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tria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tonifying the kidney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by affect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associated liver failure 被引量:23
1
作者 Han-Min Li Zhi-Hua Ye +21 位作者 Jun Zhang Xiang Gao Yan-Ming Chen Xin Yao Jian-Xun Gu Lei Zhan Yang Ji Jian-Liang Xu Ying-He Zeng Fan Yang Lin Xiao Guo-Guang Sheng Wei Xin Qi Long Qing-Jing Zhu Zhao-Hong Shi Lian-Guo Ruan Jia-Yao Yang Chang-Chun Li Hong-Bin Wu Sheng-Duo Chen Xin-La Lu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8期18458-18465,共8页
AIM: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tervention"tonifying the kidney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by affect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TTK... AIM: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tervention"tonifying the kidney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by affect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TTK")for treating liver failure due to chronic hepatitis B.METHODS:We designed the study 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egistration number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is Chi CTR-TRC-12002961.A total of 144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due to infectio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1)a modern medicine control group(MMC group,36patients);(2)a"tonifying qi and detoxification"("TQD")group(72 patients);and(3)a"tonifying the kidney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by affect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TTK")group(36patients).Patients in the MMC group received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TQD"group were given a TCM formula"tonifying qi and detoxification"and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TTK"group were given a TCM formula of"TTK"and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treatment.All participants were treated for 8 wk and then followed at 48 wk following their final treatment.The primaryefficacy end point was the patient fatality rate in each group.Measurements of various vir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served as secondary endpoints.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he t-test were used to compare patient outcomes i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RESULTS:At the 48-wk post-treatment time point,the patient fatality rates in the MMC,"TQD",and"TTK"groups were 51.61%,35.38%,and 16.67%,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or prothrombin activity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Patients in the"TTK"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compared to MMC subjects(339.40μmol/L±270.09μmol/L vs 176.13μmol/L±185.70μmol/L,P=0.014).Serum album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both the"TQD"group and"TTK"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MMC group(31.30 g/L±4.77g/L,30.72 g/L±2.89 g/L vs 28.57 g/L±4.56 g/L,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alanine transaminase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Safety data showed that there was one case of stomachache in the"TQD"group and one case of gastrointestinal side effect in the"TTK"group.CONCLUSION:Treatment with"TTK"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due to chronic hepatitis B.Additionally,liver tissue was regenerated and liver function was res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study 'Tonifying the kidney to promote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by affecting stem cells and their microenvironment'('TTK') liver regeneration Treatment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hepatitis B-associated liver failure
下载PDF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D在肝再生过程中调控肝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诚 谢狄亚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2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D在肝再生过程中对肝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接受部分肝切除的来自实验室的小鼠模型240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只,对照组为野生型小鼠,研究组为JMJD2D敲...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D在肝再生过程中对肝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接受部分肝切除的来自实验室的小鼠模型240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只,对照组为野生型小鼠,研究组为JMJD2D敲除小鼠。对小鼠进行2/3肝切除术后,分别在多个时间点(24 h、38 h、48 h、168 h)收集肝脏组织样本,并进行RNA提取、蛋白质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qPCR等实验。分析两组小鼠在肝脏体重恢复、肝功能指标(ALT、AST)及肝细胞增殖标志物(Brdu、Ki67)表达的差异。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评估JMJD2D对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如FOXM1、CCNA2、CCNB1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小鼠肝脏/体重比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24 h、38 h、48 h及168 h的Ki67及Brdu表达水平均较高,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ALT及AST表达水平均较高,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FOXM1、CCNA2、CCNB1的基因表达均较高,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FOXM1、CCNA2、CCNB1的蛋白表达均较高(P<0.05)。结论JMJD2D的缺失会抑制肝细胞增殖和再生,提示其在肝再生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为未来针对肝损伤修复和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肝再生 肝细胞增殖 肝损伤修复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3
作者 杨娜 刘杨 郝慧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5041-5050,共10页
背景:急性肝损伤是由多种病因诱发的肝脏损害,如未及时治疗则会发展成急性肝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代谢器官,目前治疗急性肝损伤尚无最优方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活... 背景:急性肝损伤是由多种病因诱发的肝脏损害,如未及时治疗则会发展成急性肝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代谢器官,目前治疗急性肝损伤尚无最优方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活性已逐渐成为治疗急性肝损伤的有效工具。目的:综述目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经不同方式修饰后治疗急性肝损伤的进展和分子机制。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以“Acute liver injury,liver injury,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liver Injury Repair,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tem cell repair,Cell surface engineering,stem cell modifica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急性肝损伤,肝损伤,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肝损伤修复,干细胞移植,干细胞修复,干细胞修饰”为中文检索词,最终检索筛选出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62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具有生物学优势,较其他两种主要间充质干细胞类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获取便捷、医学伦理问题少的特点,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强。(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降低免疫反应、分化为肝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和外泌体等多种途径,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减少肝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细胞焦亡和自噬,发挥抗凋亡作用,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再生等分子机制改善肝损伤;目前尚无研究表明何种机制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的最佳机制,多数观点认为这些分子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发挥治疗作用。(3)生物材料修饰和药物预处理等方式可以提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的疗效:一方面,生物材料和药物修饰可以提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的功能,如提高增殖迁移能力,上调其分泌的生长因子水平,增强抗炎能力等,从而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部位存活;另一方面,生物材料和药物修饰可以抑制损伤部位炎性细胞活化,促进血管生长,改善损伤部位环境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4)总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外泌体、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肝脏再生等途径在治疗急性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材料与药物修饰可以提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改善急性肝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为进一步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 脂肪组织 细胞移植 细胞修饰 细胞工程 损伤修复
下载PDF
肝衰竭血浆透析滤过治疗患者的强化营养支持
4
作者 潘寒寒 胡海洋 +6 位作者 高飞 高乔乔 王亚红 袁贝贝 卢喜玲 关珂 康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索对肝衰竭血浆透析滤过治疗患者的强化营养支持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患者120例,按照住院时间分组,2022年3-10月6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60例纳入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索对肝衰竭血浆透析滤过治疗患者的强化营养支持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患者120例,按照住院时间分组,2022年3-10月6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60例纳入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夜间加餐等综合强化营养干预;评价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56例、对照组58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干预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评分、NSR-2002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BMI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结论强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肝衰竭血浆透析滤过治疗患者营养状况,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血浆透析滤过 营养不良 强化营养支持 肝细胞修复 BMI 肝病护理
下载PDF
龟板促MSCs肝脏归巢在大鼠肝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克强 李靖 +2 位作者 梁平 郑璐 黄小兵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龟板促MSCs肝脏归巢在大鼠肝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MSCs,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染标记MSCs,激光共聚焦检测归巢至肝脏组织的MSC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肝... 目的探讨龟板促MSCs肝脏归巢在大鼠肝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MSCs,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染标记MSCs,激光共聚焦检测归巢至肝脏组织的MSC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肝脏Ⅰ型胶原面积,胃酶酸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肝损伤后肝脏HGF含量增加,向肝脏定植的MSCs增加,同时龟板饲养可进一步促进损伤肝组织表达HFG,促进移植的MSCs向肝脏定植。另外,龟板饲养可降低肝损伤模型大鼠肝脏Ⅰ型胶原面积和Hyp及血清ALT水平,增高血清白蛋白含量。结论龟板饲养可能通过促MSCs向肝脏组织归巢加速肝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 损伤 修复
下载PDF
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肝脏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长珠 梁光萍 +5 位作者 汤旭东 吴玉云 汪苏敏 赵晶京 房殿春 杨仕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87-891,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及BMSCs是否参与肝功能受损的修复。方法 30只雌性C57BL/6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0 Gy60Co射线照射后,立即接受同品系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及BMSCs是否参与肝功能受损的修复。方法 30只雌性C57BL/6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0 Gy60Co射线照射后,立即接受同品系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21 d后以CCl4致骨髓嵌合小鼠肝功能受损,并于CCl4致伤后第2、3、4、7、14、21、28天取骨髓嵌合小鼠肝脏,冰冻切片行Y染色体FISH和白蛋白(albumin,ALB)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BMSC阳性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分化情况,ELISA法检测肝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趋化因子受体(CXCR-4)、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结果伤后2、3、4、7、14、21、28 d骨髓嵌合小鼠肝内皆可见FISH和ALB共表达的双阳性细胞,计数Y染色体FISH与ALB双阳性的细胞数量为3.763%~5.578%。ELISA法检测相关干细胞因子发现,在肝损伤后同一批次各时相点肝脏组织匀浆标本中SDF-1、CXCR-4、SCF、HGF 4种因子均呈现增高趋势,并在肝损伤第21天达到高峰表现,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增加(P〈0.05),同FISH与ALB荧光双标记共表达计数结果一致。结论 BMSCs可通过直接分化为肝细胞及分泌相关细胞因子间接促进受体肝脏干细胞增殖参与受损肝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干细胞 肝细胞 修复
下载PDF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戴玲 倪颖 +3 位作者 姚欣 高翔 叶之华 李瀚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8-120,136,共4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简称:补肾生髓成肝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5月在湖北省中...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简称:补肾生髓成肝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5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330份。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综合治疗组150例和补肾生髓成肝方案治疗组180例,比较患者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的生存率,并观察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生化指标(ALT、AST、 TBil、Alb、WBC、PLT、NLR、PT、 PTA)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生存率(3个月82.78%,6个月37.22%)显著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生存率(3个月70.67%,6个月21.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患者Alb(37.17±7.72 g/L)及PLT(161.23±75.67 g/L)显著高于常规综合治疗组患者Alb(34.57±5.98 g/L)及PLT(137.44±97.74 g/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生髓成肝组患者TBil(50.11±86.96μmol/L)、NLR(4.44±3.69)显著低于常规综合治疗组患者TBil(81.59±125.83μmol/L)、NLR(6.63±5.6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其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肝再生微环境从而延缓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生髓成肝 肝癌 肝再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左归丸“补肾生髓成肝”的疗效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高翔 叶之华 +1 位作者 戴玲 李瀚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左归丸"补肾生髓成肝"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左归丸的药效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左归丸"补肾生髓成肝"的疗效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左归丸的药效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和KEGG通路数据库(KEGG PATHWAY Database)分析靶点基因功能分类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 Database)构建靶点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模型。结果:通过TCMSP和BATMAN-TCM筛选左归丸药效活性成分65个、潜在靶点基因351个,靶点基因功能包括药物反应、乙醇应答、凋亡过程及正负调控、细胞增殖及正负调控、衰老、信号转导、基因转录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癌症相关通路、乙型肝炎、前列腺癌、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32条信号通路,根据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确定45个左归丸药效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结论:左归丸"补肾生髓成肝"的疗效机制可能是其药效活性成分通过靶基因-信号通路网络调节药物、乙醇及病毒因素等引起的肝组织应答,动态调节肝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多层次、多途径实现减轻组织损伤、优化肝脏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左归丸 补肾生髓成肝 肝再生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小鼠CCl_4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君平 孙殿兴 +4 位作者 李兵顺 李敏然 郭争荣 亢继文 李伟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3395-3402,共8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对CCl_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以及探讨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在受损肝组织内定植的能力方法:清洁级BALB/c小鼠,ip 400mL/LCCl_4,2mL/kg,每周2次,诱导肝损伤,sc rhG-CSF 200μ...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对CCl_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以及探讨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在受损肝组织内定植的能力方法:清洁级BALB/c小鼠,ip 400mL/LCCl_4,2mL/kg,每周2次,诱导肝损伤,sc rhG-CSF 200μg/kg进行预防和治疗.观察各实验组小鼠的生存率、肝组织病理变化、肝功能等指标.分别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肝组织中Thy-1和CD34阳性细胞变化,用Y染色体原位杂交法观察rhG-CSF动员的♂小鼠外周血干细胞在肝受损伤的♀小鼠肝脏内的定居能力.结果:rhG-CSF预防组小鼠的生存率、肝组织病理改变、肝功能的酶学指标均好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0d,rhG-CSF治疗组小鼠血清中肝功能酶学指标ALT和AST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有显著性意义(1033.5±350.1nkat/L vs 1983.7±616.8nkat/L,P<0.01;1817.0±483.4 nkat/L vs 3017.3±811.2nkat/L,P<0.05),治疗后8d、15d rhG-CSF组肝脏组织中Thy-1^+和CD34^+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接受♂小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小鼠肝组织可见Y染色体阳性的细胞,主要位于汇管区与中央静脉周围,少数位于脾脏.结论:rhG-CSF预防和治疗均能促进CCl_4所致的小鼠肝损伤修复,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干细胞 肝损伤修复 Y染色体
下载PDF
双酚A对人胚肝细胞DNA损伤和修复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江华 李华文 +4 位作者 石丹 江明 郝巧玲 周宜开 吕斌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研究双酚A(BisphenolA,BPA)对人肝L-02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10、50、100μmol/LBPA和100μmol/LBPA+30μg/LVitC处理L-02细胞,比较处理和未处理的人胚肝L-02细胞在DNA损伤程度、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蛋白... [目的]研究双酚A(BisphenolA,BPA)对人肝L-02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10、50、100μmol/LBPA和100μmol/LBPA+30μg/LVitC处理L-02细胞,比较处理和未处理的人胚肝L-02细胞在DNA损伤程度、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蛋白1(ERCC1)、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错配修复hMSH2基因(hMSH2)、DNA依赖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cs)及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的差异。每组细胞数均为1×106个/ml。[结果]BPA处理后,彗星试验显示BPA在低剂量(10μmol/L)时即具有DNA损伤作用(P<0.05),随着剂量增大,DNA损伤效应增加。100μmol/LBPA+30μg/LVitC组DNA损伤效应降低,显示抗氧化剂VitC可减缓BPA所致的DNA损伤效应,氧化损伤是BPA所致DNA损伤的方式之一。5种DNA损伤修复酶表达水平在1μmol/L、10μmol/L、50μmol/L剂量组依次降低,在100μmol/L、100μmol/L+VitC组依次增加,50μmol/L组各种DNA损伤修复酶表达水平最低。BPA50μmol/L组与溶剂对照比较,5种DNA损伤修复酶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0μmol/L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50μmol/L组,100μmol/L+VitC组均高于100μmol/L组。除DNA-PKcs与hMSH2外,其他DNA损伤修复酶在100μmol/L+VitC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BPA对L-02细胞具有氧化损伤作用,并可导致DNA损伤,多种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双酚A所导致的DNA损伤。VitC可减缓双酚A的DNA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氧化损伤 DNA损伤 修复酶 人胚肝L-02细胞
下载PDF
γ射线辐照人类正常肝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动态修复(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建设 李文建 +5 位作者 王菊芳 王转子 夏景光 金晓东 高清祥 魏巍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0-283,共4页
应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对人类正常肝脏细胞经γ射线照射导致的染色体损伤后48h内的动态修复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照射后原初染色单体断裂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多,染色单体断裂显著多于等点染色单体断裂;经... 应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对人类正常肝脏细胞经γ射线照射导致的染色体损伤后48h内的动态修复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照射后原初染色单体断裂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多,染色单体断裂显著多于等点染色单体断裂;经过24h的继续培养,这两种类型的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复,约50%染色单体断裂得到修复,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的修复率最多为15%;经过48h的照射后培养,染色体损伤的水平与24h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肝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染色体损伤的主要形式是染色单体断裂,易于修复;虽然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量较少,但修复困难。由此表明,等点染色体断裂是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死亡和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断裂 动态修复 人肝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晓艳 陈强 +2 位作者 赵大力 姜永丽 范洪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动物模型制备...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即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5 ml,约106个)10只,阴性对照组(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 ml)10只。以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10只。结果各组大鼠于1周,2周,4周进行采血,取脏器进行各项指标检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在第1周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丙二醛(MDA)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周时,实验组大鼠ALT、AST和MDA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SOD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第4周时,实验组大鼠ALT、AST和MDA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MDA和SOD有差异P<0.05。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可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 缺血再灌注 修复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移植区域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秀东 陈玉丙 +3 位作者 宋祥福 陈强 张红梅 范洪学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注入后在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移植区域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探讨MSCs诱导异基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昆明小鼠肝组织块埋入Wister大鼠肝脏切口,制备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模型;体外分离...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注入后在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移植区域的迁徙、定居及组织修复作用,探讨MSCs诱导异基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昆明小鼠肝组织块埋入Wister大鼠肝脏切口,制备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模型;体外分离、纯化并培养昆明小鼠乳鼠MSCs;经DAPI标记后,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24h、5d及10d观察MSCs在肝脏移植区域的迁徙及定居;采用HE染色观察肝移植区域组织损伤情况。结果MSCs尾静脉注入后,24h即出现在肝移植区域,5d时分布于血管周围,10d时扩散至移植区域血管及周围组织;MSCs治疗5d,HE染色显示移植区域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可见肝组织结构。结论小鼠MSCs可在大鼠体内存活,并参与损伤区血管及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脏 异基因移植 迁徙 定居 组织损伤 修复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海燕 宋文广 +2 位作者 刘锦 崔云涛 薛占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4,共6页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取22只,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余44只采用白酒灌胃30 d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 L PBS),h AMSCs组(经尾静脉注入1 m L h AMSCs(2×106个),每组各22只。于移植后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同时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IL-4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h AMSCs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B含量明显下降,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B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显著增高,MDA、IL-4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降低,MDA、IL-4含量均升高(P<0.05);移植组可见移植的PKH-26标记阳性的h AMSCs细胞分布于肝脏组织内,其余各组未见此类细胞分布(P<0.05);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可见凋亡细胞数,模型组最多(34.27±5.71),h AMSCs移植组次之(18.42±3.95),正常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肝硬化的血生化指标水平,h AMSCs移植后可以减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移植 修复作用 酒精性肝损伤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补肾生髓成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5
作者 戴玲 高翔 +2 位作者 叶之华 姚欣 李瀚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25-327,356,共4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简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18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临...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简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18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417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为西药治疗组(7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50例)和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193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8周后患者死亡率及临床生化指标(ALT、TBil、Alb、PTA)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的死亡率(12. 95%)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48. 65%)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 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在降低总胆红素(TBil)及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方面与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AL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能更好地促进黄疸消退及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衰竭 补肾生髓成肝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严重烧伤大鼠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浩 尹飞 +5 位作者 孟春阳 周煜博 张颖 秦永刚 杨小玉 郭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3,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严重烧伤大鼠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鉴定并标记大鼠BMSCs。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细胞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烧伤模型...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严重烧伤大鼠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鉴定并标记大鼠BMSCs。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细胞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烧伤模型,将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标记的BMSCs经球后静脉移植到细胞治疗组大鼠体内,模型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细胞移植后2周取大鼠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评分;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2周,模型组大鼠精神明显萎靡、少动;细胞治疗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消失,肝索排列紊乱,部分肝窦扩张充血,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小灶性聚集,肝细胞浊肿,有些细胞胞浆疏松,脂肪变性;细胞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较轻,明显好于模型组;细胞治疗组大鼠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TUNEL法检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较多凋亡肝细胞,细胞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有CM-Dil标记的BMSCs。结论:BMSCs移植后能够向受损肝组织定植,对烧伤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烧伤 肝损伤 细胞移植 修复
下载PDF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瀚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构建肝癌三级预防的新方案,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的能力和水平。方法:根据干预肝癌微环境防治肝癌的新策略和"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研究成果,在现有肝癌三级预防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从直接干预... 目的:构建肝癌三级预防的新方案,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的能力和水平。方法:根据干预肝癌微环境防治肝癌的新策略和"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研究成果,在现有肝癌三级预防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从直接干预肝癌细胞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结果:采用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地五养肝胶囊、抗毒软坚胶囊、左归丸(左归饮)、姜黄胶囊及其相关制剂(饮片水煎剂、颗粒剂等),通过调控"正常肝再生修复与异常肝再生紊乱失衡"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与现有主要直接针对肝癌细胞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分级配合应用而构建的肝癌三级预防新方案能更全面更有效地防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已获得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明确的部分疗效机制。结论: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可针对肝癌细胞及其微环境同时发挥作用,体现先进的防治理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方案的不断完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生髓成肝 肝再生微环境 肝癌三级预防
下载PDF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瀚旻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5-1428,共4页
通过论述"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简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治疗肝脏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补肾生髓成肝 肝主生发 生机学说 肝再生 干细胞
下载PDF
肝源性肝干细胞 被引量:2
19
作者 邝郁郁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19-523,共5页
肝干细胞是指能够参与肝细胞再生和损伤修复的同时具有干细胞特质的细胞的总称。当肝脏或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肝干细胞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使得肝功能得以重建。根据起源不同,肝干细胞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 肝干细胞是指能够参与肝细胞再生和损伤修复的同时具有干细胞特质的细胞的总称。当肝脏或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肝干细胞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使得肝功能得以重建。根据起源不同,肝干细胞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肝干细胞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细胞,在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近年有实验表明,肝干细胞亦可能是肝肿瘤细胞的起源,它与肝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肝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了解肝损伤修复机理,肝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肝干细胞的分类、来源及特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的主要差别,肝干细胞的活化、分离和培养,肝干细胞分化增殖的调节,肝干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以及肝干细胞的发展前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干细胞 肝卵圆细胞 肝损伤修复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辐射性肝损伤的作用
20
作者 颜贺欣 苏威 +3 位作者 杨丹 高鹏 夏玉军 单守勤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6期798-801,共4页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全身X线受照小鼠的肝组织辐射损伤后的防护作用,为相关放射性肝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SD小鼠进行全身辐射,建立小鼠辐射损伤模型,观察辐射前后小鼠的一般状态;给小鼠注射UCMSC悬浮... 目的:研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全身X线受照小鼠的肝组织辐射损伤后的防护作用,为相关放射性肝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SD小鼠进行全身辐射,建立小鼠辐射损伤模型,观察辐射前后小鼠的一般状态;给小鼠注射UCMSC悬浮液1 m L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处理后第1、2、7、14 d取小鼠肝脏,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辐射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取肝脏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辐射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活动明显减少,治疗后的小鼠状况有所恢复;肝组织石蜡切片染色显示,按组织学标准评价后各组肝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辐射组与正常组比较,肝细胞内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组与辐射组比较,肝细胞内MDA含量有所降低,SOD活性有所升高有明显改善作用;加强组与普通组比较,MDA含量降低,SOD活性有所升高。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肝损伤及修复再生损伤肝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辐射损伤 肝脏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