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iting Virtual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Systems for Respecting OTD-Part 1: Post-Optimality Conditions for Ergodic Order Arrivals in Fixed Capacity Regimes 被引量:2
1
作者 Bruno G. Rüttimann Martin T. Stöckli 《Americ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20年第6期321-342,共22页
Respecting the on-time-delivery (OTD) for manufacturing orders is mandatory. This depends, however,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incoming order rate. The case of non-equal distribution, such as aggregated arriva... Respecting the on-time-delivery (OTD) for manufacturing orders is mandatory. This depends, however,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incoming order rate. The case of non-equal distribution, such as aggregated arrivals, may compromise the observance of on-time supplies for some ord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s of post-optimality for stochastic order rate governed produc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observe OTD. Instead of a heuristic or a simulative exploration, a Cartesian-bas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mathematical condi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statement. The research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increasing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eed of throughput reveals a latent capacity, which allows arrival order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bove capacity limits to be backlog-buffered and rescheduled for OTD, exploiting the virtual manufacturing elasticity inherent to all production systems to increase OTD reliability of non JIT-based produc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Time-Delivery Production System L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4.0 Arrival Rate Markovian Arrival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Backlog manufacturing Elasticity Production Capacity Bottle Neck Break-Even Point Optimal Production Volume Ergodic Processes
下载PDF
An Internet-enabled Integration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with Co-design
2
作者 WEN Quan~(1.2) HE Jianmin~1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Minorities,Yinchuan 750021,China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468-473,共6页
In this paper,the Web-based integration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collabora- tive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sign in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The distributed concurren... In this paper,the Web-based integration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collabora- tive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sign in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The distribute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nd co- design are discussed as key components in the mechanism.The related integration system is presented,which includes four function- al modules:co-design,Web-based visualization,manufacturing analysis and look-up service.It can be used for a design team geo- graphically distributed to organize a collaborative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sign effectively.In particular,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ncorporated with Java-based and Internet-enabled technologies can generate extended strategies for design and planning. Thus,the proposed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enables the system to be generic,open and scalable.Finally,for the trend of global manufacturing,a case study of Internet-enabled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is introduced and a discussion on teamwork capability is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NCURRENT engineering CO-DESIGN Internet-enabled INTEGRATION distributed system
下载PDF
制造业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吴小节 杨洁莉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本文以1997~2019年制造业全球跨境并购的交易事件数作为样本,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聚集程度略微降低,但网络联系的规模、强度及密度等均呈现增长的... 本文以1997~2019年制造业全球跨境并购的交易事件数作为样本,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聚集程度略微降低,但网络联系的规模、强度及密度等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的重心由以欧美主导的经济体向亚太地区倾斜;推力因素包括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距离等资源标的动机均对制造业跨境并购联系的形成产生负向影响;拉力因素在金融危机前后对制造业跨境并购网络形成的影响不同;地理距离对其产生负向影响;而制度距离由2008年前的正向影响变为无影响;汇率和教育距离则分别由2008年前的无影响变为正向和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地理 全球并购网络 制造业 空间格局演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韧性测度及演变趋势研究——来自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4
作者 赵巧芝 田雪琪 张力晖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81,共11页
提升绿色发展韧性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动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敏感性指数法测算制造企业绿色发展韧性,利用核密度分布与马尔科夫链法评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韧性的动态趋势与收敛状态。结果发现:(1)中国制造业绿色转... 提升绿色发展韧性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动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敏感性指数法测算制造企业绿色发展韧性,利用核密度分布与马尔科夫链法评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韧性的动态趋势与收敛状态。结果发现:(1)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处于“发展水平与发展韧性”双重下降时期。其中,绿色发展水平下降态势趋缓,绿色发展韧性则经历了“上升→下降”、“正向→负向”阶段转变;(2)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绿色发展水平变化的主导力量,传统制造业在绿色发展韧性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根据绿色发展韧性的马尔科夫链结果,低水平和高水平的状态锁定概率较高,状态跃迁与状态退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状态间。制造业中收敛于高水平与较高水平类型企业占半数左右,其中,传统制造业为55%,高端装备制造业为45%。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促进绿色发展韧性提升和高效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发展韧性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敏感性指数法 核密度分布 马尔科夫链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香锜 刘艳龙 《中国商论》 2024年第2期63-66,共4页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对制造业收入分配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选取2013—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制造业...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对制造业收入分配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选取2013—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制造业收入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此外,数字经济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收入水平影响具有差异性;行业异质性进一步扩大了制造业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制造业 收入分配 莫兰指数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高铁开通带动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效率提升——来自上市公司库存周转率的微观证据
6
作者 阎森 孙新宇 王嘉寅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9,共15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商品市场的库存流转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抓手。高速铁路如何通过提升旅客的出行效率从而促进存货流转?鲜有文献对此进行讨论。利用2003-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区位可达性的视角,实证考察了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商品市场的库存流转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抓手。高速铁路如何通过提升旅客的出行效率从而促进存货流转?鲜有文献对此进行讨论。利用2003-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区位可达性的视角,实证考察了高铁开通对沿线制造企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效果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制造企业库存周转率平均提升约4.24%。该影响经过遗漏变量偏差检验、熵平衡匹配以及采用“最小生成树”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后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带来的区位可达性进步通过生产效能提升效应、销货市场扩张效应和信息开放共享效应三种路径综合改善企业库存周转率。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对库存周转率的改善作用在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以及供应链下游企业中更加明显。研究强调了客运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贡献,为制造企业运营能力提升和供应链效率优化提供了经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区位可达性 制造业 企业库存周转率 供应链效率 企业运营能力
下载PDF
Evolving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 被引量:3
7
作者 MAO Qiliang WANG Fei +1 位作者 LI Jun DONG Suoc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924-942,共19页
This paper, concerning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re-periphery grad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nd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 This paper, concerning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re-periphery grad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nd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ovinces have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has pre- sented a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pattern, the core evidently skewing towards east-coast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s and expansion of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loca- tion is graduall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provinces. The core provinces specialize in those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as well as a high consumption ratio, a high degree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labor or hu- man-capital intensity. However, it is the opposite with regard to peripheral provinces, in addi- tion,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gradually concentrating in these areas. To a certain de- gre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forces that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ions along different gradients becomes unsynchro- nized will be a long-term trend.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regions are bound to develop indus- trial sectors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industries also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ials across regions arise because of not onl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inconsistent evolving tren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each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periphery pattern spatial distribu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原文传递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8
作者 刘丹 邬关荣 《物流科技》 2024年第17期27-29,51,共4页
在外部环境压力居高不下以及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的双重压力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是推动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2012—2021年省域数据,运用熵值法建立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揭示制造... 在外部环境压力居高不下以及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的双重压力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是推动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2012—2021年省域数据,运用熵值法建立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揭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沿海高于内陆地区,东部高于西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存在空间集聚性以及稳定性。探究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与空间分布,旨在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发展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韧性 制造业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进入园区的时空特征与影响机制
9
作者 杨程玲 麦宇航 +1 位作者 谢沂志 郑慕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4-1554,共11页
基于1979—2022年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新加坡投资企业的时空特征,采用实证方法探索产业园区促进新加坡投资企业进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加坡投资企业建立数量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是1993年、2... 基于1979—2022年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新加坡投资企业的时空特征,采用实证方法探索产业园区促进新加坡投资企业进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加坡投资企业建立数量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是1993年、2006年和2021年,且进入产业园区的新加坡投资企业比例在1979—2009年快速上升。②空间特征上,新加坡投资企业的整体集聚程度在1992—2022年不断上升,并且进入园区内与进入园区外的企业数量比例相当,具有十分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③产业园区能够通过改善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减少外资企业税收负担2种机制,促进新加坡投资企业进入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外资企业 外资分布 产业园区 区位选择
下载PDF
产业AGI助推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以某装备制造企业为例
10
作者 刘海舟 赵雪松 《信息通信技术》 2024年第2期26-31,共6页
布局发展产业AGI有助于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合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进行论述,给出布局发展产业AGI的充分必要性,提出布局发展产业AGI的思路和目... 布局发展产业AGI有助于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合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进行论述,给出布局发展产业AGI的充分必要性,提出布局发展产业AGI的思路和目标,并对布局发展产业AGI的保障举措进行论证。最后将某装备制造企业布局发展产业AGI的工作规划方案作为实际案例,希望为布局发展产业AGI的企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AGI 装备制造 产业 布局发展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眉山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研究
11
作者 张科 《物流科技》 2024年第24期112-116,共5页
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集聚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制造强市”的必要手段。文章首先通过区位熵方法探究2016—2022年眉山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产业协同集聚指数... 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集聚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制造强市”的必要手段。文章首先通过区位熵方法探究2016—2022年眉山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产业协同集聚指数的灰色关联度。研究发现影响眉山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8个因素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密切相关,且关联度达到二级(良),分别为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信息化水平、地区综合运输能力、人力资源储备、政府干预。最后提出了促进眉山市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物流业 区位熵 产业集聚指数
下载PDF
“前港后厂”供应链“链-链”联盟利益分配
12
作者 黄肖玲 贾银银 +1 位作者 刘进平 许丽丽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0,共11页
“前港后厂”模式下,港口为钢厂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形成了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与钢厂制造供应链相辅相成的“链”与“链”联盟。而共生共赢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影响联盟稳定与联盟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促进“前港后厂”供应链联盟... “前港后厂”模式下,港口为钢厂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形成了以港口服务供应链与钢厂制造供应链相辅相成的“链”与“链”联盟。而共生共赢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影响联盟稳定与联盟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促进“前港后厂”供应链联盟有效运行,针对港口服务与钢铁制造“链-链”联盟的特点,考虑服务贡献度与服务时长差异,以联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其利益分配模型。由于模型非线性、不可微,对结果精确性要求高,故选择搜索幅度广、进化空间大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求解。本文设计的觅食动力学与觅食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新算法,克服了单一觅食优化算法翻转方向不确定导致其稳定性差的缺陷,提高了算法精确度及稳定性。使用Python语言仿真验证表明利益分配结果符合合作博弈理论中整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原则,证明该利益分配模型公平高效,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业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业融合” 利益分配 差异贡献度 觅食动力学 改进细菌觅食优化算法
下载PDF
基于AHP-Shapley的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收益分配研究
13
作者 郑燕双 周廉东 程普文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9期31-36,共6页
收益分配是影响家电制造业供应链能否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现阶段供应链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的Shapley值法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影响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收益分配的主要因素,将风险承担、成本投入和努力程度考虑在收益分配策略之... 收益分配是影响家电制造业供应链能否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现阶段供应链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的Shapley值法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影响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收益分配的主要因素,将风险承担、成本投入和努力程度考虑在收益分配策略之中,提出基于AHP(层次分析法)-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修正模型,结合算例对改进前后的收益分配方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改进后的Shapley值法能够得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有利于促进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电制造业供应链 收益分配 SHAPLEY值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管明珠 江小国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于时空分异,从空间维度看,集聚水平不平衡,上海为第一层次,江苏为第二层次,浙江和安徽为第...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关于时空分异,从空间维度看,集聚水平不平衡,上海为第一层次,江苏为第二层次,浙江和安徽为第三层次;从时间维度看,存在上海和江苏趋稳、浙江上升、安徽波动的总体态势;从细分产业层面看,三省一市均存在有升、有稳、有降的结构特征。关于影响因素,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规模对先进制造业集聚产生正向作用,而金融机构投入、核心企业数量未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先进制造业 区位熵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09
15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99-1310,共12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效益提升呈现正相关性,但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不断提升,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③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④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与分散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就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差,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可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空间分布 北京市
下载PDF
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16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9-137,共9页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出于对解读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社会需求的回应,当前国际上有关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与制造业集聚的比较;集聚...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出于对解读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社会需求的回应,当前国际上有关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与制造业集聚的比较;集聚的空间分布,包括服务业整体和分部门分布;集聚的成因,如集体学习过程、社会因素以及共同集聚等;集聚的效应。这些研究为我国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和促进服务业集聚,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另一方面,如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构建适应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如何进行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以及如何推进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等问题将成为今后亟须探讨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制造业 集聚 区位
下载PDF
大连市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设想 被引量:38
17
作者 王茂军 栾维新 +1 位作者 李向诺 王海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1期88-92,共5页
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交叉产业———休闲渔业。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休闲渔业在国外蓬勃发展 ,国内也悄然兴起。文章首先从生产、产品、功能、客源市场、布局等方面对休闲渔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国内、国外休... 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交叉产业———休闲渔业。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休闲渔业在国外蓬勃发展 ,国内也悄然兴起。文章首先从生产、产品、功能、客源市场、布局等方面对休闲渔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国内、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形势深入剖析大连市发展滨海休闲渔业的紧迫性 ,最后 ,在确立了其基本发展原则和产业定位的基础上 ,对大连市滨海休闲渔业发展的目标、开发重点、布局构想及政策措施提出了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渔业 旅游业 产业定位 大连市 客源市场 结构调整
下载PDF
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陈曦 席强敏 李国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9-267,共9页
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区面板数据,聚焦于城镇化水平与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是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以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份额反映中国制造... 基于2001~2011年中国省区面板数据,聚焦于城镇化水平与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是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以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份额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6.26%后,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再推动制造业份额上升,反而会导致其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3种类型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份额变化和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印证了制造业内部存在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此外,交通设施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也会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制造业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 被引量:119
19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52,共11页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其次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退二进三"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区位选择 泊松回归模型 城市空间重构 制造业 南京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平 佟连军 +1 位作者 邓丽君 李名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9-104,共6页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市)地方专业化产业趋同,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北京、天津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内转移,河北、山东、辽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制造业 基尼系数 区位商 产业集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