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如何触摸历史——评《金陵十三钗》《南京安魂曲》中的大屠杀叙事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全照 布莉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07-210,共4页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深入两部小说的内部,细致分析它们的开头、叙述者的设定、语言和叙事上的特点,在比较和参照(西方二战题材的"创伤小说")中,揭示两者背后的思想潜设与伦理指向,对它们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创伤小说 开头 叙述者
下载PDF
国殇叙事中的女性创伤书写——以《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安魂曲》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傅守祥 陈然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9-66,共8页
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发表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改变了这种境况,其后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重现... 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发表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改变了这种境况,其后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重现。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都把南京大屠杀、女性、异域文化三种元素汇聚在创作中,将战争中的女性作为书写重点,以戏剧化的激情或间离化的冷静态度,艺术地刻画日军对南京妇孺在身体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凌辱与毁灭,两部具有“唤醒”使命的文学作品,以个性化的方式直面惨痛,敦促人们铭记历史、防止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文学叙事 女性创伤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文学叙事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2
3
作者 章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196-202,共7页
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深度揭示和批判性追溯,也是对战争创伤“记忆之场”的构塑。在“后记忆”时代中关涉“历史—记忆”的框架下,探讨中日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如何召唤民... 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深度揭示和批判性追溯,也是对战争创伤“记忆之场”的构塑。在“后记忆”时代中关涉“历史—记忆”的框架下,探讨中日南京大屠杀记忆的差异与分歧,探究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如何召唤民族集体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南京大屠杀文学叙事应是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协作,同时应重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合理运用叙事策略,使历史记忆升华成为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的正确内化,是型塑国家认同的思想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文学叙事 国家认同 后记忆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叙事与历史建构
4
作者 周根红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年第2期20-26,共7页
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众多影像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事探索,通过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个体命运的共同... 新时期以来,南京大屠杀成为众多影像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以此揭示、控诉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进行了各方面的叙事探索,通过历史资料的影像证明、个体命运的共同体建构、超越民族的叙事立场、国际化叙事等方面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了影像建构。同时,这些电影也凸显了南京大屠杀影像叙事的某种困境,如历史真实与影像叙事、人性的限度与民族情感、商业资本与话语偏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影像叙事 历史建构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记忆的自传性书写——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市民“呈文”为例
5
作者 姚刚 《现代传记研究》 2024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市民“呈文”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民众向日伪政权和国民政府陈请时所写文书的统称。现存抗战胜利前后的“呈文”文本作为幸存者认知历史、自叙遭际的重要形式,在呈送背景、主体诉求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反映出... 市民“呈文”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民众向日伪政权和国民政府陈请时所写文书的统称。现存抗战胜利前后的“呈文”文本作为幸存者认知历史、自叙遭际的重要形式,在呈送背景、主体诉求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反映出民众在特殊社会语境下的复杂心理状态和自传话语策略。“呈文”文本通过相似的书写程式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施暴者的共同指证,并在由边缘叙事向主流叙事的立场转向中,既反拨了战时日本军政当局对侵华暴行的美化歪曲言论,又参与了战后对历史真相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自传性书写 市民“呈文”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叙事性表达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丹 李楠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6年第8期80-82,共3页
空间叙事性设计是通过空间中的叙事媒介,表述事件与传达情感的一种空间序列处理手法。文章首先阐述了叙事与空间叙事的基本理论以及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基本原则,然后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节点空间的体验,利用游... 空间叙事性设计是通过空间中的叙事媒介,表述事件与传达情感的一种空间序列处理手法。文章首先阐述了叙事与空间叙事的基本理论以及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基本原则,然后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节点空间的体验,利用游览路径串联战争、杀戮、和平三大纪念区域,运用了空间叙事的手法来营造场所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事件 纪念馆 空间 叙事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