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村落的活态评价与适应性保护发展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1
作者 薛乾明 黄跃昊 +1 位作者 邓清文 宁雷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3个传统村落均有失活现象,但在失活程度上有所分化。金崖和黄家庄村处于“微失活”,失活程度较轻,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一般;古城村处于“失活”,失活现象较明显,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较弱。(2)3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失活贡献率占比较高,对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影响较大;村落治理、经济发展和地域环境在失活指数上占比较高,对村落失活的影响较显著,可判断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发展受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活态总分上,金崖村(71.63)>黄家庄村(68.58)>古城村(58.88),这与调研结果相吻合。村落失活是多因素综合、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适应性、永续性的保护发展方式是村落振兴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活态评价 适应性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被引量:85
2
作者 张虹波 刘黎明 +1 位作者 张军连 朱战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200,共8页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闽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黄土丘陵区 可持续发辰
下载PDF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程曼 朱秋莲 +1 位作者 刘雷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35-2844,共10页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 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宁南山区 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近60年来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34
4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1 位作者 张晓萍 杨勤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03-1909,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 ,对该流域近 6 0 a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环境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由林草植被占优的景观格局演变为由坡耕地占优的景观格局 ,流域环境...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 ,对该流域近 6 0 a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环境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由林草植被占优的景观格局演变为由坡耕地占优的景观格局 ,流域环境状况逐步恶化 ,并在 195 8年达到最低点。 1975年后 ,随着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 ,林草植被在景观中的优势度得以逐渐恢复 ,并经历了 1995年的较为均衡的过渡阶段后 ,持续增加并重新恢复了其在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流域环境状况逐渐恢复乃至接近1938年植被未被破坏时的水平。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表明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过程 ,而是一个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促进并有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 环境效应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地形、土壤水分与草地的景观格局(英文)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相明 程积民 +1 位作者 万惠娥 赵艳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276-3285,共10页
在黄土丘陵区,地形因素和土壤水分是决定草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草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重要.针对黄... 在黄土丘陵区,地形因素和土壤水分是决定草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草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重要.针对黄土高原异质化的草地群落结构,选取黄土丘陵区经过20多年自然封育形成的天然草地,从坡面尺度对景观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地形因素、土壤水分和草地结构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指标14个,用多元统计分析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将样方分成3种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海拔、坡度、20~140cm土壤含水量以及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0~300cm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海拔对草地群落盖度,坡位、坡向对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而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地形因素 土壤水分 草地景观格局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佟小刚 韩新辉 +2 位作者 李娇 杨云芬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颗粒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黄绵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林生长的空间差异分析——以吴旗县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温仲明 从怀军 +1 位作者 焦峰 王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24,共4页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地区栽植较为广泛的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沙棘混交林中的小叶杨的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坡下位的小叶杨生长良好,郁闭度为30%,树高可达12.67m,而坡中位和坡上位的小叶杨树高仅为5.70m和5.21m...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地区栽植较为广泛的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沙棘混交林中的小叶杨的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坡下位的小叶杨生长良好,郁闭度为30%,树高可达12.67m,而坡中位和坡上位的小叶杨树高仅为5.70m和5.21m,相差1倍以上。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状况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位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相对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但小叶杨与沙棘混交后,生长表现较为良好;混交林的覆盖度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较多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小叶杨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隐域树种,除沟谷等一些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外,不宜进行大面积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杨 树高 生长状况 胸径 栽植 混交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吴旗县 空间差异 杨林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多元化草地建设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代琼 梁一民 +4 位作者 刘国彬 黄瑾 姜峻 一前宣正 西尾孝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258-1265,共8页
针对黄土丘陵区草地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地畜牧业生产力低等问题 ,于 1 995~ 2 0 0 2年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进行了多元化草地建设试验研究 .引种、驯化生态经济型优良草种 2 0余种 包括品种、类型 ,建设高产、优质单播及... 针对黄土丘陵区草地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地畜牧业生产力低等问题 ,于 1 995~ 2 0 0 2年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进行了多元化草地建设试验研究 .引种、驯化生态经济型优良草种 2 0余种 包括品种、类型 ,建设高产、优质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和利用耐牧草种改良天然草地 ,为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改良大面积天然草地 ,提高其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 ,及在退耕坡地建设人工草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多元化草地建设 人工草地 天然草地改良 牧草引种
下载PDF
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73
9
作者 赵晓英 任继周 +1 位作者 王彦荣 李延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1-217,共7页
对本地种白毛锦鸡儿 Caraganalicentiana 和甘蒙锦鸡儿 Caraganaopulens 以及外来种中间锦鸡儿 Caraganaintermedia 种子进行了室内和野外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白毛锦鸡儿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0℃,5℃时种子不萌发.甘蒙锦鸡儿最适萌发温度... 对本地种白毛锦鸡儿 Caraganalicentiana 和甘蒙锦鸡儿 Caraganaopulens 以及外来种中间锦鸡儿 Caraganaintermedia 种子进行了室内和野外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白毛锦鸡儿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0℃,5℃时种子不萌发.甘蒙锦鸡儿最适萌发温度为10~20℃,在5℃和30℃时萌发率显著低于其它温度下的萌发率.中间锦鸡儿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15~30℃,5℃下的萌发率为8.5%.室内萌发试验和野外萌发试验都表明白毛锦鸡儿种子萌发的速度缓慢,这体现在达到最大萌发率需要的时间长,萌发速度慢,且有4.0%的硬实种子.甘蒙锦鸡儿种子萌发的速度快,无硬实种子,高温下萌发受到一定的抑制.中间锦鸡儿种子在高温下萌发率高,速度快.启动白毛锦鸡儿种子萌发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1.25%,甘蒙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分别为3.75%和2.50%.白毛锦鸡儿种子萌发需要的土壤含水量低,种子萌发慢,且有小部分硬实种子,这可能是白毛锦鸡儿适应特殊环境的对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鸡儿属 萌发 温度 土壤湿度 萌发对策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潘成忠 上官周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共5页
通过对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坡地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阐明陡坡坡面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0~ 2 0 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呈高—低—高趋势 ;陡坡土壤水分沿坡顶向下变化总趋势是先增加后持平或减小 ;在坡面有浅沟微地形存在的情况... 通过对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坡地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阐明陡坡坡面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0~ 2 0 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呈高—低—高趋势 ;陡坡土壤水分沿坡顶向下变化总趋势是先增加后持平或减小 ;在坡面有浅沟微地形存在的情况下 ,虽然纵向和横向坡位对坡面土壤水分分布均存在影响 ,但纵向坡位的影响要较横向显著 ;地统计学对有浅沟微地形存在的陡坡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不能进行很好地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陡坡坡地 空间变异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次生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江华 徐学选 +2 位作者 杨光 穆兴民 王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62-1366,共5页
生物量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用直接收获法,对延安康家屹崂沟小流域5个次生灌丛群落类型和2个人工灌丛样地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黄刺玫>杂灌>虎榛子>柠条(阴坡)>沙棘>狼牙刺&... 生物量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用直接收获法,对延安康家屹崂沟小流域5个次生灌丛群落类型和2个人工灌丛样地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黄刺玫>杂灌>虎榛子>柠条(阴坡)>沙棘>狼牙刺>柠条(阳坡);灌木树种组成复杂的、群落盖度较大的类型生物量较大;各类型灌丛生物量在小流域空间分布上阴坡>阳坡,阴坡坡下>坡中>坡上;阳坡灌丛中的草本植物生物量比阴坡高,而灌木生物量较低。所调查的5个次生灌丛群落类型地上部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Y=3.1995+0.1939X,净生产力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灌丛 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 流域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垄沟集雨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产草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贾宇 徐炳成 +3 位作者 王晓凌 孙国均 徐进章 李凤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5,共6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垄沟集雨技术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生产力以及土壤水分的影响。垄和沟的宽度均为30或60cm,且垄上覆膜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平作对照显著提高了13%和41%。垄和沟的宽度均为30cm且垄上覆膜的处理4年...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垄沟集雨技术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生产力以及土壤水分的影响。垄和沟的宽度均为30或60cm,且垄上覆膜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平作对照显著提高了13%和41%。垄和沟的宽度均为30cm且垄上覆膜的处理4年的干草产量和平作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垄和沟的宽度均为60cm,且垄上覆膜的处理干草产量比平作对照显著提高了41%,并且使紫花苜蓿草地产草高峰期提早了1~2年。垄和沟的宽度均为30或60cm,且垄面裸露的两个处理产草量比平作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紫花苜蓿草地生长的第三年,深度为150cm左右的土层是降水补充和水分消耗的平衡点。所有处理在紫花苜蓿生长4年后,200~500cm深度的土壤水分已经接近萎蔫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集雨技术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不同侵蚀方式的水力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文龙 王兆印 +2 位作者 雷阿林 唐克丽 龚家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1-17,共7页
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初步研究坡沟系统中片蚀、细沟侵蚀、浅沟及切沟侵蚀的水力、泥沙参数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雷诺数、弗劳德数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动力临界指标,初步得出不同侵蚀方... 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初步研究坡沟系统中片蚀、细沟侵蚀、浅沟及切沟侵蚀的水力、泥沙参数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雷诺数、弗劳德数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动力临界指标,初步得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水动力临界值,对揭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规律和产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链 侵蚀方式 水力特性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杜松疏林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利清 杨劼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5-601,共7页
对内蒙古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杜松疏林进行了林分胸径、株高、密度和群落结构等的调查.结果表明:发育良好的杜松疏林具有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如杜松-虎榛子-日阴菅群落、杜松-黄刺玫-日阴菅群落、杜松-黄刺玫-黄囊苔群落... 对内蒙古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杜松疏林进行了林分胸径、株高、密度和群落结构等的调查.结果表明:发育良好的杜松疏林具有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如杜松-虎榛子-日阴菅群落、杜松-黄刺玫-日阴菅群落、杜松-黄刺玫-黄囊苔群落;若干扰进一步减弱,它们会演替为辽东栎+杜松或油松+杜松群落;若干扰加强,杜松疏林会逆向演替为灌丛或草原,甚至为裸沟坡地.杜松疏林有高的物种丰富度,但生境脆弱,且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密度均较小,故不适合作为用材林,应作为水土保持林和种源林加以保护利用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松疏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 准格尔 内蒙古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裕瑞 李怡 +1 位作者 范朋灿 刘彦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1-250,共10页
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对区域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研究对于优化土地整治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以延安市某典型小流域为例,结合高分影像数据、景观格局分析和人文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社会响应和综合研判... 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对区域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研究对于优化土地整治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以延安市某典型小流域为例,结合高分影像数据、景观格局分析和人文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社会响应和综合研判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对当地乡村人地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土地整治工程措施的作用下,沟道底部及其两侧的台地、坡耕地、灌木林地和草地大多转变为高产稳产的坝地,部分灌木林地由于生物措施转变为生态功能更强的乡土适生林地;坝地和林地分别增加159.06 hm2和69.75 hm2,灌木林地、草地和坡耕地分别减少112.37、63.26和59.06 hm2。2)坝地平均斑块面积和凝聚度增加,生产功能提升;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景观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生态功能稳定;流域整体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景观抗干扰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3)从生态安全效应来看,流域植被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显著减少,防洪能力明显提升,但局部存在生态安全隐患。4)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变化有所响应,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就业兼业化和非农化程度提高;但仍存在农业结构单一、效益不高等问题。应着力创新"共同商议、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机制,进而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能,促进流域乡村转型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流域 治沟造地 人地系统 乡村振兴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第Ⅱ副区坝地资源潜力与坝系建造模式 被引量:17
16
作者 蒋定生 高可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5-38,共4页
在分析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南部 7乡镇的沟壑密度、布坝密度、现有坝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的基础上 。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坝地 建造模式 淤地坝 坝地资源潜力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志杰 马丽梅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一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一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4种空间尺度流域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对于面积在10~100km2的小流域,利用2种方法计算的泥沙输移比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没有小区观测资料时,用单元小流域计算流域泥沙输移比是可行的。(2)对于土壤侵蚀类型单一的水文站控制流域,在没有面积〈1km2单元小流域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面积1~10km2小流域或面积10~100km2小流域作为单元小流域来计算泥沙输移比;而对于侵蚀类型不同的支流其误差范围有些偏大。(3)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泥沙输移比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治理措施减沙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侵蚀模数 输沙量 空间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邵晓梅 严昌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3-245,249,共4页
土壤水分是土地评价及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论文以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个国家级农气站点资料为数据基础,以Sufer7.0为技术手段,分析了各站点多年平均和代表站点不同降水年型... 土壤水分是土地评价及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前沿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论文以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个国家级农气站点资料为数据基础,以Sufer7.0为技术手段,分析了各站点多年平均和代表站点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区域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 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需水与降水耦合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陆静 朱文哲 高志永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2-76,81,共6页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旱作玉米、谷子和马铃薯在各生育期需水与降水耦合程度,基于绥德县2000-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3种作物在生育期(5-9月)的需水特征、气候干旱状况和作物需水与降水耦合情况。结果表明:玉米、谷子和马铃薯在全生...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旱作玉米、谷子和马铃薯在各生育期需水与降水耦合程度,基于绥德县2000-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3种作物在生育期(5-9月)的需水特征、气候干旱状况和作物需水与降水耦合情况。结果表明:玉米、谷子和马铃薯在全生育期需水量大于同期降水量,谷子全生育期需水量分别显著低于玉米和马铃薯168.75和142.44 mm(p<0.05),3种作物需水量在6月份最大,分别占各自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0.12%、40.13%和27.46%,干旱在6月份发生频率最大,可达28.57%;3种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度和月份呈现良好的3次多项式关系(R^2>0.80),在6月份最小(0.14~0.16),谷子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度在7、8和9月份显著高于玉米和马铃薯(p<0.05);干旱现象在未来5和9月会持续,在6-8月会出现减弱趋势,3种作物需水与降水耦合度趋势在未来5-6月保持不变,在未来7-8月增加。建议加大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缩减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并在作物生育期采用集雨补灌和沟垄覆盖种植相结合的技术,以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作物 需水量 耦合度 干旱指数
下载PDF
准格尔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微生境苔藓植物组成与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桂泉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0-537,共8页
通过标本采集和群落调查,发现准格尔黄土丘陵区微生境共有苔藓植物19科、36属、64种(包括变种),其中,天然林区16科、29属、49种,人工林地10科、17属、28种.人工林树干、树干基部和天然林树干、树干基部、岩面分别有苔藓植物27种、13种... 通过标本采集和群落调查,发现准格尔黄土丘陵区微生境共有苔藓植物19科、36属、64种(包括变种),其中,天然林区16科、29属、49种,人工林地10科、17属、28种.人工林树干、树干基部和天然林树干、树干基部、岩面分别有苔藓植物27种、13种、12种、21种、34种,共16种群落类型;岩面生群落结构变化最复杂,随着水分条件增加向着顶蒴藓类→顶蒴藓类+苔类+侧蒴藓类→苔类+侧蒴藓类+顶蒴藓类→侧蒴藓类+苔类+顶蒴藓类方向变化;真藓(Bryum argenteum)、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碎米藓(Fabronia ciliaris)、灰藓(Hypnum cupressiforme)等能够适应多种生境类型并具有较宽水分生态幅度,大型苔类和侧蒴藓类如紫背苔(Plagiochasma rupestre)、直叶灰藓(Hypnum vaucheri)、灰藓凹叶变种(Hypnum cupressiforme var.lacunosum)、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在天然林区树干基部或岩面水分条件最好的微生境凸显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地 微生境 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苔藓植物 准格尔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