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Yi Ethnic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1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The Yi ethnic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韧性评价研究
2
作者 杨欣 葛海龙 +4 位作者 陆宇 张楚璇 邢雅娇 唐雪琼 张卓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600,共15页
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是基于传统生态智慧世代延续,以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嵌套为特点的自然–文化遗产,而现代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居民族所在地不断被蚕食和消解.研究基于韧性理念,利用多源数据,从稳定性、适宜性、冗余度、... 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是基于传统生态智慧世代延续,以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嵌套为特点的自然–文化遗产,而现代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居民族所在地不断被蚕食和消解.研究基于韧性理念,利用多源数据,从稳定性、适宜性、冗余度、多样性4个层面构建云南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韧性耦合框架,对藏、彝、傣族所在地2000—2020年生态韧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来,世居民族所在地总体生态韧性水平为中等,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高水平韧性区多分布于林地,存在连续但细碎化的分布特征.低水平生态韧性多分布于道路缓冲区2 km以内,路网的社会扰动内涵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韧性强度.20 a来平均生态韧性指数傣族所在地(0.6420)>彝族所在地(0.5602)>藏族所在地(0.5344).影响各世居民族所在地生态韧性的原因存在差异,地质灾害防护格局和水生环境安全格局是影响生态韧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韧性 云南世居民族 多源数据
下载PDF
广西壮族与云南彝族粗陶平地堆烧技艺比较研究
3
作者 白雅力克 黄丹虹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84-86,共3页
广西百色靖西壮族夹砂粗陶平地堆烧技艺与云南玉溪元江县土锅寨彝族粗陶平地堆烧技艺都属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原始烧陶传统技艺,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并有较强的完整性与传承性,已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取了田野调查法和比较... 广西百色靖西壮族夹砂粗陶平地堆烧技艺与云南玉溪元江县土锅寨彝族粗陶平地堆烧技艺都属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原始烧陶传统技艺,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并有较强的完整性与传承性,已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取了田野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两地堆烧工艺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得出了多处异同之处。文章研究成果不仅对现代陶艺平地堆烧工艺发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造物文化理论研究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 云南彝族 粗陶 平地堆烧 技艺
下载PDF
云南口头传统中的“兄弟祖先”记忆与叙事
4
作者 杨甫旺 杨杨 张玫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云南各民族的“兄弟祖先”口头传统与“同源共祖”的民族记忆一脉相承、相互递进,包含了各民族对于本民族及周边其他民族的形成、发展、变迁的想象建构和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朴素解释,对各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现实的... 云南各民族的“兄弟祖先”口头传统与“同源共祖”的民族记忆一脉相承、相互递进,包含了各民族对于本民族及周边其他民族的形成、发展、变迁的想象建构和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朴素解释,对各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现实的理解认识提炼浓缩为“兄弟祖先”的口头叙事传统,并通过“兄弟祖先”这一凝聚群体的表征符号强化了云南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各民族 口头传统 兄弟祖先 记忆与叙事
下载PDF
中国羌族特色村寨及建筑研究综述
5
作者 胡丹 李佳熹 魏佳佳 《重庆建筑》 2024年第9期16-22,共7页
羌族特色村寨具有独特的建筑与文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衰败、空心化等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的梳理总结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情况,为今后研究找到方向。该文从纵向的历史方面与横向的主题方... 羌族特色村寨具有独特的建筑与文化,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衰败、空心化等问题。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的梳理总结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情况,为今后研究找到方向。该文从纵向的历史方面与横向的主题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纵向研究包括历史上的零星记载、以1997年起的系统研究及2008年起的研究激增三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关于羌寨的基础研究,关于羌族建筑的基础研究,关于碉楼及装饰的研究,对羌寨及建筑保护的思考,关于地震灾后重建的研究,羌族文化、乡村旅游等多学科视角下的研究等。研究发现,当前对羌寨的研究视角多样,不仅从民族学、建筑人类学的角度,还包括旅游、文化、社会等多角度;不局限于描述性研究,还包括创新型研究;不仅对静态物理空间进行研究,还关注其发展变迁、保护和更新,特别是地震影响下的保护;研究从主观认知向多种理论指导下的客观理性分析转变。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围绕数字技术的特色村寨档案建立,保护和规划设计,关注传统技艺灭失及居民参与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在地研究,理论构建及创新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特色村寨 研究综述 文献梳理
下载PDF
云南彝族黑彝支系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研究
6
作者 高瑞 王羿 《色彩》 2024年第4期88-91,共4页
云南黑彝支系作为彝族众多支系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内涵。针对云南黑彝支系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研究欠缺等问题,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调研以及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黑彝女性服饰的色彩和纹样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黑彝支系女... 云南黑彝支系作为彝族众多支系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内涵。针对云南黑彝支系女性服饰色彩与纹样研究欠缺等问题,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调研以及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黑彝女性服饰的色彩和纹样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黑彝支系女性服饰色彩主要以黑色和靛蓝色为主色,装饰色彩丰富,且色彩强烈。服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组合形式多样,且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云南彝族 黑彝支系 黑彝女性服饰
下载PDF
滇南哈尼族传统民居再生研究——以云南省勐海县老班章村为例
7
作者 冯海鑫 陈榕斌 杨春锁 《住宅产业》 2024年第1期77-79,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西双版纳老班章村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同时村内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但由于盲目的审美倾向使村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西双版纳老班章村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同时村内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但由于盲目的审美倾向使村落风貌严重异化,村内民居建筑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独特民族性。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勐海县老班章村内民居建筑历史文化的梳理与更新改造,使得老班章村建筑重塑民族性,从而活化乡村的传统文化与经济效益,让村寨迎来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班章村 滇南哈尼族 传统民居
下载PDF
民族文化与生态美学的建构:论当代畲族文学创作
8
作者 吴素萍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近年来,当代畲族文学作家群体不断壮大,创作空间不断拓展,审美风格渐趋多样化。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以生态美学为维度,是当代畲族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当代畲族文学的生态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中和之道、生命关怀三个方面,在这种... 近年来,当代畲族文学作家群体不断壮大,创作空间不断拓展,审美风格渐趋多样化。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以生态美学为维度,是当代畲族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当代畲族文学的生态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中和之道、生命关怀三个方面,在这种美学思想的观照下,当代畲族文学在民族性消解和精神还乡的二元对立中实现了和而不同、多元共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生态美学 畲族文学 当代创作
下载PDF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滇东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9
作者 马晓粉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7-76,共10页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化在滇东形成一定影响;三国至西晋时期,汉人移民逐渐在地化,与土著的交流、交融深度加深。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移民土著化,在主动接受土著文化的同时传承着汉文化,形成了兼具汉文化和土著文化双重特色的“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爨文化 滇东
下载PDF
云南佤族翁达藤篾鼓凳创新设计策略
10
作者 陈然 俸绍春 +1 位作者 许志钢 宋莎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藤篾鼓凳是云南翁达村佤族人民的特色藤编产品,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藤篾鼓凳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目前当地藤篾鼓凳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与发展难题,迫切需要进行创新设计,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及功能需求,进一步拓宽市场。... 藤篾鼓凳是云南翁达村佤族人民的特色藤编产品,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藤篾鼓凳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目前当地藤篾鼓凳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与发展难题,迫切需要进行创新设计,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及功能需求,进一步拓宽市场。文章阐述了藤篾鼓凳的发展背景、造型与工艺特征,分析了藤篾鼓凳发展中面临的原材料稀缺、运输成本高、产品知名度低、产品质量待加强等问题,并从材料和设计2个方面提出藤篾鼓凳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期为藤篾鼓凳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编 藤篾鼓凳 家具 创新设计 佤族 云南
下载PDF
屯堡研究文论及现状解构
11
作者 王文杰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1,6,共6页
目前学术界关于屯堡研究的论著,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前沿研究、历史社会探究、乡土族群溯源、文化认同考证、文论统计解析等五个方面。今后的屯堡研究还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串联屯堡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二是如何规避重复... 目前学术界关于屯堡研究的论著,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前沿研究、历史社会探究、乡土族群溯源、文化认同考证、文论统计解析等五个方面。今后的屯堡研究还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串联屯堡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二是如何规避重复性研究问题的思考;三是如何解决屯堡文化传承的时空困境;四是如何构建“屯堡学”未来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堡研究 文论 乡土族群 文化认同
下载PDF
Bamboo Houses of the Dai People
12
作者 GUO ZHIDONG 《China Today》 2019年第7期78-80,共3页
People of the Dai ethnic group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Province, traditionally live in housing constructed of bamboo stalks. Such buildings have the merits of being damp-proof, well ventilated, protected against wild... People of the Dai ethnic group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Province, traditionally live in housing constructed of bamboo stalks. Such buildings have the merits of being damp-proof, well ventilated, protected against wild animals and insects, and resistant to floods. With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they represent a key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 ethnic group yunnan PROVinCE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下载PDF
石门坎苗文文献概况与研究展望
13
作者 黄秀蓉 潘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8-248,共11页
20世纪初,石门坎苗文一经创制,便在滇黔交界的乌蒙山区被广泛使用,包括基督教宗教文献的翻译与宗教活动的进行、学校教育、交流沟通以及记事、记账等日常社会生活,形成了大量的石门坎苗文文献。石门坎苗文文献具有文字不规范性、阶段性... 20世纪初,石门坎苗文一经创制,便在滇黔交界的乌蒙山区被广泛使用,包括基督教宗教文献的翻译与宗教活动的进行、学校教育、交流沟通以及记事、记账等日常社会生活,形成了大量的石门坎苗文文献。石门坎苗文文献具有文字不规范性、阶段性以及民间性等特点。石门坎苗文文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乌蒙苗乡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变迁。因此,对石门坎苗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集中在石门坎苗文文字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变迁、乌蒙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逐步融入民族国家等方面。在具体的文献研究过程中,应遵循跨区域、多语种文献互证、服务于当今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坎苗文 少数民族文献 乌蒙苗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与经验
14
作者 赵新国 陈敬松 兰良平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6-29,70,共5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重大理论,按照“可复制,能推广”的原则,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云南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文章简要概括了铸牢中华...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重大理论,按照“可复制,能推广”的原则,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云南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文章简要概括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特色、新时代云南实践的主要举措及其取得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各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举措 主要经验
下载PDF
云南“多族同舞”艺术形态的文化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蕙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95-102,共8页
“多族同舞”是民族舞蹈研究领域中对多个民族共同拥有同一舞蹈的概括,是民族民间舞蹈领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表征。云南的“多族同舞”主要表现为跳脚、跳乐、跳鼓、跳灯等艺术形态与文化类型。中华民族的族源、地缘、文化交融,在... “多族同舞”是民族舞蹈研究领域中对多个民族共同拥有同一舞蹈的概括,是民族民间舞蹈领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表征。云南的“多族同舞”主要表现为跳脚、跳乐、跳鼓、跳灯等艺术形态与文化类型。中华民族的族源、地缘、文化交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正是不同民族形成舞蹈文化共性表征的缘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明延续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多族同舞 艺术形态 民族交融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土家族土司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6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1,共12页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土司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产生原因 价值意义
下载PDF
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后发展内生动力研究
17
作者 麻静怡 上官文慧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5期13-17,共5页
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边疆地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南省怒江州作为我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地区,在脱贫过程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之后,怒江州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 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边疆地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南省怒江州作为我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地区,在脱贫过程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之后,怒江州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主动转变思想、主动发掘特色产业、主动学习先进典型等自身内生动力,从而增强该地区的主体意识、主体实力和主体凝聚,增强自身内生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脱贫后发展 内生动力 云南省怒江州
下载PDF
苗族刺绣相关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星宇 《西部皮革》 2023年第24期126-128,共3页
苗族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苗族重要的社会历史信息,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著及学术论文,对有关苗族刺绣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主要从苗族刺绣的历史起源、文化内... 苗族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苗族重要的社会历史信息,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著及学术论文,对有关苗族刺绣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主要从苗族刺绣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纹样图案与技法工艺及传承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就国内对苗族刺绣技艺的研究进行述评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期为今后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苗族刺绣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云南边境民族母语创作中的中华民族认同多维审美研究
19
作者 李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中华认同是云南边境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议题,呈现多声音叙述、差异性表达多元结构与审美意识,境内外同源民族作家母语创作均体现出中华认同之统一整体性表达,证明当代云南边境民族的中华认同,是深层次而根本的认同,是超越地域、... 中华认同是云南边境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议题,呈现多声音叙述、差异性表达多元结构与审美意识,境内外同源民族作家母语创作均体现出中华认同之统一整体性表达,证明当代云南边境民族的中华认同,是深层次而根本的认同,是超越地域、时空、现实利益的审美表达与精神升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独特而重要的当代审美路径,其独特话语表现出特别的高度和深度,复杂而丰富、真实而客观、独特而完整地建构了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母语创作中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别样表述:相关万里,归属同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边境民族 母语创作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脉络与演进——基于中国知网294篇期刊论文的数据分析
20
作者 郭翠潇 《满语研究》 2023年第2期90-101,共12页
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的294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文献数量分布较不均衡,以“赫哲族伊玛堪”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接近半数。样本文献刊载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的127种期... 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的294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文献数量分布较不均衡,以“赫哲族伊玛堪”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接近半数。样本文献刊载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的127种期刊,作者来自中国境内124所机构,位于东北和华北的北方院校和研究院所发文量较多。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关注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大遗产观、非遗系统性保护,以及非遗所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前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通古斯语族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