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4 位作者 李玉明 陈少伯 梁国庆 刘军翔 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易损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优化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诊治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瑞 雷家俨 黄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0.39)mm vs(2.07±0.40)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vs(62.61±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临界病变 易损斑块 正性重构
下载PDF
脂蛋白(a)水平与VH-IVUS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宜春 徐岩 辜和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I0003,共6页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及对照组(CAG显示管腔未见异常者)15例。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采用VH-IVUS检查NSTEACS和SAP组患者病变斑块,分析斑块成分与Lp(a)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AP组患者Lp(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NSTEACS组患者血清Lp(a)、hs-CRP和LDL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NSTEACS组患者病变斑块含坏死组织(NC)、纤维脂质(FF)成分百分比和易损斑块(TCFA)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Lp(a)与斑块中含NC、FF成分百分比及TCFA发生率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1、0.312、0.318和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斑块不稳定随Lp(a)升高而增加。Lp(a)是反映易损斑块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IVUS-VH下斑块性质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郑卫峰 王晓阳 张守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9例,所有患...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9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造影后对靶病变进行IVUS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及识别ⅣUS-VH下斑块中纤维成分、纤维脂质成分、坏死核心成分及钙化成分。术前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脂水平。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血Hcy水平升高,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2)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29),分析H型高血压与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 IVUS灰阶图像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组有软斑块者76.2%,斑块破裂者40.5%,夹层血栓形成者30.9%,均较非H型高血压组(61.7%、13.8%、13.8%)多见(P<0.05)。IVUS-VH图像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组坏死核心成分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23.71%±5.83%比15.37%±2.75%,P=0.000);非H型高血压组钙化成分比例较H型高血压组增高(17.25%±0.26%比9.72%±4.22%,P=0.000)。结论 H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局部斑块不稳定性有关,H型高血压使冠状动脉局部斑块的易损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冠心病 斑块 易损性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赖穗翩 陈钜涛 +3 位作者 黎冠东 彭宇程 伍振富 叶杰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8期5-10,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三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成像 颈动脉斑块性质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6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下载PDF
易损斑块对晚期药物支架贴壁不良影响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小凡 郭成军 +4 位作者 葛长江 杨娅 方冬平 迟云鹏 张晓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857-860,865,共5页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织分型对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药物支架置入及基线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 目的:探讨基线斑块组织分型对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药物支架置入及基线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5±1.7)个月,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分为易损斑块组(n=38)和非易损斑块组(n=74).结果:16例患者(14.3%)随访时发现LSM,易损斑块组明显多于非易损斑块组(28.9% vs.6.8%,P=0.001).易损斑块组糖尿病(52.6% vs.28.4%,P=0.012),支架长度,坏死核心体积[(28.7±9.6)vs.(22.0±11.2)mm3,P =0.004]及其百分比[(25.7±6.6)vs.(21.5±6.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OR=3.162,95%CI:1,052 ~ 11.278,P=0.001)和糖尿病(OR=1.145,95% CI:1.005~1.332,P=0.024)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易损斑块和糖尿病与不稳定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晚期支架贴壁不良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iMAP血管内超声斑块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希立 龚连生 张健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MAP-IVUS)检测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心病及斑块特征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行iMAP-IVUS的95例患... 目的: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MAP-IVUS)检测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对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心病及斑块特征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行iMAP-IVUS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LP-PLA2浓度,分析各组间LP-PLA2水平、iMAP-IVUS的斑块特征及LP-PLA2水平与斑块成分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面积、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的最小管腔负荷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两组间的重塑指数、斑块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且LP-PLA2水平与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脉重塑及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经iMAP-IVUS证实,血浆LP-PLA2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易损斑块的炎性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I MAP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技术原理与临床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梁国庆 陈少伯 +2 位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李玉明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0年第4期34-36,共3页
阐述了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分析了VH-IVU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高分辨率的VH-IVUS将冠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分为纤维斑块、纤维脂质斑块、坏死核心和钙化斑块4种。结合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VH-IVUS能够识别出高危... 阐述了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分析了VH-IVU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高分辨率的VH-IVUS将冠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分为纤维斑块、纤维脂质斑块、坏死核心和钙化斑块4种。结合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VH-IVUS能够识别出高危易损斑块,从而指导冠心病患者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和药物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实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斑块组成
下载PDF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伟 王磌 +4 位作者 崔连群 曹万才 李婷婷 徐虹 李莹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68-671,F0003,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81.7%vs.30.0%,P<0.01)。ACS组普通灰阶超声斑块偏心指数(EI)和血管重构指数(R1)大于SAP组(t=-2.985、-3.047,P<0.01),说明ACS组罪犯病变偏心斑块居多,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在斑块成分组成上,ACS组以纤维脂质成分(黄色)和坏死成分(红色标记)为主,而SAP组以纤维成分(绿色)和钙化成分(白色标记)为主。结论IVUS-VH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使用IVUS-VH对病变进行分析,有可能会改变冠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瑞 马康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期139-142,共4页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临界病变的评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该项技术的问世,不仅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多,而且在识别易损斑块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临界病变的评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该项技术的问世,不仅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多,而且在识别易损斑块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从而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早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然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病变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对易损斑块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祁建成 曹晶茗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确定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检测和明确斑块的位置以及定量测量斑块负荷。现在正在应用新的IVUS相关技术来评估斑块破裂之前的易损性。最初,IVUS主要用于定性钙化斑块或纤维脂肪斑块,但它在检测脂质丰... 确定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检测和明确斑块的位置以及定量测量斑块负荷。现在正在应用新的IVUS相关技术来评估斑块破裂之前的易损性。最初,IVUS主要用于定性钙化斑块或纤维脂肪斑块,但它在检测脂质丰富的斑块、坏死核心以及血栓方面的能力有限。血管内超声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如逆向散射、小波分析及虚拟组织学侧重于评估和数字转换射频信号,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彩色编码从而代表斑块的特点如脂肪、纤维组织、钙化和坏死核心。此外,弹性图利用腔内压力造成其变形的力学性能评估局部组织,因此在评估存在脂质池,并确定高应变区域,血管内超声弹性图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射频数据分析 虚拟组织学 弹性图
下载PDF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评价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玉慧 张明多 +2 位作者 闫云峰 李昕禾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4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的方法复制As模型。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天10mg/kg,n=6)和... 目的: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4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养及腹主动脉球囊拉伤的方法复制As模型。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天10mg/kg,n=6)和对照组(n=6),并对两组兔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两组各选取40个斑块,测量相关参数,继续高脂喂养12周后,再次行VH-IVUS检查。最后药物诱发斑块血栓形成,处死并取出腹主动脉观察所选斑块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VH-IVUS相关参数及血栓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2周的药物干预,吡格列酮组的TG、hs-CRP、MMP-9下降,HDL-C升高。VH-IVUS分析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的坏死成分绝对面积[-0.10(0.00,0.10)vs.0.10(0.00,0.13)mm2,P<0.001]、坏死成分相对比例[(-2.35±3.11)vs.(1.87±4.62)%,P=0.012];钙化成分绝对面积[0.00(0.00,0.10)vs.0.10(0.00,0.10)mm2,P<0.001]、钙化成分相对比例[0.00(-3.12,0.14)vs.2.00(-0.19,3.19)%,P=0.002]明显减少。吡格列酮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回缩,降低斑块血栓事件的发生,是新型的抗As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冠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涛 宋冬林 李春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867-869,875,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临界斑块进行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分为急...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临界斑块进行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2组,并对其进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histology,IVUS-VH)研究,分析两组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沿冠脉成簇状分布,其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2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易损斑块
下载PDF
基于虚拟组织声像的冠心病痰瘀证候与冠脉斑块特征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丽娜 王侠 娄田田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2期56-59,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对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证冠脉斑块进行分析,探讨冠脉斑块和中医学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中医辨证分型为痰证(10例)、血瘀证(10例)、痰瘀互结证(10例)和... 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对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证冠脉斑块进行分析,探讨冠脉斑块和中医学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中医辨证分型为痰证(10例)、血瘀证(10例)、痰瘀互结证(10例)和非痰瘀证(10例)的冠心病的患者共40例,根据不同证型分为4组,应用VH-IVUS影像定量分析不同证型间坏死核心(NC)、钙化部分(DC)、纤维脂质成分(FF)和纤维成分(FI)分布的差异。结果:痰证、血瘀证患者NC水平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P <0.05),痰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P <0.05),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又明显高于痰证和血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证型间NC、DC、FF、FI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痰浊或血瘀均可增加冠脉斑块FF的含量,且二者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增加FF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中一种单因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斑块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纤维脂质成分 痰浊 血瘀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官兵 韦旭斌 +2 位作者 林志 杨帆 孙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组分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直径狭窄50%~70%,病变长度超过20mm的病例,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狭窄部位进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组分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直径狭窄50%~70%,病变长度超过20mm的病例,化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狭窄部位进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记录斑块组分(如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易损斑块)及结构(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率、外弹力膜面积)的变化。入选43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20mg,控制LDL-C≤1.8mmol/L)。服用瑞舒伐他汀钙1年,重新做CAG及VH-IVU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脂质斑块成分减少,易损斑块减少;纤维斑块及纤维混合斑块均增多;斑块负荷均明显下降(P〈0.05);最小管腔面积增加;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略有减少,正重构减轻。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减少弥漫性长病变斑块的脂质成分,稳定斑块,减轻斑块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 斑块结构 瑞舒伐他汀 强化降脂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书灿 《大医生》 2018年第11期139-140,共2页
易损斑块的检测和临床分析是现阶段内科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点,选取适当类型的技术方法对易损斑块进行检测处置,对于支持和保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 易损斑块的检测和临床分析是现阶段内科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点,选取适当类型的技术方法对易损斑块进行检测处置,对于支持和保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简要的论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成像 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冠脉斑块易损性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向春燕 王炳银 +2 位作者 王人彭 程海 刘峰 《当代医学》 2015年第8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2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12例,行常规选择性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虚...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2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12例,行常规选择性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把斑块分为坏死核心(NC)、纤维脂肪组织(FF)、纤维组织(FT)和钙化组织(DC)4部分,分别描述其所占斑块负荷比例。同时测定血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分析HHCY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UAP组血HCY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斑块中NC明显高于SAP组(P=0.04),而FF显著低于SAP组(P=0.01),FT、D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HCY水平与斑块NC负荷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68,P<0.05),与F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9,P<0.05)。结论 HHCY血症可能增加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HCY水平检测可协助IVUS-VH了解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高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过云峰 郭素峡 +2 位作者 杨颖 羊镇宇 王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的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浓度变化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动态变化。结果3组血清LDL-C、HDL-C、hs-CRP浓度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后,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治疗的3组血清LDL-C浓度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达标(P<0.01),且瑞舒伐他汀最优,阿托伐他汀其次,辛伐他汀最后(P均<0.01)。辛伐他汀组血清HDL-C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8),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辛伐他汀组血清hs-CRP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检测,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在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5.38%vs.7.87%±1.04%,P<0.01);阿托伐汀组治疗后与基线相比,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4%±3.25%vs.7.91%±1.27%,P=0.007);瑞舒伐他汀组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斑块体积在辛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斑块体积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5±10.77)mm3vs.(33.31±10.75)mm3,P=0.041;(30.69±8.12)mm3vs.(36.337±12.15)mm3,P=0.013],且治疗后两组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疗效不同:对于LDL-C,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标准剂量治疗后均可达标;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升高HDL-C,降低hs-CRP;辛伐他汀无遏制斑块向不稳定进展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有促进斑块稳定,逆转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可阻止斑块进展及逆转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斑块 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血脂 高敏C反应蛋白 斑块体积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春光 黄宇玲 +6 位作者 刘杰 朱柏霖 孙淑娴 亢小丽 马威 刘帆 纪征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4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唐山工人医院心内一科住院并且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及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资料...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唐山工人医院心内一科住院并且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及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资料完整者共163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斑块的IVUS-VH特征分为两组:稳定型斑块组(33例)及易损斑块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IB、HCY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间的FIB、HCY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的FIB、HCY水平呈上升趋势。(2)FIB、HCY对易损斑块的发生均有预测诊断价值,FIB、HCY预测易损斑块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83 g/L、11.80 umol/L,敏感性分别为68.46%、79.23%,特异性分别为84.85%、72.73%。(3)FIB≥3.83 g/L相较于FIB<3.83 g/L,HCY≥11.80 umol/L相较于HCY<11.80 umol/L,均增加了发生易损斑块的风险(OR=10.13,8.00,95%CI:3.88~26.44,3.45~18.56)。结论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易损斑块的发生有关,对易损斑块有预测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易损斑块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