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肥水平下中熟籼稻和粳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51
1
作者 殷春渊 魏海燕 +6 位作者 张庆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胜飞 杭杰 马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8-355,共8页
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138~143d)和中熟中粳(136~145d),于大田条件下探讨了4种氮肥水平即0、150、225、300kghm-2纯氮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而籼... 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138~143d)和中熟中粳(136~145d),于大田条件下探讨了4种氮肥水平即0、150、225、300kghm-2纯氮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而籼稻平均产量中氮水平达最高,高氮水平有所降低。各处理下籼稻产量明显高于粳稻,籼稻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2.45%、7.51%。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量,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4.26%、3.14%和6.45%;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38.07%、16.05%和23.22%。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阶段吸收量、阶段吸收速率和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产量高于中熟中粳与籼稻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类型 籼粳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差异
下载PDF
水稻宜恢1577的籼粳特性鉴别和产量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3 位作者 赵德明 李云武 曾健 贺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2-474,共3页
应用程侃声提出的形态指数法,对宜恢1577从稃毛、酚反应、第1-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六个性状进行了鉴别,确定了宜恢1577是偏粳型水稻材料;用4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4×6不完全双列杂交作配合力分析,结果宜恢... 应用程侃声提出的形态指数法,对宜恢1577从稃毛、酚反应、第1-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六个性状进行了鉴别,确定了宜恢1577是偏粳型水稻材料;用4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4×6不完全双列杂交作配合力分析,结果宜恢1577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0.226,明恢63为-0.113,认为宜恢1577一般配合力优于明恢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宜恢1577 籼粳特性鉴别 产量配合力分析
下载PDF
两个强优势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生长习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宋兆建 杜超群 +3 位作者 戴兵成 陈冬玲 陈建国 蔡得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水稻育种的新战略。在获得一批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株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大规模地展示这种杂种优势和更全面地研究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的特点。方法以PSR073和PSR120为材料,对其叶龄、分... 目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水稻育种的新战略。在获得一批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株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大规模地展示这种杂种优势和更全面地研究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的特点。方法以PSR073和PSR120为材料,对其叶龄、分蘖、开花习性及外部形态等进行观察统计,研究其生长习性。结果PSR073、PSR120在株高、穗长、粒长、粒宽、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并且具有高达83%以上的结实率;叶龄、分蘖及开花习性等方面表现出与二倍体水稻相似的特点。结论这两个多倍体水稻杂种的特点与以前报道的多倍体水稻的情况明显不同,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并没有对其生长习性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这为其应用于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籼粳亚种杂交稻 生长习性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F_2代亚种属性与株型性状的特点 被引量:7
4
作者 金峰 王鹤潼 +6 位作者 徐海 江奕君 赵明珠 杨莉 徐正进 陈温福 郑家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40-1247,共8页
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A:晚轮422/沈农265;F2-B:泸恢99/沈农265)分别在辽宁和四川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亚种属性及其与株型性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F2代植株籼粳属性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变异,相对于四川,辽宁呈现... 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A:晚轮422/沈农265;F2-B:泸恢99/沈农265)分别在辽宁和四川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亚种属性及其与株型性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F2代植株籼粳属性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变异,相对于四川,辽宁呈现明显的偏籼分布,生态环境对程氏指数六性状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降低趋势。不同地区株高的类型间差异没有明显规律性,剑叶长表现为籼型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趋势,剑叶张角地区和类型间大多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剑叶宽的类型间差异因组合而异。总之不同地区从籼型到粳型,均有穗长递减而穗弯曲度递增的趋势。籼粳稻杂交F2代植株个体籼粳属性与株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的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地区和组合间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籼粳杂交 亚种属性 株型性状
下载PDF
用SSR标记初步分析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雨 杨庆文 +4 位作者 潘大建 曲延英 范芝兰 陈建酉 李晨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63-267,共5页
利用34对SSR引物对高州普通野生稻(简称"高野",下同)7个自然居群217份个体进行研究,并结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已明晰籼、粳类型的中国栽培稻微核心种质作对照检测,所用引物能有效区分籼粳亚种,并在高... 利用34对SSR引物对高州普通野生稻(简称"高野",下同)7个自然居群217份个体进行研究,并结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已明晰籼、粳类型的中国栽培稻微核心种质作对照检测,所用引物能有效区分籼粳亚种,并在高野材料中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以及野生稻特殊带型。结果表明,高野群体总体比较原始,已经出现了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多于偏籼,但这种分化是初步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高野在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对其有效的发掘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籼粳分化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5 位作者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4,共7页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大维管束效率对穗部性状的间接作用都较大,对单株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籼型和偏籼型水稻大维管束效率>1/2,而粳型和偏粳型<1/2。粳型和偏粳型水稻一次枝梗效率接近1,而籼型和偏籼型在1/2左右。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关系密切,在亲本及杂交后代中所分化的程度明显不同,能反映出穗部性状良好的形态和机能,可以作为选择良好穗部性状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维管束性状 穗部性状 大维管束效率 一次枝梗效率
下载PDF
水稻籼粳中间型RIL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程新奇 严钦泉 +1 位作者 周清明 赵东海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分析了遗传背景相同的籼粳中间型重组自交系(RIL)9个品系与5个籼、偏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的F_1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以单株产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总粒数表现的优势较强,有效穗数、... 分析了遗传背景相同的籼粳中间型重组自交系(RIL)9个品系与5个籼、偏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的F_1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以单株产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总粒数表现的优势较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的优势较弱;F_1单株产量仅与父本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F_1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父本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父本抽穗天数和千粒重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的抽穗天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的获得关键在于要协调好产量目标、亲本产量构成因素和其杂种优势三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中间型 重组自交系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种IR36/Kamairazu花粉育性的遗传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川根 高艳红 +1 位作者 宗寿余 邹江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9-471,共3页
检测了47个水稻籼粳杂种F1的花粉育性,平均值为(79.9±31.2)%,其中68%组合的花粉育性低于90%。研究了代表性组合IR36/Kamairazu不同世代的花粉育性,F1的花粉育性为79.5%,其衍生的63个F2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1.0±15.7)%。花... 检测了47个水稻籼粳杂种F1的花粉育性,平均值为(79.9±31.2)%,其中68%组合的花粉育性低于90%。研究了代表性组合IR36/Kamairazu不同世代的花粉育性,F1的花粉育性为79.5%,其衍生的63个F2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1.0±15.7)%。花粉育性高达98.3%的F2单株A4-3衍生的8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5.9±11.1)%,而育性为61%的A4-6衍生的5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仅为(74.3±35.2)%。在A4-3衍生的F3中选用2个花粉育性分别为99.2%和99.5%的单株,其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分别为(93.0±7.4)%和(94.9±3.5)%,而2个花粉育性均为69.2%的单株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则分别为(88.5±22.1)%和(89.8±6.7)%。IR36/Kamairazu的花粉育性受多基因控制,符合多基因座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F2、F3和F4群体中,平均育性水平较高的群体,单株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平均育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种 花粉育性 遗传
下载PDF
籼、粳型转基因水稻花粉源基因飘流差异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何美丹 徐立新 +3 位作者 尹昭坤 王旭静 王志兴 袁潜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9-565,共7页
【目的】在同等条件下研究比较籼、粳型转基因水稻花粉源基因飘流差异,为控制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转基因水稻Bar9311和粳型转基因水稻B2为花粉供体材料,常规籼稻特籼占25和籼型不育系博A为受体材料,在自然条件... 【目的】在同等条件下研究比较籼、粳型转基因水稻花粉源基因飘流差异,为控制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转基因水稻Bar9311和粳型转基因水稻B2为花粉供体材料,常规籼稻特籼占25和籼型不育系博A为受体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研究籼、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和常规稻的基因飘流频率。【结果】当受体为不育系时,无论花粉源是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在不同距离点的基因飘流频率均为粳型>籼型。10m试验区内籼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1.325%~23.948%,粳型为3.906%~45.934%;而当受体为常规稻时,籼型转基因水稻向常规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0.015%~1.189%,粳型为0.041%~0.435%。此外,随着距离的变化,在6m内的基因飘流频率是粳型<籼型,之后两者出现交互现象。无论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基因飘流的频率远高于向常规稻的飘流频率,且基因飘流频率均随与花粉源距离的递增而递减。【结论】不同类型的花粉供体或受体,都会对基因飘流频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转基因水稻 粳型转基因水稻 不育系 常规稻 基因飘流频率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分析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昭坤 廖承红 +2 位作者 徐立新 裴新梧 袁潜华 《生物技术进展》 2012年第4期270-275,共6页
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18个居群分别进行ITS序列克隆和测序,研究海南普通野生稻居群的籼粳分化。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的ITS序列居群间差异性显著,ITS1长度为163~239bp,G+C含量变化范围为53.5%~77.2%。ITS2长度为165~243bp,G+C含量... 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18个居群分别进行ITS序列克隆和测序,研究海南普通野生稻居群的籼粳分化。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的ITS序列居群间差异性显著,ITS1长度为163~239bp,G+C含量变化范围为53.5%~77.2%。ITS2长度为165~243bp,G+C含量变化范围为54.5%~74.2%。ITS1和ITS2区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108个和145个,单一信息位点分别为7个和2个。InDel(插入/缺失)位点分别为133个和145个,发现了9个ITS籼粳特异性位点。ClustalX软件排序及Mega构树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存在籼粳分化,偏籼型有10个居群,偏粳型有8个居群。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海南普通野生稻在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为有效利用海南优良野生稻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ITS序列 籼粳分化 海南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春优618亲本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生 毛一剑 +4 位作者 张小惠 张克勤 孔宪琴 林建荣 吴明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8期2254-2254,2306,共2页
[目的]为了提高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春优618的制种产量。[方法]依据春优618亲本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和对比,总结出了高产稳产的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结果]在常规技术基础上,春优618制种地域选择面小,播种时间要求严格,... [目的]为了提高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春优618的制种产量。[方法]依据春优618亲本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和对比,总结出了高产稳产的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结果]在常规技术基础上,春优618制种地域选择面小,播种时间要求严格,栽插密度要求特殊,同时注意防范异常气温导致花期不育的风险。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制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生产,才能提高杂交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春优618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制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 春优618 制种技术
下载PDF
水稻程氏指数相关性状QTL分析
12
作者 张宇 任春元 +6 位作者 许娜 刘进 李清 杨贤莉 王嘉宇 徐正进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 以Sasanishiki(粳)/Habataki(籼)//Sasanishiki(粳)///Sasanishiki(粳)衍生的85个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程氏指数判定各株系的籼粳属性,并结合236个RFLP标记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自交系中典籼2份,约占2.4%;偏籼22份,占25.9%;偏粳48份,占56.5%;典粳13份,占15.3%.利用完备区间作图(ICIM)法对程式指数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0个与程氏指数相关QTL,分布在第1,2,3,4,6,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61~19.17,单一位点贡献率为5.8%~46.8%,其中共有6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分类 回交重组自交系 程氏指数 QTL
下载PDF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after Flowering on Grain Filling and Plant Hormone Contents in Rice
13
作者 Yanhua ZENG Yuping ZHANG +4 位作者 Xiaohua PAN Defeng ZHU Jing XIANG Huizhe CHEN Yikai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6期16-23,共8页
Four varieties,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Yongyou 538 and Yongyou 17, indica rice Zhongzheyou 1 and japonica rice Zhejing 88 were treated under low temperature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of grain filling stage, to a... Four varieties,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Yongyou 538 and Yongyou 17, indica rice Zhongzheyou 1 and japonica rice Zhejing 88 were treated under low temperature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of grain filling stage, to analyze endogenous hormon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grain filling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flowering on grain filling showed an order of early stage 〉 middle stage 〉 late stage,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s of lower temperatures on grain filling in middle and late filling stage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effects of low temper- atures on Yangyou 17 and Zhongzheyou 1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n Yangyou 538 and Zhejing 88. Low temperature in early filling stage after flowering aignifieanfly slowed grain filling of Yongyou 17 and prolonged filling duration, while the effect on Yongyou 538 was not significant. Under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s after flow- ering, changes in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s in various varieties differed to certain degrees, IAA and ZR contents in grains of Yongyou 17 in early and middle filling stag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GA3 and ABA contents were improved remarkably ; and Yongyou 538 show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GA3 content in grains, but higher IAA and ZR contents, which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normal filling in grains. Proper hormone regulation measures could be taken in production to improve filling of rice grains under low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Graln-filling stage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s HORMONES
下载PDF
贵州地方水稻种质资源籼-粳遗传分化的InDel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冼俊龙 曾晓芳 赵德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36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对贵州地方水稻种质的籼-粳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2份贵州地方栽培稻中49份为粳稻,33份为籼稻,贵州地方栽培稻"禾"品种主要属于粳稻,而"谷"品种主要为籼稻。基于Ne... 本研究利用36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对贵州地方水稻种质的籼-粳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2份贵州地方栽培稻中49份为粳稻,33份为籼稻,贵州地方栽培稻"禾"品种主要属于粳稻,而"谷"品种主要为籼稻。基于Nei氏遗传距离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粳稻群体和籼稻群体中均存在与野生稻亲缘关系近的品种,其中的粳稻品种与野生稻的遗传关系比之籼稻品种近。而基于MCMC算法的遗传结构分析揭示了贵州地方籼稻品种中存在较为复杂的遗传结构。分子变异分析显示,粳稻和籼稻品种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亚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其亚种内籼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粳稻品种。研究结果揭示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栽培稻种质资源的籼-粳分化程度、遗传关系及其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分化 插入/缺失 遗传结构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分析及其在DNA水平上划分标准初探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旺兴 许旭明 +5 位作者 祁建民 卓伟 张受刚 马彬林 韦新宇 邹文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01-1307,共7页
提出两种DNA水平上籼粳分类的划分标准:①85%分类标准:粳(85%~100%)、偏粳(50%~85%)、偏籼(15%~50%)、籼(0%~15%)。②70%分类标准:粳(70%~100%)、偏粳(30%~70%)、偏籼(15%~30%)、籼(0%~15%),进行浅析,以期对分子标记应用在籼粳分类上进... 提出两种DNA水平上籼粳分类的划分标准:①85%分类标准:粳(85%~100%)、偏粳(50%~85%)、偏籼(15%~50%)、籼(0%~15%)。②70%分类标准:粳(70%~100%)、偏粳(30%~70%)、偏籼(15%~30%)、籼(0%~15%),进行浅析,以期对分子标记应用在籼粳分类上进行探讨与研究。选用39份不同类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和17份籼、粳稻亲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分子标记分类方法与程式分类法相关性均表现显著,85%分类标准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方法极显著相关(r=0.96**),70%分类标准与程式形态指数分类方法显著相关(r=0.89*),说明两种分子标记分类方法均能有效划分品种的籼粳分类。对比亲本与籼粳交衍生系,可以看出籼粳交衍生系的形态分类与分子标记分类不一致性均明显高于亲本的;同时,籼粳交衍生系的形态指数总积分与粳稻的基因频率相关程度(r=0.65**)低于亲本的形态指数总积分与粳稻的基因频率相关程度(r=0.89**),再次验证了判断籼粳交衍生系分类的复杂性,说明籼粳交衍生系的籼粳地位较难确定,它们大部分为中间型,介于籼稻与粳稻之间,兼具有籼稻与粳稻的特征特性。因此,可以看出,分子标记分类能更准确的定位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而形态分类更能直观的将其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籼粳分类 程氏指数 简单重复序列
下载PDF
水稻滇粳杂保持系具有的籼型遗传成分比率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栾一方 李丹丹 +7 位作者 姜珍珍 柳展 张江丽 闫成强 普世皇 金寿林 文建成 谭学林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90-4195,共6页
本研究基于可有效鉴别籼粳基因型的插入/缺失(In Del)标记,用筛选出的23个多态性标记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保育的231份滇型杂交粳稻(滇粳杂)保持系材料具有的籼型遗传成分比例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供试保持系材料的籼... 本研究基于可有效鉴别籼粳基因型的插入/缺失(In Del)标记,用筛选出的23个多态性标记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保育的231份滇型杂交粳稻(滇粳杂)保持系材料具有的籼型遗传成分比例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供试保持系材料的籼型遗传成份比率较低,都是Fi≤0.25。其中,具有籼型成分比例0<Fi≤0.05、0.05<Fi≤0.1、0.1<Fi≤0.15、0.15<Fi≤0.2、0.2<Fi≤0.25的材料分别占22.94%、33.33%、26.41%、7.36%和3.03%,没有检测到籼型基因型位点的材料仅有6.93%。由此可知,虽然供试的滇粳杂保持系材料的遗传成份以粳稻为主,但多数都具有一定的籼型遗传成份。研究还发现,虽然供试保持系材料来源较广,但是基于In Del标记的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不高,仅为0.143 2,这很可能是由于In Del标记能检测到的等位位点数没有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多。另外还发现,不同来源材料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异范围为0.104 4~0.177 5。不同来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低的排列顺序为:中国东北>云南农大稻作所>中国华东>国外>云南其他地方>楚雄州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保持系 籼型遗传成分 INDEL标记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