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sliding ground fissure in loess hilly areas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被引量:10
1
作者 Liu Hui Deng Kazhong +1 位作者 Lei Shaogang Bian Zhengf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Based on a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covered with thick loose layers in hilly loess areas of western China,we developed a mechanical model for a mining slope with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 Based on a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covered with thick loose layers in hilly loess areas of western China,we developed a mechanical model for a mining slope with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liding ground fissure by the circular sliding slice method.Moreover, we established a prediction model of a sliding fissure based on a mechanical mechanism,and verified its reliability on face 52,304, an engineering example, situated at Daliuta coal mine of Shendong mining area in 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state of a mining slope is changed by its gravity and additional stress from the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and gully terrain. The mining slope is found to be most unstable when the ratio of the down-sliding to anti-sliding force is the maximum, causing local fractures and sliding fissures. The predicted angles for the sliding fissure of face 52,304 on both sides of the slope are found to be 64.2° and 82.4°,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hilly area Sliding ground fissure Mechanical model Landslide stability Circular sliding Slice method
下载PDF
Impacts of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the vegetation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被引量:3
2
作者 Ma Junfei Lu Changhe Yu Bohua 《Ecological Economy》 2009年第2期160-167,共8页
Aiming at alleviating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itiate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SLCP) in 1999. Now; after 8 year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ecological recovery effects of t... Aiming at alleviating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itiate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SLCP) in 1999. Now; after 8 year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ecological recovery effects of the SLCP have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raking the loess hill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of SLCP with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he key components include calculat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NDVI (GSNDVI), and estimation of the NVDI change induced by climate and SLCP,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ethod, the NDVI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 was obtained using the GSNDVI that excluded the noise from snow and ice. After the part of total NDVI change caused to: climate varia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empiric formulae, we obtained the part induced by human factors, i.e. the SLCP The human induced part of ND VI change was considered as an approximation 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the SLCP on the vegetatio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ND VI change characters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different slope lands an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y spatial statistics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SLCP, particularly land types tha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SLCP, such as steeply slope farmlands, degraded grassland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P MODIS ND VI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Land use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农村空心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视角
3
作者 安劲达 乔陆印 贾宁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口迁移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村空心化指数定量剖析黄土丘陵区案例村(D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变化,D村聚落空间经历了居民点内部迁移、村庄快速扩张、新村旧村分化、闲置宅基地盘活4个阶段,对应聚落空心化出现期、发展期、兴盛期、稳定期。②D村空心化是在人口迁移这一核心因素驱动下,由聚落内部迁移演替与农村人口流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村落空心化初期主要受住宅更新的显性作用影响,表现为宅基地成片空心化;在建房需求饱和后显性作用逐渐弱化,以人口持续流失造成的隐性作用成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空心化程度逐渐加剧。③受乡村发展内能与外部支持条件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可能出现再实心化、稳态的空心化、发展的空心化等差异化趋势,可通过制度改革、基本投资、发展产业等手段调控空心化进程与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人口迁移 内部演替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水足迹视角下黄土丘陵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
4
作者 闫美霞 郭青霞 +1 位作者 丁一 康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41-49,共9页
从水足迹视角出发,运用CROPWAT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2010—2019年山西省和顺县乡镇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失配指数深入研究2010年、2014年、2019年乡镇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并明确调控... 从水足迹视角出发,运用CROPWAT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2010—2019年山西省和顺县乡镇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失配指数深入研究2010年、2014年、2019年乡镇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并明确调控方向。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耕地面积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绿水足迹对各区域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构成贡献最大,占比均超过62.0%;和顺县西部地区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的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失配均逐渐加剧,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别为中度失配和重度失配,是和顺县未来农业水土资源调控的重点地区;可以将县域10个乡镇分别划分为水源涵养调蓄、水土优化调控与引水节水灌溉3个调控区。总的来说,受社会经济、生产要素投入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顺县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处于失衡状态,但在调控区划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工调控,仍可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的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水足迹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 基尼系数 空间失配指数 黄土丘陵区 山西省和顺县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玉米新品种引种比较综合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文奎 张海强 +1 位作者 焦智辉 王雯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131、金穗1915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1850.1、11605.0、11411.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分别增产14.54%、12.17%、10.30%;并单39、丰田101、敦玉9号折合产量较低,分别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减产3.76%、10.86%、30.76%。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参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产量结果表明,强盛399、金穗306、伊丹131、金穗702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同时表现出静态稳定性高、品质优异、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建议予以推广。金穗1915、FT806、强盛388综合评价居中,建议继续引种观察。敦玉9号、丰田101、并单39号综合评价较差,建议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引种比较 生育期 植株性状 产量性状 综合评价指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勘察的探索与实践
6
作者 梁谊 于永堂 唐浩 《西北水电》 2024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措施。结果表明:填方区勘察重点为湿陷性黄土和其它覆盖土层的分布以及在高压力条件下工程性质,挖方区勘察重点为土石材料工程性质和土石比;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涉及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高填方场地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填挖边坡稳定性、湿陷性黄土地基增湿变形、软弱淤积土地基问题、不良地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丘陵沟壑区 挖填造地工程 工程地质问题 原场地勘察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7
作者 衣强 李越梅 +4 位作者 闫俊飞 顾治家 张红峰 李泮营 黄淑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4,85,共9页
[目的]分析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产流产沙规律,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河南省嵩县胡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点2011—2020年12个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揭示了不... [目的]分析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产流产沙规律,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河南省嵩县胡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点2011—2020年12个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产流产沙规律,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降雨特征、坡度、土地利用与产流产沙的关系。[结果](1)与裸地小区相比,草地小区的减流减沙效益最大。草地的多年平均减流效益变化为78.6%~85.9%,减沙效益最高可达100%。林地的减流效益为32.9%~51.3%,减沙效益为55.3%~78.9%。(2)各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次数、大小与坡度关系密切,10°与15°的产流产沙差别不大,25°的坡度上产流产沙明显增加。此外,随着坡度的增加,林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也在降低。(3)径流小区径流深与最大30 min雨强(I_(30))、土壤流失量与降雨侵蚀力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在豫西黄土丘陵区缺少径流泥沙定位观测的区域,一定的坡度和植被状况下,可用降雨过程资料来估测坡面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径流小区 土地利用 豫西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山西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技术研究
8
作者 刘小鹏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为了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实施对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改造,加强荒山造林技术应用,攻克黄土丘陵区造林难题,对山西省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研究、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山西省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前期规... 为了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实施对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改造,加强荒山造林技术应用,攻克黄土丘陵区造林难题,对山西省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研究、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山西省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前期规划、整地、造林、抚育管理、日常养护等多个环节提出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技术应用优化策略,以重塑黄土丘陵区绿色生态,推动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荒山造林技术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9
作者 王铜林 柴春山 +3 位作者 莫保儒 林琳 李德丽 薛睿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7-72,78,共7页
以甘肃定西龙滩流域8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3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植被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主要影响土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且不同... 以甘肃定西龙滩流域8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3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植被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主要影响土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且不同植被间差异显著(p<0.05);土层深度主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及分布,而且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间土壤养分分布规律不明显,但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表层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不同植被和不同土层下土壤养分变异性差异很大,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磷(>45%)>有机质、全氮、碱解氮(>30%)>速效钾(>15%)>全磷、全钾(<4%)>pH值(<2%)。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均有影响,但不同植被对各养分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在今后植被恢复中,应多采用草灌林结合来建人工植被,以使黄土丘陵区复杂多样的土壤生态系统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土层深度 养分分布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l properties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6
10
作者 WANGJun FUBo-j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63-266,共4页
Due to relatively strong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natural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matrix was land use mosaic composing of shrub l... Due to relatively strong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natural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matrix was land use mosaic composing of shrub land, grassland, woodland and orchard. This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nutrients. The Danangou catchment, a typical small catchment, was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comparisons of soil moisture among seven land uses for wet year and dry year were performed: (1) the averag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for whole catchment was 12.11% in wet year, while it was 9.37% in dry year; (2) soil moisture among seven land us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ry year, but not in wet year; (3) from wet year to dry year, the profile type of soil moisture changed from decreasing type to fluctuation-type and from fluctuant type to increasing type; (4)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soil moisture from the top to foot of hillslope occurred in simple land use along slope, while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 of soil moisture was observed in multiple land uses along slop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land uses and landscape positions were analysed: (1) five nutrient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 (TN), available N (AN), total P (TP) and available P (AP) in hilly area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SOM content was less than 1%, TN content less than 0.07%, and TP content between 0.05% and 0.06%; (2) SOM and TN contents in woodland, shrub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allow land and cropland, and higher level in soil fertility was found in crop-fruit intercropping land among croplands; (3)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responses to landscape positions were variable depending on slope and the location of land use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land use pattern soil moisture soil nutrient
下载PDF
An applied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5
11
作者 LIU Yongmei TANG Guoan +1 位作者 LI Tianwen YANG Qink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l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s a test area, a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sloping field and other land use categories by applying an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n integration of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a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sampling method is remarkably unpr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satisfactory by the method and i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in obtaining up-to-date inform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which should be helpful in the state key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on slope land in this area.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ccuracy of image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terrai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sloping field SHAANXI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乡村国土空间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临洮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雒占福 张蓉 +2 位作者 赵雪雁 梁晶晶 王家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数据,定量评价了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安全,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影响乡...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数据,定量评价了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安全,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影响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的因素。结果表明:(1)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表现为:生活空间安全水平>生产空间安全水平>生态空间安全水平。安全水平较高的乡村(69.73%)主要分布在洮河川区灌溉农业区,而低等安全水平的乡村(30.27%)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与东部丘陵山地的旱作农业区。(2)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空间分布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分布以高-高(18.52%)、低-高(0.62%)、低-低(9.26%)这3种类型为主,且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地形地势、人口规模、政府投入及区位联系对临洮县的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乡镇其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 三生空间 临洮县
下载PDF
多元数据的渭北旱塬帝陵遗址区浅沟侵蚀建模与地貌反演
13
作者 杨波 杨晓锋 +3 位作者 谢瑞莲 李萌 任怡童 程江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3,共5页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土流失体积-面积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遗址区受益于还林换草工程,坡耕地减少,草地林地增加。司马道下游林区NDVI指数达0.8,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等级转为轻度。②渭北旱塬地区,发育为卵状冲沟与其垂直面的切沟,周长与面积有良好的拟合关系。③唐帝陵遗址区的沟道发育模型,面积和体积之间有良好的幂函关系,即y=0.0405 x 1.4936,决定系数R 2=0.82,53年来的切沟年发育为0.36 m/a。可将上述模型作为渭北旱塬地区沟道发育模型。④遗址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沉积体积比率为38.5∶1,产生的侵蚀和土壤沉积面积比率为1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侵蚀 黄土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唐帝陵遗址保护
下载PDF
基于土地多功能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保护与发展情景评估及多主体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智超 甄霖 闫慧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081-6098,共18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生态恢复效果,也对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区域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刻画生态脆弱区人-地系统复杂响应过程,可以为区域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从土地多...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生态恢复效果,也对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区域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刻画生态脆弱区人-地系统复杂响应过程,可以为区域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从土地多功能出发,着眼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地、梁峁区域、黄土塬地、土石山地以及城郊区域等不同的典型地貌类型与代表区域,采用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的评估框架,以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及生态工程影响与未来发展为切入点,设置惯性发展情景、发展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以及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多功能的时空变化开展模拟。主要结果表明:(1)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综合影响最高且对各维度影响相对均衡,而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对区域土地的经济维度的功能和社会维度具有更为明显的提升效应;(2)根据土地多功能空间变化模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化明显且耕地的撂荒对全域土地多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限制作用,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中土地功能发生下降的面积最少;(3)发生土地功能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土地质量较差、坡度处于5—15°范围内、地形起伏度较大以及距离道路较远的区域;本研究刻画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典型地貌区域的差异化土地利用系统特征,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背景下的土地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 多利益相关者 多主体模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及降雨特征对其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亚荣 陈云明 +4 位作者 王亚娟 刘少华 赵敏 刘乐 卢森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2-279,共8页
明确黄土丘陵区降雨对土壤水分影响,对准确评估降雨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栽植后自然撂荒23年的柠条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不同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探讨不同土... 明确黄土丘陵区降雨对土壤水分影响,对准确评估降雨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栽植后自然撂荒23年的柠条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不同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探讨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补充增量对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消耗和补充主要集中于0-500 cm土层,其月变化在垂直剖面呈“双峰”(4—5月)、“单峰”(6月)和“双峰”(7—10月),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率减弱;(2)当降雨量>4 mm时表层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当其超过142.8 mm时补充深度可到达200 cm土层,其中长历时强降雨较短历时强降雨对土壤水分补充增量小,但其补充深度较深,达到峰值时间长,但小降雨长历时则土壤水分补充增量较小;(3)降雨特征对土壤水分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其中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对土壤水分影响主要在0—50 cm土层,而降雨强度对其影响主要在0—30 cm土层。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土壤水分补充增量对数拟合最优,而降雨强度与其则表现为幂函数拟合最优,其可分别解释土壤水分补充增量的39%~76%(降雨量)、0~97%(降雨历时)和1%~91%(降雨强度)。综上所述,降雨量越大,降雨历时越长,对深层土壤水分补给增量越大,且土壤水分消耗和降雨对其补充分别在0—500 cm土层和0—20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补充 降雨特征 柠条人工林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降雨格局改变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婷 马露露 +3 位作者 李泽森 曹家仪 延楠楠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8,共7页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雨20%,40%,60%和对照处理,测定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结果]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7月达最大值,10月达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内,增雨20%、增雨60%对土壤呼吸无显著促进作用,增雨40%及减雨20%,40%,60%显著降低土壤呼吸(p<0.05),表现为土壤呼吸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内,降雨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p<0.05),土壤含水量随雨量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相比除减雨60%处理外,其余降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无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降雨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各降雨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二次函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双因素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线性、幂—指数相关,且双因素幂—指数模型最优。[结论]总体上,降雨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联合调控,其主导程度取决于是否发生水分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自然恢复草地 土壤呼吸 降雨改变
下载PDF
晋北黄土丘陵区油松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洁茹 石文凯 +3 位作者 达安 吴会峰 闫佳兴 韩海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5-101,124,共8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因素,探讨油松各器官养分供应状况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以黄土高原东北缘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典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因素,探讨油松各器官养分供应状况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以黄土高原东北缘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典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模式的油松,叶、枝、根的C、N、P质量分数及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油松纯林及油松柠条混交林中枝C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叶、根C质量分数,而叶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枝、根的N、P质量分数;与柠条混交可显著提升油松叶C、根N质量分数,而叶、枝P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油松各器官N质量分数及N、P质量分数比均较低(N、P质量分数比<14),严重受到N限制。②各器官C、N、P质量分数相关性较弱,但与纯林相比,与柠条混交可加强油松各器官C、N、P之间的联系。③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叶和根化学计量对环境较为敏感,受到冠层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共同影响;叶、枝、根的主要环境贡献因子各有不同,但均受到土壤N质量分数的限制;与纯林相比,与柠条混交模式的油松各器官均向N、P质量分数比高的方向偏移。④油松不同器官化学计量的特征各有不同,且对C、N、P养分的吸收存在各自的平衡机制。目前该区油松器官N质量分数较低,受N限制较严重,但与柠条混交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器官受N限制的困境,对该区人工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黄土丘陵区 油松 造林模式 化学计量特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黄丘区自然植被对暴雨的拦蓄作用——以坊塌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文婷 姜晓晗 +3 位作者 李萌萌 焦菊英 严晰芹 祁泓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1-743,共13页
植被对暴雨的拦蓄是调控全球变暖进程中频发的雨洪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丘区大规模退耕后自然植被坡面对暴雨的拦蓄作用,针对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坊塌小流域2019—2022年全部发生的6场暴雨事件,使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1个灌丛和... 植被对暴雨的拦蓄是调控全球变暖进程中频发的雨洪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丘区大规模退耕后自然植被坡面对暴雨的拦蓄作用,针对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坊塌小流域2019—2022年全部发生的6场暴雨事件,使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1个灌丛和3个草本群落坡面10 m土层进行逐小时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对草本群落最大补给深度可达200 cm,但对灌丛群落仅为100 cm;灌丛的拦蓄效果优于草本群落,草本群落的拦蓄效果随退耕年限增长而提高;自然灌草植被坡面对低雨量短历时暴雨的拦蓄率可达60.8%,而对高雨量长历时暴雨仅可拦蓄40.8%。因此,建议在黄丘区合理保护和布局灌-草生态系统,以提升植被-土壤对暴雨的容蓄减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事件 灌草植被 拦蓄作用 土壤入渗 黄丘区
下载PDF
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广招 王红雨 +1 位作者 亢文涛 李其星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34-240,248,共8页
为探究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对填方边坡产生的影响,以宁夏中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妙岭变电站高填方边坡工程为背景,基于施工现场踏勘和探地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地勘报告和设计资料,通过PLAXIS建立数值模型,分析该边坡在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 为探究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对填方边坡产生的影响,以宁夏中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妙岭变电站高填方边坡工程为背景,基于施工现场踏勘和探地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地勘报告和设计资料,通过PLAXIS建立数值模型,分析该边坡在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降雨或地震单一作用下、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边坡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增大,基质吸力和抗剪强度降低,但由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造成的超孔隙水压力增幅及基质吸力降幅更大,并且降雨历时越长,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对边坡的不利影响越大;在降雨条件下,地震力对边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平位移上,对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影响较小,且边坡的总位移随边坡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坡面监测点的速度峰值大于坡体内部监测点的,坡顶的速度峰值较坡面其他位置的大,坡体表面的动力响应敏感,容易发生浅层滑移.可为西北黄土地区高填方边坡工程的治理设计和预警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 高填方边坡 稳定性分析 数值模拟 黄土丘陵山区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强 梁鑫 +4 位作者 董佩丽 李湘 史爱玲 王莉霞 徐德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6-452,共7页
基于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CK)、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NP)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 基于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CK)、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NP)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增加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且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施用有机肥处理(M和MNP)0~20 cm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NP和NPK)和CK处理;与CK处理相比,M和MNP处理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33.59%、118.52%(P<0.05),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51.73%、48.20%(P<0.05),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61.54%、53.21%(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8.34%、113.04%(P<0.05);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外,不同施肥处理20~40 cm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壤CPMI,M处理下CPMI在所有施肥处理中最高。因此,施用有机肥是有效提高旱区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农田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黄土丘陵区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