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s the First Diagnostic Tool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imb Ischaemia: A Narrative Review
1
作者 Jelena Pavlovica Attavar Srilekha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2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The rising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imb ischemia (ALI) brings the question if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 diagnosis safely and accurately.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s is digital subtraction... The rising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imb ischemia (ALI) brings the question if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a diagnosis safely and accurately.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for diagnosis i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However, current times show tha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 (CTA) builds popularity among doctors working in vascular surgery departm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llect evidence of the use of CTA for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ALI and compare it to the “gold standard” (DSA). Methodology: This is a narrative synthesis, the search of 4 databases is done for relevant articles within a period from 2000 to 2021. Information extracted will be compared to leading guidelines for ALI published in 2 recent reviews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Results: In total 48 articles were obtained: reviews (n = 13), studies (n = 4) and case reports (n = 31). Case report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CTA has multiple benefits, which can be put into 4 different group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accuracy, affordability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urther disadvantages and similarities were discussed in 2 separate groups. Conclusion: The use of CTA in patients with ALI has a notable advantage in all 4 categories (availability, accuracy, affordability,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Disadvantag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TA and DSA, do not vary and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nd decision. This makes CTA a valid tool as the first step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A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imb ischaemia Computed Tomography
下载PDF
踝肱指数诊断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3期的可行性研究
2
作者 尹翠林 丁宁宁 +6 位作者 韩亚庆 崔玉玲 孟燕 唐小妮 杨林 杨健 周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0-82,125,共4页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诊断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3期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3例CLT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GLASS分期的不同将其分为GLASS 1~2期组...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诊断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3期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3例CLT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GLASS分期的不同将其分为GLASS 1~2期组(n=24)和GLASS 3期组(n=49)。比较两组患者的AB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诊断价值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阈值、灵敏度、特异度。结果GLASS 1~2期组患者平均ABI为0.890(0.710,1.000),高于GLASS 3期组患者的0(0,0.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76,P﹤0.05)。ROC曲线显示,ABI诊断CLTI患者GLASS 3期的AUC为0.903,阈值为0.490,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70%。结论CLTI患者GLASS 1~2期与GLASS 3期的ABI差异显著,以0.490为ABI阈值可于术前预筛出GLASS 3期患者,从而更好地预判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 踝肱指数 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
下载PDF
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6
3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8 位作者 汪忠镐 俞恒锡 李建新 李学锋 齐立行 郭连瑞 崔世军 罗涛 董宗俊 《中华糖尿病杂志(1006-6187)》 CSCD 2004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78例 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缺血的 95条肢体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动脉旁路移植术 76条下肢 ,占 80 %。主要方式为股动脉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 单支小腿动脉自...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78例 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缺血的 95条肢体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动脉旁路移植术 76条下肢 ,占 80 %。主要方式为股动脉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 单支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 (2 3 2 % )和动脉 小腿动脉旁路移植术 (2 1 0 % ) ;15例患者 16条下肢截肢处理 ,占 16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3例 3条患肢 ,占 3 1%。 结果  75例 91条下肢的移植血管在出院时均保持通畅 ,通畅率为 10 0 % ;3例(4条下肢 )于术后死亡 ,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3 8% ,手术成功率为 96 2 %。术后踝肱指数 (ABI)为0 86~ 1 12 ,平均 0 94。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 3例患者 ,均达到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的目的。出院时足部创面愈合率 39 2 %。 结论 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可以通过外科治疗 ,如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腔内血管成型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及适当平面的截肢等方法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外科治疗不仅可以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而且可为足部创面的愈合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外科治疗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糖尿病性 截肢 患者 出院时 旁路移植术 足部创面 肢体
下载PDF
负压疗法治疗肢体缺血 被引量:4
4
作者 宁莫凡 马中 +2 位作者 杨振东 陈美芬 姚青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424-425,共2页
评价负压疗法对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985-07~1995-03,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治疗机,对167例(231个肢体)肢体缺血患者进行了负压治疗,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2例(91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5例(93肢),雷诺综合征30例(47... 评价负压疗法对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985-07~1995-03,我们应用自行研制的治疗机,对167例(231个肢体)肢体缺血患者进行了负压治疗,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2例(91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5例(93肢),雷诺综合征30例(47肢).治疗时将患肢置入密闭舱内,压力范围为-8.66kPa~-17.3kPa,一般上肢为-10.7kPa,下肢为-13.3kPa.结果:显效117肢(50.64%),进步111肢(48.05%),无效3肢(1.31%),总有效率98.69%.结论:负压疗法无痛苦、无损害,对肢体缺血疗效良好,可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 动脉硬化 负压疗法
下载PDF
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的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瑞捧 王军杰 +2 位作者 任丽君 谢骅 徐茗圆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4期4-7,45,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实施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GFG)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GFG组)、...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实施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生长因子凝胶(GFG)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对照组)、B组(GFG组)、C组(GFG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实行常规局部清创、换药、抗炎、改善循环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GFG,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与GFG治疗;比较三组创面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患侧踝肱指数、足背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创面面积及深度。结果治疗前,三组β-catenin、cyclin1表达复合表达分数(C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1)CES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踝肱指数(ABI)、足背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ABI、足背血流速度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显著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创面面积及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创面面积及深度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加味桃红四物汤与GFG治疗,有助于调节创面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下肢动脉循环及血供,减轻炎症水平,提高血管内皮功能,进而促进创面更快愈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桃红四物汤 生长因子凝胶 糖尿病足 下肢慢性缺血
下载PDF
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的现代策略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福先 赵永恒 +4 位作者 闫巍 邢晓燕 张昌明 胡路 冯亚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3-86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平均73岁。男女比例为4∶1。70例中80%有间歇性跛行,跛行最近距离20m,30%有静息痛,10%足溃疡及坏死。全部病例入院后进行了肢体血管超声、MRA、血管造影检查和踝肱指数(ABI)测定,其中63例(90%)有两个部位以上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56例(80%)累及膝关节以下。治疗前ABI平均为0.58。全部70例病人进行了腔内治疗同时辅助传统的手术技术。结果腔内手术成功率92%,90%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疗效达到优秀为39例(56%)、良好为28例(40%)、一般为3例(4%)无不良和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治疗后ABI平均为0.90,平均增长了0.32。1年通畅率为86%,再狭窄率为6%,二次处理1年通畅率为90%。结论介入腔内治疗方法做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能有效的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反复应用的优点,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腔内治疗 肢体缺血性疾病 肢体重症缺血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下肢缺血性疼痛的处理 被引量:6
7
作者 董国祥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44-845,共2页
关键词 下肢缺血 缺血性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