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66
1
作者 马中元 苏俐敏 +4 位作者 谌芸 阮征 陈鲍发 彭王敏子 陈胜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6-929,共14页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温度锋区 飑线回波 形成与演变 局地雹云 风廓线特征
下载PDF
安徽闪电与雷达资料的相关分析以及机理初探 被引量:57
2
作者 李南 魏鸣 姚叶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5-272,共8页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新型闪电定位仪是监测灾害性天气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物理量产品和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新型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1年7月24日、2002年5月27日、2004年4月6日发生在安徽省的冰雹和强降水的3次... 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新型闪电定位仪是监测灾害性天气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物理量产品和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新型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1年7月24日、2002年5月27日、2004年4月6日发生在安徽省的冰雹和强降水的3次天气过程的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做相关性分析和机理初探,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统计规律:(1)闪电发生的数目和变化与回波顶高(ET)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与垂直含水量积分(VIL)对应关系不明显;(2)强对流天气的云地闪中正地闪与负地闪发生频次相当,甚至超过负地闪,但正地闪比较分散,负地闪比较集中,闪电发生的位置与强回波位置不一致,云下一般存在一个次正电荷层;(3)强降水天气的负地闪占优势,闪电发生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与强回波位置一致,云下没有正电荷层;(4)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ET)很小处出现的闪电是由云砧和对流云分裂的碎云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闪电定位 云地闪 冰雹云
下载PDF
利用闪电信号进行雹云的识别和定位 被引量:1
3
作者 闫飞 程显海 +2 位作者 赵振维 张培哲 张若苏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年第3期22-25,共4页
雹云中5 min闪电频数明显多于非雹云,形成的雷声信号能量相对集中在85~100 Hz。因此,利用雷声和闪电特征可以识别雹云。同时,根据声测定位技术,利用"五元十字阵"可以得到雷声声源的空间方位。再由声、电信号传播时延得到闪... 雹云中5 min闪电频数明显多于非雹云,形成的雷声信号能量相对集中在85~100 Hz。因此,利用雷声和闪电特征可以识别雹云。同时,根据声测定位技术,利用"五元十字阵"可以得到雷声声源的空间方位。再由声、电信号传播时延得到闪电距离。从而实现对雹云的判别和空间定位,为人工消雹作业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定位 声测定位 声传感器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