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添加剂的行为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传跃 李新海 +1 位作者 王志兴 郭华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125-2130,共6页
制备了 3种 1mol/LLiPF6电解液 ,溶剂组成分别为 :1)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 ;2 )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甲乙酯和 4 %联苯 ;3)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甲乙酯和 4 %环己基苯。采用线性电压扫描法、锂循环效率... 制备了 3种 1mol/LLiPF6电解液 ,溶剂组成分别为 :1)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 ;2 )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甲乙酯和 4 %联苯 ;3)碳酸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甲乙酯和 4 %环己基苯。采用线性电压扫描法、锂循环效率法、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法和 3C倍率过充的方法测试了联苯与环己基苯电解液过充添加剂的行为。结果表明 :环己基苯是一种较实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添加剂 ,环己基苯的电化学稳定性比联苯的高 ,环已基苯的氧化电势为 4 .72V(vsLi/Li+ ) ,联苯的为 4 .5 4V(vsLi/Li+ ) ;以 1mA电流循环 2 0次后 ,联苯的铂电极锂循环效率为 15 .7% ,环己基苯的为 5 9.3% ;锂离子电池以 1C循环 15 0次后 ,环己基苯的容量保持率为 88% ,联苯的为 76 .3%。环己基苯与联苯添加剂都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耐过充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 环己基苯 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 过充
下载PDF
蒽醌基共轭微孔聚合物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连伟 马雯燕 +3 位作者 刘宇 黄秀华 张崇 蒋加兴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0-675,668,669,共8页
含有氧化还原活性基团的有机材料因其氧化还原活性高、成本低、构建单元多样等特点,成为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然而,有机小分子和线性聚合物在有机电解质中高的溶解性通常导致其存在电极材料容量随循环快速衰减等问题... 含有氧化还原活性基团的有机材料因其氧化还原活性高、成本低、构建单元多样等特点,成为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然而,有机小分子和线性聚合物在有机电解质中高的溶解性通常导致其存在电极材料容量随循环快速衰减等问题。共轭微孔聚合物由于其交联多孔的骨架结构及高度共轭的大分子链,使其在二次电池电极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具有共轭结构的联苯及含有活性基元(羰基)的蒽醌为构建单元,通过经典的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257 m^(2)·g^(-1))及丰富活性位点的蒽醌基共轭微孔聚合物(PLPhAq)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PLPhAq正极具有164 mAh·g^(-1)的比容量,循环800圈后仍能保持126 mAh·g-1的比容量,并在10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比容量仅从97衰减至74 mAh·g^(-1),该研究工作表明共轭微孔聚合物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微孔聚合物 联苯 蒽醌 有机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以Liq作为电子注入层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有智 郑新友 +5 位作者 朱文清 丁邦东 孙润光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3-476,共4页
利用Liq(8 hydroxy quinolinatolithium)作电子注入层,制备了结构为ITO(indiumtinoxide)/TPD(N,N′ diphenyl N,N′ bis(3 methylphenyl) 1,1′biphenyl 4,4′diamine)/Alq3(tris (8 hydroxy quinolinato)aluminum)/Liq/Al的电致发光器... 利用Liq(8 hydroxy quinolinatolithium)作电子注入层,制备了结构为ITO(indiumtinoxide)/TPD(N,N′ diphenyl N,N′ bis(3 methylphenyl) 1,1′biphenyl 4,4′diamine)/Alq3(tris (8 hydroxy quinolinato)aluminum)/Liq/Al的电致发光器件。实验表明,以Liq作为电子注入层器件的效率约为无Liq器件的5倍。其原因可归于Liq在金属铝电极与Alq3有机层之间产生偶极层,从而形成铝与有机层间的欧姆接触,使电子注入效率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器件 电致发光效率 有机电致发光 8-羟基喹啉锂 8-羟基喹啉铝 电子注入层 蒸发镀膜
下载PDF
ITO/NPB/Alq_3/LiF/Al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
4
作者 桂太龙 贾伟 +1 位作者 吴丰民 董小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06,共3页
针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制备了ITO/NPB/Alq3/LiF/Al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试了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器件的亮度电压特性、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压为16V时,器件的电流达到最大值21.70mA... 针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制备了ITO/NPB/Alq3/LiF/Al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测试了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器件的亮度电压特性、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压为16V时,器件的电流达到最大值21.70mA,器件的亮度达到了11 700cd/m2;当外加电压为14 V时,电致发光光谱波峰位于528 nm处,归一化强度最大值为0.522 1a.u.制备的器件电子注入能力、电流和亮度均得到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N N′-双-(3-萘基)-N N′-二苯基-1 1′-二苯基-4 4′-二胺(NPB) 8-羟基喹啉铝(Alq3) 氟化锂
下载PDF
联苯对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李云峰 《河南化工》 CAS 2018年第8期27-29,共3页
采用联苯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保护添加剂,研究了其对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充时,联苯在4.5~4.75 V发生聚合反应,增加电池的内阻,阻断充电,提供过充保护。同时在正常充放电范围内,联苯的加入并未影响电池的... 采用联苯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过充保护添加剂,研究了其对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充时,联苯在4.5~4.75 V发生聚合反应,增加电池的内阻,阻断充电,提供过充保护。同时在正常充放电范围内,联苯的加入并未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 过充性能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新型硅氧碳氮负极材料合成及可控化学预锂化
6
作者 赵欣悦 胡金龙 +4 位作者 燕禾 段先健 吴春蕾 王跃林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2024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戊二醛(GA)为原料,通过水解和醛胺缩合反应生成前驱体,再高温热解制备碳氮氧化硅(SiOCN)负极材料。采用联苯锂(Li-BP)为锂化剂,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为还原溶剂的化学预锂化方法提高SiOCN负极极片的...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戊二醛(GA)为原料,通过水解和醛胺缩合反应生成前驱体,再高温热解制备碳氮氧化硅(SiOCN)负极材料。采用联苯锂(Li-BP)为锂化剂,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为还原溶剂的化学预锂化方法提高SiOCN负极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通过调控锂化试剂的反应时间很容易控制极片的预锂化程度。化学预锂化在电极表面优先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1mol/L锂化试剂浸渍30s,SiOCN/Li半电池首次库仑效率由73.6%提高到90.4%,循环稳定性与原始极片相当,1 A/g电流密度下的充电比容量为604 mA·h/g,195圈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8.5%。与NCM811正极匹配全电池,电池的首次效率从46.3%提高到78.6%。预锂化处理的SiOCN负极材料具有高首次库仑效率、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氧碳氮 联苯锂 预锂化
下载PDF
静电纺TiO2改性联苯型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 被引量:7
7
作者 巩桂芬 李泽 +1 位作者 王磊 崔巍巍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9-175,共7页
先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二氧化钛/聚酰胺酸(TiO2/PAA)复合纤维膜,然后对其进行热亚胺化处理制备出二氧化钛/聚酰亚胺(TiO2/PI)复合纤维隔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 先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二氧化钛/聚酰胺酸(TiO2/PAA)复合纤维膜,然后对其进行热亚胺化处理制备出二氧化钛/聚酰亚胺(TiO2/PI)复合纤维隔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TiO2/PI复合纤维隔膜的基本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隔膜具有明显的三维网状结构,与未改性的纯PI隔膜相比,改性后TiO2/PI复合纤维隔膜的拉伸强度、孔隙率和吸液率分别提高到16.74 MPa、77.5%和550%;其热收缩性能较好,整体电化学性能优异。制备的LiFePO4(磷酸铁锂正极)/TiO2/PI/C(石墨负极)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放电容量,在1 C条件下进行100个循环后,其库伦效率在25℃和120℃高达96.7%和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TIO2 联苯型聚酰亚胺 锂离子电池隔膜 高压静电纺丝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聚苯并咪唑改性联苯型聚酰亚胺电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热学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巩桂芬 范金强 +2 位作者 邹明贵 刘志强 马续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42-2749,共8页
为了改善商业隔膜孔隙率和吸液率不高、耐热性和热尺寸稳定性不佳的问题,通过选用聚苯并咪唑(PBI)预聚体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质量比PBI∶PI=0.3∶1.0的复合纤维隔膜。研究了复合纤维隔膜的微观形貌、孔隙... 为了改善商业隔膜孔隙率和吸液率不高、耐热性和热尺寸稳定性不佳的问题,通过选用聚苯并咪唑(PBI)预聚体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质量比PBI∶PI=0.3∶1.0的复合纤维隔膜。研究了复合纤维隔膜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吸液率、热性能、电化学性能及电池性能,并将PBI∶PI=0.3∶1.0的复合纤维隔膜、PI纤维隔膜及聚丙烯(Celgard 2400,PP)隔膜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PBI∶PI=0.3∶1.0的PBI/PI复合纤维隔膜孔隙率达82%,吸液率达618%;在空气气氛中,300℃无尺寸收缩,在N_(2)气氛中,分解温度在400℃以上,800℃时残重大于50%;离子电导率达1.29×10^(−3)S/cm,较PP隔膜几乎提高了1个数量级;界面阻抗为489.34Ω,较PP隔膜降低了17%;电化学稳定窗口提高到5.05 V,为PP隔膜的119%;以PBI∶PI=0.3∶1.0的复合纤维隔膜组装的CR 2032型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池性能,经大电流放电后电池性能稳定,初始放电容量达130.01 mA·h/g,在1 A/s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91%,均优于Celgard 2400隔膜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苯并咪唑 联苯型聚酰亚胺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原文传递
功能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的防过充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彪 刘素琴 +3 位作者 黄可龙 王海燕 黄建函 刘建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815-2821,共7页
研究了功能添加剂3-氯苯甲醚(3CA)和联苯(BP)联合使用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防过充行为.通过采用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动电位扫描分析、扫描电镜法和充放电法等手段研究表明:联苯和3-氯苯甲醚混合添加剂的聚合电位随3-氯苯甲醚含量的增加... 研究了功能添加剂3-氯苯甲醚(3CA)和联苯(BP)联合使用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防过充行为.通过采用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动电位扫描分析、扫描电镜法和充放电法等手段研究表明:联苯和3-氯苯甲醚混合添加剂的聚合电位随3-氯苯甲醚含量的增加由4.7V前移至4.6V(vs.Li/Li+);电池在正常工作电压(2.75~4.2V)下,添加剂不参与电池反应过程;当电压高于4.2V电池发生过充时,3-氯苯甲醚在电极表面首先发生氧化还原飞梭分流限压对电池进行过充保护;电压继续升高时,联苯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聚合反应,生成的聚合膜表面光滑致密是电子的良导体能有效地阻止Li+的嵌入与脱出,并通过自放电使电池处于安全状态,防止电池过充发生爆炸.两种防过充机制共同作用,对电池实施多重护防,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添加剂 过充保护 联苯 3-氯苯甲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