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Location Investigation of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and Boll Distribution of High-Yielding Cotton (G.hirsutum L.) in Hube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3
1
作者 YANG Guo-zheng ZHOU Ming-y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12期1749-1757,共9页
Cotton yield per unit ground area has stagnated for a dozen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although a series of new high- yielding varieties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A multi-loca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Cotton yield per unit ground area has stagnated for a dozen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although a series of new high- yielding varieties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A multi-location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2008 and 2009 in 13 counties to determine if increased planting population density (PPD) would break the stagnant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ields existed in theoretical yield, PPD, and bolls per square meter (BPM). The lowest yield of 1 641.1 kg ha-I was resulted from the lowest PPD of 1.7 plants m-2 and the lowest BPM of 71.8 bolls m-2, while the highest yield of 2 779.7 kg ha-~ was resulted from the highest PPD of 2.5 plants m-2, and the highest BPM of 129.4 bolls m-z. Plant mapping revealed that boll retention rate (BRR) was maintained over 30 or 40% for the first 17-18 fruiting branches (FBs) and decreased dramatically thereafter, rotten boll rate (RBR) decreased, but open boll rate (OBR) rose first and dropped later with rising FB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But BRR, RBR, and OBR were all dropped with the fruiting positions (FPs) extending outwards. The optimum range of plant density would be 2-3 plants m-2 and the proper individual plant structure would be 16-19 FBs with 5-7 FPs for cotton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planting population density (PPD) lint yield boll retention rate (BRR)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olls affects yield formation in different genotypes of Bt cotton varieties 被引量:4
2
作者 NIE Jun-jun YUAN Yan-chao +10 位作者 QIN Du-lin LIU Yan-hui WANG Shuang-lei LI Jin-pu ZHANG Mei-ling ZHAO Na GUO Wen-jun QI Jie MAO Li-li SONG Xian-liang SUN Xue-z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492-2504,共13页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and to increase the yiel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components and boll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investigated among different Bt(Bacillus thuringensis)cotton v...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and to increase the yiel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components and boll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investigated among different Bt(Bacillus thuringensis)cotton varieties.A fiv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lint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across three Bt cotton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yield formations from 2013 to 2017.The lint yield of Jiman 169(the average yield from 2013-2017 was 42.2 g/plant)was the highest,i.e.,16.3 and 36.9%higher than Lumianyan 21(L21)and Daizimian 99B(99B),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in boll weight among the three cultivars were similar to the lint yield,while the others yield components were not.So the increase in lint yield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enlargement in boll weight.However,the change in fiber quality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lint yield,and the quality of L21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Jimian 169(J169)and 99B,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boll spatial distribution.Compared with 99B,the loose-type J169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large bolls in inner positions;the tight-type L21 had a few large bolls and the highest number of lower and middle bolls.And approximately 80.72%of the lint yield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inner nodes in Jiman 169,compared with 77.44%of L21 and 66.73%of 99B during the five-year experiment.Although lint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terannual changes,the lint yield of J169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most stable,as well as its yield components.These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the increase in lint yield wa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boll weight,and the large bolls and high fiber quality were attributed to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bolls within the canop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 cotton yield formation boll spatial distribution lint yield fiber quality
下载PDF
Genetic Diversity and Correlation Studies for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CLCuD), Fiber &Yield Related Attributes in Exotic Lines of <i>Gossypium arboreum</i>L.
3
作者 Muhammad Idrees Khan Hafiz Abdul Haq +2 位作者 Kalim Ullah Muhammad Arshad Abdul Majid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3期615-624,共10页
Genetic diversity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 Genetic variation and associations among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CLCuD), fiber and yield related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exotic lines of Gossypium ... Genetic diversity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 Genetic variation and associations among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CLCuD), fiber and yield related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exotic lines of Gossypium arboreum L. in an experimental field at the Central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CCRI), Multan, Pakistan during the crop season 2011-12. One hundred and nineteen (119) accessions imported from USA through the Pakistan and US “Cotton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Program” (CPEP),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Various statistical approache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and identify desirable genotyp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seed cotto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ll weight and number of bolls plant-1. Similarly, plant heigh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ympodial branches, lint percentage and micronaire value. Lint percentage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lant height, sympodial branches and micronaire value. With respect to fiber traits,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micronaire value (MIC) and fiber strength. CLCuD showed no relationship with any of the studied traits, as all the G. arboreum L. lines evaluated were scored resistant to CLCu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that the first four out of 11 components contributed about 65.88% of the total variation having an eigen value greater than 1. Based on PCA, the genotypes GS-4, GS-9, GS-8, GS-55 and GS-50 could be utilized successfully in a future breeding program based on having the highest positive loading factor for staple length (0.135) in PC1 and seed cotton yield (0.625), number of bolls plant-1, boll weight, first sympodial nod, staple length and fiber strength in PC2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ssypium arboreum Genetic Diversity CLCuD yield lint % Age FIBER Strength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下载PDF
转1174AALdico-2+CTP耐草甘膦优异棉花种质系的创制及其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宛如 曹跃芬 +3 位作者 盛况 陈进红 赵天伦 祝水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261-3276,共16页
【目的】棉田杂草是限制棉花生长的因素之一,与棉花争夺营养、水分和光照,不仅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还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基因工程途径培育高耐草甘膦优异棉花种质,实现棉田间化学除草,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方法】将来源于耐... 【目的】棉田杂草是限制棉花生长的因素之一,与棉花争夺营养、水分和光照,不仅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还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基因工程途径培育高耐草甘膦优异棉花种质,实现棉田间化学除草,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方法】将来源于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EPSPS基因1174AALdico-2连接叶绿体转运肽,以35S为启动子,将2个目的基因串联后构建棉花转化载体。运用农杆菌活体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品种中棉所49,获得阳性转化体植株。以受体材料中棉所49和转化体自交分离得到的非转基因NON为对照,对转化体植株进行分子特征检测、草甘膦耐受性鉴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综合评价,以筛选出优良的转基因耐草甘膦棉花材料。【结果】通过农杆菌活体转化方法获得138个阳性转化体,对转化体植株进行目的基因PCR检测、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分析和ELISA检测,从中筛选出17个分子特征明确、外源基因表达量高的阳性转化体。Southern blot和核苷酸测序结果表明,转化体插入位点和拷贝数各不相同,其中,ZD131、ZD185和ZD207等3个转化体为单拷贝插入位点,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分别位于棉花D亚组第7染色体、D亚组第13染色体和A亚组第12染色体。草甘膦耐受性鉴定结果表明,17个阳性转化体均高耐草甘膦,其中ZD131、ZD185和ZD207等3个转化体的耐受性在3个世代之间稳定遗传,可耐4倍的田间草甘膦推荐剂量。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评估结果表明,ZD131、ZD185和ZD207等3个转化体植株生长发育正常,表现出铃大、衣分高、结铃性强等特点,皮棉产量超过对照,纤维品质达到优质棉水平。【结论】将来源于耐辐射奇球菌的EPSPS基因1174AALdico-2与叶绿体转运肽连接,多基因串联后构建转化载体,农杆菌活体转化技术转入中棉所49,通过一系列筛选后获得3份优良的转基因耐草甘膦材料ZD131、ZD185和ZD207,该方法在提高棉花耐草甘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转基因材料的农艺和经济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EPSPS 叶绿体转运肽 草甘膦 皮棉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辽宁豌豆后直播特早熟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巍 高艳平 +1 位作者 赵志强 王子胜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7期71-72,85,共3页
[目的]探讨辽宁省特早熟棉区豌豆后直播特早熟棉的可行性及不同播期对直播特早熟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以特早熟棉新品种(系)辽7140、辽3971、辽6270、辽635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 [目的]探讨辽宁省特早熟棉区豌豆后直播特早熟棉的可行性及不同播期对直播特早熟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以特早熟棉新品种(系)辽7140、辽3971、辽6270、辽635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生育期加长,出苗时间缩短,株高增高,第1果枝高度、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铃重逐渐降低;随着播期推迟,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均显著降低。[结论]可为辽宁地区豌豆后直播特早熟棉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早熟棉 播期 生育期 籽棉产量 皮棉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不同钾效率棉花基因型对低钾胁迫的反应 被引量:34
6
作者 姜存仓 高祥照 +2 位作者 王运华 鲁剑巍 徐芳森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对通过苗期筛选获得的4个(103、122、163、165)钾效率不同的棉花基因型进行全生育期试验,主要研究在不施钾(K2O 0 g.kg-1)与施钾(K2O 0.80 g.kg-1)条件下各部位钾含量、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反应。高效高潜基因型10... 采用盆栽试验,对通过苗期筛选获得的4个(103、122、163、165)钾效率不同的棉花基因型进行全生育期试验,主要研究在不施钾(K2O 0 g.kg-1)与施钾(K2O 0.80 g.kg-1)条件下各部位钾含量、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反应。高效高潜基因型103结桃数最多,而脱落率最低;它的衣分高而子指较低,说明其能把较多养分转移到皮棉,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其单株皮棉产量在缺钾和施钾条件下分别是低效低潜基因型122的2.57倍和1.83倍;低效低潜基因型122的脱落率在各个时期均最高,结桃数最少,单铃重、子指、单株皮棉产量都是最小。103各个部位钾含量较低,122的钾含量则较高,说明103以较低的钾含量即能维持其正常的生长,这或许是其钾高效的因素之一;施钾显著提高了各个基因型的纤维整齐度、比强度、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但降低了伸长率;103衣分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中等,麦克隆值施钾和缺钾分别是A1和C2级。122纤维长度为最高,衣分、整齐度、比强度中等,其伸长率最低,麦克隆值B1级。高效低潜基因型163、165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等表现中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基因型 钾效率 农艺性状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棉花产量育种的数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承泓良 何旭平 +2 位作者 潘光照 张敏健 冷苏凤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85-291,共7页
产量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棉花产量育种效率,本文从产量结构模式、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两方面,分析了与棉花产量育种有关的数量性状。
关键词 棉花 育种 产量 数量性状
下载PDF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谢志华 李维江 +3 位作者 苏敏 缪蕾 程丽娟 董合忠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9-465,共7页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3.3万株·hm-2×留叶枝、2.7万株·hm-2×留叶枝和3.3万株·hm-2×去叶枝的组合比传统栽培(2.7万株·hm-2×去叶枝)分别增产20.4%、9.2%和10%,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3.7%、27.8%和11.6%,而经济系数只降低了5.3%、11.5%和4.5%。在维持较高经济系数和铃重的基础上增加生物产量和铃数是该3个处理组合显著增产的原因,适当提高密度并配合简化整枝是实现蒜套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套棉 整枝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魏西翠 李庆珍 +3 位作者 庞居勤 张军 赵金辉 王立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9-272,共4页
利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的主要品种 (系 )做亲本 ,组配 15个组合的正反交杂种 ,对其 F1 、F2 代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 ,F1 、F2 代正交与反交组合... 利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的主要品种 (系 )做亲本 ,组配 15个组合的正反交杂种 ,对其 F1 、F2 代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 ,F1 、F2 代正交与反交组合间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无明显差异。 3 0个正反交 F1 杂交种具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 (以下简称三优势 )组合率分别为73 %、10 0 %和 83 %。其中竞争优势在 15 %以上的组合率为 46.7% ,最大竞争优势值为 40 .6%。 3 0个正反交 F2 杂交种三优势组合率分别为 60 .0 %、90 .0 %和 66.8% ,其中竞争优势在 10 %以上的组合率达 3 3 .3 % ,最大竞争优势值仍达 3 1.3 % ,F2仍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潜能。亲本鲁 11、石远 3 2 1等品种 (系 )表现遗传配合力高 ,是目前棉花杂交制种选用的优良高产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种 陆地棉 霜前皮棉产量 杂种优势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系)资源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付远志 李鹏云 +2 位作者 王浩丽 王清连 李成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3-2067,共5页
以我国近年来育成或引进的172份陆地棉骨干品种(系)为材料,对2年棉花株高、主茎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果枝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果枝夹角等8个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棉... 以我国近年来育成或引进的172份陆地棉骨干品种(系)为材料,对2年棉花株高、主茎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果枝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果枝夹角等8个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株型性状和皮棉产量的变异年度间差别不大;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其它株型性状均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或显著正相关;2年除株高和主茎长度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方向相反,其它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均方向一致;对皮棉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性状是有效果枝数,其次是果枝节间长度;回归与相关、通径结果吻合,表明可以通过提高有效果枝数和果枝节间长度,降低总果枝数或果枝长度促进皮棉产量。研究结果为棉花株型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型性状 皮棉产量 变异 相关 通径 回归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外施6-BA和ABA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新华 刘佳杰 +2 位作者 王友华 张国伟 周治国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53,共7页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日均最低气温条件下6-BA和ABA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晚播造成的低温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外施6-BA、ABA对棉株中部果枝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正常播期下,外施6-BA可增加中部果枝棉铃铃重,外施ABA降低铃重,但二者对其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迟播时,外施6-BA可提高中部果枝棉铃铃重,ABA处理的作用则相反,二者均可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化麦克隆值。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外施6-BA均提高了单株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和皮棉产量,外施ABA则降低了棉花单株铃数和产量。外施6-BA和ABA对高强纤维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中强纤维品种更为明显。低温下,在棉铃发育初期喷施6-BA对改善棉纤维品质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温度 6-BA ABA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留营养枝对棉株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学振 单世华 +1 位作者 施培 周治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04-409,共6页
运用 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留营养枝棉株 14 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留营养枝与否对全株 14 C总同化量基本没有影响 ,但留营养枝棉株果枝叶的相对光合强度 (以放射性比强度表示 )降低 ;主茎叶、果枝叶的 14 C同化量显著降低 ... 运用 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留营养枝棉株 14 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留营养枝与否对全株 14 C总同化量基本没有影响 ,但留营养枝棉株果枝叶的相对光合强度 (以放射性比强度表示 )降低 ;主茎叶、果枝叶的 14 C同化量显著降低 ;营养枝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向外输送 14 C同化物的转运速率 ,在 14 C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营养枝棉株 14 C同化物在花铃期向主茎和果枝的分配极显著降低 ,从而导致主茎和果枝发育较差、结铃数量减少 ,但营养枝可间接着生蕾铃 ,在产量形成中占有一定比重。因此 ,留营养枝与否对皮棉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4C 同化产物 皮棉产量 运转 分配 营养枝
下载PDF
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宋为超 刘春雨 +3 位作者 徐娇 睢宁 陈兵林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57-1265,共9页
试验于2009—2010年分别在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东台市(120°19'E,32°52'N)和大丰市(120°28'E,33°12'N)进行。设置6个水平(0、150、300、375、450和600kghm-2)施氮量,研究土壤碱解氮浓度变化特征... 试验于2009—2010年分别在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东台市(120°19'E,32°52'N)和大丰市(120°28'E,33°12'N)进行。设置6个水平(0、150、300、375、450和600kghm-2)施氮量,研究土壤碱解氮浓度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可用三次函数方程模拟,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的平均速率、持续时间分别与棉株生物量、氮素快速累积期的最大相对累积速率、持续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在375kghm-2施氮量下,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具最佳平均速率和持续时间,棉株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期有最优的累积特征值,棉花具有最优的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值,棉花产量最高、综合品质最优。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皆不利于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及施氮运筹可调节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优化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以及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土壤碱解氮浓度 生物量和氮素累积 产量品质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海岛棉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闫曼曼 郑剑超 +4 位作者 张巨松 石洪亮 田立文 郭仁松 林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1-850,共10页
研究蕾期调亏灌溉对海岛棉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可为海岛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新海24号’和‘新海35号’为材料,设置重度调亏(蕾期滴灌定额为0 m3·hm-2,生长期总灌溉定额为2 850 m3·h... 研究蕾期调亏灌溉对海岛棉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可为海岛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新海24号’和‘新海35号’为材料,设置重度调亏(蕾期滴灌定额为0 m3·hm-2,生长期总灌溉定额为2 850 m3·hm-2)、轻度调亏(蕾期滴灌定额为900 m3·hm-2,生长期总灌溉定额为3 750 m3·hm-2)、丰水(蕾期滴灌定额为1 800 m3·hm-2,生长期总灌溉定额为4 650 m3·hm-2),对不同品种不同灌溉处理的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滴灌定额间,重度调亏处理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较轻度调亏和丰水处理提前3 d和7 d,最大累积速率降低45.1%和51.0%;生物量快速增长持续期表现为重度调亏<轻度调亏<丰水;重度调亏处理的氮素累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比轻度调亏和丰水处理平均提前8 d、15 d,氮素最大累积速率表现为轻度调亏>丰水>重度调亏。重度调亏处理茎和叶的氮素分配比例与轻度调亏、丰水处理差异显著,而轻度调亏与丰水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盛蕾期以后,蕾/花/铃的氮素累积量均以轻度调亏处理较高。皮棉产量以轻度调亏处理最高,可达2 372.9 kg·hm-2,比丰水、重度调亏处理分别平均高11.0%和41.8%。品种间,‘新海24号’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的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较早,生物量及氮素的累积速率较大,皮棉产量较高。因此,轻度调亏(蕾期滴灌定额为900 m3·hm-2)下,海岛棉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滴灌 海岛棉 盛蕾期 生物量累积 氮素累积 产量
下载PDF
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松华 吴巧娟 +4 位作者 刘剑光 陈旭升 许乃银 狄佳春 马晓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1-4,8,共5页
对7个抗虫矮秆品系和抗虫高秆品种泗抗1号在麦(油)后直播条件下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特性、株型结构、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虫矮秆品系从现蕾至吐絮盛期,叶面积系数和光合作用强度均明显超过泗抗1号;抗虫矮秆品系DR00... 对7个抗虫矮秆品系和抗虫高秆品种泗抗1号在麦(油)后直播条件下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特性、株型结构、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虫矮秆品系从现蕾至吐絮盛期,叶面积系数和光合作用强度均明显超过泗抗1号;抗虫矮秆品系DR003、DR013、DR021、DR023和DR024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3个主要纤维品质指标达到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纤维品质的要求,DR013、DR021、DR023和DR024 4个品系皮棉产量1737.6~2024.25 kg/hm2。根据抗虫矮秆品系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光合作用强度动态变化、纤维品质与产量性状表现,提出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结构模式:自然株高75 cm左右,果枝始节8节以上,第1果枝离地面高度20 cm以上,下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8.7±0.8)cm,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6.0±0.6)cm,上部果枝节间长度(5.5±0.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理想株型 模式研究 Type of Ideal 纤维品质 叶面积系数 群体叶面积 品系 抗虫 果枝 作用强度 株型结构 平均长度 产量性状 矮秆 节间 光合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长琴 张国伟 +3 位作者 刘瑞显 倪万潮 张雷 周关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7-1613,共7页
研究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制定适宜的氮肥运筹策略。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0 kg(N)·hm-2、75 kg(N)·hm-2、150 kg(N)·hm-2、225 kg(N)... 研究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制定适宜的氮肥运筹策略。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0 kg(N)·hm-2、75 kg(N)·hm-2、150 kg(N)·hm-2、225 kg(N)·hm-2和300 kg(N)·hm-2]和施用次数(1次和2次)对麦后直播棉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150 kg(N)·hm-2时,皮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150 kg(N)·hm-2以上时,皮棉产量增加不显著;两次施肥皮棉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施肥。施氮量与施用次数互作显著,施氮量150 kg(N)·hm-2、分两次施用时,皮棉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生物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施用次数增加呈增加趋势,但生殖器官氮素分配系数呈相反变化。氮素表观利用率(NARE)、氮素农学利用率(NAE)及氮素生产效率(NPE)在施氮量75 kg(N)·hm-2以上时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NARE和NAE随施用次数增加而增加,NPE则反之。施氮量和施氮次数互作分析显示,NARE和NAE以氮肥2次施用而NPE以1次施用、施氮量为75~150 kg(N)·hm-2时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量、皮棉产量与氮素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素分配系数相关性不显著;皮棉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相关性均不显著。综上,本试验条件下,麦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50 kg(N)·hm-2且分两次施用,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并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直播棉 施氮量 施氮次数 皮棉产量 生物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缩节胺和整枝打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燕 原保忠 +4 位作者 张献龙 聂以春 付小勤 柯昌煌 叶胜池 《农学学报》 2013年第6期8-12,共5页
为了研究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及整枝打顶与缩节胺的互作效应,试验于2011—2012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路口农场进行,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缩节胺(DPC)和打顶与整枝对‘华杂棉H318’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 为了研究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及整枝打顶与缩节胺的互作效应,试验于2011—2012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路口农场进行,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缩节胺(DPC)和打顶与整枝对‘华杂棉H318’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枝与不打顶处理棉花单铃重较小,单位面积铃数较多,且2012年皮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4.3%和13.3%,不整枝不打顶对产量无负效应,并具有增产作用,衣分不受整枝影响。喷施缩节胺能够提高单铃重,单位面积铃数略少,但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可能会降低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不受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影响,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分别对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整枝打顶不影响其他品质指标,不整枝不打顶降低了整齐度指数,喷施DPC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高。因此,在鄂州路口农场试验条件下,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具有增产潜力,缩节胺可根据棉花长势合理喷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节胺 整枝打顶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纤维品质
下载PDF
陆地棉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成奇 王清连 +2 位作者 彭武丽 连晓东 郭腾利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6,21,共4页
分别对2个陆地棉组合百棉1号×TM-1和百棉1号×中棉所12的杂交F2代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异外,其他性状与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 分别对2个陆地棉组合百棉1号×TM-1和百棉1号×中棉所12的杂交F2代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异外,其他性状与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组合中,株高、总果节数、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总果枝数、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总果枝数可通过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主茎节间长度可通过单株铃数或株高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经回归分析,不同组合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均对皮棉产量有正向显著影响,主茎节间长度、总果节数和总果枝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影响因不同组合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棉花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农艺性状 皮棉产量 逐步回归
下载PDF
播期对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长琴 张国伟 +2 位作者 刘瑞显 王晓婧 倪万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明确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生产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对直播棉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棉... 为明确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生产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对直播棉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棉花生育进程推迟;花铃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降低、有效积温先升高后降低且以6月4日播期花铃期有效积温最高。可见,前3个播期棉花花铃期温光条件较好。棉株与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及氮磷钾累积量随播期推迟降低,且前3个播期的棉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进入较高速率累积期早于后2个播期的棉株。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棉成铃数与皮棉产量显著降低。与5月15日播期相比,其余4个播期直播棉的皮棉产量分别降低15.9%~16.9%、13.1%~16.9%、26.9%~33.5%、58.2~62.0%。100kg皮棉氮、磷和钾吸收量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养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播期间,以6月4日和6月14日播期棉纤维综合品质较优。综上,本试验条件下,5月15日-6月4日是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该播期内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棉花优质纤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油)后直播棉 播期 皮棉产量 纤维品质 养分利用
下载PDF
棉花叶系质量划分及叶层配置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源 顾万荣 +3 位作者 王汝利 陈德华 王余龙 吴云康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318,共6页
对棉花品种泗棉3号等采用大田群体与实验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4C同位素标记、剪叶试验及其生理测定等手段,研究在最大LAI相近条件下,叶片的组成、功能和大小分布对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流... 对棉花品种泗棉3号等采用大田群体与实验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4C同位素标记、剪叶试验及其生理测定等手段,研究在最大LAI相近条件下,叶片的组成、功能和大小分布对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叶片的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流向及对棉花成铃和产量的作用是不同的,按其对棉铃形成和发育贡献的大小可划分为有效叶、无效叶、高效叶及低效叶,并且明确了在开花结铃期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并塑造较小的叶片,均匀的叶层分布的叶层配置可提高群体光合效能,从而确保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的输送,提高成铃率,增加总铃数和产量的叶系质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系质量 叶层配置 叶面积 产量 光合产物 成铃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