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Expansion Based on a Novel Adjusted Index and GEE: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1
作者 SU Yanlin LU Chunyan +3 位作者 SU Yue WANG Zili HUANG Yufei YANG Nuoc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736-750,共15页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for analyz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functional division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for analyz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functional division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In this study,a novel vegetation-building-nighttime light-adjusted index(VBNAI)was established for rapid and effective mapp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UCL)in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CPUA),China during 2000–2020 based on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indices,VBNAI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blooming effect,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saturation,and soil background of nighttime light data.In addition,the urban expansion indic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odel were synthetically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urban expansion.The gravity model and th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forces and drivers of urban expansion,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BNAI index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to extract UCL with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more than 91%.The UCL of CPUA had increased by 4489.84 km2 during 2000–2020 with the gravity center moving towards southeast continuously.From 2000 to 2010,the urban expansion was in a‘center-hinterland’pattern which had benefit from the favorable effect of the traffic shaft belt.During 2010–2020,the urban network structure had basically established.Urban expansion had been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and the impact degree varied from region to region.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facilitating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expansio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UCL)mapping vegetation-building-nighttime light-adjusted index(VBNAI)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Google Earth Engine(GEE)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CPUA) china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 Civilization in China(Ⅰ)
2
作者 Guo Feifei and Niu Aihong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2年第11期30-33,共4页
正China's Henan province, brief as Yu, got its name from the Yu state, which was one of the nine states in ancient China. The place with geographical advantage possesses superiority of radiating to the whole natio... 正China's Henan province, brief as Yu, got its name from the Yu state, which was one of the nine states in ancient China. The place with geographical advantage possesses superiority of radiating to the whole nation, and vibrant cultures, thus leading to its prosperity.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ancient China set capitals in Luoyang of Hen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 Civilization in china
下载PDF
Evaluation on Emergency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nvr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3
作者 Chuai Xiaoming Yang Xiaoer +1 位作者 Zhou Haixia Zhang Yongl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Abstract The level of emergency ability directly reflects response effect of an area to emergency. Taking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s re- search object, by documents retrieval, field survey, mechanism analysis and... Abstract The level of emergency ability directly reflects response effect of an area to emergency. Taking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s re- search object, by documents retrieval, field survey, mechanism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mergency ability of ag- 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d 5 first grade indexes, 19 second grade indexes and 53 third grade inde- xes. By mechanism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evaluation model for emergency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I =m∑i=1∑j=1Pij, On this basis, four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 B, C and D)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evaluated model.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mergency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 lution incident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Emergency ability EVALUATION china
下载PDF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elimination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the plain region of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被引量:15
4
作者 Li-Ren Guan Zhong-Xing W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4年第1期81-91,80,共12页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kala-azar)was most seriously prevalent in the plain regions of eight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China.In the early 1950s,the number of counties/cities endem... Visceral leishmaniasis(VL)(kala-azar)was most seriously prevalent in the plain regions of eight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China.In the early 1950s,the number of counties/cities endemic for VL and th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plain regions accounted for 60%and 80%,respectively,of the total numbers in the entire country.By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including treatment of patients for eliminating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spraying insecticide in endemic villages to kill sandflies,VL transmission has been brought under control in this region by the early 1960s,and no new infected cas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1983,achieving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V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eral leishmaniasis ELIMINATION Plain regio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原文传递
“中原”之“中”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展开
5
作者 叶平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在中华文明演进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常”也有“变”。“常”是本质性规律,“变”是创新发展,在“常”中已孕育着“变”之机,在“变”中又蕴含着“常”。中华文明的演进,只有在对其创新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才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唯有此... 在中华文明演进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常”也有“变”。“常”是本质性规律,“变”是创新发展,在“常”中已孕育着“变”之机,在“变”中又蕴含着“常”。中华文明的演进,只有在对其创新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才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唯有此,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以不变之变应对世界变局的万变,拿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案。“常与变”可以用“中”字来概括,“常”就是“中正”“中庸”“中和”,变就是“中通”。“中”的概念由地理与政治上的“中原”发展而来,继而从文化层面上升到哲学的概括:由“中”而“中道”——“中庸”“中正”“中和”“中通”,“中原”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本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国 历史演进
下载PDF
空间演变的视野:中国武术历史分期新论
6
作者 田文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8,81,共9页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认为:武术的历史发展依据武术文化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中原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亚洲的武术到世界的武术的基本进程。从文化史的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基于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认为:武术的历史发展依据武术文化的影响范围经历了从中原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亚洲的武术到世界的武术的基本进程。从文化史的视角对武术进行新的历史分期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理论在武术文化层面的结合奠定认识论的基础,为武术的当代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史 空间演变 历史分期 中原的武术 中国的武术 亚洲的武术 世界的武术
下载PDF
中原大战前山西省银行投资问题述论
7
作者 米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79,91,共7页
民国时期地方官营银行的投资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山西省银行的投资活动,以中原大战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投资的领域主要一是集中在对雁北地区多个水利公司进行土地投资上,在实现借贷利润的同时获取了了土地的绝对地租,二是反映... 民国时期地方官营银行的投资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山西省银行的投资活动,以中原大战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投资的领域主要一是集中在对雁北地区多个水利公司进行土地投资上,在实现借贷利润的同时获取了了土地的绝对地租,二是反映在对一些民族工业的资本渗透上,在掌控企业的同时攫取其附属土地资本。而在山西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中,山西省银行的投资功能又是不足的,主要方式是对外持股,但总体规模小,其间既有山西省银行的金融资本并没有被纳入正常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借贷资本运行、转化的轨道的问题,也是当时晋绥区域社会经济历史阶段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安排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山西省银行 金融资本 借贷控制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下载PDF
“共识的中原”与史前“中原中心”的形成--兼论“最初的中国”的特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禹阶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34-45,F0002,共13页
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历程是在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即交流、排斥、冲突中完成的。这种文化互动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致用性、易仿性的普适性文化元素的影响,以及由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组成的深层的... 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历程是在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即交流、排斥、冲突中完成的。这种文化互动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致用性、易仿性的普适性文化元素的影响,以及由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组成的深层的核心文化元素的影响。而这些深层次的核心元素则构成史前中国“一体化”的驱动力。距今4500年以前的中国,呈现着一种“多元”的、差序性的、无序的区域文化格局。而从龙山时代陶寺文化开其端,中原地区政治体在环境倒逼中逐渐形成具有特殊制度范式及价值体系的早期国家。这种早期国家以政治力量推动着史前文化由“多元”向“一体”发展,并在从陶寺到二里头文化的演进中,形成史前“中原中心”及其具有“华夏化”雏形的政治、礼乐制度。而“共识的中原”则是这种由“多元”向“一体”转型的契机,“最初的中国”则是中原早期国家的制度范式和礼乐文化的整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的中原 文化冲突 中原中心 政治制度范式 最初的中国
下载PDF
中原传统祥瑞纹样在辽金元丝绸上的传承与流变
9
作者 茅惠伟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9-66,共8页
虽然辽金元是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体系在上述三个王朝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流行与延续。文章以中原传统祥瑞纹样之仙道意象纹样为中心,在枚举并分析多件辽金元时期织绣品上的仙道意象纹样的基础上,... 虽然辽金元是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体系在上述三个王朝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流行与延续。文章以中原传统祥瑞纹样之仙道意象纹样为中心,在枚举并分析多件辽金元时期织绣品上的仙道意象纹样的基础上,从图案设计和流变发展两个方向进一步阐述了上述三个朝代此类纹样的重要特征、文化隐喻以及发展过程。仙道意象纹样尽管源自汉文化,但对辽金元时期的社会艺术审美及纹样造型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仙道意象纹样在辽金时期以传承为主,发展到元代,则有了流变、兼容的现象,具有相对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传统 仙道意象纹样 传承 流变
下载PDF
论“城乡中国”转型期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
10
作者 张乐林 刘芊绵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7-61,共5页
城乡关系的文学书写,构成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的重要主题和鲜明特征。中原大地是“城乡中国”生成演变的一个代表性场域。无论中原乡土视野里的城市想象,还是城市视域里的中原乡村景观,抑或走向城乡和谐的乡土叙事,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 城乡关系的文学书写,构成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的重要主题和鲜明特征。中原大地是“城乡中国”生成演变的一个代表性场域。无论中原乡土视野里的城市想象,还是城市视域里的中原乡村景观,抑或走向城乡和谐的乡土叙事,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呈现了“城乡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原乡土的现代性变迁,并为这一沧桑巨变绘制了文学影像,保留了精神典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作家群 城乡中国 城乡关系 乡土叙事
下载PDF
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初探——兼论红旗渠精神在中原红色文化谱系中的历史方位
11
作者 马福运 范俊萌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红旗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典型精神样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原红色文化谱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红旗渠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赓续,二者互融互通、一脉相承。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思... 红旗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典型精神样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原红色文化谱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红旗渠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赓续,二者互融互通、一脉相承。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思想之魂、动力之源、风骨之脊、品质之纯。红旗渠精神在中原红色文化谱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渠精神 中原红色文化 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下载PDF
南阳夏饷铺鄂侯家族墓地与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的形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锦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94-100,共7页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重建姬姓鄂国,以稳定南土,屏藩中原。与申、息二国的灭亡时间大致相当,鄂国约于公元前680年左右复灭于楚。西周中期以降,南土和中原形势骤变,至西周晚期厉宣时期,周人在中原和南土的统治皆面临严重挑战。宣王时,通过迁申吕、封建宗亲鄂国于南阳盆地,试图在南土地区进行战略性重塑,重建中原和王朝的屏障,修复周初建立的政治地理空间架构。但西周王朝衰落和楚人崛起的大势已不可挽回,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取代曾国成为南土的霸主,南土尽入楚人彀中,“金道锡行”的战略通道和屏障作用尽失,以曾为代表的周人势力彻底退出江汉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饷铺墓地 鄂国 南土 中原 形势
下载PDF
黄河话语中的中原城市群国际形象建构研究
13
作者 赵永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26-34,共9页
黄河流域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建构是审视相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国际品牌的重要依据。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日报》25年间(1995—2019年)黄河报道中8个高频出现的中原城市形象,发现郑州被建构成充满活力的区域... 黄河流域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建构是审视相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国际品牌的重要依据。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日报》25年间(1995—2019年)黄河报道中8个高频出现的中原城市形象,发现郑州被建构成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开封是宋朝文化深厚的旅游名城,三门峡为文化丰富的生态旅游城市,新乡是蓄势起飞的加工基地,洛阳为历史文化厚重的文明古都,兰考是脱贫模范县,济源则为地质旅游之都;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形象为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整体发展迅速但实体经济仍然落后。相关城市应深挖本土黄河文化特色,在供给侧给对外媒体提供足量、真实的信息;对外媒体也需调整属性议程设置,优化报道主题,为国际社会呈现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原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中原城市群 黄河话语 语料库 《中国日报》
下载PDF
新四军“华中鲁艺”在烽火岁月中的美术教育
14
作者 王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3,I0009,共7页
“华中鲁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机构,目的是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地点设立在“皖南事变”后我党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江苏盐城。华中鲁艺的美术教育为华中地区的抗战宣传及人才... “华中鲁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机构,目的是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地点设立在“皖南事变”后我党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江苏盐城。华中鲁艺的美术教育为华中地区的抗战宣传及人才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华中鲁艺 革命文艺 美术教育
下载PDF
从陈佐才遗民诗看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15
作者 夏源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2-105,共4页
明末清初,云南遗民陈佐才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陶渊明、杜甫、王维等诗人为模范进行创作。他从人格品性、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三个维度紧紧靠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学审美好尚,体现出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 明末清初,云南遗民陈佐才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陶渊明、杜甫、王维等诗人为模范进行创作。他从人格品性、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三个维度紧紧靠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学审美好尚,体现出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其诗歌推动云南地方文学与中原主流文学的交融,促进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可谓明代云南汉文学发展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佐才 云南文学 中原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及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4 位作者 肖华国 薛滨 王苏民 孙东怀 安芷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黄土,其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的扇顶部位;(2)约150kaB.P.(L2上部)开始,风尘沉积速率突然加快,L1LL1层段高达3.45mm/a,其原因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3)粒度和磁化率分别指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变迁存在四种强弱对应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4)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黄土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堆积的镜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耦合作用 古土壤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6
17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7 位作者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下载PDF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南北方差异及其文化动力 被引量:35
18
作者 马欣然 任孝鹏 徐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1555,共5页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的745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南方人对朋友更优待,内外群体的心理界限更明显,集体主义倾向更强。并探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心南迁对这一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南北方 亲亲性 儒家文化影响力 文化中心迁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易朝路 蔡述明 +1 位作者 黄进良 李蓉蓉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1期23-29,共7页
采用成因、水文、植被、土质和地貌特征等,从系、类、属、种和亚种5个层次对江汉-洞庭平原的湿地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个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人工水面、河流沼泽、湖泊沼泽和水田6... 采用成因、水文、植被、土质和地貌特征等,从系、类、属、种和亚种5个层次对江汉-洞庭平原的湿地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个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人工水面、河流沼泽、湖泊沼泽和水田6个湿地类.还划分了9个湿地属、18个湿地种和9个湿地亚种.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进行了调查和制图,分析了湿地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分类 湿地分布特征 江汉-洞庭平原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被引量:7
20
作者 许亚宣 赵玉婷 +4 位作者 李小敏 于华通 李娟 邹广迅 赵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5-935,共11页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2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3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 经济发展水平 中原经济区 城市发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