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f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impact of a gaseous jet on liquid–water column
1
作者 王健 阮文俊 +1 位作者 王浩 张莉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93-301,共9页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were presented on the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gaseous jet impinging on liquid–water column. The effects of the impinging process on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were presented on the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gaseous jet impinging on liquid–water column. The effects of the impinging process on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rocket engine were also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quid–water had better flame and smoke dissipatio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gaseous jet impinging on liquid–water column.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aseous jet and the liquid–water column resulted in two pressure oscillations with large amplitude appearing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f the rocket engine with instantaneous pressure increased by 17.73% and 17.93%,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the phenomena, a new computational method was proposed by coupl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 MIXTURE model with the phase change equations of water and the combustion equation of propellant.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generation of gas, the accelerate gas flow, and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gaseous jet and liquid–water column.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a cavity would be formed in the liquid–water column when gaseous jet impinged on the liquid–water column.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the cavity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each pressure oscill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impingement, the gaseous jet was blocked due to the inertia effect of high-density water, and a large amount of gas gathered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nozzle throat and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The shock wave was formed in the nozzle expansion section. Under the dual action of the reverse pressure wave and the continuously ejected high-temperature gas upstream, the shock wave moved repeatedly in the nozzle expansion section, which led to the flow of gas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being blocked, released, re-blocked, and re-released. This wa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essure oscillations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eous jet liquid–water column pressure OSCILLATIONS shock WAVE
下载PDF
基于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的微镍柱成形研究
2
作者 吴蒙华 姜炳春 +1 位作者 贾卫平 孙晓慧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2,47,共6页
为提高定域电沉积三维金属微结构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采用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方式制备直径50~100μm、高度450~500μm的微镍柱,探究了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微镍柱直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微镍柱直径和沉积... 为提高定域电沉积三维金属微结构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采用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方式制备直径50~100μm、高度450~500μm的微镍柱,探究了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微镍柱直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微镍柱直径和沉积速率随着电压的增大同时增大,占空比对微镍柱沉积速率的影响高于对平均直径的影响,而脉冲频率对于微镍柱沉积速率影响不大。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微镍柱微观形貌呈尖端效应,表明在阳极尖端半径对应区域和离子液射流范围内的共有区域具有电沉积定域性和优先性。合理控制阳极运动轨迹,调节参数为极间电压4.4 V、占空比50%、脉冲频率10 kHz时,可获得轮廓平直、表面致密的直径为61μm微镍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射流 定域电沉积 微镍柱 成形工艺
下载PDF
进气方式对液柱喷射试验塔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建隆 李晓 +3 位作者 王伟文 陈光辉 谷新春 袁红燕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以新型液柱塔的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通用软件对其内部气体流场进行模拟,气流湍流由k-ε模型描述,预测了不同进气方式下的气相湍流流场分布及沿塔高方向不同截面上的气速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进气口形式对气速分布... 以新型液柱塔的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通用软件对其内部气体流场进行模拟,气流湍流由k-ε模型描述,预测了不同进气方式下的气相湍流流场分布及沿塔高方向不同截面上的气速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进气口形式对气速分布影响很大,可通过改进进气口结构对塔内气流分布进行优化。模拟得到了最佳进气口形式:开口窄边弦径比d1/D=0.3,宽边弦径比d2/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液柱喷射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液柱塔雾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方立军 常艳超 +1 位作者 胡月龙 武生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年第2期46-50,共5页
通过对液柱塔柱状射流液柱雾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液滴破碎可以分为凸起变形、扭曲、破碎3个过程。提出液柱雾化过程由撞击雾化和碰壁雾化组成,分析了这两个过程的雾化机理,其中碰壁雾化又分为液滴反弹、扩展和飞溅3个阶段。对雾化... 通过对液柱塔柱状射流液柱雾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液滴破碎可以分为凸起变形、扭曲、破碎3个过程。提出液柱雾化过程由撞击雾化和碰壁雾化组成,分析了这两个过程的雾化机理,其中碰壁雾化又分为液滴反弹、扩展和飞溅3个阶段。对雾化高度理论公式进行了修正,修正之后的理论值和实际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柱塔 柱状射流 液滴破碎 雾化
下载PDF
固体火箭燃气射流驱动液柱过程的CFD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健 阮文俊 +1 位作者 王浩 张磊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固体火箭燃气射流驱动液柱过程会产生一个复杂的非稳态多相流场,为了研究液柱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射流流场的降温效果,并揭示燃气冲击液柱的流动演化和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FLUENT软件中耦合了液态水汽化方程的VOF多相流计算... 固体火箭燃气射流驱动液柱过程会产生一个复杂的非稳态多相流场,为了研究液柱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射流流场的降温效果,并揭示燃气冲击液柱的流动演化和气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FLUENT软件中耦合了液态水汽化方程的VOF多相流计算模型对燃气与液柱之间的耦合流动及相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无液柱情况下射流流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有液柱平衡体时射流流场中的压力、温度、速度波动幅度均减小,减弱了射流流场中的湍流脉动强度;液柱与燃气之间的汽化以及液柱的阻碍作用减小了射流流场的轴向发展位移,尾管后的完全发展射流流场核心区域内的压力峰值降低了0.9MPa,温度峰值降低了503K,速度峰值降低了291m/s,验证了实验中液柱对燃气射流流场的降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体力学 燃气冲击液柱 VOF模型 降温
下载PDF
超声速横向气流中液体射流的轨迹预测与连续液柱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曜智 李春 +1 位作者 李晨阳 李清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90-203,共14页
对于液体射流沿壁面法向喷注进入超声速横向气流中的射流轨迹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连续液柱三维实体模型.基于液体微元受力分析建立了连续液柱沿喷注方向横截面的截面变形控制方程,计算了液体射流轨迹与横截面变形,合理考虑了液... 对于液体射流沿壁面法向喷注进入超声速横向气流中的射流轨迹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连续液柱三维实体模型.基于液体微元受力分析建立了连续液柱沿喷注方向横截面的截面变形控制方程,计算了液体射流轨迹与横截面变形,合理考虑了液体射流因发生表面破碎所引起的质量损失,提出适用于超声速横向气流的连续液柱模型.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方法拍摄超声速横向气流中连续液柱的瞬时图像,研究的参数变量包括液体喷注压降(1-2 MPa)、液体喷嘴直径(0.5 mm/1.0 mm)及液气动量比(3.32-7.27).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连续液柱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中心面上的射流轨迹和三维空间上的液柱形态,并可较为真实地反映实际流场特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横向气流 连续液柱 射流轨迹 显微成像
下载PDF
液柱射流式脱硫反应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凯 赛俊聪 +1 位作者 郑鹏 吴少华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3,共3页
针对液柱射流式脱硫反应器,进行了烟气流速、入口烟气温度、入口SO2浓度等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对烟气含湿量和脱硫效率的影响的试验研究。减小管板上布置的喷嘴出口直径可以有效改善脱硫浆液的液滴破碎效果,从而显著提高脱硫效率。选择... 针对液柱射流式脱硫反应器,进行了烟气流速、入口烟气温度、入口SO2浓度等运行参数和结构参数对烟气含湿量和脱硫效率的影响的试验研究。减小管板上布置的喷嘴出口直径可以有效改善脱硫浆液的液滴破碎效果,从而显著提高脱硫效率。选择适当的结构和运行参数,液柱射流塔的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柱反应器 湿法烟气脱硫 含湿量
下载PDF
多级液柱喷射塔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莹 陈光辉 李建隆 《山东化工》 CAS 2010年第2期8-11,共4页
对5mm和8mm直径的喷嘴进行了液柱喷射试验,利用膜片采集法对塔内雾化液滴的滴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当5mm喷嘴的测点与喷嘴的垂直距离为1m,径向距离为0.3m,8mm喷嘴的测点与喷嘴的垂直距离为1m,径向距离为0.35m,喷嘴压力均为0.03MPa时,用对... 对5mm和8mm直径的喷嘴进行了液柱喷射试验,利用膜片采集法对塔内雾化液滴的滴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当5mm喷嘴的测点与喷嘴的垂直距离为1m,径向距离为0.3m,8mm喷嘴的测点与喷嘴的垂直距离为1m,径向距离为0.35m,喷嘴压力均为0.03MPa时,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5mm和8mm机械雾化式直射喷嘴的液滴滴径分布密度函数进行了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柱塔 烟气脱硫 多级液柱喷射 液滴滴径分布
下载PDF
液喷式鼓泡塔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铜安 崔柯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文研究了液喷式鼓泡塔的鼓泡状态,气含率以及产生自吸的临界条件,并与普通式鼓泡塔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液喷式鼓泡塔具有气液两相接触良好、气泡细小,分布器的结构简单和易于操作等性能,而且可以自动循环进气。
关键词 液喷式 鼓泡塔
下载PDF
弥合性水击弛豫计算方法及其射流-缓冲机理分析
10
作者 富友 牛雪天 敏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4-141,共8页
为分析弥合性水击中的射流-缓冲机理,建立了能够实现自适应过程的多相弛豫计算方法,并通过水气两相激波管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对弥合性水击中的内部流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二次压力变化值高于理论计算值的弥合... 为分析弥合性水击中的射流-缓冲机理,建立了能够实现自适应过程的多相弛豫计算方法,并通过水气两相激波管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对弥合性水击中的内部流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二次压力变化值高于理论计算值的弥合性水击,其流动按规律可以分为直接水击阶段、缓冲水击阶段和射流水击阶段;在缓冲水击阶段,空穴泡粒的存在降低了初次水击对边界处的压力冲击,使得水击呈现被缓冲状态,压力变化值小于理论计算值;在射流水击阶段,空穴压缩溃灭时产生的射流加速并未直接作用于初次水击对边界处的压力冲击,而是经过反向传播后,在初次水击基础上造成二次压力变化,该变化值高于理论计算值。射流水击的出现,影响了采用直接水击方法计算压力升高值的准确度,因此这也是弥合性水击中最应该注意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合性水击 弛豫模型 两相流 瞬变流 射流-缓冲机理
下载PDF
承压水地层基坑透水涌砂事故处理与预防的探究
11
作者 顾浩然 《土工基础》 2023年第5期741-745,共5页
承压水地层条件,是临海临河基坑工程的重要特点。施工过程中透水涌砂事故是较为常见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以青岛市某基坑工程为例,研究发现支护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经验,采用桩间和桩后结合设置止水帷幕的方式,防止单独成排止水帷... 承压水地层条件,是临海临河基坑工程的重要特点。施工过程中透水涌砂事故是较为常见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以青岛市某基坑工程为例,研究发现支护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经验,采用桩间和桩后结合设置止水帷幕的方式,防止单独成排止水帷幕出现问题造成后期无法采用有效补救措施的现象。同时,结合先控砂后堵水理念,采用预埋泄水管,填塞棉被、保温毯等柔性材以及击入刚性材料挤密等方式控制流砂。通过泄水管反向压力灌注双液浆体,达到堵水目的。成功地解决了本地区的难题,同时也为类似工程事故处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喷射旋喷桩 控砂 堵水 双液浆体 压力灌注
原文传递
横向气流中液体圆柱射流的破碎特性和表面波现象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雄辉 黄勇 +2 位作者 王方 王少林 刘志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79-1987,共9页
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横向气流场中的圆形液体射流的圆柱破碎过程(低Weber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直射式喷嘴,喷孔直径为0.3mm和0.5mm,喷嘴长径比均为40.实验工质采用水.Weber数为1.7~7,液/气动量通量比为3.4~83.实验观察了表面波现... 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横向气流场中的圆形液体射流的圆柱破碎过程(低Weber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直射式喷嘴,喷孔直径为0.3mm和0.5mm,喷嘴长径比均为40.实验工质采用水.Weber数为1.7~7,液/气动量通量比为3.4~83.实验观察了表面波现象及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的尺寸及其速度.观测发现,表面波波长随着气流Weber数的对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破碎后形成的液滴直径dp/d0与Weber数的对数成正比.液滴的初始x方向速度与y方向速度大小与液滴直径无关.在实验范围内,液滴y方向速度均不随Weber数和液/气动量通量比的变化,约为初始射流速度的0.94倍;而液滴x方向速度约为0.085倍的气流速度.对表面波和破碎后形成的液滴尺寸及速度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更精确的初始雾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圆柱射流 横向气流 圆柱破碎 表面波 液滴直径 液滴速度
原文传递
火箭发动机燃气射流驱动液柱降噪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磊 阮文俊 +1 位作者 王浩 王政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5-1280,共6页
为了研究单兵火箭燃气射流噪声抑制的方法,设计了液体水柱放置在尾管中,采用高速摄影系统观察了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液体水柱在大气环境中的扩散过程,并对气液混合物射流噪声声压进行了测量,对比了有无液体水柱两种状态下射流的测试结果.... 为了研究单兵火箭燃气射流噪声抑制的方法,设计了液体水柱放置在尾管中,采用高速摄影系统观察了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液体水柱在大气环境中的扩散过程,并对气液混合物射流噪声声压进行了测量,对比了有无液体水柱两种状态下射流的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尾管中放置液体水柱后,由于气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燃气射流流场结构以及降低了射流特征参数.通过与无液体水柱的燃气射流对比,发现有液体水柱时整个测点区域的噪声声压级峰值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地面对声波的反射也减弱,噪声声压级峰值随着测点偏离射流中心轴线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因此,放置液体水柱后起到了明显的降噪效果,在偏离角为45°位置声压级峰值降低了6.4dB,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射流 气动噪声 液体水柱 声学测量 气液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