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何东方 郭成军 +7 位作者 李果 赵林 迟云鹏 方冬平 卢春山 刘梅颜 郝篷 张英川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S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单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517例,检出SCAD13例,借用冠状动脉夹层分型系统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的发生率、影像特...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S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单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517例,检出SCAD13例,借用冠状动脉夹层分型系统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的发生率、影像特点及随访临床事件。结果13例SCAD患者中,2例(2/13,15.4%)发生2处夹层,共存在15处夹层。12例(92.3%)发生临床事件,包括心肌梗死10例(76.9%)与心绞痛2例(15.4%)。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夹层9处(9/15,60%),前降支6处(6/15,40%),左回旋支未见夹层。A型病变1处(6.7%),B型2处(13.3%),D型8处(53.3%),E型2处(13.3%),F型1处(6.7%),壁间血肿1处(6.7%)。4例5处保守治疗,9例10处病变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9处病变PCI治疗成功,1处未成功改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夹层无明显变化,无心绞痛发作;l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3个月,仍有心绞痛,给予PCI治疗;1例A型夹层患者PCI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夹层复发,无再狭窄。其余患者电话随访6~12个月无临床事件。结论SCAD可以按照NHLB1分型。A、B、E型及壁间血肿采取PCI治疗相对容易。D型夹层占比例最高。D、F型治疗难度最大。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可以根据病变的类型、长度,选择性地采取PCI治疗,保守治疗是否可以自愈仍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 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基于血管内超声图像的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自动定征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志杰 王伊侬 王青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0-265,共6页
为了获取患者心血管内斑块特征的准确信息,并辅助临床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区域进行判断和识别,文中进行了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的心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组织自动定征的研究。本研究收集了10个心血管疾病患者的IVUS图像,共207块斑块样本... 为了获取患者心血管内斑块特征的准确信息,并辅助临床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区域进行判断和识别,文中进行了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的心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组织自动定征的研究。本研究收集了10个心血管疾病患者的IVUS图像,共207块斑块样本。首先,确定滑动邻域块的尺寸,令其中心像素遍历斑块区域,遍历过程中计算每个滑动邻域块的灰度均值和熵,并沿4个方向运用灰度共生矩阵法求出共生矩阵的10个局部特征;然后,对IVUS图像进行Gabor滤波和局部二值模式(LBP)处理,获得了更多的图像纹理特征;最后,通过线性分类器Liblinear、随机森林分类器(Random Forests)和调和最小值-广义学习向量量化分类器(H2M-GLVQ)对降维后的特征数据进行分类判决。将医生人工标记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自动定征的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和H2M-GLVQ分类器总体上对斑块组织的识别准确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随机森林分类器识别纤维化、脂质和钙化样本斑块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9.04%,80.23%和73.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图像 自动定征 纹理特征 分类判决
下载PDF
口服雷帕霉素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邵娜 陈文强 +11 位作者 李大庆 由倍安 安贵鹏 齐天军 徐福彪 胡晓波 杜金玲 杨敏 王晨 张运 陈玉国 李继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3,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测口服雷帕霉素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和高脂(1%胆固醇)饲料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8周,然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雷帕霉素组、裸支架组、裸支架+口服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药物涂...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测口服雷帕霉素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和高脂(1%胆固醇)饲料喂养雄性新西兰纯种兔8周,然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雷帕霉素组、裸支架组、裸支架+口服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组,每组8只。口服雷帕霉素每天0.5 mg/kg或支架干预4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的血脂指标,应用IVUS检测各组实验兔支架置入前后及用药前后腹主动脉病变部位管腔最小直径(MLD)、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并计算管腔丢失、斑块负荷(PB)、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通过比较各组IVUS指标,明确口服雷帕霉素抑制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及裸支架组比较,口服雷帕霉素组、裸支架+口服雷帕霉素组以及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的血脂指标未见明显降低。口服雷帕霉素组、裸支架+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组的PA、PB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裸支架组(P均<0.01);裸支架+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组的MLD明显高于裸支架组,管腔丢失明显小于裸支架组(P均<0.05),而裸支架+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口服雷帕霉素能够抑制斑块生长、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口服雷帕霉素配合裸支架与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的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动脉硬化 支架 雷帕霉素 再狭窄
原文传递
血管内超声在冠脉复杂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廖庆林 刘季东 +2 位作者 李鸾 陈瑞 王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5期904-906,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在冠脉复杂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先采用冠脉造影(CAG),选择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推荐的冠脉分型C型中弥漫性病变(>20mm)、近端血管...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在冠脉复杂病变介入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先采用冠脉造影(CAG),选择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推荐的冠脉分型C型中弥漫性病变(>20mm)、近端血管过度扭曲病变,然后行IVUS检查,PCI术后再行IVUS检查,比较两者及PCI前后IVUS结果的差异。结果:CAG示支架贴壁良好,再行IVUS检查示支架贴壁不良率达78.4%,IVUS观察均达到支架置入理想标准。结论:IVUS在评价支架贴壁情况、选择高压球囊后扩张时,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复杂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