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
1
作者 包希夷 孙绮 +2 位作者 周文雯 王石子 孙雪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育人价值,构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可以开辟一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有效途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具有思政育人优势,构建《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育人价值,构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可以开辟一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有效途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具有思政育人优势,构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时要坚持语言习得与立德铸魂相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联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的原则,梳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养成高尚的人格品德的思政元素。以此为指导设计和运营了“习双语近思政”公众号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用户调查结果表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双语文献学习平台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 双语文献学习平台
下载PDF
文献秩序·思想秩序·统治秩序——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的秩序建构逻辑 被引量:11
2
作者 蒋永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官修类书、官修目录传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蕴含的秩序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整理 思想秩序 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
下载PDF
破而不立欲速不达——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开展的科学批判活动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化凯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208,共30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取过一些措施对之进行制止,但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使得效果有限,批判活动仍然一再出现回潮。三次批判高潮的出现,既有不同的直接的社会原因,也有共同的潜在的历史原因。批判者认为,只有清除科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才能使其快速发展。但事与愿违,所谓的科学批判不但没有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50至70年代 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思想 批判
下载PDF
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日“无产阶级小说”的形象关联和思想关联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福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8,共7页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学 中日文学关系 文学形象 思想变异
下载PDF
我国专业思想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平 徐礼平 《新余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96-98,共3页
以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161条"专业思想教育"文章题录(1951-2010年)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年代分布、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合作方式等视角进行分析,揭示我国专业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 以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161条"专业思想教育"文章题录(1951-2010年)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年代分布、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合作方式等视角进行分析,揭示我国专业思想教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从学校、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专业思想教育 文献 计量学分析
下载PDF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 被引量:6
6
作者 白玮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8,共6页
大学精神代表着一所大学存在于社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大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大学精神的源生与个性,都是本文所关注且不能回避的问题。“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辟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历史的... 大学精神代表着一所大学存在于社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大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大学精神的源生与个性,都是本文所关注且不能回避的问题。“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辟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历史的崭新时代,“鲁艺”的教育实践不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积淀。我们要继承“鲁艺”传统,就不能不从大学精神的层面上加以思考;我们要塑造中国大学精神,就不能不从“鲁艺”的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艺” 中国 大学精神
下载PDF
解读英国文学中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5
7
作者 田丹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4-116,共3页
自14世纪以降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交替出现意识形态模式和乌托邦模式的中国形象,聚焦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力图解读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现实的意义,在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式的中国的异域形象,不是对真实"他者"的客观反映,... 自14世纪以降英国文学作品中就交替出现意识形态模式和乌托邦模式的中国形象,聚焦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力图解读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现实的意义,在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式的中国的异域形象,不是对真实"他者"的客观反映,而是带上了强烈主观色彩的凝视者的"幻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英国文学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德诗东渐过程中的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 被引量:2
8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8,129-130,共6页
本文以歌德及其《浮士德》、席勒及其《退尔》、尼采及其《苏鲁支语录》的现代中国接受史作为研究基础,讨论"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关系,既强调接受维度的变形必然性,同时也揭示德诗东渐本身对受者主体... 本文以歌德及其《浮士德》、席勒及其《退尔》、尼采及其《苏鲁支语录》的现代中国接受史作为研究基础,讨论"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关系,既强调接受维度的变形必然性,同时也揭示德诗东渐本身对受者主体的规定性,最后提出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问题,强调资源采择是多维度的,其间既有互补、互释,也有冲突、对抗,如何使之形成一种有序之博弈格局,并进而最终达成有效之融化、创生,乃是一个必须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进行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诗东渐 现代中国 文学交流史 思想史
下载PDF
以中国话语推进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影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践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会议主旨发言围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精...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践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的“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会议主旨发言围绕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及课堂实践、教材选择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想意识、教学设计与情感机制、身心健康与人性异化等五个方面展开。通过研讨,大会达成共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要建构起中国人自己的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主体性话语体系。此次研讨会既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探讨,又在教学的实践层面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经验交流。会议被多家媒体报道,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展现出上海市外国文学学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 中国话语体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工业化思想研究——基于期刊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智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31,共5页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农村工业化"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种重要思潮。1930-1949年有关"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期刊文献涉及的论域主要有"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探讨、必要性分析、实施路径、保障体系等。思想界...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农村工业化"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种重要思潮。1930-1949年有关"农村工业化"问题的期刊文献涉及的论域主要有"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探讨、必要性分析、实施路径、保障体系等。思想界的中国农村工业化思想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中华民国 期刊文献 思想界 实施路径 农村合作社 小型轻工业 保障体系 农村市场
下载PDF
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能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9-75,共7页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莉飞 常勤毅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15-118,共4页
在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教育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和研究。其思路和轨迹是"历史考察—理论寻根—体系构建—实践创新&q... 在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双向渗透教育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共党史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和研究。其思路和轨迹是"历史考察—理论寻根—体系构建—实践创新",对创建一种将政治宏观与文学形象相结合、中共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作探索和尝试,进而达到如下总体目标: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一起,以形象感人、活泼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中共党史——"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真正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漫议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现状与演变
13
作者 温阜敏 《韶关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0-46,共7页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 ,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 ,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仍是不能...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 ,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 ,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仍是不能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文艺批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 意识形态批评
下载PDF
清末民初社会思潮与侦探文学的翻译与创作
14
作者 杨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6-68,93,共4页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积贫积弱祖国的担忧和对于封建政府的不满,发出了求新求变的呐喊。他们寻找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文学。通过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希望能够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寻找救国救民之路。通过翻译进而模仿...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积贫积弱祖国的担忧和对于封建政府的不满,发出了求新求变的呐喊。他们寻找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文学。通过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希望能够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寻找救国救民之路。通过翻译进而模仿创作的侦探文学作品,与当时解放思想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明初 社会思潮 侦探文学 翻译与创作
下载PDF
全球变局语境下英语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思考与建言
15
作者 王玉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3-71,共9页
在全球大变局的语境下,传统英语文学课程的授课思维、方式和手段都亟待改革。如何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这一问题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在文... 在全球大变局的语境下,传统英语文学课程的授课思维、方式和手段都亟待改革。如何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这一问题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在文学教学中弘扬“崇高之美”、站稳“中国立场”、运用“思辨启智”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文学课程 课程思政 教育改革 崇高之美 中国立场 思辨启智
下载PDF
中国诗性的思想资源和诗性的文论意识──对《中国诗性文论与批评》的“诗性”的解读
16
作者 刘绍卫 《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22-26,共5页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文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 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诗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文论的逻辑起点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 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诗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 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 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 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文论意识 意识形态 世俗化 反思 《中国诗性文论与批评》 思想资源 古典文论
下载PDF
对当代文学“政治抒情诗”的话语分析
17
作者 林季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8-34,共7页
本文视“政治抒情诗”为中国当代文学一种重要的“话语类型” ,通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知识谱系学分析 ,揭示其所蕴涵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从而试图提供一种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政治抒情诗" 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知识谱系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献分类思想史研究的思考
18
作者 白国应 《重庆图情研究》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是研究中国文献分类思想史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着重探讨中国文献分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内容、范围和方法。
关键词 文献分类思想史 图书分类思想史 中国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新小说的文学生产史地位
19
作者 王晓岗 《唐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5-60,共6页
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 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小说 文学生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美丽中国理论研究综述:内涵解析、思想渊源与评价理论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文盛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共6页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以来,学术界掀起了美丽中国的研究热潮。学者们主要从美丽中国的含义及思想渊源、美丽国家、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评价5个领域展开研究,但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外延的认识上不一致,导致美丽中国的评价指标...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以来,学术界掀起了美丽中国的研究热潮。学者们主要从美丽中国的含义及思想渊源、美丽国家、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评价5个领域展开研究,但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外延的认识上不一致,导致美丽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理清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外延,为美丽中国评价提供一致的思想认识;构建美丽中国的评价理论和美丽中国指数;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内涵解析 思想渊源 评价理论 研究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