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园林史年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庭风 刘庆惠 陈毅嘉 《中国园林》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秦汉园林恢弘巨制的建筑宫苑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模仿,把园林当成天宫规划建设是上古园林娱神的另一个表现。此阶段因生产力的提高而使私家园林出现繁荣局面,因佛教的传入而使寺院园林得以产生。国力的强盛和建筑技术的提高使园林的建筑... 秦汉园林恢弘巨制的建筑宫苑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模仿,把园林当成天宫规划建设是上古园林娱神的另一个表现。此阶段因生产力的提高而使私家园林出现繁荣局面,因佛教的传入而使寺院园林得以产生。国力的强盛和建筑技术的提高使园林的建筑景观得以充分展示其气势磅礴,园林数量也超过前朝任何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秦汉园林 综述 恢弘巨制 建筑宫苑 天宫规划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跃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6-13,37,共9页
简帛的出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以往的研究多限于考古、文物、历史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界对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开始予以重视,对重现于世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气氛和环境背景。
关键词 秦朝 汉朝 简帛 历史 文学 中国
下载PDF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韩东 《东疆学刊》 CSSCI 2021年第4期83-91,128,共10页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朝鲜朝文人在中朝外交使节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李攀龙、王世贞在中国文坛的声名及其复古文学思想,并开始购买这二人的著作。其后,在朝鲜朝社会普遍存在的“慕华”思想,与由此衍生出的“同文”“并世”意识,以及朝鲜...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朝鲜朝文人在中朝外交使节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李攀龙、王世贞在中国文坛的声名及其复古文学思想,并开始购买这二人的著作。其后,在朝鲜朝社会普遍存在的“慕华”思想,与由此衍生出的“同文”“并世”意识,以及朝鲜文坛学习“秦汉古文”风尚的推动下,李攀龙、王世贞的复古理念在朝鲜朝文坛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引起了散文创作风格向“艰涩”“奇僻”的转变,也促成了"秦汉古文"在散文学习范式与散文选集领域经典地位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攀龙 王世贞 复古派 朝鲜文坛 秦汉古文
下载PDF
擘肌分理,详究义例——《〈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宜蓬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高林广教授的《〈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较为全面地彙集爬梳了《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料,详细阐释了刘勰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分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本文认为,该著的主要特点突... 高林广教授的《〈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较为全面地彙集爬梳了《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料,详细阐释了刘勰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分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本文认为,该著的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注重探讨和揭橥《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文学史及学术史意义,细致爬梳和推原《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文本、文学依据及其理论建树,客观评介《文心雕龙》之得失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
下载PDF
从批评客体的接受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5
作者 王毓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尚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两汉时期,随着文人文学创作的不断涌现,批评客体的范围扩大了,相对独立的批评文本也随之出现。文学批评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基本含意,即关注作品、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客体 先秦两汉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儒、道互补文艺观的演变
6
作者 潘俊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儒、道两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争鸣和在汉初的互绌,既有学术思想上不同的原因,也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因素。秦汉时期,儒、道在政治等领域争夺主导话语权的互绌,并未妨碍二者在学术思想上的进一步融合。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儒、道两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争鸣和在汉初的互绌,既有学术思想上不同的原因,也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因素。秦汉时期,儒、道在政治等领域争夺主导话语权的互绌,并未妨碍二者在学术思想上的进一步融合。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例如,在审美特征的论述上,在审美标准的主张上;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论述的侧重不同,恰巧构成为古代文论互补的结构。儒、道互补的文艺观是汉赋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同时汉赋作品也表现出来这种互补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儒家 道家 文艺观 演变
下载PDF
论秦汉食客文学集团
7
作者 杨宁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8-101,共4页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以吕不韦文学集团、梁王文学集团、刘安文学集团最负盛名。食客文学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时,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以吕不韦文学集团、梁王文学集团、刘安文学集团最负盛名。食客文学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集团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食客 文学集团
下载PDF
拓宽中国文学史编写的路子
8
作者 杨树增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中国人从20世纪初开始编写文学史,有通史、断代史、地域史、民族史和文体史,甚至还有以语言、作品的作者类型为特征的专门史。其实,还可以文学的主题或题材的演变为其体例,如以各种文体历史题材的演变为体例,也就是"中国历史文学史... 中国人从20世纪初开始编写文学史,有通史、断代史、地域史、民族史和文体史,甚至还有以语言、作品的作者类型为特征的专门史。其实,还可以文学的主题或题材的演变为其体例,如以各种文体历史题材的演变为体例,也就是"中国历史文学史"。按这个思路,可以把中国历史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两汉文隐于史的阶段、魏晋至两宋文史分流的阶段、元至清史隐于文的阶段、民国初至今文史兼容的阶段。《中国历史文学》(先秦两汉)作为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成果已经出版,先行做了尝试性探索,其阐述的就是文隐于史的阶段。这种历史文学史体例,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研究来说,是一种新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体例 分期 历史文学 先秦两汉
下载PDF
末日哀鸿——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亡国叙写
9
作者 叶庆兵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先秦两汉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 先秦两汉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家灭亡原因和教训的思考,又促进了先秦两汉文学的理性和批叛色彩,彰显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文学 亡国 奇幻 批判 社会价值
下载PDF
从文学视角看秦代文学到汉赋的发展与流变
10
作者 李婷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70-74,共5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封建社会,其政治、经济都较之前的奴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秦汉文学发展也显现出自身的特点。从秦代文学起步到汉代赋自成一体,这一过程都与当时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封建社会,其政治、经济都较之前的奴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秦汉文学发展也显现出自身的特点。从秦代文学起步到汉代赋自成一体,这一过程都与当时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李斯、司马相如等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从而流传至今,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视角 秦代文学 汉赋 发展 流变
下载PDF
孔臧《鸮赋》与西汉四言赋抉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铁颖 孙少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鸮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鸮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臧 《鹗赋》 四言诗体赋 西汉
下载PDF
明代文章“复古”的政治诉求及其路径选择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家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明代是"复古"理论与实践的繁荣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文章"复古"不仅是文学层面的价值判断,更与人格及世运互为指涉。明代文章复古的群体划分以馆阁之臣与郎署成员为主体,前者主张师法平易典则的宋文,后者则... 明代是"复古"理论与实践的繁荣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文章"复古"不仅是文学层面的价值判断,更与人格及世运互为指涉。明代文章复古的群体划分以馆阁之臣与郎署成员为主体,前者主张师法平易典则的宋文,后者则取径语体古拙的秦汉古文。二者对文章复古路径的不同选择,既是对制约文章语体的话题、场合、态度以及听者与说者身份等内在要素的考量,又是不同政治阶层间借以争夺文柄、维系内部利益格局与寻求政治变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宋 文必秦汉 文柄 语体 话语策略
下载PDF
明代秦汉文特质:从经史之学到文学复古文章观
13
作者 蒋兴燕 杨遇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qu...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的文章观,其"宗经而子史"的创作趋向表现在学习古文的经历与推崇周公孔孟之文两方面;而复古派的拟先秦两汉文特质与其一致:表现为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和经世致用的实用特质;接续先秦古文生命元气的性情之真与慷慨气骨;古朴、简重、笃实的文风。这一时期在陕西文人群体中兴起拟先秦两汉文写作高潮,地方志、族谱撰著也颇为可观,体现了"宗经而子史"的原则和先秦两汉文风的显著影响。经史之学与文学复古文章观桴鼓相应,构筑了文学复古运动发展的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古 经史之学 秦汉文 康海
下载PDF
《汉魏名文乘》的成书及其汉赋观--明代书坊对汉赋传播与普及的贡献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祎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成熟期,特别是以书坊为主体的商业出版事业在此时达到了空前鼎盛,对于文本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汉赋经典化的重要时期,而汉赋在当时的传播和接受又离不开各个时...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成熟期,特别是以书坊为主体的商业出版事业在此时达到了空前鼎盛,对于文本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汉赋经典化的重要时期,而汉赋在当时的传播和接受又离不开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众多书坊的大力推动。目前所能见到的由书商编选刊刻的汉赋选虽只有《汉魏名文乘》一部,但在当时,以其为代表的此类坊刻本汉赋选无疑是明代汉赋接受的重要推手。本文试以《汉魏名文乘》一书为例,探析此类坊刻本汉赋选对明代汉赋接受的作用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名文乘》 明代 汉赋 书坊
下载PDF
贾谊与贾谊集的文学史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明 《语文学刊》 2020年第4期96-100,共5页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的秦代文学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楚辞体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舒缓语气的"兮"字,表明汉初的赋体创作沿着两种文学传统在融合演进。贾谊集的编定,是固守别集本位和扩大"文集"范围这样两种理路的反映,意味着不仅要在纯文学范畴内观察贾谊的文学史,还要在杂文学的视野里注重《新书》的政论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贾谊集 秦代文学传统 楚辞体
下载PDF
高校中文专业先秦两汉文学学习策略研究
16
作者 赵玉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先秦两汉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秦两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典籍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 先秦两汉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秦两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典籍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后代作家和作品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时期典籍的影响。因而,学生学习、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的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策略主要有:阅读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善于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师友间相互切磋交流、关注新出土文献资料、选一典籍精熟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专业 先秦两汉文学 文学史地位 学习策略
下载PDF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文体辨析
17
作者 段志双 《科教文汇》 2019年第8期162-163,共2页
晚明诗文批评家张溥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对中古时期作家诗文作品进行编选的一部重要的总集。在各家文集之前,张溥一一撰有题辞。从文体的角度来看,这些题辞不仅具备序文的特征,同时还蕴含晚明"小品"的意味,是一种颇... 晚明诗文批评家张溥编选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对中古时期作家诗文作品进行编选的一部重要的总集。在各家文集之前,张溥一一撰有题辞。从文体的角度来看,这些题辞不仅具备序文的特征,同时还蕴含晚明"小品"的意味,是一种颇具"小品"意味的特殊序文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文体
下载PDF
“批判”与“重建”——秦汉文艺思想的内涵与本质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少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153,共11页
“天道”“人事”与“文心”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文人对这种关系的解释与运用,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政治统治、皇权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秦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批判”与“重建”,是秦汉文艺思想的本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与历... “天道”“人事”与“文心”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文人对这种关系的解释与运用,对当时的社会秩序、政治统治、皇权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秦汉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批判”与“重建”,是秦汉文艺思想的本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发展、演变的学术外因。文化、学术上带来的思想领域的“新”“旧”之争,为文艺的批判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同时也是秦汉文艺思想革新的学术内因。研究秦汉文艺思想史,就是要努力揭示秦汉文人“批判”与“重建”的成效,为当下文艺思想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 重建 秦汉 文艺思想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诗学的发展进程——引进西方诗学的比较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8,共10页
先秦到两汉为中国早期诗学的发展时期,可将其与魏晋以降的文人诗学以及西方古希腊诗学进行比较并展开论述。中国早期诗学有作诗型、教诗型、论诗型等不同形态。其理论体系,主要是由西周乐教诗学、诸子诗学、儒家经学型诗学这一脉构成,... 先秦到两汉为中国早期诗学的发展时期,可将其与魏晋以降的文人诗学以及西方古希腊诗学进行比较并展开论述。中国早期诗学有作诗型、教诗型、论诗型等不同形态。其理论体系,主要是由西周乐教诗学、诸子诗学、儒家经学型诗学这一脉构成,文化背景是周汉政教国家的礼乐制度。中西早期诗学有共通之处,如其主体都是论诗型诗学,都是从"乐"的合理性与否展开讨论的,但其在学术形态上有许多不同。中国早期诗学更注重群体型的思想传承与知识积累,而西方早期诗学主要是思想家个人精神创造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诗学 文人诗学 古希腊诗学 中西诗学比较
原文传递
先秦两汉钢铁技术发展与传播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建立 《南方民族考古》 2014年第1期251-262,共12页
先秦两汉时期,铁器手工业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及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已就中国钢铁技术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对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科学研究,我们对中国古... 先秦两汉时期,铁器手工业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及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已就中国钢铁技术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对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科学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特色和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近年先后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甘肃和新疆等地40余处战国两汉时期冶铁遗址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参与部分遗址的发掘工作,完成部分遗址和墓地出土铁器和冶铸遗物的采样和分析工作,对先秦两汉时期铁器和冶铁遗址有一些新的认识。本文主要报告笔者与合作者开展的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研究结果,包括冶铁遗址的田野调查、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年代学研究等内容,并对先秦两汉时期钢铁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器 手工业 冶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