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anjing Spectacle: Soundscapes of Bianjing and Identities in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1
作者 LI Gu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1期77-102,共26页
By closely examining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such as prose,poetry,rhyme-prose,lyrics,notes,and miscellaneous theses,this paper combine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vidence to rediscover the 13 types of sou... By closely examining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such as prose,poetry,rhyme-prose,lyrics,notes,and miscellaneous theses,this paper combine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vidence to rediscover the 13 types of soundscap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aces in the Bianjing City,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nd it reveals the causes and historical-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soundscapes.Focusing on the key issues of soundscap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nd spaces,identities,discourses,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depicted in the writings about Bianjing.It argues that the“Bianjing Spectacle”of vendors’cries described by the Southern Song people can be used as a summary of the sou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Bianjing.Furthermore,it interprets the special silence,crying,and the absence of the sounds of production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By rediscovering,analyzing,and interpreting the soundscapes of Bianjing,this paper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t the sound level and differentiates various“auditory communities.”It thereby demonstrates the portrayal of Bianjing in Song literature,addresses theoretical hot topics in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and builds on Marx’s arguments to propose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the world,and ourselves requires an in depth study of the soundscapes i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 literature Bianji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undscapes IDENTITIES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原文传递
A Study on Imitating Activities ,ofHanshan Poems by Chan Buddhist Monks in SONG Dynasty
2
作者 HUANG Jing-J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4期204-212,共9页
Although we have no clear picture of the life of Hanshan, a legendary TANG monk and in Collected Poems of Hanshan (Hanshan Sho'i), we can find either unclear ideas regarding his major thoughts or different ideologi... Although we have no clear picture of the life of Hanshan, a legendary TANG monk and in Collected Poems of Hanshan (Hanshan Sho'i), we can find either unclear ideas regarding his major thoughts or different ideologies from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Hanshan poetry was broadly read by people belonging to various social status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His poetry was also frequently cited in Chan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Furthermore, SONG Chan Buddhist monks invited Hanshan into their own genealogy and regarded him as a "San Sheng" (a Free Sage). Many Chan Buddhist monks of the SONG Dynasty used Hanshan poetry in various Chan Buddhist texts. Numerous Chan Buddhist monks even wrote so-called "ni Hanshan shi", which imitated Hanshan poetry as a kind of personal literary creation.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when a monk imitated Hanshan poetry, he would simultaneously be both the reader and the creator of Hanshan poetry, and as we understand that every writer produces their works through their own cultural outlook, a newly-formed correlation occurred naturally between the original poetry and imitated poetry through the SONG Chan Buddhist monk's version. By observing this correlation, this paper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Hanshan poetry, within Chan Buddhist society in the SONG Dynasty, as based on Chan Buddhis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learn more about image creation and the recreation of Hanshan during the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SHAN imitating Hanshan poetry litera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Chan Buddhism masters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下载PDF
《江右文库》文献编《易》类著作提要七则
3
作者 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介绍著作人的生平仕履情况,各书之卷次结构、各卷内容、学术源流以及版本流传情况等,并交代《江右文库》本次影印各书所依据的版本。
关键词 江右文库 宋代 周易 易学
下载PDF
“Choosing the Refined”and“Collecting the Essential”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关键词 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Collecting the Essential 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Choosing the Refined
原文传递
威灵与恶力:唐宋精怪世界中红赤系色彩的文化意象考论
5
作者 李婕 贾文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 红赤系色彩是唐宋志怪文学中刻画精怪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象征源于火焰的红赤系色彩与鲜血的文化意象相叠加,衍生出两元文化象征:一方面红赤色成为唐宋精怪世界中位高而权重、辟邪与降福的威灵象征;另一方面红赤色在唐宋精怪世界中也具有灾异与不祥、邪祟与厄运的恶力象征。这种两元文化象征属性,使红赤色精怪成为唐宋志怪文学中的重要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红赤色 精怪文学 文化意象
下载PDF
宋太宗的崇文表现及其与朝政转向的关系
6
作者 陈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出生于五代乱世的宋太宗,原本文化修养有限,但在位期间却表现出浓厚的崇文倾向,无论是在政策措施层面、与文臣及士人的关系上,还是在自身的行为方面,都做出了罕有的积极姿态,因此被后世宋人视为“崇尚儒术”的君王。宋太宗与宋太祖这种... 出生于五代乱世的宋太宗,原本文化修养有限,但在位期间却表现出浓厚的崇文倾向,无论是在政策措施层面、与文臣及士人的关系上,还是在自身的行为方面,都做出了罕有的积极姿态,因此被后世宋人视为“崇尚儒术”的君王。宋太宗与宋太祖这种明显不同的特点,是伴随着两次北伐失败而逐渐形成的,其根源则与当时朝政导向的转变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边患压迫的紧张形势下,武功之路却遭遇到碰壁,宋太宗只得转而追求文治。宋太宗时代,文官士大夫开始崛起,逐渐成为统治的核心力量。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紧密结合,为宋朝文治路线及其朝政导向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折射出宋太宗朝文治路线的基本确立,并对后嗣君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宗 崇文抑武 文臣士人 朝政导向
下载PDF
宋孝宗朝崇苏文风之形成与苏文的传播
7
作者 杜昭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孝宗朝由于孝宗皇帝崇苏轼“立天下之大节”,雄视百代,为“一代文章之宗”,故多方推广苏轼文学,采取一系列举措,从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太学文风,也提升了士人尊苏崇苏的热度。孝宗朝将苏轼文学传播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得“淳熙中,崇苏氏... 孝宗朝由于孝宗皇帝崇苏轼“立天下之大节”,雄视百代,为“一代文章之宗”,故多方推广苏轼文学,采取一系列举措,从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太学文风,也提升了士人尊苏崇苏的热度。孝宗朝将苏轼文学传播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得“淳熙中,崇苏氏”成为一种社会倾向,同时,也为元明清三代以至于今日的苏轼文学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孝宗朝的崇苏又有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延及世人对三苏家教家风的更多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孝宗 崇苏 苏轼文学 传播
下载PDF
文学中的宋韵瓯风及其价值传承
8
作者 汪全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瓯风之于宋韵,文学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之韵,同时显现了物质之韵、匠心之韵、秩序之韵、智识之韵、思辨之韵等,涵盖了宋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地域文化、语言特色等多方面特质。特别是,承继了谢灵运在温州开辟之山水诗传统的宋代温州诗风,借... 瓯风之于宋韵,文学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之韵,同时显现了物质之韵、匠心之韵、秩序之韵、智识之韵、思辨之韵等,涵盖了宋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地域文化、语言特色等多方面特质。特别是,承继了谢灵运在温州开辟之山水诗传统的宋代温州诗风,借助“山川神秀”而发扬光大了宋韵瓯风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终使“意在独造,自具面目”成为温州文学的典型创作风尚,进而促成了永嘉四灵诗派、南戏等为代表的温州文学的突出实绩。温州文学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温州人性格气质,既需要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彰显文学传承之于宋韵的时代价值,又需要在传承光大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开放精神、创造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精神价值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宋韵瓯风文化,打造独具温州特色、彰显温州个性的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韵瓯风 文化传承 山水诗传统 开拓创新 温州文学
下载PDF
宋本《廣韻》南北兩系説及其版本性質問題
9
作者 張民權 趙凱雯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8-43,231,232,共28页
盛世之下,宋本《廣韻》現存很多,隨着中外關係的發展和完善,一些海外珍貴的《廣韻》善本漸爲國内學者所知,比如日本國内所藏各種宋本和元刊本等,這爲我們全面研究《廣韻》及其版本問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以往由於韻書材料的缺乏,有... 盛世之下,宋本《廣韻》現存很多,隨着中外關係的發展和完善,一些海外珍貴的《廣韻》善本漸爲國内學者所知,比如日本國内所藏各種宋本和元刊本等,這爲我們全面研究《廣韻》及其版本問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以往由於韻書材料的缺乏,有些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重新梳理之必要。本文改善研究方法,調整研究視野,从板式和韻字注釋等方面,對現存國内外《廣韻》做了比較全面的比勘,以揭示現存諸多《廣韻》版本的歷史來源及其版本性質問題。研究發現,現存《廣韻》不僅存在繁簡兩種,還分爲“南北”兩系。北系者,詳本中鉅宋本和巾箱本、楝亭本和《四庫全書》本《重修廣韻》等,還有元明節本《廣韻》等;南系者,南宋監本韻書以及澤存堂本《廣韻》等。本文或有助於廓清學界《廣韻》版本研究中之是非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廣韻 南北兩系 歷史來源 版本性質
下载PDF
南宋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中医治疫特色
10
作者 徐熙圣 张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南宋浙江有42个疫病之年,疫病频度为27.63%,总体上表现为南宋中期疫病最频繁。春夏季节为疫病多发期,86.05%的疫病发生在春夏季节。疫病分布集中在杭州、温州等滨湖沿海人烟稠密地区。南宋浙江医家擅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以运气学或五行分类疫病,在方药上重用辛温燥湿之药祛湿化浊,兼用顾护正气之品扶正祛邪。[结论]南宋浙江疫病频发,医家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对中医疫病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浙江 疫病 时空特征 运气 辛温燥湿 温中健脾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川渝地区南宋石室墓仿木构建筑史料研究
11
作者 黄青岩 徐怡涛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22-138,共17页
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具有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具有明显地方传统的历史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川渝地区出土了较大数量的宋代墓葬,其中盆地周边丘陵山地多出土石室墓,石室墓中常见较为精美的仿木构雕刻,仿木构的形制亦... 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具有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具有明显地方传统的历史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川渝地区出土了较大数量的宋代墓葬,其中盆地周边丘陵山地多出土石室墓,石室墓中常见较为精美的仿木构雕刻,仿木构的形制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通过对重庆及四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的形制进行排比分期,研究其发展趋势及流变现象,将其具体分为乾道及之前(1173之前)、淳熙年间(1174-1189)、绍熙至嘉定(1190-1224)、嘉定之后(1224之后)四期,其中第三期又以庆元(1195-1200)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并在上述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解决川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的形制断代问题。此外,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当时同地域地面木构及仿木构建筑特点及形制发展的异同,补充川渝地区宋代建筑的研究材料,阐释川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在建筑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 南宋 石室墓 仿木构 建筑形制 分期
下载PDF
北宋中期古文运动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之变
12
作者 马骥葵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以“古文”的复兴带动了文学体裁样式和技巧风格向平易疏散、简淡明畅的方向发展。宋代古文地位的最终确立和古文创作的普及为诗歌革新提供了价值支援和创作经验的丰富资源,北宋古文运动的审美思潮、文学思想和文体革新日渐渗透于诗歌领域,从而引导着北宋中期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古文运动 诗歌 诗学 诗文 革新
下载PDF
《相山集》和《相山居士词》版本源流考
13
作者 付玉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南宋诗人王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相山居士词》一卷等作品传于世,但其作品版本众多,系统不明,影响了后世对王之道及其著作的研究。本文通过古籍查阅,经过汇校考订,对作品版本系统略作梳理,并对各个版本的概貌、承继关系进行概述... 南宋诗人王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相山居士词》一卷等作品传于世,但其作品版本众多,系统不明,影响了后世对王之道及其著作的研究。本文通过古籍查阅,经过汇校考订,对作品版本系统略作梳理,并对各个版本的概貌、承继关系进行概述,通过序跋间的线索,探究《相山集》和《相山居士词》的版本源流。由考据可知,《相山集》在宋元有三个著录本,明清时未佚失,版本流为三个著录本和一个辑录本。《相山居士词》版本较多,宋元载录有三个版本,后被明清传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 王之道 《相山集》 《相山居士词》 版本源流考
下载PDF
论北宋科举与文艺的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昌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2,共7页
北宋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密切相关,科举出身的士人博学多识,“文”是他们跻身仕途的基本工具,这导致文艺的兴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士人因此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文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相同的身份使士人在教化、共通感、... 北宋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密切相关,科举出身的士人博学多识,“文”是他们跻身仕途的基本工具,这导致文艺的兴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士人因此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文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相同的身份使士人在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上表现出一致性,凭借雄厚的文艺才能,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改革是庆历以后北宋政治的主题,为了推行政治改革,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科举考试开始走向专制,这导致北宋文艺的枯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 士人 文艺
下载PDF
“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英译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彬 颜海峰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3-44,111,共13页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辛弃疾成果丰硕,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对外译介价值。文章综述了中外译者英译辛弃疾词的历史,讨论了不同译者翻译辛词的策略,指出辛词翻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古典...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辛弃疾成果丰硕,风格独特,具有重要的对外译介价值。文章综述了中外译者英译辛弃疾词的历史,讨论了不同译者翻译辛词的策略,指出辛词翻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辛弃疾 英译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16
作者 萧晓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置于文学观念之上。全书持论以宋学渊源为宗,以桐城派文人为阐释对象,以遗民心态观照一代学术,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时代系统梳理学术源流,保存旧观,在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声木 《桐城文学渊源考》 宋学 江淮文化 遗民心态
下载PDF
杨畋墓志及北宋相关问题研究
17
作者 陈朝云 焦玉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8,共8页
考古发掘出土的杨畋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名臣杨畋的世系、仕宦经历、政治交游及姻亲子嗣情况。杨畋家族历经五代至宋,世代为官是其家族赓续的重要原因,其家族发展是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家族转型的缩影。墓志中关于文武职官迁转反映了... 考古发掘出土的杨畋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名臣杨畋的世系、仕宦经历、政治交游及姻亲子嗣情况。杨畋家族历经五代至宋,世代为官是其家族赓续的重要原因,其家族发展是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家族转型的缩影。墓志中关于文武职官迁转反映了宋代重视文职的政治追求,关于平定桂阳瑶民起义事件是对北宋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史料的重要补充。杨畋虽为“杨家将”的近亲,但其家族成员不曾出现于任何杨家将故事之中,其家族的缺位是民间传奇在传统价值观念下改造历史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杨畋墓志 崇文抑武 羁縻政策
下载PDF
北宋前中期士人谏议心态演变与贬谪文学书写——以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为中心
18
作者 张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6,共10页
北宋前中期谏官制度逐渐完善,与之相关,士人谏议心态亦发生了新变。前期谏官及具有谏诤意识的士人出于职责、道德品质的追求,有直言进谏的意愿。中期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士人名节意识浓厚。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不苟同... 北宋前中期谏官制度逐渐完善,与之相关,士人谏议心态亦发生了新变。前期谏官及具有谏诤意识的士人出于职责、道德品质的追求,有直言进谏的意愿。中期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士人名节意识浓厚。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不苟同时俗、砥砺名节、不以贬谪为意的谏议心态。在分析谏官制度、谏议心态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以北宋前期的王禹偁、田锡,中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等曾任谏官或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为个案,进一步考察了谏议心态变化对士人贬谪心态、贬谪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北宋前中期士人的贬谪心态、贬谪文学观念、创作等呈现出的新特征,以及其与谏议心态演变之间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前中期 谏官制度 谏议心态 贬谪期 文学
下载PDF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19
作者 于东新 杨澍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未来的使辽诗研究宜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强化文学本位,将其置于宏阔的中华文学史视野之下,考察其对于中华文学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可以将使辽诗作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意味的”观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辽诗 宋辽交聘 中华文学史
下载PDF
《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评介
20
作者 胡永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李小奇的专著《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著者把园林文学研究从宏观鸟瞰推向微观深耕,从整体性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在此领域内具有开拓性意义。著中对唐宋园林散文文献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辑目,对于... 李小奇的专著《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著者把园林文学研究从宏观鸟瞰推向微观深耕,从整体性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在此领域内具有开拓性意义。著中对唐宋园林散文文献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辑目,对于园林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园林研究,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 园林文学研究 学术成就 文献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