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Lithic Assemblage from Zhoukoudian Locality 15
1
作者 GAOXing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O .Box 6 43,Beijing 10 0 0 4 4,P .R .China )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31-52,共22页
关键词 110 A Study of the lithic Assemblage from Zhoukoudian Locality 15
下载PDF
Monolithic approach to therma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withnonconforming interfaces
2
作者 殷亮 蒋军成 张立翔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2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nolithic approach to the therma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 with nonconforming interfaces. The thermal viscous flow is governed by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 and the incompressible 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nolithic approach to the therma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 with nonconforming interfaces. The thermal viscous flow is governed by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 and the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he motion of the fluid domain is accounted for by an 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 (ALE) strategy. A pseudosolid formulation is used to manag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fluid do main. The structure is described by the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thermoelastic dynamics. An efficient data transfer strategy based on the Gauss points is proposed to guarantee the equilibrium of the stresses and heat along the interface. The resulting strongly coupled set of nonlinear equations for the fluid, solution procedure. A numerical exampl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ology. structure, and heat is solved by a monolithic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 nonconforming interface mono-lithic solution
下载PDF
Relic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3
《China Today》 2022年第1期78-79,共2页
Archaeologists call the long period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e the Old Stone Age.The Paleolithic period accounts for more than 99.9 percent of the total length of human his... Archaeologists call the long period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e the Old Stone Age.The Paleolithic period accounts for more than 99.9 percent of the total length of human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 lithic APPEARANCE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2016-2019年发掘简报
4
作者 高星 张月书 +3 位作者 李锋 陈福友 王晓敏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21,共16页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个文化层进一步划为八个文化层,共出土编号石制品6800余件、化石4100余件。本文重点对6A2和6C1两个主要文化层的出土标本进行初步报道。石制品原料均以遗址周边分布的燧石为主,质量相对较高的石料被优选。锤击石核与石片、砸击石核均有发现;尝试石核和多面多向剥片的石核是主要类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多为单刃。两个文化层的石制品类型与技术存在一定差异,如:6A2层石核转向频率更高、双刃石器比例更高,而6C1层锯齿刃器比例高于6A2层等,但总体上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对简单的剥片与加工模式。可鉴定动物化石种类不多,少量骨骼上有疑似人工砍砸的痕迹。本次发掘出土的材料为解释盆地内早更新世人类的石器技术和行为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理解早期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利用方式、流动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 石器技术 原料利用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岩屑的岩石学分析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秉福 吴波 +6 位作者 张云吉 于健 韩旭娇 哈斯额尔敦 苏志珠 孔德庸 李秀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8-2014,共17页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岩块和粗碎屑进行了多样品系统性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岩屑岩石类型复杂,涵盖3大岩类、14种3级岩类、121种5级岩类,以中酸性喷出岩类和区域变质岩类为主,常见的岩石为流纹岩、霏细岩、安山岩、粗面岩、石英岩和石英化岩。碎屑岩矿组成与粒度关系密切,砾石>90%、粗砂50%~90%是岩屑,粒度1.0 mm左右的沙粒岩石类型最多,沙粒细则碎屑单矿物含量高,这种状况使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地貌部位沙粒岩性分布存在差异。岩屑具有不同的颜色,暗色颗粒主要由中酸性喷出岩组成,而浅色颗粒主要由石英质岩类和长英质矿物组成,其中部分同类岩屑既有暗色也有浅色。沙漠中岩屑的岩石特征与阿尔金山山区出露的岩性基本一致,沙漠中不仅含有阿尔金山十分发育的动力变质岩类,而且还含有红柳沟—拉配泉段特有的蛇绿岩套混杂岩系的各种岩类,显示出库姆塔格沙漠的碎屑与阿尔金山母岩的渊源关系,但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以及山脉隆起不同历史阶段碎屑物输出的差异,使得岩屑中各类岩石的含量与山区母岩含量不尽相同,细晶质及隐晶质且抗风化的岩石成为沙漠岩屑的主要组分。库姆塔格沙漠中粗晶质岩类和碎屑单矿物南多北少与抗风化岩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是冲洪积物由南向北运移的结果,显示了沙漠沙与冲洪积物岩屑特征的相近性和继承性,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具有近源就地起沙的物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 物源 中酸性喷出岩 石英质岩 阿尔金山 库姆塔格沙漠
下载PDF
Taphonom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Pleistocene loessic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被引量:9
6
作者 WANG SheJiang LU Hua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19-1528,共10页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piedmon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loes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he loess strata not only record local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piedmon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loes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he loess strata not only record local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also contain rich hominin fossils and Paleolithic remains. In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lower valley of the South Luohe River, the loess strata have multi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with aeolian loess continuously accumulating during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cycles. In contrast to the northern piedmont, loess stratigraphy in the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s relatively thin and contains finer loess particles. In this "mini" type of loess stratum, the density of Paleolithic remain generally is higher tha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Based on stratigraphic, chronological, and lithic artifacts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it appears that the regional lithic assemblage belongs to the Oldowan(Mode I) lithic industry, and it is dominated by choppers, cores, flakes, and simple retouched flake tools from 1.15 to 0.6 Ma. Paleolithic open-air sites such as Gongwangling and Chenjiawo in the Lantian area, Shangbaichuan and Liuwan in the Luonan Basin, Qiaojiayao in the Lushi Basin, Longgangsi and Yaochangwan in the Hanzhong Basin, Guanmiao in the Ankang Basin, and the Yunxian Man Site in the Yunxian Basin are representative sites in the region; from 400 to 250 ka,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in the Luonan Basin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Mode I lithic industry, the stone assemblage is made up of cores, flakes, and small retouched flake tools, such as scrapers, points, and buri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50 to 50 ka, bi-facially retouched Acheulean tools(Model II), such as hand-axes, picks, and cleavers, we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region.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Model II artifacts indicates that local lithic industries went through a major transition process. Zhanghuokou, Guoyuan, and Huaishuping sites in the Luonan Basin, Diaozhai, Ganyu, Laochihe, and Xiehu sites in the Lantian area, Hejialiang site in the Hanzhong Basin are representative sites in this period; to the turn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it may also exist a small flake-retouched tools lithic industry in the piedmont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The lithic assembla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region reflect the hominin behavioral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c technology during th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Mountains PLEISTOCENE Loess stratigraphy PALEOENVIRONMENT lithic industry
原文传递
广西田东定模遗址发掘简报
7
作者 艾兰 田淳 +2 位作者 李大伟 李金燕 王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定模遗址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内。2010-2011年间,广西民族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定模遗址进行了试掘,面积32 m^(2),出土了2108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器、石片、断块、碎片、未经加工的砾石等。石器以... 定模遗址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内。2010-2011年间,广西民族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定模遗址进行了试掘,面积32 m^(2),出土了2108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器、石片、断块、碎片、未经加工的砾石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类型多样,以砍砸器、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锯齿刃器、凹缺器等。原料主要来自附近的右江河滩,岩性以砂岩为主。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石器毛坯以砾石和石片为主。经过^(14)C测年分析,该遗址的距今年代为1.6~0.5万年。定模遗址的试掘为探索百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探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兵盆地 定模遗址 晚更新世末期 全新世初期 石器技术
下载PDF
湖北郧阳包包岭遗址2021年发掘简报
8
作者 高黄文 刘颖杰 +3 位作者 陆成秋 孙雪峰 黄旭初 徐静玥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38,共11页
包包岭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郑家河村汉水左岸的Ⅲ级阶地。2021年7-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十堰博物馆、郧阳区博物馆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96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341件。石制品原... 包包岭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郑家河村汉水左岸的Ⅲ级阶地。2021年7-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十堰博物馆、郧阳区博物馆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96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341件。石制品原料主要为脉石英、粗面岩、石英岩和千枚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等。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兼有砸击法。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至少30万年。包包岭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古人类于中更新世在汉水上游地区的文化与技术能力和适应生存特点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包包岭遗址 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早期
下载PDF
Newly discovered Palaeolithic artefacts from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ages in Lantian,central China 被引量:8
9
作者 Shejiang Wang Huayu Lu +6 位作者 Hongyan Zhang Xuefeng Sun Shuangwen Yi Yingyong Chen Gaike Zhang Luda Xing Weigang S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651-661,共11页
Eight new Palaeolithic open-air sites were identified and 770 stone arte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2009 to 2011 in the Lantian area of the Bahe River valley, central China. Because the famous Homo erectus fossils were ... Eight new Palaeolithic open-air sites were identified and 770 stone arte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2009 to 2011 in the Lantian area of the Bahe River valley, central China. Because the famous Homo erectus fossils were unearthed at the Gongwangling and Chenjiawo localities, and more than 30 Palaeolithic open-air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1960s in this region, the catchment of Bahe River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ominin sites from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se eight newly discovered open-air sites are located at the second(n = 6), third(n = 1) or higher terraces(n = 1) of the Bahe River. The Diaozhai section on the second terrace was sampled in detail. Two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OSL). The OSL results suggest that a buried lithic artefact layer at the Diaozhai site spans approximately 70–30 ka. The lithic assemblag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tone artefacts were made of local pebbles/cobbles such as greywacke, quartz, sandstone and igneous rocks. The main percussion techniques that were used were direct hard hammer percussion and bi-polar techniques. The lithic artefacts comprise hammer stones, cores, flakes, retouched tools and flaking debris. Acheulian-type large cutting tools(LCTs) such as hand-axes, picks and cleaver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Lantian region as well.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cheulian-type LCTs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is region. This study distinguishes age gaps between Western world and East Asian Acheulian-type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蓝田地区 黄土沉积 年龄 文物 中国 古人类遗址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10
作者 仪明洁 余官玥 +1 位作者 陈福友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0-603,共14页
2017年7月对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4 m2,出土石制品684件。14C测年显示,遗址距今约1.7万年。石制品以石片类数量最多,细石叶丰富,石核数量很少,另有少量无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搬入石块;石器少,仅有1件刮削器和2件... 2017年7月对泥河湾盆地白洗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约4 m2,出土石制品684件。14C测年显示,遗址距今约1.7万年。石制品以石片类数量最多,细石叶丰富,石核数量很少,另有少量无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搬入石块;石器少,仅有1件刮削器和2件锛状器,但经过精致修理且标准化程度高。对石制品的拼合研究及细石叶生产流程的分析显示,石片类产品形态、技术均展现出与细石核预制和修型的高度相关性;共发现19个拼合组;细石核技法属北方系或涌别系,技术稳定娴熟,多根据毛坯特点简化预制程序。综合泥河湾盆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以末次盛冰期的结束、全新世的到来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细石叶技术萌芽、流行与衰落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文化遗存构成渐趋丰富,人类的群体流动性逐渐降低,社会组织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考古学 石制品 细石叶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2014年山西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3号探方的发掘报告
11
作者 杜水生 张婷 任海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8-650,共13页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 石制品 细石叶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云南省耿马佛洞地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峰 杨石霞 +11 位作者 周新郢 阮齐军 浣发祥 何林珊 邱开卫 杨博 王益人 杨庆江 王建 沈慧 赵克良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佛洞地遗址 洞穴堆积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下载PDF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葭萌 王社江 +6 位作者 孙雪峰 鹿化煜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改课 夏文婷 别婧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延岭地点 洛南盆地 秦岭
下载PDF
泾河中、下游2020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
14
作者 战世佳 董哲 钱耀鹏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9-686,共8页
为了探索古豳地的历史文化渊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泾河流域陕西段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2020年10月,在长武、礼泉、泾阳三县新发现15处地点,获得石制品298件。这些地点集中分布于泾河右岸第四级阶地上部,石制品原料以优质石英岩为主... 为了探索古豳地的历史文化渊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泾河流域陕西段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2020年10月,在长武、礼泉、泾阳三县新发现15处地点,获得石制品298件。这些地点集中分布于泾河右岸第四级阶地上部,石制品原料以优质石英岩为主,来源主要产自河流阶地底部的砾石层,石制品表面普遍有一层黄土钙质结核层。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等,文化面貌总体上属于中国北方地区石片石器工业。调查发现的向心剥片石核、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及对称性较高的盘状石核等,显示石器技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石制品主要埋藏于马兰黄土层中MIS 3沉积阶段,对应末次冰期中气候相对湿润的阶段,初步推测早期人类在泾河中、下游生存活动的时代不晚于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石制品 晚更新世
下载PDF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2019年度发掘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齐军 刘建辉 +7 位作者 叶荣波 邵庆丰 杨森 周建威 华春湧 孙健 张小玫 罗兴荣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13,共11页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地处金沙江中游,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洞穴顶部、入口与前部受早期采石破坏严重。2019年,我们为配合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距离洞口位置约30余米。遗址地层堆积可划分为文化堆积和洞穴下...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地处金沙江中游,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洞穴顶部、入口与前部受早期采石破坏严重。2019年,我们为配合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距离洞口位置约30余米。遗址地层堆积可划分为文化堆积和洞穴下部裂隙堆积两部分;其中,文化堆积厚2.3 m,包含10个小层堆积,分上与下两个文化层。本次在文化层发现部分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在下部裂隙堆积中仅发现一些动物化石。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数量较多,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上文化层以石片石器为主。动物化石以鹿和牛为主,属于100余个个体,部分碎骨表面还分布有人工痕迹。铀系法测年显示,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18-14万年之间,上文化层顶部的年代距今约为7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洞遗址 更新世 人类化石 石制品
下载PDF
中国旧石器原料开发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旭科 李婷 张东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6,共16页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 石料开发与获取是石器生产操作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史前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反映史前人类的资源开发策略、环境认知与适应能力、移动模式和交流贸易网络等。相比于旧大陆西侧,东亚地区的燧石和黑曜岩等优质石料产地相对稀缺,中国许多旧石器考古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周边质量欠佳的脉石英、石英岩和一般燧石等,而相关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目前已开展的旧石器时代石料开发策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末段,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石料开发策略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石料类型组成、产地选取和开发方式三个方面,可能主要受到史前人类流动性变化、石器技术演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综合而言,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料开发策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境内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交流迁徙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石器原料 开发策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成都平原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
17
作者 洪小茹 陈苇 +5 位作者 余官玥 李佳俪 杨宇春 吕红亮 向芳 陈惠莘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678,共12页
2021年3—5月,为配合天眉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沿线建设区域内开展了考古调勘工作,新发现旷野旧石器地点12处,分布于岷江II—IV级阶地及古青衣江II级阶地。调勘过程中采集石制品100件,多数采自地表,少数出... 2021年3—5月,为配合天眉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沿线建设区域内开展了考古调勘工作,新发现旷野旧石器地点12处,分布于岷江II—IV级阶地及古青衣江II级阶地。调勘过程中采集石制品100件,多数采自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器,主要为大、中型。原料种类多样,以石英砂岩、石英岩居多。石器毛坯以石片为主,类型有砍砸器、手斧、手镐、薄刃斧、重型刮削器、刮削器及凹缺器。剥片和石器修理均采用锤击法。采集石制品在整体面貌上接近南方主工业,但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包含阿舍利技术因素。综合遗物埋藏层位和石制品特征,初步推测新发现地点时代为中更新世偏晚阶段至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晚更新世 考古学 石制品 阿舍利
下载PDF
甘肃杨上旧石器遗址剥片技术与策略
18
作者 赵宇超 李锋 +2 位作者 周静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4-615,共12页
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 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包括普通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种剥片模式。由于脉石英原料易碎且破裂方式较难预判,导致剥片的掌控难度大,故而石核多呈现出台面选择的机会性与不确定性,缺少对于台面的修整以及剥片面的固定深入开发。在石片毛坯加工修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古人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大量的石片,并从中选取形态角度合适的边刃直接使用。石核、石片的类型组合以及原料的构成比例从早到晚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陇西黄土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早期 考古学 石制品 石英 技术
下载PDF
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19
作者 杨紫衣 靳英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8-411,共14页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类型 技术 南亚次大陆
下载PDF
2020年江西高安上湖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文杰 贾真秀 +1 位作者 李三灵 李浩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80,共8页
上湖遗址埋藏于锦江右岸第3级阶地顶部的红色黏土堆积中。2020年对上湖遗址B区进行了发掘,发现石制品303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和未经加工的砾石;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的砾石,岩性以脉石英为主;石核剥片以锤... 上湖遗址埋藏于锦江右岸第3级阶地顶部的红色黏土堆积中。2020年对上湖遗址B区进行了发掘,发现石制品303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和未经加工的砾石;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的砾石,岩性以脉石英为主;石核剥片以锤击法为主,辅以砸击法,缺乏预制程序,盘状石核占有一定比例;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和钻等;石器毛坯以断块和石片为主,修理程度有限。从尺寸来看,上湖遗址石制品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小型化特征。初步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频繁活动的时间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处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阶段)的早期。上湖遗址的发掘,为认识中国南方地区小型石片石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遗址 石制品 脉石英 石片石器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