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Loess Plateau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G Xu(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historic succession processor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in particular in the Loess Plateau, by means of a int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historic succession processor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in particular in the Loess Plateau, by means of a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ecology, agro-geohistory, and agronom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signed by the poor agro-productivity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 had been the extensive cropping system by ever-increasing reclamation on semi-drought slope land, where initiated a natural vegetation of brushy grasses with sparse trees, thus suitable only for animal husbandry. Based on an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actual status of China,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of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o get breakthrough first in the transection area by means of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and the raising of agro-system productivity, to promoting 'water conservancy-typ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radical shift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attern, and the adoption of a policy of proper degree of grain self-reliance,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livestock industry base in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Agricultural ecology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2
作者 李明 高维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9年MODIS产品MOD13Q1数据,定边、安塞、志丹、子长、延安气象站1990—2019年月(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通过差值(比值)、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显著...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9年MODIS产品MOD13Q1数据,定边、安塞、志丹、子长、延安气象站1990—2019年月(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通过差值(比值)、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显著区(志丹、安塞、子长、延安)和非显著区(定边)在生态修复前(1990—1999年)、生态修复中(2000—2019年)的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中显著区、非显著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以0.123、0.081/10 a的速率增加,显著区为非显著区的1.5倍;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164、0.467℃/10 a的速率上升,平均降雨量分别以39.95、25.56 mm/10 a的速率增加,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升温明显缓慢,但平均降雨量的增加速率明显大于非显著区。(2)生态的显著性修复在2012年之后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作用凸显,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差值在2013年发生突变,2013年为生态修复对年平均气温影响的关键时间点;生态修复显著区在植被生长季(4—9月)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较为明显,7月最明显,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降低了1.05℃;对最高气温的抑制出现在7—8月,对最低气温的抑制出现在5—6月。(3)生态修复中(2013—2019年)显著区的降雨日数较修复前明显偏少近6 d,其减少主要是小雨日数的减少,中雨以上的降雨日数均随着生态修复的开展呈增加趋势;显著区植被生长季降雨量增加最明显,降雨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中雨以上降雨日数的增加;1—7月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显著区与非显著区不同等级降雨日数差值逐渐增大,7月达到最大,8—12月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降低,降雨日数的差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中部 生态修复 NDVI 局地气候 影响
下载PDF
近40年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慧雯 赵燕 陈怡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1-894,共14页
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植被覆盖大幅增加,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然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趋势却很不确定,对于其生态效应综合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分析归一... 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植被覆盖大幅增加,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然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趋势却很不确定,对于其生态效应综合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FVC)两种指标的基础上,综述了近4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前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及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通过分析比较记录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5种常见数据集,发现数据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的真实性;②黄土高原多年来整体植被覆盖呈波动式增加,且增速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而增大,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并受到生态系统格局、土地利用类型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③随着植被覆盖面积增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固碳能力逐渐增强,二者均与植被覆盖变化高度耦合。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及粮食生产水平现状,建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缓解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致的耕地紧缺问题,同时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补偿力度,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还草 水土保持 固碳 遥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户生计转型及其生态效应——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叶文丽 王银 +1 位作者 吴孔森 杨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23-2335,共13页
在乡村地域系统人地关系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生态效应研究的核心。本文以陕西省佳县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GIS技术和实地调研获取的微观数据,对1990年以来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影... 在乡村地域系统人地关系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生态效应研究的核心。本文以陕西省佳县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GIS技术和实地调研获取的微观数据,对1990年以来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和分析,从农户种植结构、收入结构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结构对农户生计类型和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界定,分析农户生计转型过程和特征,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生境质量为媒介分析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佳县农户类型和乡村类型演化特征显著。从农户尺度上看,农户生计类型从以粮食主导型为主,逐渐演化为非农主导型为主粮食主导型为辅的组合模式。从乡村类型上看,传统农业型和新型农业型均逐渐演化为非农业型。(2)农户生计转型路径由多元化逐渐转向单一非农化发展,不同农户生计转型过程存在差异,按照转型路径特征可分为4类:持续稳定型、渐进型、调整型和倒退型。(3)生境退化度呈下降态势,从退化等级上看,无退化、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等级面积增加,高度退化等级面积减少,严重退化等级面积降低为0。生境质量呈波动上升态势,从等级上看,占主导的为优等和较差等级,且优等级占比始终最高。(4)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反馈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在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过程中,生境退化度在逐渐降低,生境质量显著提升,农户生计方式转型主要通过对土地利用、资源消费模式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生态效应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存、生计与生态:黄土高原西部的农业活动与生态保护实践
5
作者 李建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3期60-70,154,共12页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实践有效实现了水土保持。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在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土地观念,进一步改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生计 生态 农业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水文生态效应 被引量:52
6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国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6-379,共4页
在陕北黄龙山区利用对降水和设置在林分中的径流小区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 ,研究了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油松林的水文生态效应 ,据 1 995~ 2 0 0 0年观测结果 ,中龄人工油松林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 5 .1 % ,树干茎流量占大气降水量的 3.... 在陕北黄龙山区利用对降水和设置在林分中的径流小区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 ,研究了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油松林的水文生态效应 ,据 1 995~ 2 0 0 0年观测结果 ,中龄人工油松林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 5 .1 % ,树干茎流量占大气降水量的 3.3% ,枯枝落叶层的截留率为 1 1 .6%。在森林的作用下 ,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农地相比 ,林地容重低 8.6% ,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分别高 1 30 .1 %、84.2 %和 5 3.2 % ,细土颗粒组分比例增加。与此同时 ,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则分别减少 84.5 %和 99.9% ,表明了人工油松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油松林 水文生态效应 水文效益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庆阳市为例 被引量:61
7
作者 张子龙 鹿晨昱 +1 位作者 陈兴鹏 薛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2-478,共7页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市为例,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对生态效率内涵的界定,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1~2011年间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农业生态效率...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市为例,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对生态效率内涵的界定,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1~2011年间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差异在不断扩大。依据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可以将庆阳市分为2种类型:生态环境较好、水资源较为充沛、农业较为发达的西峰区、合水县、宁县和正宁县的农业生态效率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的庆城县、华池县、环县和镇原县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投入比例失调、资源利用率低和非期望产出的过度冗余。基于此对生态效率较低地区的农业投入要素冗余状况进行了分析,明确农业生态效率改进的方向,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农业 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SBM 庆阳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生态农业发展 被引量:60
8
作者 李凤民 徐进章 孙国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01-1909,共9页
首先分析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指出:这里地带性植被极度退化,土壤质量严重恶化,治理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然后,进行生态系统退化关键驱动力的分析,认为,在不同时期,农民的利益驱动始终是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 首先分析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指出:这里地带性植被极度退化,土壤质量严重恶化,治理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然后,进行生态系统退化关键驱动力的分析,认为,在不同时期,农民的利益驱动始终是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演化/退化的关键驱动力。在寻求分析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突破口时,认为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解决农民的需求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而实现这一途径必须提高单产,以减轻更广大土地面积上的生产力需求压力。通过集水、覆盖等措施改善农田水分条件,再配合地膜、化肥,在对农田进行合理管理的情况下,粮食单产可获得持续大幅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集水型生态农业及其景观配置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在一个完整的景观单元内合理配置,形成完整的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对这一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实施将推动半干旱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并为西部开发中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并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高原 农业生产力 生态环境 降水利用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集水型生态农业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李志 刘文兆 +5 位作者 杨勤科 梁伟 李双江 甘卓亭 王兵 王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9-1304,共6页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94—2004年王东沟流域农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果园大量增加,林地和非生产地变化不大;变化速度依次为草地>果园>非生产地>农地>林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农地转出和林地转入是其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迁移方向为农地和果园向西北方向迁移(塬区),林地和草地向东南方向(沟壑区)迁移.1994—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土地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不同,提高和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并存.农地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林草和果园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其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是转为林地和果园的变化类型,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是林地转出类型和农地转为非生产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王东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南部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力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发启 周正立 刘海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66,共5页
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西坡、飞马河和南沟3村为对象,研究了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植物各器官的生产力果实最大,茎叶次之,根最小;(2)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中,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高,经济生产力越小... 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西坡、飞马河和南沟3村为对象,研究了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植物各器官的生产力果实最大,茎叶次之,根最小;(2)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中,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高,经济生产力越小,经济产值越低;果业子系统越发达,系统生物生产力越小,经济生产力越高,经济产值越高;(3)畜牧业子系统生产力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制约了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态农业 农果复合型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宋富强 杨改河 冯永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9-174,共6页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 权重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丽萍 杨改河 +1 位作者 姜艳 王得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3-167,173,共6页
采用定位短期观测的方法,对安塞县退耕后栽植的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人工草地)的光照、风速、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等表征区域小气候特征的项目进行了测定,同时以邻近裸露坡地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 采用定位短期观测的方法,对安塞县退耕后栽植的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人工草地)的光照、风速、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等表征区域小气候特征的项目进行了测定,同时以邻近裸露坡地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类型的人工植被均可显著的削弱光照,降低风速,降低局地范围内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草地、灌木林、混交林日均光照强度为对照的78.79%,23.48%,11.36%,日均气温比对照降低0.58℃,1.12℃,1.51℃,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67%,9.67%,12.1%,遮光降温保湿效应是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对不同类型植被小气候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照气象要素与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气象要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气温和土温的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植被 小气候 生态效应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苏涛 王朝辉 李生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1-414,共4页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残留氮素的形态、数量、分布、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调控土壤氮素残留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农田土壤 硝态氮 农药残留 生态效应
下载PDF
渭北旱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浅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玉凤 樊鸿章 杜生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简析了陕西省渭北旱塬实施的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五配套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生态农业 模式 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模式 综合治理模式 退耕还林还草 三位一体 五配套 陕西省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志强 孙成权 +2 位作者 王学定 高峰 吴新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4-58,62,共6页
介绍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提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是实现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存... 介绍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提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是实现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实地调研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即:(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指导思想;(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与发展小流域生态经济的生态建设之路;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区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6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78,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规格鱼鳞坑集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萍 朱清科 +4 位作者 王晶 谢静 邝高明 雷声坤 谭枭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94,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鱼鳞坑的集水效果,确定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适宜的鱼鳞坑规格,通过鱼鳞坑集水效果指标的建立,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规格的鱼鳞坑集水效果的年内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半阳向缓坡上,120cm×80cm×60cm或者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半阳向陡坡和极陡坡上,80cm×60cm×60cm规格较适宜;而在半阴向缓坡和阴向缓坡上,80cm×60cm×60cm或者60cm×40cm×60cm规格较适宜。鱼鳞坑可以同时兼顾植被用水和生态用水,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配置不同规格标准的鱼鳞坑,在实现植被恢复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以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不同规格 立地类型 鱼鳞坑 集水效果 生态用水
下载PDF
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文清 高旺盛 董孝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3-187,共5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协调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艰...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协调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该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业发展 生态保护 协调发展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综合研究:机理深化与方法拓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一河 高光耀 +2 位作者 罗毅 焦菊英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69-7073,共5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大规模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经过数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使得该区域大规模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大规模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经过数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使得该区域大规模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与探索,根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指南》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共10家单位联合申报了"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研究"项目,通过了专业机构组织的评审,获准立项。对该项目的立项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案等进行介绍。该项目的开展将对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政策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水土资源与效应 生态系统承载力 生态功能 动态模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被引量:22
20
作者 赵雪雁 巴建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的分析 ,指出是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加速了本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变 。
关键词 甘肃 黄土高原区 生态建设 可持续农业 水资源 水土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