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ft and Thrust Characteristics of Flapping Wing Aerial Vehicle with Pitching and Flapping Motion
1
作者 Chunjin Yu Daewon Kim Yi Zhao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4年第12期1031-1038,共8页
Development of flapping wing aerial vehicle (FWAV) has been of interest in the aerospace community with ongoing research into unsteady and low Reynolds number aerodynamics based on the vortex lattice method. Most of t... Development of flapping wing aerial vehicle (FWAV) has been of interest in the aerospace community with ongoing research into unsteady and low Reynolds number aerodynamics based on the vortex lattice method. Mos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been about pitching and plunging motion of the FWAV. With pitching and flapping motion of FMAV, people usually study it by experiment, and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by 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this paper, three-dimension unsteady vortex lattice method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lift and thrust of FWAV with pitching and flapping mo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ift is mainly produced during down stroke, however, thrust is produced during both down stroke and upstroke. The lift and thrust produced during down stroke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produced during upstroke. 2) Lift and thrus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flapping frequency;3) Thrus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apping amplitude, but the lif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apping amplitude;4) Lift and thrus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mean pitching angle, but the effect on lift is much more than on thrust.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light mechanism of birds, thus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FWAV simulating bi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PPING wing AERIAL VEHICLE lift CHARACTERISTICS Thrust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升力翼对列车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唐家伟 徐古福 +1 位作者 张继业 李田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173-190,共18页
为探究升力翼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结合列车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在明线无风及横风运行环境下的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进行了仿真研究... 为探究升力翼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结合列车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在明线无风及横风运行环境下的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升力翼可提升高速列车的气动升力及升阻比,但气动阻力也大幅度增大;有/无翼高速列车周围流场特性差异较大,安装升力翼后列车表面压力分布及流线流向改变,列车滑流速度峰值增大,两侧及尾流区域速度分布改变。横风下列车表面压力分布及背风测涡脱结构改变,头车受到的气动阻力、升力、侧力及点头力矩相比于无翼时有明显的增大,升力与侧滚力矩差异明显,侧滚力矩方向改变且数值增大,摇头力矩变化很小。明线无风下,安装升力翼能够减小6%~13%的轮轨垂向力,其中尾车由于气动升力最大,轮轨垂向力减幅最显著;运行速度在450 km/h及以下时升力翼高速列车能够安全平稳运行,运行速度在500 km/h时升力翼高速列车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超限;影响安全性的主要原因是升力翼扩大了各节车之间气动载荷的差异,升力翼的气动布局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减小头车和尾车的升力;横风环境下,升力翼高速列车头车受到升力、侧力及侧滚力矩数值明显增大,运行安全性恶化,横风安全域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升力翼 高速列车 气动特性 动力学性能 横风安全域
下载PDF
升力翼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的轮轨黏着性能研究
3
作者 黄初贤 王金能 +2 位作者 陈旸 敬霖 王开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6-2047,共12页
建立考虑轮轨关系、升力翼及流场耦合特性等因素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升力翼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的运动姿态和轮轨接触特性响应,研究列车在曲线轨道运行的轮轨黏着性能,探讨轨道不平顺、曲线半径、运行速度及轮轨接触条件对轮轨黏... 建立考虑轮轨关系、升力翼及流场耦合特性等因素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升力翼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的运动姿态和轮轨接触特性响应,研究列车在曲线轨道运行的轮轨黏着性能,探讨轨道不平顺、曲线半径、运行速度及轮轨接触条件对轮轨黏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动升力通过改变列车运行动态响应和轮轨接触特性导致内、外侧轮轨垂向力和纵向蠕滑力重新分配,促使内侧轮更易失去黏着;气动升力和运行速度的增大均会劣化轮轨黏着性能,但曲线半径的增大将显著提升轮轨黏着水平;轨道不平顺削弱了轮轨黏着性能,干态、湿态、油态条件下的轮轨黏着性能依次恶化。列车牵引运行时,干态、湿态、油态条件下的轮轨均能满足牵引力安全限值要求,但制动运行时,湿态和油态条件下的轮轨均不能满足制动力安全限值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超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与节能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升力翼 牵引 制动 曲线通过 轮轨黏着
下载PDF
升力翼高速列车前后翼干扰特性研究
4
作者 张宝珍 熊小慧 +1 位作者 汪欣然 耿嘉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6-1821,共16页
在高速列车车顶安装升力翼旨在通过提高列车气动升力减小轮轨作用力,是一种新型等效减重的手段。升力翼安装到高速列车顶部后,其工作环境与航空相比有很大不同,升力翼与升力翼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以三车编组1꞉10缩比某型CRH高速列车模型... 在高速列车车顶安装升力翼旨在通过提高列车气动升力减小轮轨作用力,是一种新型等效减重的手段。升力翼安装到高速列车顶部后,其工作环境与航空相比有很大不同,升力翼与升力翼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以三车编组1꞉10缩比某型CRH高速列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分别针对不同高度和不同间距布局的两翼高速列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前后升力翼布局对升翼力列车气动力和周围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间距布局,当后翼距离前翼过近时,前翼翼尖涡流的干扰导致流速加大,压差变小,最终使气动升力有所降低;而当前后翼间距过大时,即后翼远离前翼尾流干扰范围,后翼由于无法受到前翼下洗气流的正向作用,使得升力减小。对于不同高度布局,错落式布局下前翼的尾流涡旋由于高度差的原因远离后翼,相较于等高式布局,错落式布局中前翼尾流对后翼造成的干扰程度较小。错落式布局的列车整体升力性能优于等高式布局的列车整体升力性能,且前低后高式布局下,列车的增升效果最好。综合不同间距和不同高度布局的结果可知,对于两翼高速列车,翼间距为0.90H时前低后高式布局的整车气动性能最优,尤其是列车升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升力翼 翼间干扰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HyperFLOW 软件数值模拟TrapWing 高升力外形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钟 赫新 +2 位作者 张来平 何琨 何磊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4-602,共9页
采用High-Lift研讨会提供的梯形翼外形(TrapWing),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结构、非结构网格的通用CFD软件HyperFLOW进行了数值计算,以评估其对复杂外形低速流的模拟能力。分别采用了三套不同拓扑结构的计算网格,包括两套非结构/混合网格和... 采用High-Lift研讨会提供的梯形翼外形(TrapWing),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结构、非结构网格的通用CFD软件HyperFLOW进行了数值计算,以评估其对复杂外形低速流的模拟能力。分别采用了三套不同拓扑结构的计算网格,包括两套非结构/混合网格和一套多块结构网格,每套网格又分为粗、中、细三种密度不同的网格数量以考察其网格收敛性。利用Richardson插值法,对计算结果开展了可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结构网格还是非结构网格,HyperFLOW均建立了可接受的可信度;对于高升力外形数值模拟,SA湍流模型要比SST湍流模型模拟的更准确;在失速迎角附近,现有的二阶精度解算器仍需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FLOW 软件 梯形翼 高升力外形 验证与确认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下载PDF
Z形折叠翼厚度对其气动特性影响分析
6
作者 张昊哲 段富海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Z形折叠翼飞行器可在飞行过程中改变机翼面积,改善气动特性,执行多种任务.然而机翼折叠过程中有效气动面积、重心、气动焦点等参数的变化,会对飞行器气动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机翼表面相互靠近,由机翼厚度引发的气动干扰也会导致升力... Z形折叠翼飞行器可在飞行过程中改变机翼面积,改善气动特性,执行多种任务.然而机翼折叠过程中有效气动面积、重心、气动焦点等参数的变化,会对飞行器气动特性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机翼表面相互靠近,由机翼厚度引发的气动干扰也会导致升力、折叠铰链力矩等气动力发生变化.为此,首先利用薄翼理论和升力面法推导理想气体来流条件下折叠翼的定常气动力表达式.然后,采用CFD法分析折叠过程中折叠角、攻角和机翼厚度对飞行器升力、折叠铰链力矩等气动特性的影响,并将分析结果与升力面法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机翼折叠过程中,有效气动面积减小,升力、阻力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折叠角增大,机翼表面相互靠近产生的低压区强度增加,机翼厚度对折叠翼气动特性影响显著增强.另外相比于CFD法,忽略机翼厚度项的升力面法对于折叠翼的气动力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形折叠翼 CFD法 升力面法 气动力
下载PDF
刚毛翼拍合过程中复合运动对升力的影响
7
作者 赵磊 张树海 +3 位作者 袁俊杰 张忠海 周林 何广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为揭示拍合过程中拍动和俯仰运动重叠对刚毛翼升力的影响,基于重叠网格方法建立了刚毛翼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刚毛翼悬飞时的黏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拍动-俯仰重叠率对刚毛翼升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 为揭示拍合过程中拍动和俯仰运动重叠对刚毛翼升力的影响,基于重叠网格方法建立了刚毛翼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刚毛翼悬飞时的黏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拍动-俯仰重叠率对刚毛翼升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于弦长的雷诺数由10逐渐增加至80,刚毛间隙泄漏明显增强,刚毛翼内外侧压差和刚毛间隙泄漏率与雷诺数之比不断减小,导致压力和剪切力对升力系数的贡献不断减小,升力系数不断降低;通过采用较高的拍动-俯仰重叠率,可使拍合过程中的流体泄漏方向与刚毛运动方向相反,在合拢阶段形成明显的竖直向上剪切力合力,而在打开阶段形成明显的竖直向上压差,从而将合拢和打开阶段的负升力峰值转变为正升力峰值,有效提高刚毛翼的平均升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毛翼 拍合 重叠网格 升力 雷诺数 拍动-俯仰重叠率
下载PDF
升力翼列车通过隧道的气动效应研究
8
作者 王田天 黄大飞 +4 位作者 王军彦 施方成 朱彦 张雷 高广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03-1016,共14页
升力翼列车是一种通过增加升力翼来提升气动升力的新概念列车,可等效降低自身重力,有效减少轮轨磨损。本研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攻角升力翼列车通过隧道的气动效应,并通过动模型实验数据对数值计算... 升力翼列车是一种通过增加升力翼来提升气动升力的新概念列车,可等效降低自身重力,有效减少轮轨磨损。本研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攻角升力翼列车通过隧道的气动效应,并通过动模型实验数据对数值计算方法的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升力翼列车进入隧道后列车升力增大,相较于明线,隧道内平均升力增加了33.3%;在进入隧道时攻角由12.5°减小为7.5°,可以较好地减小进入隧道时的升力波动,同时也可减小列车和隧道表面的压力峰值,有利于列车平稳通过隧道。通过对比有、无升力翼的列车可发现,车体前端主要受到升力翼增加车隧阻塞比的影响,而压力上升;车体后端主要受到升力翼尾流的影响,压力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升力翼列车平稳通过隧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翼列车 升力翼攻角 列车升力 压力 隧道
下载PDF
翼身融合飞翼式水下滑翔机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9
作者 熊仲营 刘越尧 +1 位作者 雷新桃 樊夏瑞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7,共8页
本文依据翼身融合式飞行器的设计理念设计一种飞翼式水下滑翔机,及其主要设计参数。通过计算发现该飞翼式水下滑翔机较传统水下滑翔机拥有更大的升阻比,可达到15以上。流场分布结果显示飞翼式水下滑翔机在特定速度0.1 m/s、0.3 m/s和0.5... 本文依据翼身融合式飞行器的设计理念设计一种飞翼式水下滑翔机,及其主要设计参数。通过计算发现该飞翼式水下滑翔机较传统水下滑翔机拥有更大的升阻比,可达到15以上。流场分布结果显示飞翼式水下滑翔机在特定速度0.1 m/s、0.3 m/s和0.5 m/s下,机翼周围并未出现明显的流动分离,且机翼表面压力较大程度取决于攻角的大小。对比了不同雷诺数下的机翼表面涡脱落情况,发现随着攻角增大涡的脱落急剧增多,且翼梢小翼尾部涡脱落最为严重,极大影响滑翔机的水动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身融合式 飞翼式水下滑翔机 水动力性能 升阻比 涡量
下载PDF
一种下单翼飞机近距耦合导流片的设计与研究
10
作者 梅源 刘毅 +1 位作者 赵新新 王磊平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某下单翼通用飞机在大迎角时出现上翼面翼根气流分离,导致飞机最大升力系数降低。在机翼翼根前方的机身上加装小展弦比导流片,通过尾涡为分离区注入的高能气流改善了后方机翼的流场,后方机翼则通过绕流流场诱导导流片尾涡贴近机翼翼面,... 某下单翼通用飞机在大迎角时出现上翼面翼根气流分离,导致飞机最大升力系数降低。在机翼翼根前方的机身上加装小展弦比导流片,通过尾涡为分离区注入的高能气流改善了后方机翼的流场,后方机翼则通过绕流流场诱导导流片尾涡贴近机翼翼面,二者形成了有利耦合。导流片参数影响研究表明导流片与机翼根部翼型相对重叠量约0.023时取得了较好的增升效果,最大升力系数增加量可达0.32。若导流片位置进一步远离机翼则不能与机翼流场耦合,重叠量加大则导流片受机翼干扰自身涡强不足。导流片较优的安装角应保证在机翼大迎角时导流片法向力系数足够大,且失速迎角大于机翼失速迎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片 下单翼 气流分离 涡流 最大升力系数
下载PDF
LARGE AERODYNAMIC FORCES ON A SWEEPING WING AT LOW REYNOLDS NUMBER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茂 吴江浩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31,共8页
The aerodynamic forces and flow structure of a model insect wing is studied by solving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numerically.After an initial start from rest,the wing is made to execute an azimuthal rotation(sweepin... The aerodynamic forces and flow structure of a model insect wing is studied by solving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numerically.After an initial start from rest,the wing is made to execute an azimuthal rotation(sweeping)at a large angle of attack and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The Reynolds number(Re)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note is 480(Re is based on the mean chord length of the wing and the speed at 60% wing length from the wing root).During the constant-speed sweeping motion,the stall is absent and large and approximately constant lift and drag coefficients can be maintained.The mechanism for the absence of the stall or the maintenance of large aerodynamic force coefficients is as follows.Soon after the initial start,a vortex ring,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ding-edge vortex(LEV),the starting vortex,and the two wing-tip vortices,is formed in the wake of the wing.During the subsequent motion of the wing,a base-to-tip spanwise flow converts the vorticity in the LEV to the wing tip and the LEV keeps an approximately constant strength.This prevents the LEV from shedding.As a result, the size of the vortex ring increases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time,resulting in an approximately constant time rate of the first moment of vorticity,or approximately constant lift and drag coefficients. The variation of the relative velocity along the wing span causes a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wing- span.The base-to-tip spanwise flow is mainly maintained by the pressure-gradient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insect wing sweeping motion high lift leading-edge-vortex
下载PDF
Optimal trajectory and heat load analysis of different shape lifting reentry vehicles for medium range application 被引量:5
12
作者 S.Tauqeer ul Islam RIZVI Lin-shu HE Da-jun X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50-361,共12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compute the optimal burn-out condition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that would result in maximum down-range/cross-range performance of a waverider type hypersonic boost-glide(HBG) vehicle...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compute the optimal burn-out condition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that would result in maximum down-range/cross-range performance of a waverider type hypersonic boost-glide(HBG) vehicle within the medium and intermediate ranges,and compare its performance with the performances of wing-body and lifting-body vehicles vis-a-vis the g-load and the integrated heat load experienced by vehicles for the medium-sized launch vehicle under study.Trajectory optimiza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considering the heat rate and dynamic pressure constraints.The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modeled as a nonlinear,multiphase,constraint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and is solved using a hp-adaptive pseudospectral method.Detail modeling aspects of mass,aerodynamics and aerothermodynamics for the launch and glide vehicles have been discussed.It was found that the optimal burn-out angles for waverider and wing-body configurations are approximately 5° and 14.8°,respectively,for maximum down-range performance under the constraint heat rate environment.The down-range and cross-range performance of HBG waverider configuration is nearly 1.3 and 2 times that of wing-body configuration respectively.The integrated heat load experienced by the HBG waverider wa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of a lifting-body configuration and 5 times that of a wing-body configuration.The footprints and corresponding heat load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the three types of glide vehicles are discussed for the medium range launch vehicle under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载荷分析 最佳轨迹 翼身组合体 形状 最优控制问题 控制要求 运载火箭
下载PDF
升力加载法在起落架落震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飞 马晓利 +2 位作者 白春玉 杨正权 陈熠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6,共9页
起落架仿升落震是采用直接在起落架上施加当量升力而非减缩当量质量的方法,考虑了升力对起落架落震性能的影响,更加真实地模拟了起落架的着陆/着舰过程。本研究以某型舰载机主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升力加载方式(理论仿升和落震仿... 起落架仿升落震是采用直接在起落架上施加当量升力而非减缩当量质量的方法,考虑了升力对起落架落震性能的影响,更加真实地模拟了起落架的着陆/着舰过程。本研究以某型舰载机主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升力加载方式(理论仿升和落震仿升),首先,建立起落架仿升落震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ALTLAS软件对起落架仿升落震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最后,在具有仿升动力模拟装置的落震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不同下沉速度下的结果验证对比,验证了升力加载法在起落架仿升落震中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落震仿升法通过对起落架仿升落震试验系统进行理论建模,实现起落架当量升力加载,是一种可有效辅助于起落架缓冲系统设计和缓冲性能验证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落架 升力加载法 数值仿真 落震试验 机翼升力模拟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的高速列车升力翼攻角驱动系统同步控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庶 刘翾 +2 位作者 王成强 周瑞睿 向超群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针对高速列车升力翼中双电机协同控制攻角高精度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新型控制策略。该策略改进位置环,并将交叉耦合结构中的位置误差反馈至电流环,实现高精度控制,从而解决高速列车升力翼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 针对高速列车升力翼中双电机协同控制攻角高精度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新型控制策略。该策略改进位置环,并将交叉耦合结构中的位置误差反馈至电流环,实现高精度控制,从而解决高速列车升力翼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滞后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该方法的快速响应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电机同步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给予不同负载扰动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且抗干扰能力与同步效果优异,能够帮助高速列车升力翼实现高精度的攻角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翼 自抗扰 同步控制 控制性能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Lift Coefficients of Autonomous Sailboat Double Sail Propulsion System Based on Vortex Panel Method 被引量:2
15
作者 SUN Zhao-yang YU Jian-cheng +1 位作者 ZHANG Ai-qun JIN Qian-lo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9年第6期746-752,共7页
Sail is the core part of autonomous sailboat and wing sail is a new type of sail. Wing sail generates not only propulsion but also lateral force and heeling moment. The latter two will affect the navigation status and... Sail is the core part of autonomous sailboat and wing sail is a new type of sail. Wing sail generates not only propulsion but also lateral force and heeling moment. The latter two will affect the navigation status and bring resistance. Double sai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enter of wind pressure and heeling mo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stance between two sails, airfoil and attack angle on the total lift coefficient of double sail propulsion system, pressure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and lift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model have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vortex panel method. By using the basic finite solution, the fluid dynamic forces on the two-dimensional sails are compu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in the range of 0 to 1 time chord length, when using the same airfoil in the fore and aft sail, the total lift coefficient of the double sai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inally reaches a stable value in the range of one to three times chord length. Lift coefficients of thicker airfoil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distance. The thicker the airfoil, the longer distance is required of the total lift coefficient toward stable.When different airfoils are adopted in fore and aft sail, the total lift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aft sail. The smaller the thickness difference is, the more sensitive to the distance change the lift coefficient is. The thinner the fore sail is, the lower the influence will be on the lift coefficient of aft s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sailboat wing sail double sail vortex panel method lift coefficient
下载PDF
高速列车车顶-升力翼组合体气动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建勇 张军 +4 位作者 倪章松 周鹏 朱彦 王成强 高广军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高速列车升力翼通过气动增升实现车体等效减重,为高速列车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思路。升力翼气动性能直接影响等效减重效果,研究车顶–升力翼组合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动特性对列车升力翼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k–ε模型... 高速列车升力翼通过气动增升实现车体等效减重,为高速列车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思路。升力翼气动性能直接影响等效减重效果,研究车顶–升力翼组合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动特性对列车升力翼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k–ε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车–翼连接杆对升力翼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升力翼飞高、来流速度、迎角等设计参数对升力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ACA0012翼型剖面的车–翼连接杆对升力翼升力和阻力的影响不超过3.7%;在车顶模型前缘引起的高速气流影响下,随着升力翼飞高增大,冲击升力翼的气流速度减小,升力有减小的趋势,在3倍弦长飞高范围内,不同飞高升力翼的升力差值最大不超过3%;当来流速度增大至90 m/s以上时,升力翼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分别稳定在1.62和0.61附近;在0°~22°迎角范围内,升力翼升力系数不断增大,迎角大于22°后,升力翼升力系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升力翼 支撑装置 数值仿真 计算流体力学(CFD)
下载PDF
基于滑移网格的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水动力性能研究
17
作者 张贝 吕海宁 +5 位作者 杨建民 张代雨 孙鹏飞 邓力文 秦睿 夏茂臻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9-1640,共12页
提高升阻比是实现水下滑翔机低功耗和远距离航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借鉴航空领域翼身融合布局具有的高升阻比特性,本文将其应用于水下滑翔机设计过程,并开展基于滑移网格的翼身融合布局水下滑翔机(blended-wing-body underwater glider,BW... 提高升阻比是实现水下滑翔机低功耗和远距离航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借鉴航空领域翼身融合布局具有的高升阻比特性,本文将其应用于水下滑翔机设计过程,并开展基于滑移网格的翼身融合布局水下滑翔机(blended-wing-body underwater glider,BWBUG)水动力性能研究。首先,开展约束模式下的数值仿真,并定量给出各水动力参数随攻角的变化规律,确定该水下滑翔机的最优航行攻角,探明最优攻角下BWBUG压力分布规律。然后,从压力分布、流线分布及升力分布规律三个角度,阐明翼身融合构型能够提升升阻比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翼稍涡存在会导致翼稍处压力骤变严重、流线紊乱形成涡流,阻碍BWBUG升阻比的提升。这也从侧面论证了BWBUG加装翼稍小翼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后期BWBUG的结构改进及外形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身融合水下滑翔机 数值模拟 滑移网格 升阻比 翼稍涡
下载PDF
突风扰动下的扑翼气动功耗和效率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谷满仓 张艳来 +2 位作者 李晓龙 吴江浩 周超 《无人系统技术》 2023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针对突风对扑翼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前向、侧向和竖直方向突风中扑翼的气动功耗和效率变化研究。首先基于简化的生物翅几何和运动模型,构建了不同方向、强度的突风模型。之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获得了突风方向及强度对扑翼气... 针对突风对扑翼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前向、侧向和竖直方向突风中扑翼的气动功耗和效率变化研究。首先基于简化的生物翅几何和运动模型,构建了不同方向、强度的突风模型。之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获得了突风方向及强度对扑翼气动力、功耗及效率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突风强度范围内,前向突风引起的扑翼瞬时气动功耗增幅可达33%,但突风对扑翼平均气动功耗和效率的影响不大;从翼根到翼尖的侧向突风相比反方向的侧向突风所引起的气动功耗增加和气动效率降低更加明显;向下的突风尽管能够降低扑翼的气动功耗,但也同时降低了扑翼的气动效率。此外,突风对扑翼平均气动功耗的影响可以用与突风方向相同、大小等于突风平均速度的定常来流进行模拟,它们对扑翼平均气动功耗的影响是相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飞行器 扑翼 突风 升力 气动功耗
下载PDF
一种刚柔混合弦向变弯度机翼后缘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辛涛 李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65-2476,共12页
为实现机翼在驱动控制下实现弦向连续弯度变化,同时考虑材料变形能力,提出一种刚柔混合式变后缘翼型。通过对翼型中弧线进行几何分析,建立变弯度构型参数化模型,并以升阻比为优化目标,计算最优的刚性段下弯角度以及柔性段下弯曲线。利... 为实现机翼在驱动控制下实现弦向连续弯度变化,同时考虑材料变形能力,提出一种刚柔混合式变后缘翼型。通过对翼型中弧线进行几何分析,建立变弯度构型参数化模型,并以升阻比为优化目标,计算最优的刚性段下弯角度以及柔性段下弯曲线。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对比不同攻角下,刚柔混合偏转翼型和传统刚性偏转翼型的升力系数、升阻比等气动特性。以巡航时单位展长所要求升力为优化目标,分别求解低速巡航及降落两种工况下,两种不同后缘翼型的下弯角度及变形方式。对比两种下偏方式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气流分离位置等流场特性。根据优化构型制造刚柔混合式变后缘机翼模型,并进行变形能力测试。计算结果表明:刚柔混合后缘翼型在同等偏角下,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数、升阻比,更优的气动特性;而在相同的飞行工况下,刚柔混合后缘翼型下偏角度要求更小,气流分离点更靠后,具有更高的气动效率。通过变形能力试验验证了柔性翼肋结构及蒙皮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向变弯度机翼 翼型中弧线 刚柔混合 升阻比 变后缘机翼模型
下载PDF
无来流扑翼气动力测量装置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博利 王昊 张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71,共5页
为了研究仿鸟扑翼飞行器气动力设计了一种固定在新型悬臂梁式测量装置。在无来流的条件下,对直流电动机驱动传动机构使扑翼做往复运动时产生的气动力、影响扑翼升力和推力因素(电压、电源和电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锂电池电压减小,... 为了研究仿鸟扑翼飞行器气动力设计了一种固定在新型悬臂梁式测量装置。在无来流的条件下,对直流电动机驱动传动机构使扑翼做往复运动时产生的气动力、影响扑翼升力和推力因素(电压、电源和电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锂电池电压减小,升力和推力扑动频率及推力曲线峰值减小;恒压源比锂电池电源对扑翼飞行器气动力影响较小;电流的变化对扑翼飞行器的气动力影响最大,电流大小是驱动扑翼拍动的关键参数。也证实了测量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且具有高灵敏度,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数值模拟实验原理简单,可为扑翼飞行器的机体和扑翼结构设计提供快捷的气动力测试数据支持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翼飞行器 悬臂梁 测量装置 升力 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