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water discharging from Qiushe Loess Section in Lingtai,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 to groundwater recharge 被引量:3
1
作者 SONG Chao HAN Gui-lin +2 位作者 WANG Pan SHI Ying-chun HE Ze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4期364-373,共10页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western China with an area of 640 000km^2, which has developed the loess deposits with a thickness up to 200m in typical areas, is regarded as a huge carbon stock like the karst area in south...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western China with an area of 640 000km^2, which has developed the loess deposits with a thickness up to 200m in typical areas, is regarded as a huge carbon stock like the karst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even global) carbon cycle. But the spring discharging from loess is poorly known compared with karst spring so fa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cer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spring at Qiushe Village, Ling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 by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rings including LGQ, HMQ, YYQ and CZQ are the depression spring and belong to the same shallow aquifer with the well water JZJ. There are not distinct seasonal/diurnal-scale variations on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ing water(LGQ, HMQ, YYQ, CZQ) and groundwater(JZJ). The hydro-chemical type of groundwater is Ca·Mg-HCO_3. The D and O isotope ratios indicate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recharge source of groundwater in study area. And the results of tritium(TU) and Cl concentration suggest that the recharge cycle of groundwater may be more than 60 yr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water cycle in loess plateau includ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charge and discharge exerts a continuous impact on carbon stock in loess,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future research on the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paleo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DISCHARGING from loess origin Precipitation HYDROCHEMISTRY SHALLOW GROUNDWATER
下载PDF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86
2
作者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32,共8页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 :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 <5 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 ,>5 0μm的砂粒贫乏 ,平均含量仅占 4.18% ;5 0~ 10μm的粗粉砂含量为 49.36 % ,为众数粒组 ;10~ 5μ...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 :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 <5 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 ,>5 0μm的砂粒贫乏 ,平均含量仅占 4.18% ;5 0~ 10μm的粗粉砂含量为 49.36 % ,为众数粒组 ;10~ 5μm的细粉砂平均含量为 18.0 2 % ;<5μm的粘粒含量为 2 8.44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标准的二段式 ,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 ,粒度参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特征。粒度分析证实 ,镇江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同是大气粉尘堆积物。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沿主风方向呈带状排列的砂黄土带 (柴达木黄土 )、典型黄土带 (黄土高原黄土 )、粘黄土带 (山东黄土 )、细粘黄土带 (宁镇下蜀黄土 )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空间分布延伸序列 ,它们是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粒度 镇江市 成因 黄土剖面 第四纪地层 风力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36
3
作者 郑乐平 胡雪峰 方小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环境变化时 ,应慎重选择剖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蜀黄土 成因 风成说 水成说 多成因说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结构性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邵生俊 龙吉勇 +1 位作者 杨生 骆亚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68-1672,共5页
基于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认识和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黄土结构性参数与应变、含水率、固结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结构性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将该式引入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分析,提出了考虑结构性参数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基于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认识和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黄土结构性参数与应变、含水率、固结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结构性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将该式引入结构性黄土应力应变特性分析,提出了考虑结构性参数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计算所得的应力-应变关系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原状黄土结构性参数描述的合理性和基于结构性参数应力-应变关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结构性参数 应力-应变关系
下载PDF
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张光辉 刘宝元 何小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2,共5页
对土壤分离过程进行模拟是建立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基础.利用变坡实验水槽,在较大流量(0.5~2.0 L/s)和坡度(8.8%~46.6%)范围内,系统研究了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状黄土的分离速率远小于扰动土的分离速... 对土壤分离过程进行模拟是建立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基础.利用变坡实验水槽,在较大流量(0.5~2.0 L/s)和坡度(8.8%~46.6%)范围内,系统研究了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状黄土的分离速率远小于扰动土的分离速率,因此,用原状土研究土壤侵蚀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土壤分离速率随着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的形式稍有差异,可以用流量和坡度的幂函数准确模拟土壤分离速率(R2=0.95);用平均流速可以对土壤分离速率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和估算;受径流输沙和土样扰动的影响,国内外扰动土样的土壤可蚀性参数与原状黄土的研究成果差异显著;在水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和水流功率3个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模拟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参数中,水流功率与土壤分离速率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而表明土壤侵蚀过程受水流能量大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原状土 土壤分离速率 水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巫山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和物源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玉芬 邵磊 熊德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了探讨"巫山黄土"的成因及物源,对剖面73个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测试和分析,并与已知典型的黄土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主要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TFe2O3(TFe2O3=Fe2O3+FeO)为... 为了探讨"巫山黄土"的成因及物源,对剖面73个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测试和分析,并与已知典型的黄土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主要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TFe2O3(TFe2O3=Fe2O3+FeO)为主,三者的平均含量之和为84.84%,与上部陆壳(UCC)(86.2%)、洛川黄土(85.34%)、镇江下蜀土(86.76%)均非常接近。(2)"巫山黄土"常量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与洛川、甘孜黄土和西风红黏土的均比较接近,显示了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沉积环境和类型。(3)"巫山黄土"的TiO2/Al2O3—K2O/Al2O3的数据点主要分布区域与镇江下蜀土与川西的甘孜黄土大致相同,经UCC标准化后的"巫山黄土"分布曲线与其它风成黄土也显示了较好的相似性,从而说明"巫山黄土"具有风积成因的特点。(4)元素比值分析显示"巫山黄土"与甘孜黄土、洛川黄土均十分相近,在Mg/Mn、Al/Mg、Fe/K方面与甘孜黄土更为接近,而在Mg/Ca、Si/Al方面与洛川黄土更为一致,可能与两处黄土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黄土”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和物源分析
下载PDF
川西高原可尔因地区黄土成因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维亮 李国新 谷曼 《地质与资源》 CAS 2007年第4期300-302,共3页
川西高原马尔康县境内的可尔因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主要呈披盖式分布在3~6级阶地上.采用ESR(电子磁旋共振)测年、黄土粒度分析、SEM扫描电镜石英表面形态观察以及区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可尔因地区黄土的风成成因,认为应属冰缘黄土.
关键词 黄土 成因分析 可尔因 四川
下载PDF
黄土高原浅层原状土抗剪强度浅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范兴科 蒋定生 赵合理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9-75,共7页
采用轻便式直剪仪,对黄土高原几种土壤的浅层原状土抗剪强度进行现场测定,得出其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并与同类地区扰动击实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比较,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浅层原状土其抗剪强度的脆弱性及其在水... 采用轻便式直剪仪,对黄土高原几种土壤的浅层原状土抗剪强度进行现场测定,得出其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并与同类地区扰动击实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比较,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浅层原状土其抗剪强度的脆弱性及其在水土保持坡面工程中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原状土 抗剪强度 直剪仪 水土保持 坡面工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业溯源 被引量:4
9
作者 胥刚 任继周 +1 位作者 冯琦胜 崔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95-1701,共7页
农业起源于地带性原始生态系统,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表现出对该区域原生生态系统的皈依。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古人类遗存出现时间较西北部早,分布也更为丰富,猎食草食动物是整个高原古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以驯化动物及游牧为特征的畜牧业... 农业起源于地带性原始生态系统,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表现出对该区域原生生态系统的皈依。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古人类遗存出现时间较西北部早,分布也更为丰富,猎食草食动物是整个高原古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以驯化动物及游牧为特征的畜牧业率先出现,以旱作农业为特色的耕作农业随后发端。在初始阶段,畜牧业和耕作业相互包含,甚至互相转化;邦国社会以后,在高原的东北部形成了以农耕农业为主,而在西北部以游牧农业为主的格局,相应的农业文化成对峙态势。黄土高原的农业起源表现出了对草原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皈依,而草原生态系统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业起源 草原 游牧 农耕
下载PDF
山东青州地区黄土的粒度组成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彭淑贞 高志东 +3 位作者 吴秀平 张连兵 梁明英 乔彦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15-321,共7页
在鲁中山地北侧的山间谷地及山麓地带广泛发育厚度不一的黄土堆积。对该区青州傅家庄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北京现代降尘、剖面附近的河流相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青州黄土的粒度分布特... 在鲁中山地北侧的山间谷地及山麓地带广泛发育厚度不一的黄土堆积。对该区青州傅家庄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北京现代降尘、剖面附近的河流相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青州黄土的粒度分布特征与北京现代降尘、黄土高原黄土非常相似,与河流相样品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整个序列中,青州黄土粒度变化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风成黄土、古土壤一致,黄土层颗粒粗,古土壤层颗粒细。上述结果从沉积学的角度为青州黄土风成成因提供了证据。青州黄土的粒度组成特征及前人的研究表明,青州黄土主要来源于沉积区以北的黄泛平原和莱州弯等地出露的海相地层,其次是高空气流携带的西北内陆的远缘粉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青州 黄土-古土壤 粒度 成因
下载PDF
晋西黄土洞穴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滨 彭建兵 +1 位作者 殷跃平 李喜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90-494,共5页
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基础上,对晋西黄土洞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的形成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黄土的土性、微观结构、节理裂隙、地层结构厚度、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其中黄土土性和微观结构... 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基础上,对晋西黄土洞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的形成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黄土的土性、微观结构、节理裂隙、地层结构厚度、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其中黄土土性和微观结构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内因,节理裂隙和地层分布状况为洞穴发育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水成为黄土洞穴形成的源动力,地形地貌则控制着黄土洞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高原 黄土洞穴 成因 地质灾害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下非饱和黄土K_0固结特性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丽娅 鞠兴华 +1 位作者 刘保健 李廷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针对非饱和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下的恒荷重K0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含水率对割线模量,应力应变特性及侧压力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割线模量随着荷载的施加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达到稳定值时的割线模量随着... 针对非饱和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下的恒荷重K0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含水率对割线模量,应力应变特性及侧压力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割线模量随着荷载的施加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达到稳定值时的割线模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与含水率线性相关;含水率越大,静止侧压力系数K0增长速率越快,至土结构完全破坏,K0趋于稳定;不同含水率的K0值最终趋于稳定,且稳定值差异性较小;提出了考虑含水率因素的连续加载条件下K0固结过程的变形模型,为研究黄土地区K0固结过程中土体变形特性及路堤沉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原状黄土 K0固结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 被引量:151
13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6-232,共7页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粘土是在相对于黄土堆积搬运风动力变幅小的条件下沉积的,在沉积之后受到较强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粒度特征 成因 黄土高原 古土壤 古气候
下载PDF
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重矿物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国英 陈发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7-267,共11页
本文着重研究了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重矿物组成的基本特征.不同时代黄土地层重矿物组成具有复杂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反映出九洲台黄土是风成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我国西部广泛分布古老岩石山岭和其有联系的大戈壁沙漠的风化产物,由于搬运... 本文着重研究了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重矿物组成的基本特征.不同时代黄土地层重矿物组成具有复杂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反映出九洲台黄土是风成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我国西部广泛分布古老岩石山岭和其有联系的大戈壁沙漠的风化产物,由于搬运营力的变化,使重矿物组分具有不均匀的特征.重矿物及 R 值表明,九洲台黄土沉积环境比东部西峰剖面和洛川剖面更邻近于来源区;黄土和古土壤层沉积时,主要反映相当干冷为主的气候条件,二者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的差别很小,黄土层时常表现为冷湿相结合,古土壤时常表现为干暖相结合水热条件.马兰黄土沉积阶段,末次冰期有突出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重矿物 沉积 气候环境
下载PDF
东海海底末次冰期埋藏风尘黄土地层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郑祥民 彭加亮 郑玉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9-56,共8页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工作,并在野外地层剖面上发现两者为连续延伸地层,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风尘黄土沉积物经埋藏后的次生成土作用演变而成。 本文通过对东海海底硬土层岩芯地层综合分析研究,以及与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区硬土层和下蜀黄土地层沉积物特征对比,认为东海海底硬土层为末次冰期低海面期间,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黄土堆积物,后经埋藏后的次生变化而形成。而在绝大部分海底,由于受到全新世海进作用的强烈冲蚀而缺失,只在局部地区仍有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 硬质粘土 成因 风尘黄土
下载PDF
中国黄土成因争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海斌 刘秀铭 +4 位作者 吕镔 吉金平 侯吉立 王文艳 章余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38-45,共8页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回顾过去,中国黄土成因经历了从"水成"到"风成"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黄土成因争论的历程,得到如下启示:1)过去的黄土成因争论源于人们不认识黄土层中...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回顾过去,中国黄土成因经历了从"水成"到"风成"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黄土成因争论的历程,得到如下启示:1)过去的黄土成因争论源于人们不认识黄土层中的古土壤,因此识别地层中古土壤对重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大意义。2)水平层状地层并非都是水平沉积层理,也有可能是古土壤发生层次,具有水平层理的沉积地层则可能意味着在水中沉积形成,而古土壤层则是在地表环境形成。3)古土壤层的特点是古土壤层具有土壤发生层次,因此各层次之间一般呈现为渐变特征,而沉积地层通常具有明显的顶部和底部,显示着截然变化。4)在总结新生代古土壤特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更老地层的古地理环境,发挥古土壤在研究地层成因、重建古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成因 风积地层 古环境识别 风成 水成 启示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兰州黄土记录中的粘土矿物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被引量:34
17
作者 师育新 戴雪荣 +1 位作者 李节通 王家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文研究了末次间冰期高分辨率兰州黄土(S1)21个样品中的粘土矿物,并与现代尘暴沉积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1三个古土壤层及其间所夹两个黄土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和高岭石及少量... 本文研究了末次间冰期高分辨率兰州黄土(S1)21个样品中的粘土矿物,并与现代尘暴沉积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1三个古土壤层及其间所夹两个黄土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和高岭石及少量伊/蒙间层矿物。粘土矿物的形成以碎屑成因为主,其总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具有指示气候变化的意义。古土壤层中伊利石结晶度较黄土层中低,反映在气候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粘土矿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粘土矿物总量及各种矿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和对伊利石结晶度的研究均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 粘土矿物 伊利石结晶度 环境意义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与黄土的风成学说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来地球轨道尺度的古气候变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些进展都是在黄土风成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地层学、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解决了黄土的风成成因,才可能将堆积于各地的黄土,通过搬运粉尘的风力系统与区域、甚至全球的古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文章回忆了黄土的早期研究历史,回顾了黄土风成成因的奠基人李希霍芬教授在黄土成因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后黄土成因的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黄土成因 风成学说
下载PDF
四川西部黄土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9
作者 欧先交 曾兰华 +1 位作者 周尚哲 赖忠平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692-704,共13页
四川西部(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广泛分布于河谷和断陷盆地中。该地区黄土的主体属风成堆积,为附近及高原内部地区的冰川沉积、寒冻风化物、河湖沉积、风沙沉积和坡积物等多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在西风、高原冬季风和近地面风的... 四川西部(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广泛分布于河谷和断陷盆地中。该地区黄土的主体属风成堆积,为附近及高原内部地区的冰川沉积、寒冻风化物、河湖沉积、风沙沉积和坡积物等多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在西风、高原冬季风和近地面风的搬运下堆积而成。局部有受坡面流水作用形成的次生黄土。最早的黄土堆积始于早更新世(1150 ka),现主要留存在较老的地貌部位。但川西地区分布最广的黄土多在较新地貌部位上,其堆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受昆黄运动影响,青藏高原可能在早更新世就已进入冰冻圈,大气环流在此时发生改变,高原冬季风增强,气候持续变干,川西黄土开始堆积。而共和运动使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快速抬升,川西黄土沉积速率增大,范围扩张。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该地区早更新世以来气候的冷干-暖湿波动。尤其是晚更新世以来,该地曾经历多次冬夏季风强弱交替和气候冷干-暖湿变化过程。本地区黄土的成因、物源、时代、沉积速率、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驱动力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物源 时代 成因 第四纪环境演变 四川西部
下载PDF
渤海海峡及胶、辽两半岛海岸带黄土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培英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2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区海岸带黄土的宏观分布具有地带性、坡向性、旋回性和超覆性等特征,某些物质成分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胶东半岛的含量有所差异。黄土粒度从北向南由租变细,不稳定矿物含量北高南低,稳定矿物含量北低南高,体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异现象... 本区海岸带黄土的宏观分布具有地带性、坡向性、旋回性和超覆性等特征,某些物质成分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胶东半岛的含量有所差异。黄土粒度从北向南由租变细,不稳定矿物含量北高南低,稳定矿物含量北低南高,体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异现象,不符合中国黄土沉积的大尺度分布规律。椐此推断:形成本区黄土的主要动力因素为北向风,其物质是低海面时期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为主,大气环流或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和当地基岩风化物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黄土 成因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