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和整体形态发生变化。同时,气溶胶各光学特性整体在夏季最低,在春季、秋季、冬季会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于某处交替变化,这可能与不同季节内各种类气溶胶所占比例不同有关;气溶胶各光学特性在2014―2016年的值显著低于2007―2013年,这可能是中国的环保政策执行有力的结果。进一步划分中国近海海域之后进行分析,10年内,因海洋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按黄渤海、东海、南海依次增大,气溶胶各个光学特性的整体值按黄渤海、东海、南海依次减小;进一步对海域内划分高度层进行分析可知,在0~7 km范围内,高度越高,海洋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越小而陆地来源气溶胶所占比重越大,同时气溶胶退偏振比整体值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特性 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与红外探路者卫星观测 ERA5 中国近海
下载PDF
24 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sodium layer over Wuhan by lidar 被引量:8
5
作者 CHENG XueWu GONG ShunSheng +4 位作者 LI FaQuan DAI Yang SONG Juan WANG JiaMin LI FengYa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287-293,共7页
Based on the dual-wavelength lidar we have developed, the 24 h continuous ob- servation has been realized in its sodium channel by using Faraday atomic filter technology and other relevant technologies. This will faci... Based on the dual-wavelength lidar we have developed, the 24 h continuous ob- servation has been realized in its sodium channel by using Faraday atomic filter technology and other relevant technologies. This will facilitate the continuous ob- servation of the sodium layer and the relevant upper atmosphere over Wuhan. A result of about 50 h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daytime column density of so- dium layer over Wuhan is sligh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during the nightti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radic sodium layer occurring during the daytime are 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the night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24 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sodium layer FARADAY atomic filter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lidar observations of Na meteor trails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XIE QiuHong1,2,3 & YI Fan1,2,3 1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ce Environment and Geodes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China 3 State Observatory fo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Wuhan 43007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22-2427,共6页
Na lidar measurements of atom meteor trails with an integration period of 3.2 s were conducted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A total of 125 Na meteor trail events were registered from 166 hours (16 nigh... Na lidar measurements of atom meteor trails with an integration period of 3.2 s were conducted at Wuhan (30.5°N, 114.4°E), China. A total of 125 Na meteor trail events were registered from 166 hours (16 nights) of lidar data. These Na trails show peak densities ranging from 4040 to 39170 cm?3 with a mean of 16430 cm?3, while their occurrence altitudes vary from 77.2 to 111.6 km with a distribution centroid at 92.6 km. The upper edge of the Na trail altitude distribution resembles that of the altitude profile of the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mean Na layer. In particular, the trail altitude histogram maximum occurs around the mean Na layer peak.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early lidar observations of K and Fe trails, which shows that meteoroids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tend to yield more atom meteor trails detectable by ground-based lidars around the peak of the regular metal layers than elsewhe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Nas layers wa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 bunch of Na meteor trails, and that they occurred near the altitude of the Nas layer p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观测 流星尾迹 钠层 武汉 中国 海拔高度 激光雷达探测
原文传递
利用星载激光雷达资料研究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4
7
作者 李积明 黄建平 +1 位作者 衣育红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8-707,共10页
已有研究表明:云的垂直结构(简称CVS)是一个在卫星资料反演和气候模式预测中很重要的云特征。本文通过利用美国2006年刚发射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所负载的激光雷达Level... 已有研究表明:云的垂直结构(简称CVS)是一个在卫星资料反演和气候模式预测中很重要的云特征。本文通过利用美国2006年刚发射的卫星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所负载的激光雷达Level2_05km的云数据,研究了东亚地区(18°N^53°N,74°E^144°E)云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多层云云量在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分别为43.6%、29.6%、21.1%、33.3%,而多层云分布中双层云比例最大。云顶和云底高度除了随季节变化显著外,还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单层云、双层云以及三层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的数据显示,三层云中最上层的云顶和云底最高,并始终高于两层云中最上层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平均云层厚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其值普遍在0.9~2km范围之间。而云层间距同样没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变化,其出现的概率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间距在0.35km的概率最大,占到将近50%。而间距在1.45km附近的概率大约为15%,高一点的可达到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云量 云的垂直结构
下载PDF
Model 6000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性能评估及数据订正 被引量:28
8
作者 谭浩波 陈欢欢 +5 位作者 吴兑 邓雪娇 邓涛 李菲 赵晓利 毕雪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693,共7页
介绍了器测能见度测量仪器的分类与测量原理。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布网观测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的原始信号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能见度测量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发射能量与气温呈反相关,在数据处理中可以通过归一化处理去掉其影响;... 介绍了器测能见度测量仪器的分类与测量原理。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布网观测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的原始信号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能见度测量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发射能量与气温呈反相关,在数据处理中可以通过归一化处理去掉其影响;背景噪声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受光辐射的影响,安装能见度仪时应注意方向和位置,尽量减少背景噪声,提高仪器信噪比。通过能见度仪测值和人工观测值的比较分析表明: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能见度小于15 km时,量值比较吻合;在能见度大于15 km时,器测值明显大于人工观测值;利用统计方法对器测值作数据订正,能有效减少高能见度的测量误差。利用激光雷达反演能见度,将其反演值与能见度仪测值进行比较,表明两种探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前向散射 能见度仪 激光雷达
下载PDF
基于切比雪夫方法的多普勒激光雷达高空风场垂直探测精度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玉宝 高玉春 +1 位作者 刘秉义 李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7-344,共18页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是目前探测晴空风场精细结构的重要遥感手段之一。中国第一部车载多普勒激光雷达已经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进行准业务化运行。综述了国内外非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发展概况,介绍了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方法...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是目前探测晴空风场精细结构的重要遥感手段之一。中国第一部车载多普勒激光雷达已经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进行准业务化运行。综述了国内外非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发展概况,介绍了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方法,分析了测风数据误差。并以2008年9月24—28日,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气象保障试验期间测风数据为例,对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进行评估分析。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数据与神七飞船主着陆场附近的探空资料和北京数值预报同化资料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测风数据时空分辨率高,是一种可信的高精度大气风场探测手段。为了消除多普勒激光雷达的测风数据较大的高频随机误差,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正交展开滤波方法得到的低通分量,更好地揭示了在垂直方向上较大空间尺度波动的大气风场信息。利用这一方法对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测风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用于较大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可以提高初值场同化的效果。而滤波分析分离出的高通分量,尽管主要是高频随机误差,但其中振幅较大的高频分量也许揭示了大气风场更小尺度的波动,这需要有更多的观测事实和更进一步的分析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风场 激光雷达 切比雪夫多项式
下载PDF
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卷云的探测 被引量:11
10
作者 迟如利 刘厚通 +3 位作者 王珍珠 刘东 周军 胡欢陵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95-1300,共6页
研制了一台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用于卷云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光退偏振比的探测研究。介绍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叙述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的结构、技术参数、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合肥... 研制了一台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用于卷云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光退偏振比的探测研究。介绍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叙述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的结构、技术参数、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合肥市西郊上空卷云的结构、退偏振比垂直廓线以及光学厚度的典型探测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初步探测结果表明,合肥西郊上空高度在6~10km的卷云的退偏振比在0.2~0.5之间,该激光雷达可以对卷云进行有效的探测,能较好地反映卷云及其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 卷云 光学厚度 退偏比 探测
下载PDF
气象激光雷达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32
11
作者 王青梅 张以谟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46-249,共4页
激光雷达能用来测量云、雾、能见度、空中风场、大气密度和大气温度,也可以用来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该文介绍了用于气象探测的半导体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一般弹性散射激光雷达、多普勒激光雷达、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Raman激光... 激光雷达能用来测量云、雾、能见度、空中风场、大气密度和大气温度,也可以用来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该文介绍了用于气象探测的半导体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一般弹性散射激光雷达、多普勒激光雷达、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Raman激光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认为人眼安全、高重复频率和宽探测范围是气象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固体激光雷达的气象应用最广泛,微脉冲激光雷达能同时测量云底高度、能见度和获得大气气溶胶消光廓线,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激光雷达是测量云底高度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探测 气象观测
下载PDF
Windcube激光雷达与测风塔测风结果对比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乔乔 张秀芝 王尚昆 《气象科技》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试验场,采用Windcube激光雷达测风系统与测风塔测风设备同步观测试验数据,计算了各种统计量,对风速、风向、标准偏差和湍流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indcube测量数据有效率在140m以下达到97%以上,测... 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试验场,采用Windcube激光雷达测风系统与测风塔测风设备同步观测试验数据,计算了各种统计量,对风速、风向、标准偏差和湍流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indcube测量数据有效率在140m以下达到97%以上,测量结果基本不受降水影响;Windcube与测风塔测得的风速、风向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9以上,100m高度风速偏差为-0.197m/s,相对偏差为-2.3%,平均风向偏差为-6.2°,平均湍流强度偏差0.0093,与其他文献的对比分析结果一致,能够满足风能资源评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测风 测风塔测风 同步观测 有效率
下载PDF
基于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的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秦 郑硕 +2 位作者 秦凯(指导) 胡明玉 张亦舒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29-235,共7页
运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对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遥感观测逐渐普及,但传统观测往往局限于固定站点,无法反映区域内气溶胶整体分布情况。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中心,运用车载便携式激光雷达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 运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对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遥感观测逐渐普及,但传统观测往往局限于固定站点,无法反映区域内气溶胶整体分布情况。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中心,运用车载便携式激光雷达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绘制出气溶胶三维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污染受地形影响,西侧太行山阻断了汾河盆地的气溶胶输送,气溶胶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低地汇聚,向东至广阔的平原扩散开;(2)石家庄东北至南部形成气溶胶汇聚区,其聚集程度由东北向南逐渐增强,此外太行山与燕山走向的西北部分的清洁区与污染汇聚区有明显分界;(3)石家庄市区外环线的气溶胶垂直扩散能力强、颗粒物不规则度较高,可能存在多源混合,市区气溶胶聚集高度的空间方位差异可能由污染源分布的不均衡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激光雷达 气溶胶 走航观测 石家庄
下载PDF
江淮地区秋季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旭辉 童欢欢 +1 位作者 王含月 耿天召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4,共11页
结合2018年10月15—20日国控站点监测数据、气象资料及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果,对江淮地区一次重度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和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定性分析了区域污染来源,分别基于激光雷达和空气站实测数据... 结合2018年10月15—20日国控站点监测数据、气象资料及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果,对江淮地区一次重度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和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定性分析了区域污染来源,分别基于激光雷达和空气站实测数据提出了外来源占比的估算方法,结合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的源解析结果,对比分析了外来源占比。以淮北市为例,结合NAQPMS和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的PM2.5在线源解析结果,对比分析此次污染过程的行业来源。结果表明,本地污染累积时段,主要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源为主(占比>70%);受北方污染输送时段,机动尾气占比显著升高,从19.4%(16日00:00)升至66.7%(17日11:00),淮北市、蚌埠市、合肥市3个城市污染物外来输送占比分别为52.2%~70.6%、48.8%~58.8%、41.5%~5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过程分析 数值模式 激光雷达走航 源解析
下载PDF
云高自动化观测对比试验与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伟 雷勇 +2 位作者 王敏 陶法 王柏林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北京观象台云高自动观测仪器对比试验数据,以微脉冲激光雷达(MPL)为参考、结合人工目测,对3台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2种天气条件(高能见度、低能见度)下漏判情况、误判情况和云高准确性3个方面...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北京观象台云高自动观测仪器对比试验数据,以微脉冲激光雷达(MPL)为参考、结合人工目测,对3台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2种天气条件(高能见度、低能见度)下漏判情况、误判情况和云高准确性3个方面;同时评价了激光云高仪对几种典型云属的探测能力。结果表明,激光云高仪与MPL一致性较好,大气中的雾、霾等气溶胶粒子是造成其测量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提高激光发射单脉冲能量、优化光学系统来提高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高 自动观测 微脉冲激光雷达 激光云高仪
下载PDF
激光测风雷达在城市近地层测风中的适应性观测试验
16
作者 王亚东 胡平 +1 位作者 尹春光 郑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14-216,277,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激光测风雷达在城市近地层测风中的适应性。[方法]2013年5~6月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在上海市嘉定区和兴隆沙开展了2次新型测风雷达与梯度测风塔的观测对比试验,对2种探测手段测得的不同高度的水平风速、风向及其... [目的]研究新型激光测风雷达在城市近地层测风中的适应性。[方法]2013年5~6月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在上海市嘉定区和兴隆沙开展了2次新型测风雷达与梯度测风塔的观测对比试验,对2种探测手段测得的不同高度的水平风速、风向及其标准偏差、相关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嘉定区的对比试验中,虽然激光测风雷达与风能测风塔2种方式测得的风速值有一些差异,但2组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风向的相关性明显好于风速,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在兴隆沙的对比试验中,激光测风雷达与风能测风塔所获得的风速数据在各层高度上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相比风速数据,风向数据在各层高度上的相关性较低。与嘉定区的对比试验相比,兴隆沙的对比试验在风速上的相关性表现较好,而在风向上则表现一般。[结论]2次对比试验的对比结果中水平风速、风向均有相关性达0.9以上的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新型激光测风雷达在低空风场数据获取方面具有较为良好的探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风雷达 近地层 风速 风向 适应性 观测试验
下载PDF
60km车载瑞利测风激光雷达研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燕 孙东松 +3 位作者 翁宁泉 窦贤康 王建国 张燕鸿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目前我国尚缺乏25~60 km大气风场实时探测手段,为此研制了60 km车载瑞利测风激光雷达。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对分系统的研制做了详细描述。为提高风场反演的精度,设计了标准具通过率函数校准系统。提出了标准具通过率函数校准方法,并开... 目前我国尚缺乏25~60 km大气风场实时探测手段,为此研制了60 km车载瑞利测风激光雷达。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对分系统的研制做了详细描述。为提高风场反演的精度,设计了标准具通过率函数校准系统。提出了标准具通过率函数校准方法,并开展实验对标准具通过率函数进行了校准。校准结果表明,接收机性能稳定,各参数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06。该系统在德令哈地区对15~60 km大气风场进行了观测,获得了水平风场的测量结果,并与当地探空气球的探测结果进行了比对,30 km以下一致性较好。对风速、风向测量误差进行了计算,40 km以下,风速测量误差≤4 m/s,风向测量误差≤6°,40 km以上,风速测量误差≤8 m/s,风向测量误差≤18°。该系统设计合理,性能稳定,能够实时探测10~60 km大气风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直接探测 F-P标准具 透过率函数 风场观测
下载PDF
武汉上空潮汐波活动的全天时钠激光雷达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洪辉 杨国韬(指导) +5 位作者 王继红 程学武 龚顺生 李发泉 杨勇 刘正宽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4,共8页
通过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的白天钠激光雷达,对武汉(30°30′N,114°E)上空的钠层昼夜变化特性及潮汐波活动进行了观测。在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两天的观测中,钠层表现出了很强的日周期变化特性,钠层的柱密度、层宽度、质心高度都呈现出... 通过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的白天钠激光雷达,对武汉(30°30′N,114°E)上空的钠层昼夜变化特性及潮汐波活动进行了观测。在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两天的观测中,钠层表现出了很强的日周期变化特性,钠层的柱密度、层宽度、质心高度都呈现出24 h的变化周期。各个高度上的钠层密度变化也呈现出清晰的24 h下行波的相位传播现象。这些结果都可以归因于一个显著的日潮汐波扰动。从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来的潮汐相位与GSWM00模式符合得很好。在其它的三个短时间白天观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显著的钠层日周期变化,而平均钠层日变化呈现出了显著的日潮汐波传播结构。这个结果与已有的报道很符合,即日潮汐波是武汉上空主要的潮汐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白天观测 钠层日变化 潮汐波
下载PDF
地基偏振拉曼激光雷达与CALIPS0星载激光雷达的对比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温春 黄忠伟 +2 位作者 周天 张瑾超 辛亚男 《干旱气象》 2016年第5期779-788,共10页
云和气溶胶具有显著的气候效应,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获取云和气溶胶的垂直结构信息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地基偏振拉曼激光雷达,将2014年3月6日和22日的观测... 云和气溶胶具有显著的气候效应,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获取云和气溶胶的垂直结构信息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地基偏振拉曼激光雷达,将2014年3月6日和22日的观测资料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和地基激光雷达的反演结果总体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 km以下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基激光雷达受到几何重叠因子的影响。因此,在晴空条件下综合地基和星载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可计算出地基激光雷达的几何重叠因子和盲区;多云条件下,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和地基激光雷达在中高层的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低层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于两者观测方向的不同和云体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拉曼激光雷达 CALIPSO激光雷达 云和气溶胶垂直结构 对比观测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的北京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柴文轩 王帅 +3 位作者 尤洋 侯玉婧 张天舒 王界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0,共8页
针对2018年3月9日至14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污染过程,利用在北京及其西南传输通道(保定-石家庄-邢台-新乡)和东南输送通道(天津-沧州-德州-济宁)的地基激光雷达观测网数据和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数据,并结合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 针对2018年3月9日至14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污染过程,利用在北京及其西南传输通道(保定-石家庄-邢台-新乡)和东南输送通道(天津-沧州-德州-济宁)的地基激光雷达观测网数据和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数据,并结合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气象数据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对本次北京地区污染过程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区域污染累积和传输过程,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在北京西南输送通道沿线城市存在明显的气溶胶污染气团传输特征,污染气团沿北京西南输送通道由南向北输送导致北京PM2.5浓度快速上升.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组网和车载激光雷达走航的联合观测,可有力地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对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联防联控的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组网 走航观测 输送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