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Ethical Choices of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in Consumer Society
1
作者 SHAO Yun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8期199-201,204,共4页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is Steinbeck's last published novel, which received negative and positive criticism at homeand abroad. Persistent concern for ethics and morality as one of themes displayed by Steinbec...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is Steinbeck's last published novel, which received negative and positive criticism at homeand abroad. Persistent concern for ethics and morality as one of themes displayed by Steinbeck in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Living in the 1950 s of America, Ethan's family were confronting a consumer societ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 tracing back to et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this essay aims to analyze the ethical questions that the Ethan's family facedand their ethical choic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UMER society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 ETHICAL CHOICE
下载PDF
19世纪初俄国文学的新旧语体之争
2
作者 耿海英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19世纪初的俄国有一场关于新旧语体的论争,非常类似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白之争。论争一方以希什科夫为代表,坚持俄语的旧斯拉夫语体系,反对引入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新语言新词汇新概念,且认为这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保存民族性问题;另... 19世纪初的俄国有一场关于新旧语体的论争,非常类似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白之争。论争一方以希什科夫为代表,坚持俄语的旧斯拉夫语体系,反对引入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新语言新词汇新概念,且认为这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保存民族性问题;另一方以卡拉姆辛和茹科夫斯基为代表,倡导并在创作中实践语言革新,减少旧斯拉夫语的使用,简化语法,引入外来语等。前者支持者集中于“俄语爱好者对话”社,后者形成“阿尔扎马斯”文学社。两派均希望以自己的主张为原则,实现统一的俄语文学语言;而普希金融合了“高级语体”与“低级语体”,“古典”与“现代”风格,逐步实现了现代俄语语言的统一,因而被冠以“现代俄语语言之父”,从而使其后世作家将俄国文学带向了世界文学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语体 论争 “俄语爱好者对话”社 “阿尔扎马斯”文学社
下载PDF
“利剑”与“绳结”——成仿吾文艺思想的旨趣及其建构管窥
3
作者 杨奕 王春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成仿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别树一帜的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利剑”与“绳结”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旨趣与鲜明特质。作为“创造社”的三元老之一,他在指认新文学三重使命的过程中,原创性地阐发了“社会—审美”二元式文学功能论。作为现... 成仿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别树一帜的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利剑”与“绳结”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旨趣与鲜明特质。作为“创造社”的三元老之一,他在指认新文学三重使命的过程中,原创性地阐发了“社会—审美”二元式文学功能论。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先驱,他在介绍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秉持“执两用中”的态度,创造性地阐释了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同情”与“超越”。成仿吾文艺思想历经从“个人关怀”到“社会关切”的发展转向,在某种程度上确证了现代文学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取向。总体上看,成仿吾是沉浮于时代风潮中的激进者与建构者,在多元思潮涌现的社会图景中生发了兼具独立品格和灵性的文艺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仿吾 文艺思想 创造社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译者行为互动关系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领顺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2,共6页
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关系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实例,分析了译者行为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证明人本路径译者行为研究的个性化特征、分析方法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对于解决问题与解释现象... 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关系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实例,分析了译者行为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证明人本路径译者行为研究的个性化特征、分析方法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对于解决问题与解释现象的普适性和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研究 互动关系 文学翻译 应用翻译 “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分析方法
下载PDF
现代师承与文学社团的“合作”与“抵牾”——以“后五四”时期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为中心
5
作者 高晓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8,共8页
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从文学制度层面宣告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巨大差异。文学制度从章程、刊物、出版、机构运作等几个层面保证了文学社团的现代属性,但部分文学社团的成员却由传统人际关系影响下的师徒、同门、同乡构成。从师... 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从文学制度层面宣告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巨大差异。文学制度从章程、刊物、出版、机构运作等几个层面保证了文学社团的现代属性,但部分文学社团的成员却由传统人际关系影响下的师徒、同门、同乡构成。从师承关系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之后作为“文坛大师”的鲁迅在“后五四”时期并未消极隐退,而是借助其影响力找寻“同路人”,积极培养和扶植莽原、未名等文学社团,并从批评和翻译两个方面对弟子的文学活动进行引导。但是,“五四”的反权威意识和对话语权的争夺使鲁迅很快面临弟子和追随者们的“倒戈”,这种关系的破裂体现了文人师承在面对文学制度的话语力量时的式微,这一冲突背后隐藏的是“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继承“五四”传统时的认知差异与代际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承关系 文学制度 文学社团 “后五四”时期 鲁迅
下载PDF
文心无语誓愿通——论王鼎钧散文的北美新移民书写
6
作者 吴泰松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王鼎钧赴美后的写作一方面指向自己的“中国经验”,表达对故乡兰陵的乡愁美学。他对待故乡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有单纯地对故乡风景和人的怀旧,又有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科举制度、人伦关系的反思,带有国民性反思的况味。另一方面,他也书写... 王鼎钧赴美后的写作一方面指向自己的“中国经验”,表达对故乡兰陵的乡愁美学。他对待故乡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有单纯地对故乡风景和人的怀旧,又有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科举制度、人伦关系的反思,带有国民性反思的况味。另一方面,他也书写自己的“北美经验”。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的散文不断触及新移民华文教育、人际交往差异等问题,体现出对美国多元族裔文化和新教伦理的思考。此外,为了发扬与传播中文写作,王鼎钧还参与并组织纽约的华文文学沙龙“九九读书会”。他接续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教育理念,推动华文写作在美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鼎钧 新移民书写 中国经验 北美经验 华文文学社团
下载PDF
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宁欣 史明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61,共5页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关键词 唐宋社会 笔记小说 城市化 历史信息
下载PDF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学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2,共8页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文化语境 文学经典
下载PDF
心理能量视角下的文学传播与社会和谐心理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百里清风 李海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01-104,共4页
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即构建社会和谐心理)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实质内容。我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合理和有效的引导,必... 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即构建社会和谐心理)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实质内容。我国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合理和有效的引导,必然会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文学应充分发挥文学心理能量传播的基本功能,及时有效化解各种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使人们顺利完成心理上的调适,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结构,来奠定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能量 文学传播 和谐社会 和谐心理
下载PDF
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8,共8页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 现代文学研究界从构造左翼文学历史的设定出发,把早期共产党人视为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事实上,文学研究会才是革命文学最初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认为,使革命得以成功的应是革命文学而非革命理论,呼吁文学家要创作反映社会黑暗与痛苦的革命文学。文学研究会开启的“文学与革命”讨论,引起新文学家与早期共产党人对文学使命的思考,他们从文学或革命的立场提出的革命文学主张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革命文学家的重要性与神圣性。换言之,将革命文学家道义化与神圣化,成为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历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革命文学 倡导者
下载PDF
长沙文化书社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国海 向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108,共4页
长沙文化书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热潮中继《湘江评论》之后创办的又一个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文化书社在湖南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培养革命骨干;... 长沙文化书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热潮中继《湘江评论》之后创办的又一个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文化书社在湖南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革命知识分子,培养革命骨干;对党组织活动的经济支援和交通联络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湖南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文化书社 创办 历史地位
下载PDF
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小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选文权和势力范围发生的争斗密切相关。决定争斗胜负的,不是双方奉行的文...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选文权和势力范围发生的争斗密切相关。决定争斗胜负的,不是双方奉行的文学理论,而是采取的组织斗争策略。然后对艾、陈之战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社 宗派 性格 论战 好辩
下载PDF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翻译问题论争探源 被引量:5
13
作者 咸立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5,210-211,共7页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间的论争实肇端于翻译问题。早在两大文学社团成立前,郭沫若与郑振铎在翻译问题上就已构成对垒。《创造季刊》创刊前,茅盾、郑振铎对郭沫若的译介活动的批评力度和强度远高于郭沫若的反批评。茅盾和郑振铎等宣扬的翻...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间的论争实肇端于翻译问题。早在两大文学社团成立前,郭沫若与郑振铎在翻译问题上就已构成对垒。《创造季刊》创刊前,茅盾、郑振铎对郭沫若的译介活动的批评力度和强度远高于郭沫若的反批评。茅盾和郑振铎等宣扬的翻译经济论和系统论,对郭沫若等人的译介活动构成了压抑。话语权问题、翻译情趣的分歧及译者个性气质等差异,使茅盾和郭沫若引领的两大文学社团在翻译问题上逐渐走上了对峙,进而扩展至其他问题。拥有《创造季刊》等话语阵地后,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人在翻译论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为现代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 翻译论争 起源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生活?——文学生活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启示 被引量:6
14
作者 贺仲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文学生活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学术热点,正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文学生活研究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就是不局限于文学自身来理解文学,而是充分关注和考察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接受和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深刻关联着... 文学生活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学术热点,正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文学生活研究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就是不局限于文学自身来理解文学,而是充分关注和考察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接受和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深刻关联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即网络信息时代的应运而生。这一研究运用了社会调查、科学统计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区别于一般的资料统计,具有独特的深度价值。当然,要做好文学生活研究并非容易之事,它需要有思想的全局性、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实证精神,还需要从选题到设计到调查的多方面细致周密的工作。文学生活研究能够带给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新的启示,但它尚处在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社会 调查 研究
下载PDF
阅读文学的理由——读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明晖 靳丛林 《外国问题研究》 2009年第2期76-78,共3页
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构建了从鲁迅到村上春树再到王家卫的影响链条,详尽分析概括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一些规律性阅读现象。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实精神证,对认识当代人阅读文学的缘由、心态和意义极具启发性。文学所关注的乃... 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构建了从鲁迅到村上春树再到王家卫的影响链条,详尽分析概括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一些规律性阅读现象。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实精神证,对认识当代人阅读文学的缘由、心态和意义极具启发性。文学所关注的乃是人之心灵,所呼唤的是人的自省,正如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常常被消费社会所利用,但其精神实质却依然是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强大的反思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文学 村上春树 东亚文学 消费社会
下载PDF
近代日本社会与创造社知识群体爱情婚姻观的形成 被引量:5
16
作者 童晓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6-100,共5页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日本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以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开放自由的日本大正时期都市人文环境对他们社会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爱情 婚姻 大正社会
下载PDF
论谷崎润一郎文艺思想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能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191,共8页
前期创造社三位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和田汉接受了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将身体、女性与死亡巧妙地结合在官能书写之中,文学创作上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表现出较为... 前期创造社三位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和田汉接受了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将身体、女性与死亡巧妙地结合在官能书写之中,文学创作上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表现出较为浓厚的谷崎气息。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意识,洋溢着忧郁、华美、怪诞、凄艳、虚幻的气息。这些体验个体生命、感叹自我人生的文学作品既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美,也表现出一种怪异的美,是一种通过官能书写和女性礼赞而营造的艺术虚幻美,形成了前期创造社颓废感伤的总体格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崎润一郎 前期创造社 文艺思想 文学影响
下载PDF
清代徽州文会运作及其科举功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小坡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3-550,共8页
清代徽州文会是专为读书人而设的文人组织,数量众多。就其类型而言,以血缘性的宗族文会为主体,地缘性的社区文会、合都文会也为数可观。清代徽州文会的资产主要分为田和钱两种形态,其来源有集资入股、乐输捐助及付喜庆银等其他出银形式... 清代徽州文会是专为读书人而设的文人组织,数量众多。就其类型而言,以血缘性的宗族文会为主体,地缘性的社区文会、合都文会也为数可观。清代徽州文会的资产主要分为田和钱两种形态,其来源有集资入股、乐输捐助及付喜庆银等其他出银形式。为保证会产增殖,文会购置并出租田地屋店,还以"打会"形式将银钱借给会员收取利息。围绕会产的管理与使用,文会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清代徽州文会的功能集中在科举方面,日常活动以会课为主,训练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技巧,帮助他们熟悉科举考试的环节。文会资产则主要用来奖助科考,为士人提供盘费。文会的正常运转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徽州科举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文会 科举 宗族
下载PDF
善恶价值判断与和谐社会建构——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文学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贝克 李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6-143,共8页
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的伦理道德书写受到维多利亚时期学术界的猛烈抨击,一个世纪后学术界重新评价该小说,推翻了先前的定论,肯定了其文学伦理价值。这部小说以一个贫家女子海伦·马尔东僭越贵族阶层界线,试图通过隐藏身份... 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的伦理道德书写受到维多利亚时期学术界的猛烈抨击,一个世纪后学术界重新评价该小说,推翻了先前的定论,肯定了其文学伦理价值。这部小说以一个贫家女子海伦·马尔东僭越贵族阶层界线,试图通过隐藏身份和婚姻的途径来改变命运,但在私家侦探罗伯特·奥德利穷追不舍的调查下,其身份悬疑被侦破,最终被送进疯人院囚禁起来的惊悚故事,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悲剧机制、人道主义伦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的本性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以结果论善恶”的道德观。尽管该小说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追求幸福的伦理道德书写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当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形成了以文史为鉴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德利夫人的秘密》 善恶判断 和谐社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豪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1,共5页
方以智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之一,成就卓著。他早年于家乡桐城曾结泽社,具有文人社团性质,但今人对此知之不多。泽社之成立不迟于崇祯元年(1628年),方以智与社友课读其间以应举业,并进行文学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泽社的社课为方... 方以智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之一,成就卓著。他早年于家乡桐城曾结泽社,具有文人社团性质,但今人对此知之不多。泽社之成立不迟于崇祯元年(1628年),方以智与社友课读其间以应举业,并进行文学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泽社的社课为方以智的文学及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泽社为明代文人结社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泽社 结社 社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