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土化”视阈下宋金时期狮形瓷枕设计研究
1
作者 潘临凡 魏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99,共10页
外来物种狮子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魅力的艺术形象应用于瓷枕之中。本文以宋金时期的狮形瓷枕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形制类型,分析其设计的适用性和高效量产的特点,对瓷枕中的狮子形态及组合方式进行溯源解析,同时,将... 外来物种狮子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魅力的艺术形象应用于瓷枕之中。本文以宋金时期的狮形瓷枕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形制类型,分析其设计的适用性和高效量产的特点,对瓷枕中的狮子形态及组合方式进行溯源解析,同时,将狮形瓷枕研究置于宋金时期的文化背景中,探究其求福祈愿以及通梦的文化内涵。宋金狮形瓷枕造型多元、设计得法,它是经本土文化的浸染、设计者巧思形成的民间风俗习尚的工艺造物,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身,承载了事业、情感乃至家庭的美好寄托,是现实与梦境的中介,为对应时期的造物观念、风尚习俗和瓷枕的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狮形瓷枕 设计 形制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中西狮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比较——以泰山狮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禾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2-46,共5页
将泰山狮雕艺术与西方著名文化遗址中的狮雕艺术进行横向比较,是解析中西狮雕文化内涵及造型特点差异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纵观中西颇具代表性的狮雕作品,尽管有许多共同的艺术特征,但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各自表现出众多风格... 将泰山狮雕艺术与西方著名文化遗址中的狮雕艺术进行横向比较,是解析中西狮雕文化内涵及造型特点差异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纵观中西颇具代表性的狮雕作品,尽管有许多共同的艺术特征,但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各自表现出众多风格差异。中国狮雕艺术凸显以下几个特点:造型形象逐步趋向程式化、象征涵义更加世俗功利化、设置摆放追求对称和谐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雕 内涵 造型 泰山 中西比较
下载PDF
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的考察——以北凉时期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庞跃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3期78-86,共9页
印度佛教经中亚传入敦煌,伴随着佛教东渐的过程,交脚样式的弥勒造像最早出现在敦煌地区的北凉石塔,随后也出现在莫高窟初期造像当中。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全部集中于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交脚造像吸收了印度、西域的造型特点,亦传承了汉... 印度佛教经中亚传入敦煌,伴随着佛教东渐的过程,交脚样式的弥勒造像最早出现在敦煌地区的北凉石塔,随后也出现在莫高窟初期造像当中。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全部集中于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交脚造像吸收了印度、西域的造型特点,亦传承了汉晋以来的造像风格。文章从图像特征和造型风格角度探讨交脚弥勒像在莫高窟的发展与演变,追溯莫高窟交脚弥勒造像的源流,分析敦煌交脚弥勒的图像特点与造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北凉 交脚弥勒 阙形龛 狮子座
下载PDF
闽南剑狮与西南吞口造型及内涵之异同 被引量:1
4
作者 魏雄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7-42,共6页
闽南地区的剑狮与西南地区的吞口,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其造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口中插剑",其民俗文化也都属于民间求吉避祸心理的一种辟邪物。二者虽然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其它明显的特征差异,具体表现在形... 闽南地区的剑狮与西南地区的吞口,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其造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口中插剑",其民俗文化也都属于民间求吉避祸心理的一种辟邪物。二者虽然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其它明显的特征差异,具体表现在形象指代物、插剑方式、色彩表达、材料表现以及吉祥表征上均有不同,这反映了中国民间习俗相似的民俗习惯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对吉祥含义的共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剑狮 西南吞口 辟邪物 造型 内涵 相似性 差异性
下载PDF
中国历代雕塑中的狮子造型与审美理想
5
作者 梁燕 许佳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0-32,共3页
中国历代雕塑中的狮子造型大致可以按时代顺序分为四种:走狮、蹲狮、立狮和坐狮,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理想,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四种不同的审美类型:八方来朝的威仪理想、静穆宽广的人文象征、恢宏壮丽的盛世风采、趋于甜媚的世俗... 中国历代雕塑中的狮子造型大致可以按时代顺序分为四种:走狮、蹲狮、立狮和坐狮,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理想,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四种不同的审美类型:八方来朝的威仪理想、静穆宽广的人文象征、恢宏壮丽的盛世风采、趋于甜媚的世俗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 雕塑 造型 审美理想
下载PDF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骑狮考释
6
作者 肖强 张丽莉 《文博》 2015年第1期82-89,共8页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骑狮应为插器,并兼有辟邪之意义。由异域传入的狮子在中国被神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走向了民间,成为民间辟邪纳吉的日用器物和墓室中的镇墓兽。胡人手持便面为魏晋常用物品,在随葬物品中也具有辟邪的功能。洗...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骑狮应为插器,并兼有辟邪之意义。由异域传入的狮子在中国被神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走向了民间,成为民间辟邪纳吉的日用器物和墓室中的镇墓兽。胡人手持便面为魏晋常用物品,在随葬物品中也具有辟邪的功能。洗砚池晋墓的青瓷胡人形象因与北方胡人的服饰和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其来源应属不同的地域,应是通过南海海域到达中土的西域胡人。青瓷胡人骑狮器物自南向北传播发展,并在晋代越窑兴盛时得以大量生产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瓷胡人骑狮 插器 狮文化 胡人文化 墓葬文化
下载PDF
从初唐至五代时期敦煌文殊经变图看狮文化的形成
7
作者 苏文婷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7期130-133,共4页
文章从敦煌文殊经变图入手,分析了从初唐至五代文殊骑狮图中的狮形象变化过程,发现狮形象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被“驯化”。狮文化在中国的演变并不单纯依靠狮形象是否张嘴吼来体现,而是通过与画面中其它构成元素协调配合来表达的。文章提... 文章从敦煌文殊经变图入手,分析了从初唐至五代文殊骑狮图中的狮形象变化过程,发现狮形象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被“驯化”。狮文化在中国的演变并不单纯依靠狮形象是否张嘴吼来体现,而是通过与画面中其它构成元素协调配合来表达的。文章提出,昆仑奴不再作为画面中必要的构成元素,是因为狮形象被“驯化”后,其逐渐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形象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文殊经变图 狮造型 昆仑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