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round deformation field induced by a listric thrust fault with an overburden soil layer
1
作者 Shaogang ZENG Yong'en CA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01-507,共7页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field induced by a listric thrust fault with a thick, overburden soil layer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results show: (a) The maximum slip induced by t...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field induced by a listric thrust fault with a thick, overburden soil layer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results show: (a) The maximum slip induced by the buried fault is not located at upper tip of the fault, but below it. (b)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changes remarkably near the fault, forming a fault scarp.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il layer thickness, the height of the scarp is decreased for the same earthquake magnitude. (c) The strong strain zone on the surface is localized near the projection of the fault tip on the ground surface. The horizontal strains in the zone are in tension above the hanging wall and in compression above the foot wall, and the vertical strains in the zone are vice versa,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ensile- shear, compression-shear fissures above hanging wall and foot wall,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tric thrust fault EARTHQUAKE fault scarps ground fissur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原文传递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2
作者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401,共10页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热异常成因 地球物理分析 铲形逆冲断层 放射性生热率
下载PDF
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断裂特性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黄蓓 张培震 +1 位作者 张冬丽 李小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5-1069,共15页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 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伴随这种类型地震的远近场强地面运动在中国是第1次被记录到。综合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破裂过程和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资料,探讨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内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断裂带外的台站,前者可达后者的2倍多。同时,该地震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大的垂直分量,近断层垂直分量大于水平分量。结合远场资料,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盘峰值加速度垂直分量总体上大于下盘,上盘垂直分量的衰减比下盘慢。不考虑远场的高值异常,水平分量似乎也存在上盘效应,但目前无证据表明这些异常应该被剔除。另外,远场地面运动特征显示,相对于反方向,沿同震断层扩展方向(NNE)的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衰减较慢,垂直分量的这种方向效应不明显。考虑到汶川地震破裂浅、断面陡和以垂直形变为主这3个显著的同震构造特性,近场和远场地面运动记录反映出位错类型和台站的实际断层距的控制作用。正因为汶川地震高角度铲形逆冲断裂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地面运动与普通逆断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的同震效应在某些分量上相同,其他分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角度铲形逆冲断层 断裂作用 强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湘西金矿沃溪断层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9
4
作者 汪劲草 彭恩生 +1 位作者 雷鸣波 刘升友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15-318,共4页
沃溪断层最早形成于雪峰期 ,为铲式正断层 ;加里东期表现为右旋斜冲性质 ,西部错失鱼儿山矿体上部层脉 ,错失矿体在鱼儿山以东 ;印支—燕山期表现为左旋正滑性质。它既不是导矿构造 ,也不是容矿构造 ;其总体构造效应为正断层。
关键词 沃溪断层 铲式正断层 右旋斜冲 金矿床 地质
下载PDF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林飞 陶玮 +2 位作者 张永 曾明会 郑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4-1839,共16页
在断层面上引入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考虑铲形逆冲断层几何结构特征、断层下盘和上盘中下地壳及上地幔为黏弹性介质、上盘上地壳为弹塑性介质,本文用二维有限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 在断层面上引入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考虑铲形逆冲断层几何结构特征、断层下盘和上盘中下地壳及上地幔为黏弹性介质、上盘上地壳为弹塑性介质,本文用二维有限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震孕育位置、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应变场演化特征.不同于近垂直走滑断层上的地震周期行为,大陆铲形逆冲断层上的构造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更复杂、有其独特性.我们得到如下认识:(1)铲形逆冲断层上的地震复发是准周期行为.(2)龙门山断层最大库仑应力位于断层17~20km深处,应力长期积累和同震释放都在此深度最大,说明地震会在此处孕育、发动.(3)在断层破裂的深部和浅部,同震滑动大小和构造应力释放大小并非同步,而是差异悬殊.(4)地震仅部分释放区域积累的应变能,断层上盘上地壳顶部和底部的褶皱、破裂等永久变形形式也是释放应变能的重要形式.(5)应变能密度增量的演化图像分为:震间、同震、震后期,清晰反应了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动力学过程.(6)地震发生除释放能量外,同时也对近断层的中地壳和断层底部有很大的应变能加载;这些加载,在震后期可能通过震后滑移、余震或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驰豫形变用几十年时间释放.以上对大陆内铲形逆冲断层上变形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其地震周期行为中评估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龙门山断层 地震周期行为 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