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anjing Spectacle: Soundscapes of Bianjing and Identities in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1
作者 LI Gu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1期77-102,共26页
By closely examining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such as prose,poetry,rhyme-prose,lyrics,notes,and miscellaneous theses,this paper combine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vidence to rediscover the 13 types of sou... By closely examining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such as prose,poetry,rhyme-prose,lyrics,notes,and miscellaneous theses,this paper combines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vidence to rediscover the 13 types of soundscap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paces in the Bianjing City,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nd it reveals the causes and historical-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soundscapes.Focusing on the key issues of soundscap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nd spaces,identities,discourses,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depicted in the writings about Bianjing.It argues that the“Bianjing Spectacle”of vendors’cries described by the Southern Song people can be used as a summary of the sou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Bianjing.Furthermore,it interprets the special silence,crying,and the absence of the sounds of production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By rediscovering,analyzing,and interpreting the soundscapes of Bianjing,this paper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t the sound level and differentiates various“auditory communities.”It thereby demonstrates the portrayal of Bianjing in Song literature,addresses theoretical hot topics in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and builds on Marx’s arguments to propose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the world,and ourselves requires an in depth study of the soundscapes i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 literature Bianji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undscapes IDENTITIES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原文传递
南宋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中医治疫特色
2
作者 徐熙圣 张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南宋浙江有42个疫病之年,疫病频度为27.63%,总体上表现为南宋中期疫病最频繁。春夏季节为疫病多发期,86.05%的疫病发生在春夏季节。疫病分布集中在杭州、温州等滨湖沿海人烟稠密地区。南宋浙江医家擅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以运气学或五行分类疫病,在方药上重用辛温燥湿之药祛湿化浊,兼用顾护正气之品扶正祛邪。[结论]南宋浙江疫病频发,医家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对中医疫病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浙江 疫病 时空特征 运气 辛温燥湿 温中健脾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北宋中期古文运动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之变
3
作者 马骥葵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以“古文”的复兴带动了文学体裁样式和技巧风格向平易疏散、简淡明畅的方向发展。宋代古文地位的最终确立和古文创作的普及为诗歌革新提供了价值支援和创作经验的丰富资源,北宋古文运动的审美思潮、文学思想和文体革新日渐渗透于诗歌领域,从而引导着北宋中期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古文运动 诗歌 诗学 诗文 革新
下载PDF
论北宋科举与文艺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昌舒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2,共7页
北宋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密切相关,科举出身的士人博学多识,“文”是他们跻身仕途的基本工具,这导致文艺的兴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士人因此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文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相同的身份使士人在教化、共通感、... 北宋文化的繁荣与科举密切相关,科举出身的士人博学多识,“文”是他们跻身仕途的基本工具,这导致文艺的兴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士人因此具有强烈的济世热情,文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相同的身份使士人在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上表现出一致性,凭借雄厚的文艺才能,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改革是庆历以后北宋政治的主题,为了推行政治改革,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科举考试开始走向专制,这导致北宋文艺的枯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 士人 文艺
下载PDF
杨畋墓志及北宋相关问题研究
5
作者 陈朝云 焦玉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8,共8页
考古发掘出土的杨畋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名臣杨畋的世系、仕宦经历、政治交游及姻亲子嗣情况。杨畋家族历经五代至宋,世代为官是其家族赓续的重要原因,其家族发展是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家族转型的缩影。墓志中关于文武职官迁转反映了... 考古发掘出土的杨畋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名臣杨畋的世系、仕宦经历、政治交游及姻亲子嗣情况。杨畋家族历经五代至宋,世代为官是其家族赓续的重要原因,其家族发展是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下武将家族转型的缩影。墓志中关于文武职官迁转反映了宋代重视文职的政治追求,关于平定桂阳瑶民起义事件是对北宋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史料的重要补充。杨畋虽为“杨家将”的近亲,但其家族成员不曾出现于任何杨家将故事之中,其家族的缺位是民间传奇在传统价值观念下改造历史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杨畋墓志 崇文抑武 羁縻政策
下载PDF
夷夏一体:丁谓经略夔州与宋初羁縻统治的转型 被引量:2
6
作者 裴艾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体的边地共同体。宋真宗时期担任夔州路转运使的丁谓,堪称宋初羁縻统治转型中的官方代表。丁谓所施行的“以盐易粟”和“土兵联防”等举措,皆受北宋前期内地与西北沿边治理政策的启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可以表明宋初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改革,是影响宋代羁縻制度转型的重要原因。对丁谓经略夔州路为代表的宋初羁縻统治实态的考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唐宋羁縻制度变革的认识,理解古代南方治边策略从羁縻制向土司制转变历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方族群 治边策略 丁谓 夔州路
下载PDF
从文道之辨到文集校勘——北宋前期韩愈文集传播论略
7
作者 宿美丽 赵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1-88,共8页
北宋前期,柳开、王禹偁等人继承韩愈儒家道统之说,对文与道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创作、理论两方面扩大古文的影响;道教学者种放、佛教高僧智圆亦有深厚的儒学修养,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对韩愈的高度认同。随着韩愈文集的广泛流传,文人学士... 北宋前期,柳开、王禹偁等人继承韩愈儒家道统之说,对文与道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创作、理论两方面扩大古文的影响;道教学者种放、佛教高僧智圆亦有深厚的儒学修养,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对韩愈的高度认同。随着韩愈文集的广泛流传,文人学士对文集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韩愈文集的校勘也日益增多,而每一次校勘都称得上不同版本的韩愈文集的聚合、流传。韩愈文集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加深时人对古文的理解,而且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之辨 韩愈文集 传播 北宋前期
下载PDF
北宋前中期士人谏议心态演变与贬谪文学书写——以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为中心
8
作者 张贵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6,共10页
北宋前中期谏官制度逐渐完善,与之相关,士人谏议心态亦发生了新变。前期谏官及具有谏诤意识的士人出于职责、道德品质的追求,有直言进谏的意愿。中期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士人名节意识浓厚。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不苟同... 北宋前中期谏官制度逐渐完善,与之相关,士人谏议心态亦发生了新变。前期谏官及具有谏诤意识的士人出于职责、道德品质的追求,有直言进谏的意愿。中期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士人名节意识浓厚。谏官及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不苟同时俗、砥砺名节、不以贬谪为意的谏议心态。在分析谏官制度、谏议心态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以北宋前期的王禹偁、田锡,中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等曾任谏官或谏诤意识强烈的士人为个案,进一步考察了谏议心态变化对士人贬谪心态、贬谪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北宋前中期士人的贬谪心态、贬谪文学观念、创作等呈现出的新特征,以及其与谏议心态演变之间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前中期 谏官制度 谏议心态 贬谪期 文学
下载PDF
词语训释的准确性原则刍议——以徐陵书信用语补释为例
9
作者 于阔 张蕾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5-100,共6页
以《徐陵集校笺》中徐陵书信用语补释的成就与不足为例,总结骈体书信用语的训释原则。作者认为,欲求训释准确,应辨别收信人身份、顾及典故与文意的匹配、区分习语与典故、注意词义的时代变化。
关键词 南北朝文学 徐陵书信 骈文 典故训释
下载PDF
南宋使臣使金“觇国”职能考论
10
作者 刘春霞 《孙子研究》 2023年第1期40-53,共14页
宋金对峙时期,宋金双方沿袭交聘制度,互遣使臣。除常使外,南宋还因临时之需大量向金国派遣泛使。除协调两国关系、维护友好邦交之礼仪目的外,南宋使臣还负有“觇国”即打探敌情的任务。南宋使臣“觇国”之职能,是对古代行人制度的延续,... 宋金对峙时期,宋金双方沿袭交聘制度,互遣使臣。除常使外,南宋还因临时之需大量向金国派遣泛使。除协调两国关系、维护友好邦交之礼仪目的外,南宋使臣还负有“觇国”即打探敌情的任务。南宋使臣“觇国”之职能,是对古代行人制度的延续,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求和”与“求战”的不同目的。南宋使臣使金“觇国”对于了解对方情状并最终维护两国和好、促成百余年南北共治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南宋使臣使金“觇国”的政治职能,使其文学写作带上了独特的“觇国”视角,成为我们探讨使金文学的又一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使金 觇国 战争 文学
下载PDF
由役及吏:两宋“公人”疏论
11
作者 董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10,194,195,共17页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甚至地位优于州县一般吏人。但随着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吏士合一”政策,吏人地位渐渐提高,职役开始倾慕吏职,至南宋前期吏人、衙职成为职役较好的去向。南宋中后期“公人”“公吏”往往混同书写,至少在士大夫们语境中,“公人世界”里的公人是他们所担忧或鄙夷的胥吏群体,这时的公人特指介于官民之间的公家之人。公人角色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乡村中上层群体由失利情态向获利情态转变的功利诉求,以及社会转型中两宋政权扩大税源以补充浩大财政开支的主体社会语境。公人作为一个融合吏人、职役、乡役等多重职能身份的社会符号,在从民向官的价值转向中,勾勒出两宋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基层社会 公人 公吏 职役身份
下载PDF
清代论词“南北宋之争”推阐
12
作者 彭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4-76,共13页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词论 南北宋之争 词学史
下载PDF
元代杭州西湖书院刻书考辨
13
作者 童圣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56-164,216,共10页
历来有关元代书院刻书研究,皆对杭州西湖书院刻书予以较高评价。本文重梳文献,考辨史实,细究西湖书院刻书详情,认为元代书院刻书是官刻书籍的补充,西湖书院刻书系江浙行省刻书的组成部分,该书院实际承担刊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今存世者... 历来有关元代书院刻书研究,皆对杭州西湖书院刻书予以较高评价。本文重梳文献,考辨史实,细究西湖书院刻书详情,认为元代书院刻书是官刻书籍的补充,西湖书院刻书系江浙行省刻书的组成部分,该书院实际承担刊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今存世者仅元人苏天爵所编《国朝文类》一种,其余以往认为系西湖书院所刻者,多为江浙行省及下辖诸路儒学所刻,仅置版于书院而已。西湖书院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南宋太学书版,元亡后这批书版又为明国子监所承继,使得宋代高度发达的版刻成就有了更多的直接传承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书院 《国朝文类》 南宋书版 书院刻书
下载PDF
北宋秘书省位置及其职能变化考论
14
作者 赵千慧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4-48,共5页
北宋初,作为中国古代主管书籍贮藏、校对、编写等事务机构的秘书省有名无实,仅掌祭祀祝文相关职务,位置设于宫外光化坊。直至元丰五年,元丰改制后以宫中的崇文院为秘书省,秘书省恢复了图籍管理职能,此后名实相符。改制后,秘书省因多次... 北宋初,作为中国古代主管书籍贮藏、校对、编写等事务机构的秘书省有名无实,仅掌祭祀祝文相关职务,位置设于宫外光化坊。直至元丰五年,元丰改制后以宫中的崇文院为秘书省,秘书省恢复了图籍管理职能,此后名实相符。改制后,秘书省因多次增扩、重建产生机构位置的变化,也意味着其职能逐步明晰,并与图籍管理职能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秘书省 崇文院 元丰改制
下载PDF
从两宋园林的变化看南宋园林艺术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江俊浩 沈珊珊 卢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08,共5页
论述了两宋园林审美从大尺度到精致化、从理想化到残缺美、从平远到深远之嬗变,相对于北宋,认为南宋园林多了几分雅俗共赏、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适应于江南的自然环境,山石经营"叠置有峰",园林理水变化多端;园林建筑纤巧多变... 论述了两宋园林审美从大尺度到精致化、从理想化到残缺美、从平远到深远之嬗变,相对于北宋,认为南宋园林多了几分雅俗共赏、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适应于江南的自然环境,山石经营"叠置有峰",园林理水变化多端;园林建筑纤巧多变,群体组合错落致密;园林栽培技术成熟,花木繁盛,突出了植物在题名点景方面的文化意蕴。总结出南宋园林逐渐远离了"平远、壮美、雄浑"的境界,日益"诗化、画化、精致化",显现出"巧趣柔美、清雅俊逸、精深幽邃、幻化多致"的写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宋园林 艺术特征 两宋园林嬗变
下载PDF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肖奂 张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共7页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科举教育 家族文学
下载PDF
论两宋江西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三平 张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103,共6页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时期,大庾岭驿路成为京师与岭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举凡广南物资北运、官员赴任、商旅往来等,大都经由此路。靖康乱后,南北交通受阻,东西交通成为南宋交通的重点,信州—袁州驿路成为东...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时期,大庾岭驿路成为京师与岭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举凡广南物资北运、官员赴任、商旅往来等,大都经由此路。靖康乱后,南北交通受阻,东西交通成为南宋交通的重点,信州—袁州驿路成为东西交通的孔道。江西境内四条支线驿路或直接或间接与以上两条干道相连接,构成了两宋江西地区发达的驿路交通网络。交通的发达对两宋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驿路 交通 两宋 影响
下载PDF
辽人自称“北朝”考论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永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27,共9页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 辽人自从五代后晋时期开始,就遵循历史上称南北并立政权为"南北朝"的习惯而自称"北朝",那时,辽人还没有形成"北朝"高于"南朝"的理念。宋朝建立以后,辽人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南北朝",具有意欲提高自己政治地位以取得和北宋对等往来的意图。到了辽圣宗后期,随着辽人"正统"意识增强,辽人意欲凌驾于北宋之上的欲望大增,辽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国书始去国号,而称南、北朝",就有了"意以自尊大"之倾向。辽人自称"北朝",具有强调"南朝"和"北朝"是"一家"之用意,"一家"就是"中国",辽人承认五代和宋朝是"中国",同时也自称"中国",他们强调"南朝""北朝"是一家人,就是"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人 宋人 南朝 北朝
下载PDF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利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 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的撰修如此的繁荣,而导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与地方志修撰的主持者及其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寄寓与整个社会修史的风气和时代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地方志纂修的因素,在北宋与南宋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又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宋 方志 撰修 原因
下载PDF
中国古代葡萄、葡萄酒及葡萄文化经西域的传播(一)——两宋以前葡萄和葡萄酒产地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习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10,共6页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以前 葡萄 葡萄酒 产地 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