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及时代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燕芳敏 王淑娜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绿色生活方式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的生成,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传承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绿色生活方式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的生成,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传承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植根于习近平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这一论述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绿色生活理念,而且为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为全球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绿色生活方式 生成逻辑 理论蕴涵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面向日常生活——论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域
2
作者 郑素华 杜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31,共11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当前似乎到达某种瓶颈状态。儿童文化研究在核心范畴、命题、话语构建上未有新的突破,这与儿童文化研究逻辑起点的模糊不无相关。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之于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当前似乎到达某种瓶颈状态。儿童文化研究在核心范畴、命题、话语构建上未有新的突破,这与儿童文化研究逻辑起点的模糊不无相关。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儿童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之于儿童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儿童的日常生活催生、形塑并构成了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普遍的、普通的、平常的,是在儿童日常生活中被赋予意义并发展的。因此,儿童的日常生活就是儿童文化研究的田野,以此为基点而形成了当代儿童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视域: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儿童的日常生活形式、儿童的日常社会关系及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化 日常生活 逻辑起点 问题视域
下载PDF
专项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张庆陶 彭丹 +3 位作者 孟凡星 张婷 陈亚利 甄鹏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专项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75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6)。对... 目的探讨专项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75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专项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HAMA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PSQI量表7个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PSQI量表的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所需时间、睡眠质量、促睡眠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WHOQOL-BREF量表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躯体健康、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39),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2)。结论将专项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专项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权力逻辑 资本逻辑 生活逻辑
下载PDF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推进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小琴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时代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面临着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精神生活系统本身的复杂矛盾问题,要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实现。着眼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时代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面临着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精神生活系统本身的复杂矛盾问题,要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性实现。着眼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层价值动因,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整体性思维深刻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国家—社会—人民多元主体逻辑、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的目标逻辑、道德自觉的伦理逻辑、公平正义的制度逻辑和共建共享的实践逻辑,并加强各种逻辑协同,在以人民为中心汇聚精神伟力、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促进主体自觉、以制度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和以社会贡献推进共享发展的多维努力和协同发力中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整体性 内在逻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数字文化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魏泳安 冯荟帆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47-255,共9页
数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深入研究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响意义重大。从数字文化消费中把握人民精神生活的趋向,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分析数字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效能:一方面,数字文化激发了人们参与精神生活的... 数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深入研究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影响意义重大。从数字文化消费中把握人民精神生活的趋向,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分析数字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效能:一方面,数字文化激发了人们参与精神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增加了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另一方面,数字文化存在生产的异化和内容供给良莠不齐、精神交往缺乏深入以及产生新的交往壁垒、物质能力限制数字文化消费能力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应该生产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并优化内容供给,建设数字文化平台,加深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提升人们的数字文化消费能力和理性自觉,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逻辑理路
下载PDF
“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
7
作者 阳海音 周文渝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双富裕”大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两个结合”的具体产物。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首先要充分解读“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规定、历史规定和文化...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双富裕”大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两个结合”的具体产物。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首先要充分解读“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规定、历史规定和文化规定三个实体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将“两个结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付诸实践,需要以理论定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实践定力,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以文化定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逻辑机理
下载PDF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孔祥忠 刘秀萍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内涵和特征、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实现路径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内涵和特征、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实现路径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概念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研究方法还不够丰富、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深入、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今后,应加强基本概念内涵的阐释研究、强化实证量化研究、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拓宽国际视野研究,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更全面更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生成逻辑 科学内涵 现实挑战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智能思政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9
作者 徐梦琪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思政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个体具有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更在总体上体现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思政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个体具有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更在总体上体现为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精神文化发展成果。由于智能思政与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功能、价值之“道”方面内在耦合,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智能思政具有显著的功能优势。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现实存在的掣肘智能思政功能发挥、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问题,以智能思政的高质量发展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思政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逻辑理路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维度探析
10
作者 吴明永 孙博杰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3期20-29,共10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的必要条件。面对精神追求、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文化困境,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合理生产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的必要条件。面对精神追求、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文化困境,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合理生产分配文化产品以及提高文化享受质量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文化逻辑
下载PDF
呼之唤之,凤至图出——疏解《论语·子罕》篇逻辑与结构
11
作者 董雪霏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论语·子罕》篇的结构有三层:天下为公的志道使命,据德依仁的进取不止,唯义是取的守经达变。孔子思想有着明显的“天下为公”的空间向度和“百世不迁”的时间向度,为了“百世可知”,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化解为“任重而道远”。... 《论语·子罕》篇的结构有三层:天下为公的志道使命,据德依仁的进取不止,唯义是取的守经达变。孔子思想有着明显的“天下为公”的空间向度和“百世不迁”的时间向度,为了“百世可知”,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化解为“任重而道远”。通过达巷党人、太宰对孔子之赞以及鄙夫之问,走进孔子思想之核心,感受他对“凤鸟至,河出图”升平之世的强烈呼唤。通过疏解,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传承“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子罕》 逻辑与结构 与命与仁
下载PDF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的嵌入逻辑及实施路向
12
作者 方锜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24-127,共4页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秉持着“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变化不断丰富,以增强学生“安全为本”意识和能力。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生...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秉持着“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变化不断丰富,以增强学生“安全为本”意识和能力。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学科课程的嵌入逻辑和实施途径,解读新课标中的课程设计逻辑,从教材、教师、教学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实施路向,以期为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聚焦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课程嵌入逻辑 教学实施
下载PDF
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13
作者 李晓元 熊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是,从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到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党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始终,使人民实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是,从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到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党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始终,使人民实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党为人民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使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党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历程,使人民向着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高品质生活目标迈进。这一历史逻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具有历史性,要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和目标;其本质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活而奋斗,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要汇聚党、人民、英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力,才能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美好生活 历史逻辑 启示
下载PDF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解读——兼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伦理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命题。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统摄下,人和自然间难以形成真正稳固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愈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尽管当代西方绿色思潮为消解生态困境提供了不同的批判进路,...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命题。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统摄下,人和自然间难以形成真正稳固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愈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尽管当代西方绿色思潮为消解生态困境提供了不同的批判进路,但囿于资本逻辑的窠臼,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悖论”产生的伦理根基。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理念,蕴藏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三层意涵,从“伦理根基”“伦理话语”和“伦理目标”三重维度出发,为超越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价值观,开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了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生态伦理 资本逻辑 西方绿色思潮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内化到外化: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演进理路
15
作者 侯爱萍 许九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是立足于人民的精神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条件,其时代意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追求中得到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以推进,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是立足于人民的精神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条件,其时代意蕴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追求中得到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以推进,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加以升华,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价值引领、舆论引导、产品供给、共享机制和数字赋能等层面接续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赋予经久不息的原动力和安如磐石的内聚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中由内化到外化,由理论到实践,按照“内在生成—关系联结—实践外延”的演进逻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向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重维度、追求向度和践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精神文明 演进理路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重维度
16
作者 方可 吕林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引领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内涵,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彰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世界意义。它以坚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引领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内涵,明确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彰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世界意义。它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精神引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定位”;以推进“两个结合”为方法遵循,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定法”;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定标”。这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推动文化大众化进程,巩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增强人民的文化意识,涵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自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价值意义 基本逻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逻辑
17
作者 李明鑫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3-48,55,共7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生活样态,它既内蕴了人民需要美好生活的始源性逻辑,又关联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性逻辑,还指涉了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终点性逻辑。人民生存与人民发展从需要维度塑构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生活样态,它既内蕴了人民需要美好生活的始源性逻辑,又关联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性逻辑,还指涉了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终点性逻辑。人民生存与人民发展从需要维度塑构了新时代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始源性逻辑;主体创造与劳动创造从创造维度显明了其过程性逻辑;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则从共享维度诠释了其终点性逻辑。三重方面虽各侧其重、各显其质,但却不能割裂而论,因为它们共同筑构了新时代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 整体性逻辑
下载PDF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逻辑和机制
18
作者 陶春丽 武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1,共6页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民群众认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美好生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书信文本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受众范... 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对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民群众认同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美好生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书信文本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受众范围方面与新时代美好生活观高度契合,这为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提供逻辑可能。习近平书信文本具有温情亲切的灵魂、先进典型的对象、言简意骇的话语、与时俱进的内容,运用其可增强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培育的感染性、感召性、感知性和感变性,这为运用习近平书信文本培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提供逻辑必要。为提升培育实效性,应该建构自觉的培育主体、具体的培育内容、多元的培育方式、全面的培育媒介、全程的培育评价、良好的培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书信文本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 培育逻辑 培育机制
下载PDF
高校青年生活观、奋斗精神教育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19
作者 庞艳华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53-54,57,共3页
高校的生活观与奋斗精神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把奋斗精神下的核心价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大学生的生活观与奋斗精神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理想追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前提,也... 高校的生活观与奋斗精神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把奋斗精神下的核心价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大学生的生活观与奋斗精神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理想追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大学生的亲和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将围绕高校青年生活观、奋斗精神教育展开,着重阐述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生活观 奋斗精神教育 生成逻辑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青少年价值培育的中国课程逻辑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波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面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基础教育深化发展的核心议题,厘清青少年价值培育的中国课程逻辑,是青少年价值培育从理念走向现实,以课程构筑恰切学校生活方式的必然之举。基于“历史-理论-实践”的分析框架,研究指出:青少年价值培育的历史逻... 面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基础教育深化发展的核心议题,厘清青少年价值培育的中国课程逻辑,是青少年价值培育从理念走向现实,以课程构筑恰切学校生活方式的必然之举。基于“历史-理论-实践”的分析框架,研究指出:青少年价值培育的历史逻辑正显现为文化生命生成的传统指向、超越自然生命的近代转向和文化生命自觉的当代回归。其理论逻辑需要回应“知识关切个体生命”的中国课程问题,在“文”与“化”的概念重建中贯通事实与价值,在“文”作为偕时与境、生成辩护的非对象性存在与“化”的情理融通、生生不己的生命状态中,走向文化生命的生成。由身体意向性为起点,“文”的情感激发、价值引领、理性构建和以“艺”入“境”是青少年价值培育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教育 文化生命 课程逻辑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