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4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Epidemic Risk Perception Within Living Spa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after the First Wave of COVID-19
1
作者 SONG Jiangyu ZHOU Suhong +1 位作者 KWAN Mei-Po ZHENG Z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69-382,共14页
It is common to observe the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ERP)and a declin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SWB)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such a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 It is common to observe the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ERP)and a declin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SWB)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such a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s’ERP within living space on their SWB,especially from a geographical and daily activity perspective after the resumption of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following a wave of the pandemic.In this paper,we conducted a study with 789 participants in urban China,measuring their ERP within living space and examining its influence on their SWB using path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ERP within their living spa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SWB.The density of certain types of facilities within their living space,such as bus stops,subway stations,restaurants,fast food shops,convenience shops,hospitals,and public toilets,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SWB,mediated by their ERP within living space.Additionally,participation in out-of-home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not only increased individuals’ERP within living space,but also strengthened its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SW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well-being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 living space the density of facilities out-of-home activities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Planting Southern Live Oak Trees in the Wrong Urban Space in East Baton Rouge, Louisiana United States
2
作者 Lucinda A. Kangwana Yaw A. Twumasi +4 位作者 Zhu H. Ning Ronald O. Okwemba Janeth E. Mjema Priscilla M. Loh John Bosco Namwamba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3年第4期339-352,共14页
Afforestation has been observed as a green trend in urban areas. The incorporation of trees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is highly recommended to act as a solution to outlin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Afforestation has been observed as a green trend in urban areas. The incorporation of trees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is highly recommended to act as a solution to outlin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However, it has been precipitously introduced in cities, towns, and metropolitan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reen practice was so abrupt that it became devoid to meeting the essential needs for tree growth, thus, failing to bring out the desired effects. Inappropriately selecting and planting trees in urban spaces has resulted in stressed trees that are deficient at reaching up to the calculated goals and in the long run end up being problematic.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implications of planting southern live oak (Quercus virginiana) trees in the wrong urban space so as to aid in recommending sustainable green solutions for the urban community. By studying southern live oaks planted in Howell Community Park and three randomly selected areas in Southern University Baton Rouge Campus,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 selection of these tree species in the urban spaces influenced their growth and general well-being. These urban spaces were randomly drafted based on acces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several southern live oaks. Planting approaches in the four study areas were explored and the general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tre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tree appraisal method presented by the i-tree model: my tree. ArcGIS collector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GPS coordinates of the trees and ArcMap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maps of the study areas. ArcMap software geolocated the coordinates of the southern live oaks in all the four-study areas. The software was used to generate shapefiles of the four study areas and their location in East Baton Rouge.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none of the southern live oaks had an excellent health condition and most of the trees experienced different issues due to planting them in the wrong urba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live Oak Tree Species Urban space Wrong Urban space
下载PD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Master Switch"in Widening the Human Living Space by Fenlong Tillage
3
作者 Benhui WE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1期1-3,共3页
This paper reports"the fourth set"of drilling tillage after"ploughing(hoeing)"by manpower,animal power and tractor——Fenlong tillage technology(referred to as"Fenlong technology").It mak... This paper reports"the fourth set"of drilling tillage after"ploughing(hoeing)"by manpower,animal power and tractor——Fenlong tillage technology(referred to as"Fenlong technology").It makes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saline alkali land transformed into"sponge"farmland through"drill bit"vertically digging into the soil,one-time deep cultivation,not disturbing soil layer,and granulating the soil,to bring about the effects of"expanding the land,releasing the natural force,water conservation,disaster reduction,carbon reduction,tillage saving,fertilizer saving and grain increasing",and can broaden the spac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t has been applied to more than 50 crops in 28 provinces,including Guangxi,Hebei and Tibet.Without increasing the use of fertilizer and water,the yield of varieties in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by 10%-50%,while that in saline and alkaline land increased by 20%-100%.The storage of natur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100%,and drought,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temperature decreased by 20%-30%,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reached 20%.It is proposed that China can implement the"dual strategy"platform of farmland,saline alkali land,rivers and water bodies constructing the"incremental""five new warehouses"of grain,water,fish,sugar,etc.and"increased grain return"abroad,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tillage technology Living space Five new warehouses Technical efficiency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优化研究——以井陉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1 位作者 陈宇轩 靳晓雯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源-汇”理论 MCR模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改造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宇 庄伟宁 《重庆建筑》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残障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建设,而居住空间的无障碍改造设计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从国内外关于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的文献研究入手,梳理有...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残障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建设,而居住空间的无障碍改造设计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从国内外关于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的文献研究入手,梳理有关国内外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改造的发展历程,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残疾人住房起居无障改造设计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结论。同时,总结我国在老龄化背景和人本理念下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改造存在的无障碍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进我国无障碍发展建设,提升残疾人民生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居住空间 无障碍改造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6
作者 雷文韬 古杰 谢宏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293,共11页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ArcGI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双视角探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功能转变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波动较大,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收缩,生活空间扩张;其中又以生活空间扩张显著,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为主要特点,是造成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波动重组的主要因素。2)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省北部的常德、益阳、岳阳以及中部衡阳、娄底、邵阳、永州4市交界的中心区域;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及各市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省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地区域,以及位于省北部的洞庭湖水域区等;区域变化以环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剧烈,其次是东、西、南三面山地区域;动态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动态变化率有提升态势。3)2000—2020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态功能评分最高,变化最明显,生产功能次之,波动中水平趋于稳定,生活功能最低,呈逐年提升趋势;区域间水平差异由低水平高差距向高水平的相对均衡转变。4)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与功能转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尤其在时序变化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一对多”机制关系研究中,未来需要结合土地多功能测度方法更加准确识别“三生”空间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 湖南省
下载PDF
结构性团体心理-运动干预对农村独居老年人的影响
7
作者 李莎莎 倪莺媛 +2 位作者 徐丽君 奚迎雪 李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结构性团体心理-运动干预对农村独居老年人孤独感、老化态度及生活空间移动性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湖州市织里镇2个村随机分为2个组,在各村采用便利取样法招募独居老年人各32人,对照组接受乡镇卫生中心开展的常规健康管理,... 目的探讨结构性团体心理-运动干预对农村独居老年人孤独感、老化态度及生活空间移动性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湖州市织里镇2个村随机分为2个组,在各村采用便利取样法招募独居老年人各32人,对照组接受乡镇卫生中心开展的常规健康管理,干预组在常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共12周的结构性团体心理-运动干预。采用多维孤独感量表、老化态度问卷、生活空间评估量表测评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老化态度及生活空间移动性。结果12周干预后,干预组老年人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老化态度、生活空间移动性得分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P<0.05)。结论结构性团体心理-运动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独居老年人孤独感和负性老化态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空间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老年人 独居 孤独感 老化态度 生活空间移动性 心理干预 运动干预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间的价值意蕴、主要障碍与路径优化
8
作者 罗仲尤 田宇星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生活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空间转换的切入点。有效融入生活空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 生活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空间转换的切入点。有效融入生活空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有效融合是应然的合理状态,但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异质性冲突导致的空间疏离、受传统路径制约和对个体需求关注不足引发的空间脱域、受网络圈层化影响形成的空间壁垒等障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间,需要基于现实生活空间加强沟通互动与情感融入,搭建好融入生活空间的桥梁中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从而实现从疏离到融合、从脱域到互嵌、从壁垒到通达,使其在生活空间有效融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空间 价值意蕴 路径优化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9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下载PDF
造物图景、知识实践、赋权空间——基于欧洲“刺绣样品”的发展变化研究
10
作者 董冠妮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刺绣样品”作为欧洲传统女性记录个人针法、图案、技艺而特制的绣品,其历史悠久、型制丰富、内容广泛。本文将欧洲女性家庭手工造物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刺绣样品”的形制特点和历史发展,并就其发展中作用、形式和功能的三次转... “刺绣样品”作为欧洲传统女性记录个人针法、图案、技艺而特制的绣品,其历史悠久、型制丰富、内容广泛。本文将欧洲女性家庭手工造物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刺绣样品”的形制特点和历史发展,并就其发展中作用、形式和功能的三次转变,分析以刺绣为核心而形成的女性空间,不仅展示了女性在传统造物过程中的刺绣活动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对“物”的认知过程,是手工技艺创造、知识实践和传承的方式,也突出体现了历史变迁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角色转变,为探讨其生活、教育及权力空间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为女性如何在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明进程中建构自身主体价值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认知,对促进手工艺发展与女性造物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刺绣样品 知识实践 生活空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北部湾地区新农村独栋住宅优化设计研究
11
作者 宋国栋 郑雅婷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生态宜居住宅,本文以北海市铁山港区扫管龙村的农村住宅为例,立足农村住宅优化设计的影响要素、设计原则、设计意义,结合扫管龙村的基本...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生态宜居住宅,本文以北海市铁山港区扫管龙村的农村住宅为例,立足农村住宅优化设计的影响要素、设计原则、设计意义,结合扫管龙村的基本概况,对该村落的住宅现状进行分析。从该村落所面临的问题点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新农村独栋住宅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总结出适宜北部湾地区的住宅环境优化策略,为新农村住宅环境的设计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住宅 住宅环境 优化设计 居住空间 人居环境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解析——以扎尕那村为例
12
作者 杜森 秦雨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优化布局有赖于对其空间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文章以扎尕那村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建立空间基因图谱,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村落三生空间基因特征。研究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基因描述具有区别于单一空间基因的新维度;(2)运用参数化方法进行空间基因识别提取具有可操作性;(3)借助“三生空间关系”图形及“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的形式实现空间基因图谱表达可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4)基于空间基因图谱识别出的扎尕那三生空间特征明显,生态空间由9种景观类型组成,裸岩与林地是景观的基质;生活空间建设用地破碎度较高,呈自由式带状布局;生产空间形成农林牧垂直经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 基因图谱 三生空间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与“三生”空间融合——二论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
13
作者 赵光远 李平 《新经济》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空间形态问题事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历史必然性、人本逻辑性、架构突破性和共同体属性进行了论述,总的结论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三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依托新质生产力共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个愿景,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与空间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发展形成新模式、实现新引领、塑造新形态、达到新目标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形态 “三生”空间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我国老年人居服务设施体系研究进展与思考
14
作者 黄勇 张晗 左茜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3,共8页
在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双重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成为老年人居环境“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为揭示我国城市老年人居服务设施资源总量足配与设施空间错配矛盾的底层逻辑和作用机制,首... 在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双重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成为老年人居环境“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为揭示我国城市老年人居服务设施资源总量足配与设施空间错配矛盾的底层逻辑和作用机制,首先从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老年人行为特征、老年人居空间3个方面梳理老年人居服务理论基础的转变,其次总结我国老年人居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适老化、均等化、体系化3种实践响应与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老年人居服务设施体系“人—空间—服务”理论框架,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为老年友好的人居环境和设施支持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养老服务设施 人居环境 人—空间—服务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15
作者 张俊峰 徐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 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 熵权TOPSIS 障碍度 权衡/协同分析
下载PDF
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研究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
16
作者 陈年松 徐贵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5期74-76,92,共4页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监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以2015-2021年江苏省沿江2 km岸线范围内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转移矩阵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时间节点的转移矩阵表,分析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用地的转入转出以及增减情况;再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绘制三生空间流转的桑基图,对江苏省长江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的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长江岸线 转移矩阵模型 土地利用 桑基图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三生空间研究:内涵、进展与对策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段亚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9,共13页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了“三生空间”的科学内涵、研究进展与对策;通过历史溯源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三生空间”从“混沌”到“协同”演进过程与趋势,探究了“三生空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学性与学理性;遵循“根本性-规律性-操作性”的逻辑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三生空间”的研究成果;从关系机制、方法体系、空间表征、管控方案四个方面探讨了“三生空间”协同管控的对策。未来“三生空间”研究应是着眼复杂的国土空间现状与协同的空间管控模式,提升对空间本质的认识维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综述 理论内涵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广州市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18
作者 荣明芹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期174-176,共3页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老龄化现象日趋严峻。文章通过对广州市老年人群体特点的分析,了解他们对智能化居住空间的实际需求,提出老年人智能化居住空间的设计策略,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环境。
关键词 广州市 养老 智能化 居住空间
下载PDF
文化变迁视野下达斡尔族不同群体间现代住居空间对比研究
19
作者 齐卓彦 于文婧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从住居院落入口方向、院落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解析现代住居的差异性。得出:布特哈群体地处北方游猎、游牧文化带中心,在支持多经济模式的自然环境和相似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包容下,现代住居更多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模式中的固有基因。齐齐哈尔群体靠近汉族文化聚集区,达斡尔族自身文化基因在现代住居中逐渐模糊,农耕文化的特征有一定遗留。本文以期为原生性保护和活态性更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 住居空间 达斡尔族 布特哈群体 齐齐哈尔群体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20
作者 杨霏 方梦银 梁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9,共12页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气泡图谱、生态贡献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以生产和生活空间为主;生产和生态空间重心均位于南岸区,生活空间重心位于江北区;2000~2020年,生活空间范围不断扩张,面积增加376.42km^(2),生产空间面积减少374.70km^(2),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低质区以都市核心区为中心逐年向四周扩散,农业生产空间转换为工矿生产空间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自然和经济因素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且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