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仪式生产、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武陵地区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 |
李烨鑫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战国楚漆奁的造物范式及文化意蕴探赜 |
杨先艺
杨四宝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3
|
清孝陵石象生艺术的视觉符号化设计与应用 |
刘宝成
周倩
|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4
|
文化消费主义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阻碍及其应对 |
郑玉豪
朱小玲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9
|
|
5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生活文化及其价值标识蠡探 |
宋明霞
|
《枣庄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 |
张杰
孔燕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7
|
从象征到移情--移情论美学的历史发生 |
苏宏斌
俞圣杰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8
|
数学学习背景的讨论与分析 |
周仕荣
|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9
|
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 |
张玉能
张弓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基于混合译码放大转发的最优中继选择方案 |
孙文胜
李乐媛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1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 |
张永奇
|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12
|
从叶芝的象征主义手法解读其贵族之梦 |
唐俊红
张莉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13
|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
苑涛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4
|
“人类正走在一条危险的小径上”——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电影论 |
敬鹏林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1 |
4
|
|
15
|
陶渊明的诗、酒与人生 |
何长文
|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
2003 |
1
|
|
16
|
变数:论《看麦娘》对池莉小说创作的意义 |
范耀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7
|
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及环境标志 |
戴宏民
戴佩华
|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9
|
|
18
|
环境标志与生命周期评价 |
戴宏民
刘彦蓉
|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9
|
穿越“符号化”生活幻象的路径——鲍德里亚思想道路特点的一个考察 |
李齐
张三元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0
|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 |
陈玉平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