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rrent Issues and Interrogations in Angiosome Wound Targeted Revascularization for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A Review
1
作者 Vlad Adrian Alexandrescu Tommy Sinatra Coralie Maufro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9年第3期168-192,共25页
Despite a lack of solid evidence in applying the angiosome concept (AC) in current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CLTI) treatment, several encouraging results for improved wound healing and less for limb preservat... Despite a lack of solid evidence in applying the angiosome concept (AC) in current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CLTI) treatment, several encouraging results for improved wound healing and less for limb preservation were reported in various consistency studies. 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DR) following the foot angiosomes distribution (whenever feasible) may afford better clinical results compared to angiosome indifferent, or in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IR), however without clear benefit on survival and for major adverse limb events (MALE). Inside this interrogation,?the notable influence of the remnant collaterals, the foot arches, the w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ype of revascularization (bypass versus endovascular) still remain ardent topics. 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pplying DR in daily vascular practice requires practitioners to be committed to every individual hemodynamic variable in a thorough macro- and micro-vascular evaluation of the ischemic foot. It becomes clearer nowadays that not all CLTI foot ulcers hold same ischemic burden and seemingly need specific DR. In the same setting,?a novel wound targeted revascularization (WTR) design was proposed assembling wider circulatory targets than genuine DR notion, as used by some authors. Beyond specific angiosomal artery reperfusion, WTR associates the available arches,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ollaterals, and the arterial-arterial communicants, in an intentional “source artery” and “collateral” topographic foot revascularization. However,?up to date, the notion of angiosome wound-guided revascularization (DR and WTR) detains only a reserved level of confirmation. As for DR, the WTR equally needs higher levels of evidence allowed by standardized definition, uniform indications, and pertinent results from multicenter larger prospective analysis, before larg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 limb ISCHEMIA wound Healing Diabetic Foot Angiosome BALLOON ANGIOPLASTY
下载PDF
肢体大面积创伤阶梯治疗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张凯 肖滋润 +7 位作者 杨涛 杨松峰 张广超 江小萌 熊颖杰 周明武 幸超峰 陈佳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9-292,319,共5页
目的探究应用阶梯策略治疗肢体大面积创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21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采用大创面阶梯治疗策略,入院后即刻全面评估病情、术中彻底清创、选取合适的骨折固定方式、... 目的探究应用阶梯策略治疗肢体大面积创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21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采用大创面阶梯治疗策略,入院后即刻全面评估病情、术中彻底清创、选取合适的骨折固定方式、修复血管神经及肌腱、VSD覆盖引流,待创面肉芽新鲜后游离植皮修复缩小创面,待植皮成活后行皮瓣修复等序惯阶梯化治疗。结果创面清洁时间7~21 d,平均(10.38±4.02)d,19例游离植皮全部一期成活,2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创面缩小后8例行局部转移皮瓣修复,7例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5例行带蒂轴型皮瓣修复,1例行“螺旋桨”皮瓣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20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时间为9~16 d,平均(12.42±1.83)d,1例于术后14 h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顺利成活。7例合并骨折者骨折线模糊时间为8~16周,平均(11.57±2.88)周,1例于术后6个月因骨折不愈合行切开植骨内固定术,于植骨术后4个月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随访4~14个月,平均(8.54±2.89)个月,18例痊愈,3例显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阶梯治疗策略治疗肢体大面积创伤可以减少患者次生创伤,有效改善肢体外观及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是治疗肢体大面积创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大创面 阶梯治疗 修复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赵磊 余秀菊 杨萃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3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1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48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研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1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48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4例)入院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6月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24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7月~2022年11月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修复效果、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6h、24h、36h、72hNRS得分、术后1月VSS总分及各项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应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可以缩短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缓解疼痛程度、提高修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集束化护理 游离穿支皮瓣 修复 上肢创面
下载PDF
A Disruptive Treatment to Prevent Amputation and Enhance Limb Salvage in an Elderly Patient
4
作者 Sarah Cristina Castillo Benitez Rosa Alduey Duran +2 位作者 Pilar Matos-Ruiz Madalene C. Y. Heng Thomas L. Vander Laan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9年第2期129-154,共26页
Background: Chronic wounds are a growing problem internationally, termed a silent epidemic. To combat this epidemic,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rely on traditional wound care treatments alone, but to look to innovative a... Background: Chronic wounds are a growing problem internationally, termed a silent epidemic. To combat this epidemic,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rely on traditional wound care treatments alone, but to look to innovative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oxygen in wound healing is well-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topical application of oxygen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the healing of chronic wounds. However, the toxic effects of oxygen are usually not appreciated and can often lead to wound necrosis and gangrene in wounds with compromised blood supply. While wounds with adequate blood supply contain free radical quenchers (catala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reduced glutathione) which neutralize the free radical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eleased as a by-product of the Krebs cycle, wounds with deficient blood supply are deficient in free radical quenchers and are further damaged by exposure to oxygen as a result of reperfusion injury/oxygen toxicity. Topical hyperbaric oxygen (THOT&#174) uses low oxygen tensions in the hyperbaric range to stimulate angiogenesis, while preventing excessive oxygen toxicity. The result is the induction of marked angiogenesis, with increasing capacity for quench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esulting in wound healing of ischemic wounds. Case Presentation: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95-year-old Caucasian female who presented with a stage IV chronic necrotic ulcer on her lower left leg. Surgical pathology results revealed calcifying vasculopathy, which is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deficient blood supply to the leg, leading to a necrotic, chronic leg ulcer of her left leg. After traditional wound therapies were unsuccessful, she was considered for leg amput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djunctive treatment with topical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saw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wound within 15 weeks. The wound remained close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scar tissue, with no signs of wound breakdown at three-month and six-month follow-ups. Conclusions: Chronic hypoxic wounds with vascular insufficiency are considered “unlikely to heal” and tend to lead to limb amputation. The use of THOT&#174 technology, with low hyperbaric oxygen tensions to neutralize free radicals released by the Krebs cycle when oxygen contacts the wound, prevents oxygen toxicity and results in angiogenesis necessary for wound healing. In this way, THOT&#174 treatment was able to convert the hypoxic “unlikely to heal” wound considered for limb amputation into one which healed, with limb salvage. The results of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complete healing of chronic hypoxic wounds even in complex cases with multiple confounding factors preventing wound healing, using a cost-effective treatment that is easily accessible to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b SALVAGE NECROTIC Leg ULCERS Topical HYPERBARIC Oxygen Angiogenesis Hypoxic woundS TcPO2
下载PDF
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浩 杨继红 霍露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多种模式疼痛... 目的探讨分析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2组,各50例,对比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术后6 h、12 h、24 h及48 h观察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健康调查见表(SF-36)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满意度高(P<0.05)。结论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患者护理中能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也更为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模式疼痛护理干预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上肢创面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红光、蓝光光子治疗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黄新艳 钱会娟 +3 位作者 何丹 鲍丙波 郑宪友 胡三莲 《现代临床护理》 2024年第9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红光、蓝光光子治疗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显微病房住院行四肢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12月... 目的探讨红光、蓝光光子治疗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显微病房住院行四肢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12月的7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12月的76例患者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60W烤灯对皮瓣局部加温,24h持续照射,维持1~2W,灯距约为30~45cm。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红光、蓝光光子治疗,每日2次,每次蓝光照射20min,红光照射20min,灯距为8~12cm。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3d、5d、7d创面组织张力、术后7d感染发生率及术后2w皮瓣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皮瓣组织张力变化的差异在术后第1d和第3d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5d、第7d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术后7d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w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蓝光光子对四肢毁损伤皮瓣修复术后创面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皮瓣术后创面组织张力,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光子治疗 蓝光光子治疗 肢体毁损伤 皮瓣 创面 护理
下载PDF
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对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伤口愈合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于琳琳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6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对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伤口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80例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菌药... 目的:分析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对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伤口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80例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抗菌药物治疗,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术前及术后1、3、5天的体温及愈合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1、3、5、7天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1、3、5、7天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感染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患者,抗菌药物并不会影响其伤口愈合,且不会降低其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感染风险,因此治疗期间需要注重无菌操作,强化无菌理念以及术后干预,进而实现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的目标,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上肢单纯闭合性骨折 伤口愈合
下载PDF
湿性愈合理念在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创面护理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俞凤英 薛凤卿 +1 位作者 张梦影 杜丽萍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3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湿性愈合理念的综合皮肤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180例,均予以基于湿性愈合理念的综合皮肤护理,观察干...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湿性愈合理念的综合皮肤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180例,均予以基于湿性愈合理念的综合皮肤护理,观察干预情况。结果患者创面上皮化面积为(2.17±0.49)cm²,创面渗出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0.79±0.21)分、(1.24±0.41)分,创面愈合时间为(10.69±1.57)d;干预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较干预前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干预前低(P<0.05);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为满意度为96.67%。结论基于湿性愈合理念的综合皮肤干预可促进四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减轻疼痛,也能调节生长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愈合理念 综合皮肤护理 四肢骨折 软组织缺损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创面护理中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杨卫娟 曹新会 齐珊珊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9期86-88,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创面护理中的效果。方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慢性创面修复的患者42例,全部患者均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护理,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创面修复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与干...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创面护理中的效果。方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慢性创面修复的患者42例,全部患者均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护理,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创面修复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的创面颜色、创面面积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结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创面美观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创面 下肢 多学科诊疗模式 美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水胶体含银敷料和解毒生肌膏对下肢静脉溃疡的应用评价
10
作者 郑玉文 章玉霞 +1 位作者 苏慧 朱丽萍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2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水胶体含银敷料联合解毒生肌膏应用于下肢静脉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伤口造口门诊收治的84例下肢静脉溃疡伤口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水胶体含银敷料联合解毒生肌膏应用于下肢静脉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伤口造口门诊收治的84例下肢静脉溃疡伤口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实施“三步换药”法处理伤口,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外用敷料,观察组患者采用网状水胶体含银敷料并局部使用解毒生肌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和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自觉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溃疡伤口患者的“三步换药”是一种有效的伤口处理方法,配合网状水胶体含银敷料及解毒生肌膏局部使用可进一步加快患者的伤口愈合进程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溃疡伤口 水胶含银敷料 解毒生肌膏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加味五味消毒饮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感染性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毕昌舜 云亮 +1 位作者 刘源 王豪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五味消毒饮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4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感染性创面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 目的:观察加味五味消毒饮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4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感染性创面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效果及细菌培养转阴率。结果:术后1、3、12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逐渐降低,术后3、12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两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加味五味消毒饮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感染性创面效果较好,可减轻疼痛,改善实验室指标,促进创口分泌物细菌培养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五味消毒饮 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术 下肢感染性创面
下载PDF
负压创口治疗与传统敷料治疗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的比较
12
作者 赵敬彪 张景 +2 位作者 张雷 吴太安 苏智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比较负压创口治疗(NPWT)与传统敷料治疗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9月南阳文和骨科医院收治的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敷料治疗,60例)和NPWT组(NPWT,60例),... 目的比较负压创口治疗(NPWT)与传统敷料治疗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9月南阳文和骨科医院收治的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敷料治疗,60例)和NPWT组(NPWT,6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创口严重程度、疼痛、炎性反应。结果NPWT组创口体积缩小率、创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感染率、创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 d、7 d后压疮愈合(PUSH)评分、视角模拟评分(VA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WB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PUSH评分、VAS评分、hs-CRP、WB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敷料治疗下肢创伤开放性骨折比较,NPWT可降低创面的感染率,促进创口缩小和愈合,减轻创口严重程度和疼痛,降低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创伤开放性骨折 传统敷料 负压创口治疗 疼痛
下载PDF
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实施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游离植皮及皮瓣移植术的效果
13
作者 徐业凯 周陈 +1 位作者 王雪山 马艳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游离植皮以及皮瓣移植术联合方案应用于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游离植皮以及皮瓣移植术联合方案应用于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游离植皮以及皮瓣移植术的联合疗法,对比两组在炎症水平、疼痛程度、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炎症相关指标均较低,疼痛(NRS)程度较轻,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情况较佳,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游离植皮联合皮瓣移植术的综合方案治疗下,病灶部位炎症及疼痛感得以大幅度减轻,治疗后恢复情况较佳,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游离植皮 皮瓣移植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四肢筋膜蒂皮瓣改良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伟 赵劲民 +2 位作者 沙轲 花奇凯 丁晓飞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81-1283,共3页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筋膜蒂皮瓣 创面 修复 改良
下载PDF
带蒂组织瓣在上肢火器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杰 何阿玲 +3 位作者 钟桂午 陈媛 范少地 闫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6-327,共2页
目的 探讨带蒂组织瓣修复火器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2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 ,对 2 1例上肢火器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组织瓣移位进行修复 ,并行临床观察。受伤部位上臂 11例 ,前臂 7例 ,手部 3例 ;创面1.0 cm× 0 .5 cm~... 目的 探讨带蒂组织瓣修复火器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2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 ,对 2 1例上肢火器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组织瓣移位进行修复 ,并行临床观察。受伤部位上臂 11例 ,前臂 7例 ,手部 3例 ;创面1.0 cm× 0 .5 cm~ 8.0 cm× 6 .5 cm;受伤时间 30分钟~ 8小时 ,平均 3小时 30分钟。 结果 术后经 3个月~ 2年随访19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 ,外观满意 ,功能恢复好。2例坏死 ,经换药植皮后痊愈。 结论 采用带蒂组织瓣修复火器伤 ,可早期闭合创面 ,缩短治疗时间 ,避免二次手术 ,降低了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火器伤 修复 带蒂组织瓣 临床应用 手术方法 疗效
下载PDF
简易皮肤伸展术即刻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森林 郑季南 +2 位作者 徐新华 洪庆南 曹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91-392,共2页
目的 观察皮肤伸展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1 999年以来 ,采用克氏针、钢丝行简易皮肤伸展术 ,术中即刻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4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2 .5 cm× 2 .0 cm~ 8.0 cm×6.5cm。 结果... 目的 观察皮肤伸展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1 999年以来 ,采用克氏针、钢丝行简易皮肤伸展术 ,术中即刻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4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2 .5 cm× 2 .0 cm~ 8.0 cm×6.5cm。 结果 简易皮肤伸展术能使 8cm以内的四肢软组织缺损在术中即刻牵拉缝合 ,牵张时间 1 0~ 60分钟 ,平均48分钟。42例术后创面均 期愈合 ,无感染、皮缘坏死 ,末梢血供及感觉均正常 ;愈合时间 1 0~ 1 6天 ,平均 1 2 .8天。32例获 6个月随访 ,外观与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简易皮肤伸展术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好 ,操作简便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伸展术 即刻修复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创面愈合
下载PDF
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缺血时间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祁峰 李杰 +1 位作者 祁晓 肖鲁伟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0期932-935,共4页
目的 :研究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缺血时间对肢体存活率的影响,分析缺血时间形成原因。方法 :对1996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3例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7例,女6例;年龄16~52岁患者81例,中位年龄35岁,儿童2例分别为4岁和5... 目的 :研究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缺血时间对肢体存活率的影响,分析缺血时间形成原因。方法 :对1996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3例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7例,女6例;年龄16~52岁患者81例,中位年龄35岁,儿童2例分别为4岁和5岁。采用端端吻合75例,大隐静脉移植7例,人造血管桥接1例。统计保肢成功与失败患者入院前后缺血时间和总缺血时间,分析形成原因。统计不同缺血时间的肢体存活率,锐性切割伤和钝性伤的缺血时间和截肢率。结果:肢体成活72例,截肢11例。保肢成功患者平均缺血时间(7.45±5.94)h,截肢患者平均缺血时间(13.73±14.00)h,两组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时间21~44 h组的截肢率高于缺血时间≤5 h、6~10 h和11~20 h的3个组(P=0.023,P=0.038,P=0.044)。截肢原因可分为术中吻合失败,术后2~4 d的血管栓塞和晚期感染。结论:肢体可以耐受比较长的缺血时间而保肢成功。只有超长缺血时间(〉20 h),截肢率才有明显增加。长时间缺血的主要原因为院内的延误诊断,能否保肢主要取决于创伤的严重程度和血管修复技术,其次才是缺血时间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动脉 创伤和损伤 吻合术 缺血时间
下载PDF
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成本强 张震乾 刘月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8期1140-114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的效果。方法对伤后2~24h的280例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无合并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抬高患肢、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和小剂量甘露醇的综合治疗。经此方法处理后观察手指血循环...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的效果。方法对伤后2~24h的280例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无合并动脉损伤患者,采用抬高患肢、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和小剂量甘露醇的综合治疗。经此方法处理后观察手指血循环及有无不良反应1周,并复查肝肾功能。肿胀程度按顾玉东的分级,Ⅱ级52例,Ⅲ级150例,Ⅳ级78例。结果根据临床评定标准,本研究的280例患者中,显效151例,有效126例,总有效率98.9%,3例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经及时切开减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复查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有73例出现局部刺激性疼痛,14例出现静脉炎,4例出现过敏性皮疹,经对症处理后治愈。结论采用本方法综合治疗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具有简便易行、取材方便、快速消肿、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创伤 损伤 肿胀 Β-七叶皂甙钠 甘露醇
下载PDF
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患肢功能及伤口细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华 周才胜 张坤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对慢性骨髓炎患者患肢功能及伤口细菌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给予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和观察组(n=31,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 目的:探讨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对慢性骨髓炎患者患肢功能及伤口细菌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给予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和观察组(n=31,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治疗)。对比两组换药次数、使用抗生素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细菌检出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使用抗生素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有统计学差异(93.55%vs 74.19%P <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细菌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6.45%vs 32.26%P<0.05);两组治疗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不仅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减少致病菌,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ILIZAROV技术 慢性骨髓炎 患肢功能 伤口细菌
下载PDF
黄柏水溶液对大鼠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修复中NF-κB、TNFAIP3/A2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茜 刘歧 赵钢 《中医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2-56,共5页
目的:研究黄柏水溶液对大鼠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修复中NF-κB、TNFAIP3/A2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黄柏水溶液)和对照组(复方黄柏液)。每组又分为7d和14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 目的:研究黄柏水溶液对大鼠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修复中NF-κB、TNFAIP3/A2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黄柏水溶液)和对照组(复方黄柏液)。每组又分为7d和14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分别于治疗第7天,第14天采用数码相机照相电子计算机软件分析及透明生物膜描膜法观察溃疡创面愈合情况。治疗第7、14天进行血流变及DD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同时用PCR检测NFκB、IκB、TNFAIP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效果明显,愈合率显著升高,溃疡面积不断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IL-1β、IL-6、TNF-α的含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NF-κB mRNA水平下降,IκBα、TNFAIP3/A20的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的效果要优于药物治疗第7天。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于治疗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黄柏水溶液抑制了大鼠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修复中的NF-κB的表达,促进了TNFAIP3/A20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水溶液 下肢静脉性溃疡 创面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