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被引量:5
1
作者 蒋海昆 李永莉 +4 位作者 曲延军 华爱军 郑建常 代磊 侯海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4期417-427,共11页
Based on 294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7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studi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t t... Based on 294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7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studi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t takes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type (MAT) as the major in Chuan-Dian rhombic block and concerned Xianshuihe-Anninghe-Xiaojiang seismic belt, as well as in Jinshajiang-Honghe seismic belt. Multiple mainshock type (MMT) mainly distributes in western Yunnan, and Longlin and Lancang areas in Tengchong-Baoshan block in west of Nujiang-Lancangjiang fault zone. A few isolated earthquake type (IET) mainly occurred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and there is no IET occurred in Yunnan reg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takes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type (MAT) as the major in west segment of South Tianshan in Xinjiang region. Some MMT also occurred in this area in the intersection of Kalpin block and the Puchang fault zone. It takes IET as the major in middle Tianshan in Xinjiang. Along the Qilianshan seismic belt, most of sequences are MAT. In Qinghai region, it takes MAT as the major, but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not very clear. In North China, it takes MAT as the major in Yinshan-Yanshan-Bohai seismic belt, north edge of North China, and in Hebei plain seismic belt, as well as in sub-plate of lower river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intersection of north segment of Shanxi seismic belt and the NW-trending Yinshan-Yanshan-Bohai seismic belt, there are several moderate or strong MMT with magnitude from 5.0 to 6.0 occurred. In south of North China around the latitude line of 35°N, it takes IET as the maj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relevant to the patterns of tectonic movements. MAT is mostly produced by the ruptures of locked units or asperities or the neonatal separating segments inside the fault zones. MMT is generally relevant to the conjugate structures or intersection of many tectonic settings. Further extension of simple fault often produces IE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also correlative to the regional and deep environment of crustal medium to some extent. MAT mainly distributes in high velocity area in upper crust or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high velocity area and low velocity area, MMT mostly occurred in the low velocity area in upp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olated earthquake mal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multi-ple malnshock type patterns of tectonic movement medium environment in depth of the earth
下载PDF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55-25 Ma Magmatic Rocks in SE Tibet:N-S Direc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of Eurasia during Early Stage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Tiannan DONG Mengmeng +2 位作者 XUE Chuandong XIN Di LIANG Ming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83-1305,共23页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Tibet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an ENE-trending,~550-km long and~250-km wide magmatic zone(CMZ)that once separated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The Latitude 26°N Line is now its southern boundary.The onset timing of magmatism of the CMZ varies gradually from~55 Ma in the westernmost part to~27 Ma in the easternmost.Then the magmatism successively occurred and suddenly stopped at~25 Ma.The segmented and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found suggest that the CMZ magmatic rocks were formed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eterogeneous upper mantle and crusts of Eurasia.Subduction of Paleo-and Neotethyan oceanic plates generated this compositional and mineralogical heterogeneity.Combined with available geophysical data,the CMZ was diachronously formed in response to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duced by NNW-SSE-direction lithosphere stretching.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es of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 to the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has led to this lithosphere stret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geochemistry magmatic zon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 Eocene to Oligocene SE Tibet
下载PDF
构造动力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为例
3
作者 陶鑫鑫 杨莹辉 +4 位作者 范宣梅 许强 肖钰 陈强 胡植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6-1062,共7页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GPS数据获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区域的断裂运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区域滑坡隐患探讨构造活动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化的断裂运动会造成显著相异的构造应力分布,而区域滑坡灾害更集中分布...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利用GPS数据获取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区域的断裂运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区域滑坡隐患探讨构造活动对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差异化的断裂运动会造成显著相异的构造应力分布,而区域滑坡灾害更集中分布在断层锁固引起的构造应力异常区域;对应力异常区的斜坡进行稳定性研究发现,受应力长期累积影响,斜坡表层应力场持续扰动,造成潜在危险滑移面安全系数降低,促进滑坡失稳。研究表明,断裂构造运动模式可对区域滑坡灾害的发育和分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且长期持续的构造应力荷载将促进滑坡灾害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断层锁固 应力分布 滑坡隐患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下载PDF
小湾水电站坝址区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谷艳昌 郑东健 +1 位作者 郭航忠 何鲜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5-1020,1026,共7页
基于小湾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地形条件,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考察域初始地应力场的基本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建立了坝址区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和初始地应力场参数空间分布模型;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和地应力实测资料,借助最小二乘... 基于小湾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地形条件,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考察域初始地应力场的基本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建立了坝址区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和初始地应力场参数空间分布模型;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和地应力实测资料,借助最小二乘法原理,以回归精度为目标函数,优化了构造挤压荷载的模拟和作用组合,实现了初始应力场空间分布模型的参数估计。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较传统方法回归精度有了较大提高,能较为合理地模拟小湾坝址区三维初始地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电站 初始地应力 构造运动 空间分布模型
下载PDF
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素欣 边庆凯 +3 位作者 张子广 王晓山 曹筠 李永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77,417,共9页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北段 时空演化 构造展布 应力状态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6
作者 蒋海昆 李永莉 +4 位作者 曲延军 华爱军 代磊 郑建常 侯海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滇西和怒江-澜沧江断裂带以西腾冲-保山块体的龙陵、澜沧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多震型地震,极少数孤立型地震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云南地区无孤立型地震.在西北地区,新疆南天山西段以主余型为主,其中柯坪块体与普昌断裂交汇区发生过多震型地震,天山中段则以孤立型地震居多;祁连山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青海地区以主余型地震居多,但序列类型的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华北地区,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下扬子断块以主余型地震为主,山西地震带北段与NW向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生过5~6级多震型地震,华北地区南部北纬35°线附近以孤立型地震居多.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断层内部闭锁单元或障碍体的破裂以及新生的、彼此分离的断裂段的破裂,大多产生主余型序列;多震型地震往往与共轭构造或多组构造交汇相联系;简单断层端部的进一步扩展一般产生孤立型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深部介质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上地壳高速区或高、低速过渡带内,而多震型地震则较多地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类型 空间分布 孤立型 主余型 多震型 构造运动形式 深部介质环境
下载PDF
当今测量的岩石圈应力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吴珍汉 白加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32,共6页
根据已积累的由多种不同方法所测得的丰富的构造应力资料客观地揭示了驱动构造运动所需应力的大小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现今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包括构造活动区在内,其构造应力绝大部分都以近水平方向的压应力为主;... 根据已积累的由多种不同方法所测得的丰富的构造应力资料客观地揭示了驱动构造运动所需应力的大小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现今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包括构造活动区在内,其构造应力绝大部分都以近水平方向的压应力为主;上地壳最大主应力一般为(10~30)MPa,最小主应力一般为(2~20)MPa,最大差应力一般为(2~25)MPa。在造山带,构造应力的大小与造山作用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岩石圈底部构造应力一般为(0.1~1.0)MPa的量级。岩石圈表部的构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岩石圈深部的构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应力 空间分布 构造运动 岩石圈
下载PDF
高构造应力下冲击地压微震时空特征与前兆 被引量:2
8
作者 向鹏 苏晓波 +2 位作者 纪洪广 蒋华 裴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针对煤矿冲击地压的预测难题,利用微震监测数据,对华亭煤田250105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事件能量与频次关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工作面冲击地压机制及前兆特征。研究表明:250105工作面冲击地压分布在工作面超前220 m范围内煤... 针对煤矿冲击地压的预测难题,利用微震监测数据,对华亭煤田250105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事件能量与频次关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工作面冲击地压机制及前兆特征。研究表明:250105工作面冲击地压分布在工作面超前220 m范围内煤层和底板,在沿采空区煤柱侧分布较多,主要是由高水平构造应力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残余支承压力叠加引起坚硬煤层或底板破断所致。冲击地压前微震能量和频次存在着"峰值-降低-升高-冲击"的模式,对微震点空间分布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分量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第一主分量方差贡献率大幅下降并低于55%可视为冲击地压发生前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构造应力 冲击地压 微震 前兆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牛浩 尚林伟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91,共3页
平顶山矿区东部,地质构造复杂,煤岩动力灾害严重,通过矿区地质资料,分析了矿区地质构造运动。根据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矿区所属的应力场类型,总结了矿区东部地应力分布规律,讨论了地应力与矿区构造运动的关系。
关键词 地应力 构造运动 分布规律 应力场类型
下载PDF
采用等效介质模型研究地应力场中套管井周波速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平恩 殷有泉 苏先樾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6-162,共7页
在以往的工作中,利用弹性力学理论获得了地应力场中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之上,应用等效介质模型的速度—应力关系式,研究了地应力场中套管井周弹性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裸眼井,套管... 在以往的工作中,利用弹性力学理论获得了地应力场中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之上,应用等效介质模型的速度—应力关系式,研究了地应力场中套管井周弹性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裸眼井,套管井应力集中的程度更加明显,由于套管和水泥环的存在,地层应力集中的范围明显缩小到井眼附近。应力集中将导致套管井周波速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对应不同方位径向偏振的横波速度的交叉点明显向井孔附近移动,这意味着垂直偏振的两种弯曲波频散曲线的交点会向高频移动。这一结果表明,在高频情况下,在套管井中应用正交偶极子声测井检测应力导致的各向异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 套管井 井周波速 空间分布 等效介质模型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微断层的空间展布和脆性变形构造应力场分析
11
作者 崔军文 唐哲民 +1 位作者 王连捷 李朋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19-1626,共8页
CCSD主孔岩芯中发育有十分丰富的脆性微断层,孔深5158m以上,按其空间分布,可将其主体归纳为北北东向微断层系、北西向微断层系、北东向微断层组和近于东西向微断层组等四个微断层系(组)和SEE-NW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NE-SW向水平挤压... CCSD主孔岩芯中发育有十分丰富的脆性微断层,孔深5158m以上,按其空间分布,可将其主体归纳为北北东向微断层系、北西向微断层系、北东向微断层组和近于东西向微断层组等四个微断层系(组)和SEE-NW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NE-S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等二期区域构造应力场。SEE-NW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贯穿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全过程,表明在折返过程中,深层韧性变形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和浅层脆性变形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流劈理和微断层的极点等值线图表明,韧性变形阶段的变形较脆性变形阶段的变形简单,深部发生的基本上是一种以逆冲型剪切应变为主导的变形,而浅部脆性变形域,除继承性的逆冲型剪切应变外,往往叠加有后期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走滑作用, 因此具有更为复杂的应变图象。NE-S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在时间上晚于SEE~NW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它是导致先存的北北东向逆冲型流劈理发生自北东向南西方向滑动的主因。对比不同岩石类型的微断层和流劈理的极点等值线图,无论是极密类型,还是极密的分布,均不受岩石类型的影响,说明微断层和流劈理的形成与岩石类型(岩性)无关,而主要受构造因素制约,因此,运用微断层和流劈理(叶理)相结合的分析法,研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折返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过程,有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微断层 空间分布 脆性变形 水平挤压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山西地震带b值空间分布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沙海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6年第2期12-18,共7页
利用山西地震带1970年以来的中小地震目录,计算了该地震带的b值空间分布。在回顾性总结山西地震带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b值空间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b值空间分布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山西地震带上震源机... 利用山西地震带1970年以来的中小地震目录,计算了该地震带的b值空间分布。在回顾性总结山西地震带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b值空间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b值空间分布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山西地震带上震源机制解中T轴方位近似垂直于b值等值线的切线,P轴近似平行于b值等值线的切线,暗示断陷盆地内的低b值状态与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活动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构造应力场 B值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