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Associations with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1
作者 Sylvie Bourdet-Loubère Jean-Philippe Raynaud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13年第3期93-100,共8页
Background: Confronted to the increasing suicide rate in children, clinicians have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edict suicide-related behaviours (SRB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ve symptoms. Aims: To investig... Background: Confronted to the increasing suicide rate in children, clinicians have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edict suicide-related behaviours (SRB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pressive symptoms. Aims: To investigate associations among suicidal tendencies (thoughts and/or attempts), depression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57 children of 6 - 13-year-old. Results: Children who attempted or thought of suicide reported goodless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than nonsuicidal children did, and children who thought of or attempted suicide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than nonsuicidal children. Limitations: A more rigorous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suicidal ide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s a diagnostic interview based on the DSM-IV-TR will be valuable to futur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suicidality. Conclusions: Results may reflect the confirm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s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ity and underline the high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ife context among suicidal children. For this reason, more effective re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underlying aff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children with suicidality have special importance to prevent future suicidal behaviour during adolesc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CIDE Ideation SUICIDE ATTEMPT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DEPRESSION CHILDREN
下载PDF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ommon Hispanic Mutation (CCM1)
2
作者 Richard Campbell Christine L.Petranovich +2 位作者 Savannah Cheek Leslie Morrison Blaine Hart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0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mood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these areas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ommon Hispanic Mutatio... Purpose: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mood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these areas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ommon Hispanic Mutation, a gene tha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CCM1. Method: Fifty-four adults with previous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ommon Hispanic Mutation completed a mail survey that included assessments of the above identified areas. Results: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ose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enetic test results. The negative group expressed a more favorable attitude toward genetic testing (p p = 0.06).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regression, more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we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quality of life and more depressive symptoms (p p Conclusions: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 testing may influence emotional well-being after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ommon Hispanic Mutation.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eded that uses objective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s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s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cognitive test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CCM1. There is also a need for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y following genetic testing for CCM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preempt psychosocial difficul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lity of life DEPRESSION Genetic Testing subjectIVE COGNITIVE CONCERNS
下载PDF
精细尺度下郑州市城市居民福祉的测度——基于主客观比较的视角
3
作者 张志鹏 董冠鹏 +1 位作者 王相彪 郭雨臣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96,共8页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客观福祉测度结果具有显著的地理匹配性,匹配程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在街道尺度,不同街道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和东部的街道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生活质量水平匹配性高于其他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生活质量水平 多尺度统计模型 非补偿性聚合 居民福祉 郑州市
下载PDF
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4
作者 杨辰 辛蕾 +2 位作者 欧阳宏 梁立东 朱敏吉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当前“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更新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主要基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可达性等空间绩效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居民的实际生活体验和需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通... 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当前“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更新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主要基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可达性等空间绩效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居民的实际生活体验和需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根据客观评价(设施服务水平)和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强相关、中等相关、弱相关和不相关4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设施的相关性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结合典型社区生活圈实地调研,提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优化策略,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观评价 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设施 覆盖率 满意度
下载PDF
老年人群中视听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抑郁倾向的中介作用
5
作者 刘叶 高广峰 +3 位作者 周亦凡 凯维萨·阿布杜许库尔 汪楚楚 罗剑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5,共8页
目的探讨视听障碍(audio-visual impairments)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影响,以及抑郁倾向是否中介了视听障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方法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 目的探讨视听障碍(audio-visual impairments)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影响,以及抑郁倾向是否中介了视听障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方法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调查(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采用多阶段抽样,分别在县(区)-村(居)-家户-个人层面上进行抽样,并在县(区)-村(居)两级抽样中,采用按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proportional probability sampling,PPS)抽样,最终纳入了28个省份150个县(区)的450个村/社区。本研究基于2018年的CHARLS数据展开研究,纳入标准为:(1)年龄≥60岁;(2)有完整的自我报告的视力和听力状况;(3)至少含有生活满意度、主观期望寿命、自评健康状况3项主观幸福感指标中的一个。CHARLS使用Likert五分量表测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y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10,CESD-10)测定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视听障碍与抑郁倾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并通过中介模型分析抑郁倾向的中介作用。双侧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620人。其中有视听障碍的患者抑郁倾向水平明显更高,主观幸福感的三项指标均较低(P值均小于0.05)。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视听双重障碍与更高的抑郁倾向水平和更低的自评健康、主观期望寿命有关;视觉障碍和视听双重障碍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有关。抑郁倾向在视听双重障碍与生活满意度间及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视听双重障碍与自评健康和主观期望寿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视听障碍与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状态有关,抑郁倾向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调查(CHARLS) 生活满意度 主观期望寿命 自评健康 抑郁倾向 视听障碍 老年人
下载PDF
重塑生命正义:智慧教学的主体性价值悖论及其消解
6
作者 许三珍 夏海鹰 +1 位作者 吴南中 赵志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4,共14页
人工智能在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同时,也促逼教育陷入主体性困局中。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区教师的智慧课堂实践,出现智慧教学存在自然质感流失、思维浅化、情感淡退和个性消弭等主体性价值困境,这与AI教育应用的初衷适成悖反格局。而悖论的消... 人工智能在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同时,也促逼教育陷入主体性困局中。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区教师的智慧课堂实践,出现智慧教学存在自然质感流失、思维浅化、情感淡退和个性消弭等主体性价值困境,这与AI教育应用的初衷适成悖反格局。而悖论的消解有赖于智慧教学主体性价值逻辑的澄明,包括回应价值内容、载体与原则等关键伦理问题。生命自然性、思想性、精神性和独特性蕴藏的存在维护效能,是主体性的重要价值表征。这些价值的挖掘与实现,须由自由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完成,并要求个体在实践中遵循“自发-自觉”“为我-我为”“受动-能动”相统一的原则。循此逻辑,智慧教学应重塑感官叙事模式,通过数字化质感创生方式张扬生命的自然性价值;通过媒介选择、信息要素调控与沉浸技术运用,营构深度思维图式,挖掘生命的思想性价值;通过建立智能化情绪激活机制,守护情感本真,涵育生命的精神性价值;通过构筑智能化差异发展空间,激发主体内生动力与创造性,彰显生命的独特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学 主体性价值 生命正义 技术悖论 人工智能
下载PDF
论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美的内在意蕴
7
作者 王莎 马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凸显出汉人对于生命延续的渴望。其包容自信的艺术姿态,高度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展露出鲜明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深沉雄大 一统性 生死观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走出知识异化:儿童主体性知识生活的创生
8
作者 王利平 程晋宽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6,共9页
对课堂知识生态进行认识论意义上的现场还原,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的知识生活和知识处境。传统认识论中的儿童面临着客观知识主观化的知识异化,也面临着师生的知识代沟和交往互动中的对象化。基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观,儿童在“前... 对课堂知识生态进行认识论意义上的现场还原,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的知识生活和知识处境。传统认识论中的儿童面临着客观知识主观化的知识异化,也面临着师生的知识代沟和交往互动中的对象化。基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观,儿童在“前知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身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生成性知识等来自生命本体的主体性知识,具有更高的教育本体性价值,恰恰是课堂知识生产的入口和通道,能够帮助儿童获得解放了的“知识生活”。教师和儿童的知识角色将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儿童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生产者,教师是从事儿童知识分析、延伸的引导者,课堂随之成为知识创造之途与创新人才培养之场。儿童主体性知识生活的创生,是中国式课堂教学评价乃至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核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异化 主体性知识 知识生活 课堂教学 儿童“前知识”
下载PDF
儿童的可能生活及其教学实现
9
作者 楚慧杰 程良宏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儿童的可能生活基于现实并指向未来,是儿童行动能力所能实现,要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规划和创造生活。可能生活之所以“可能”,在于儿童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是有待实现的现实生活,在于教育需要引导儿童去... 儿童的可能生活基于现实并指向未来,是儿童行动能力所能实现,要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规划和创造生活。可能生活之所以“可能”,在于儿童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是有待实现的现实生活,在于教育需要引导儿童去探索并实现可能生活。儿童的可能生活能够彰显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儿童完整生活的建构,发展儿童良好的创造性。儿童可能生活的教学实现路径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引导儿童感悟生活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为儿童提供多种可能;尊重儿童作为生活主体,保障儿童足够的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可能生活 教学实现 生活空间 主体性
下载PDF
一种计及飞行科目的飞机结构当量损伤评估算法
10
作者 刘宇麟 毛海涛 张柱柱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0,共6页
飞机使用寿命消耗通常采用机群寿命监控方法,但飞机结构实际使用寿命受实际飞行情况影响,不同飞行科目疲劳载荷谱的明显差异性导致疲劳损伤有所不同。为此,提出了一种计及飞行科目的飞机结构当量损伤评估算法,建立了考虑飞行科目的结构... 飞机使用寿命消耗通常采用机群寿命监控方法,但飞机结构实际使用寿命受实际飞行情况影响,不同飞行科目疲劳载荷谱的明显差异性导致疲劳损伤有所不同。为此,提出了一种计及飞行科目的飞机结构当量损伤评估算法,建立了考虑飞行科目的结构当量损伤计算模型。以某机队为例,对其一年内不同飞行科目的结构当量损伤进行实例研究,发现该型飞机不同飞行科目的当量损伤差异明显,相对于低过载飞行科目,高过载飞行科目对滤波阈值敏感度更低;基于该型飞机的不同飞行科目特征,分析选取合适的滤波阈值和采样率,在保证损伤计算误差小于1%的情况下,可有效缩减数据计算量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机寿命监控 当量损伤 飞行科目 滤波阈值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功能、现实挑战与拓展路径--基于马克思精神交往观
11
作者 胡德庆 《理论建设》 2024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的“对内”和“对外”双重价值。在马克思精神交往观视域下,其双重价值主要包括:对内刻入中国基因,发展国人的“本质性存在”;渗透中国精神,激发现代“生产动能”;融进中国理论,共建民族“自由王国”;以及对外...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的“对内”和“对外”双重价值。在马克思精神交往观视域下,其双重价值主要包括:对内刻入中国基因,发展国人的“本质性存在”;渗透中国精神,激发现代“生产动能”;融进中国理论,共建民族“自由王国”;以及对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建设世界“现实共同体”。时下“讲好中故事”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敌对势力正有意扭曲中国故事、多元思潮正持续消解中国故事、数智空间正无声解构中国故事,以及少数“新一代”正被动误解中国故事。应从全面把握中国故事意识形态属性、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中国故事话语叙事、用数智技术全时空赋能中国故事高质传播、分众化观照重点群体对中国故事接受度等方面,持续推进和拓展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使其内外双重功能得以更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精神交往观 精神生活 主体交往 形象传播
下载PDF
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病耻感的关系
12
作者 丁明欣 刘正娟 宋艳玲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分析生命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病耻感的关系。方法对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行内镜下内痔套扎术的530例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定量表(SF-36)、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慢性...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分析生命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病耻感的关系。方法对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行内镜下内痔套扎术的530例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定量表(SF-36)、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SCI)调查,分析影响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病耻感的关系。结果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71.53±8.96)分,便秘、痔核大小、疾病严重程度、术后感染情况不同的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便秘、痔核过大、术后感染均是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正相关(r=0.553,P<0.001),与病耻感得分呈负相关(r=-0.608,P<0.001)。结论便秘、痔核过大、术后感染均可能是内痔套扎术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临床需密切注意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其病耻感,提高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内痔套扎术 内痔 生命质量 主观幸福感 病耻感
下载PDF
美好生活的人学意蕴及实践路径
13
作者 郗芙蓉 郭钦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7-51,共5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现实的人”作为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并非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内含多重规定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既是“实践”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更是“历史”的人。美好生活秉承人民至上的... 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现实的人”作为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并非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内含多重规定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既是“实践”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更是“历史”的人。美好生活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人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确证了“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创造主体、价值主体和享有主体的统一。美好生活想要从理念愿景变为现实体验,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力,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根本原则,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美好生活 主体 新质生产力 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
下载PDF
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究——以生命意义感为中介变量
14
作者 蓝一沁 丁力 +1 位作者 张宇恒 朱进炎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7期148-151,共4页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整,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不高,其成长期的不成熟易导致陷入“生命困顿”。基于此,从生命意义感切入,通过理论和实证探索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整,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不高,其成长期的不成熟易导致陷入“生命困顿”。基于此,从生命意义感切入,通过理论和实证探索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对主观幸福感正向预测;家庭支持对存在生命意义感正向预测;存在生命意义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中起中介作用;寻求生命意义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无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悟社会支持 生命意义感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主体·空间·行动:民俗主义视角下民俗体育传承的思考
15
作者 李文鸿 赖炳森 李雪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承应以顺应时变、扩大传承群体和生存空间为旨归,需要在传承的主体—空间—行动框架下予以思考.具体而言:传承主体是由传者、承者和支持者等构建的完整人际生态,担负承续和光大技艺的双重任务,以重新融入当下社会为前提;传承主体需要主动建构适宜生存的新空间,从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记忆等方面融入城乡文化共同体;具体行动上,传承主体应以兼职传承再嵌入日常生活,以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融入当下社会结构,以实质性传统传续化解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民俗主义 传承主体 空间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李静凤 黄雪芳 +3 位作者 何敏静 卢秋余 黄桂妹 陈爱桃 《全科护理》 2024年第2期355-358,共4页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家庭照顾者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11月佛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病人的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家庭照顾者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11月佛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病人的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HD病人家庭照顾者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177例MHD病人家庭照顾者总体幸福感总分为(64.72±16.0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社会交往情况、照顾者自身身体状况、照顾者照顾意愿、照顾者生活满意度是家庭照顾者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量的48.9%。结论:MHD病人家庭照顾者总体幸福感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照顾者主观幸福感受病人社会交往情况、自身身体状况、照顾意愿、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社会、医护人员应关注主观幸福感低的家庭照顾者,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家庭照顾者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下载PDF
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父母未来信心的中介效应
17
作者 刘叶 李芳 刘磊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42,共11页
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检验家庭中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晚年阶段的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未来信心”在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 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检验家庭中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晚年阶段的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未来信心”在子女受教育程度与父母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子女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父母未来信心”而影响着父母的主观幸福感;父母养育子女的数量与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未来信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是这种负相关会随着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稳定而持续的婚姻、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拥有非农户口和养老保险等均与父母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最优及理性的选择;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大对多子女家庭的专项教育补贴,降低教育成本;最后,鼓励“老有所养”和“幼有所育”良性互动,突出子女教育对父母养老的反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受教育程度 父母未来信心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教育效能 养老服务 生育意愿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精神康复者的主体性缺失与重构——以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例
18
作者 祁颖菲 《社会建设》 2024年第5期76-98,共23页
本文基于日常生活理论,通过对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被监控的身体展演、固化的钟表时间以及边缘化的生活空间构成了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缺失的现实表征;社会工作立足精神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优势赋能、... 本文基于日常生活理论,通过对武汉市X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被监控的身体展演、固化的钟表时间以及边缘化的生活空间构成了精神康复者主体性缺失的现实表征;社会工作立足精神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以优势赋能、意义赋予与价值生产为实践目标,通过身体资本再造、康复故事书写、空间营建与印象管理的实践策略,重构精神康复者的身体自主性、时间创造性和空间能动性,推动精神康复者逐渐从被动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客体转变为自主把握生命进程的主体。社会工作以“面向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不仅赋予精神康复者群体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为本土社会工作注入了一种“实践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精神康复 日常生活理论 主体性 社会工作
下载PDF
论教师的学科实践
19
作者 王永明 王飞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5,共12页
从学生角度阐释学科实践固然合理,但要使其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还需要从教师视域考察和理解学科实践。缺乏教师深度参与的学科实践,常常出现虚、假、窄、浅表、外化等问题,难有实效。因此,教师亦需开展学科实践。教师的学科实... 从学生角度阐释学科实践固然合理,但要使其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还需要从教师视域考察和理解学科实践。缺乏教师深度参与的学科实践,常常出现虚、假、窄、浅表、外化等问题,难有实效。因此,教师亦需开展学科实践。教师的学科实践与学生视角阐释的学科实践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教师的学科实践是教师基于自己的学科学习和生活实践,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科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过程。教师学科实践的展开机制包含了学科的实践化、实践的课程化和课程的一体化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四个环节。教师顺利开展学科实践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合理认识自我、课程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展开学术化的生活实践和掌握有效的课程转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践 教师的学科实践 学科课程 生活实践 学科教学新生态
下载PDF
道德共同体何以可能?——一种塞拉斯的方案
20
作者 周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170,共10页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 在探讨道德共同体形成可能性问题上,塞拉斯并未遵循经典方案,围绕“是”与“应当”的关系展开讨论,而是直接将“我们-意向”视为基本且初始的伦理意向。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以现实但偶然的情感为起点,也避免了以普遍却非现实的先验法则为起点。塞拉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哲学的核心任务并非为从个体走向道德共同体奠定根据,因为真实的主体直接就是共同体内的一个成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包含了我们对彼此关系的普遍理解,道德共同体的形成与伦理世界的构建是同一进程的两面。塞拉斯的立场挣脱了“是”与“应当”关系构成的枷锁,凸显了人本的精神,也为解决“我们为何必然成为规范的道德生物”这一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拉斯 道德主体 伦理生活 规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