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Shi-jie TANG Guo-an +1 位作者 XIONG Li-yang ZHANG G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1169-1181,共13页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slope gradient uncertainty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s), the research concerning slope length uncertainty is far from mature. This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availab...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slope gradient uncertainty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s), the research concerning slope length uncertainty is far from mature. This discrepancy affects the availability and accuracy of soil erosion as well as hydrological model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in slope length derivation based on 5-m resolution DEM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e slope length accuracy in three different landform areas is examined to analyse algorithm effects.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flat test area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ougher areas. The value from the specific contributing area(SCA) method is greater than the cumulative slope length(CS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arise from the shape of the upslope area. The variation of mean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various DEM resolutions and landforms. The slope length accurac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grid size and terrain complexity at the six test sites. A regression model is built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of mean slope length with DEM resolution less than 85 m and terrain complexity represented by gully density.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lope length accuracy, thereby aiding in the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ing effect of surfac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length Uncertaint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 loess terrain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树模型的坡耕地土壤水蚀模拟与分析
2
作者 李潼亮 赵梓鉴 +5 位作者 李斌斌 张风宝 郭正 何琪琳 何庆 杨明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3,共10页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复杂、人为干扰强烈且难以量化的特点,利用机器学习定量解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坡耕地土壤水蚀的作用与贡献,模拟分析坡耕地土壤水蚀特征并探究其机理,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预报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复杂、人为干扰强烈且难以量化的特点,利用机器学习定量解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坡耕地土壤水蚀的作用与贡献,模拟分析坡耕地土壤水蚀特征并探究其机理,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预报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子洲试验站坡耕地小区1959—1969年产流产沙观测数据,精细化表征其影响因子,运用梯度提升树模型对侵蚀量和径流深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数据集中次降雨侵蚀量(0~122.72 t/km^(2))、径流深(0.02~17.20 mm)、降雨历时(2~1410 min)及平均雨强(0.02~4.63 mm)属强变异,变异系数均>1,且多数变量呈右偏态;在相同训练集和测试集划分情况下,对侵蚀量模型预测精度(R^(2)=0.81)略优于径流深模型(R^(2)=0.80),但侵蚀量模型的层数(8层)大于径流深模型(5层),表明侵蚀机理相较径流机理更为复杂;通过梯度提升树模型与SHAP算法对自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影响侵蚀模型与径流模型的自变量重要性不同。[结论]受特征提取的限制,在侵蚀量与径流深较小时预测结果不理想,未来研究应当通过引入更多自变量组合方式寻找更多相关变量以提高对侵蚀事件的预测。产流和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降水本身特征对产流过程起主要作用,侵蚀产沙过程中主要受到降水与地形相关自变量的共同影响。基于数据驱动,为揭示黄土高原坡耕地侵蚀机理提供参考,并为区域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模型 梯度提升树模型 坡耕地 黄土坡面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3
作者 徐涛 魏静 王振坤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05,共9页
为探究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变形及稳定性,设计了离心机载降雨模拟装置,以在建吴华高速公路多台阶超高黄土边坡为原型,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的含水率、土压力和位移的时... 为探究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变形及稳定性,设计了离心机载降雨模拟装置,以在建吴华高速公路多台阶超高黄土边坡为原型,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的含水率、土压力和位移的时程变化特性,对比分析了预设节理的存在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边坡表层土体体积含水率迅速升高,形成暂态饱和区,在入渗阶段,湿润锋不断下移,土体内部孔隙水在重力作用下向边坡底部入渗,且坡脚处入渗速率最快,坡表中部最慢,其体积含水率较饱和状态减小了约6%;坡体土压力受土体含水率和表层土体冲蚀共同影响,在降雨阶段缓慢增长,而在冲蚀阶段快速降低;相较于无节理边坡,节理的存在为雨水入渗提供了优势渗流通道,加速了雨水向下入渗速率,含节理边坡更易被降雨冲蚀,其沉降增长速率更明显,土压力降低幅度更大,降雨结束时含节理边坡的坡顶沉降量较无节理边坡增加了约20%;强降雨条件下多台阶黄土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在雨水溅蚀和径流冲刷等的共同作用下,降雨诱发多台阶黄土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呈现为边坡冲蚀引起的溜滑破坏,且主要集中于坡脚和第一级台阶坡面处,故在实际工程中应加大对边坡坡面和坡脚处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变形规律 离心模型试验 黄土边坡 强降雨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状态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声发射响应特征模型试验
4
作者 杨孝宇 李彦荣 +1 位作者 孙晓慧 王智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293-9301,共9页
为有效解决黄土崩塌灾害孕灾周期短、隐蔽性强、前兆信息难以捕捉的问题,深入研究黄土崩塌监测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与科学意义。目前声发射技术在岩质边坡的监测预警中已取得较好的应用,但将其应用于黄土崩塌监测尚缺乏可靠依据。为此... 为有效解决黄土崩塌灾害孕灾周期短、隐蔽性强、前兆信息难以捕捉的问题,深入研究黄土崩塌监测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与科学意义。目前声发射技术在岩质边坡的监测预警中已取得较好的应用,但将其应用于黄土崩塌监测尚缺乏可靠依据。为此,采用含水率分别为3%、7%、10%的单面连接型黄土崩塌模型开展试验,结合有源波导方式进行实时声发射监测,探索不同含水率下黄土崩塌过程中的声发射响应特征,分析黄土崩塌的破坏形式与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振铃计数的时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10%的黄土崩塌破坏模式以小块黄土的局部崩落为主,7%的黄土崩塌破坏模式以大块黄土的整体崩塌为主。随着黄土崩塌变形破坏加剧,声发射振铃计数大小也随着增加,且在黄土崩塌破坏前,声发射振铃计数数值会快速上升,可将振铃计数开始“突增”作为黄土崩塌的破坏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崩塌 含水率 声发射响应 模型试验
下载PDF
降雨入渗-地表径流下延安卸荷黄土边坡侵蚀演化特征
5
作者 邱明明 杨玉欣 +3 位作者 王磊 孙杰龙 杨红霞 赵海峰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明确卸荷黄土边坡降雨侵蚀规律对地质灾害防治和流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延安卸荷黄土边坡降雨侵蚀灾害为研究背景,利用自行开发的降雨入渗-地表径流黄土边坡试验平台,研究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卸荷黄土边坡入渗量、径流量、土壤... 明确卸荷黄土边坡降雨侵蚀规律对地质灾害防治和流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延安卸荷黄土边坡降雨侵蚀灾害为研究背景,利用自行开发的降雨入渗-地表径流黄土边坡试验平台,研究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卸荷黄土边坡入渗量、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以及坡体含水率的影响,揭示降雨作用下卸荷黄土边坡侵蚀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初期坡面雨水以入渗为主,入渗量约为地表径流量的2~8倍;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地表径流量呈增加趋势,雨水入渗量呈减少趋势;短历时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量小于入渗量,而持续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量大于入渗量。2)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持续强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流失量约为短历时强降雨的10.81倍。3)地表土体含水率随降雨次数增加呈现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再到平稳状态的发展过程,随降雨强度降低呈减小趋势;相同雨强下,持续强降雨下的地表土体含水率较短历时强降雨增长了9.62%;坡面中、底部浅层土体含水率增长速率高于坡面顶部。4)持续强降雨下边坡侵蚀灾变演化过程为雨水入渗→浅表层土体增湿→坡面密集溅蚀坑→地表径流→浅、细、短的侵蚀沟槽→深、宽、长的侵蚀沟槽→坡体浅层滑塌,坡面侵蚀破坏范围表现为由坡脚向坡顶逐渐后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黄土边坡 降雨入渗 地表径流 模型试验 侵蚀演化
下载PDF
数值模拟交通荷载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
6
作者 杜国梁 刘俊江 +3 位作者 丛璐 谷丽莹 乐婧瑜 王闫超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5期59-66,共8页
为了研究黄土边坡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文章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典型黄土边坡数值模型,对边坡变形以及不同轴载、不同速度车辆荷载作用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竖向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加交通... 为了研究黄土边坡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文章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典型黄土边坡数值模型,对边坡变形以及不同轴载、不同速度车辆荷载作用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竖向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加交通荷载后,边坡剪应变增量带由坡脚向坡顶延伸发展,有发展为潜在滑移面的可能,且边坡失稳最先从坡脚处剪切破坏开始;随着与荷载源距离逐渐增加,边坡表面和内部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逐渐减小;在相同速度不同轴载情况下,随着轴载的不断增大,边坡表面和内部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速度、加速度和位移都呈增大趋势;在固定轴载不同速度情况下,坡体内部和表面各监测点的竖向最大加速度和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基本上呈增大的趋势,位移则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对认识交通荷载对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以及黄土地区道路施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交通荷载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NbS结构的黄土填方边坡降雨物理模型试验
7
作者 杨帆 李明俐 +3 位作者 王徐 吴鄂 王峰 吕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防控中,利用生石灰以及改性纤维素对黄土进行改良,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的黄土填方边坡控水结构,并开展人工降雨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有无控水结构下填方边坡渗流场、应力场和形变场变化规律、低渗场性质对边坡的影响,最终得出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1)改良黄土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质,与重塑黄土相比,其液限、塑限均提高,抗剪强度增强,饱和渗透系数大幅下降,其中,改性纤维素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88.59%,石灰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95.18%,有控水结构边坡水分运移速度较慢,低渗层起到了良好的隔水效果;2)抗侵蚀面层的存在提高了边坡的抗侵蚀能力,有控水结构坡面的侵蚀量仅为无控水结构的28.43%;3)有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渐进式剪切滑移失稳,无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突发式溃散流滑破坏。本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的生态治理及灾变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填方边坡 黄土-古土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 物理模型试验 控水结构
下载PDF
地震动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梁庆国 陈克霖 +1 位作者 熊玉莲 王丽丽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为研究山岭隧道洞口段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对边坡变形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宝兰客专某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大比例尺的黄土隧道洞口段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输入不同类型的地震动参数,分析在地震动力作用下黄土隧道洞口段的动... 为研究山岭隧道洞口段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对边坡变形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宝兰客专某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大比例尺的黄土隧道洞口段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输入不同类型的地震动参数,分析在地震动力作用下黄土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模型表观和内部经历了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2)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水平与垂直分量的放大系数云图呈现颜色区域互补状态,能量衰减区集中在洞口拱顶附近的围岩,仰拱底部1~4.50倍洞径和拱顶2.50~4倍洞径围岩范围则为能量加强区;(3)不同地震波形、相同加载方向,加速度水平、垂直分量的峰值连线线形相似,个别测点的加速度峰值突出到线形之外,峰值出现时刻明显提前或滞后,说明围岩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4)单向加载时,拱顶、仰拱底部围岩沿隧道进深方向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基本一样,沿垂直方向的放大系数连线的台阶式变化更为明显。双向耦合加载时,拱顶、仰拱底部围岩的放大系数连线的台阶式变化都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隧道 洞口仰坡 地震波 动力响应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延安地区黄土挖方边坡冲蚀演化研究
9
作者 许锐 王广璐 +2 位作者 隋国晨 李寻昌 杨威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共8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黄土挖方边坡冲蚀演化过程及其规律,为复合型生态防护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基于对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冲蚀演化的长期观测调查,进行坡面冲蚀形态测量、冲蚀量统计,并利用颗粒流模型,分析降雨、植被等主要因素与黄土挖方边坡冲... 研究目的:为研究黄土挖方边坡冲蚀演化过程及其规律,为复合型生态防护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基于对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冲蚀演化的长期观测调查,进行坡面冲蚀形态测量、冲蚀量统计,并利用颗粒流模型,分析降雨、植被等主要因素与黄土挖方边坡冲蚀破坏演化过程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研究结论:(1)黄土挖方边坡坡面冲蚀演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即表层侵蚀阶段、细沟阶段、坑槽阶段和冲沟阶段;(2)黄土边坡冲蚀演化各阶段既有各自阶段明显的特征,又相互制约和影响,总体呈加速扩展的趋势;(3)降雨与冲蚀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是影响黄土边坡冲蚀破坏的关键因素,且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冲蚀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具有典型的季节性;(4)植被能有效改善土体的抗冲蚀性能,在边坡冲蚀演化各阶段,特别是在冲蚀演化初期,能有效减少冲蚀量;(5)本研究成果可为西北黄土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冲蚀演化 颗粒流模型 生态护坡
下载PDF
基于高陡交填界面软弱带影响下黄土填方边坡失稳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龚伟翔 张晓超 +4 位作者 裴向军 陈林万 江荣昊 孙昊 钟玉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8-298,共11页
近年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扩大土地可利用资源,开展了大范围的填沟造地、平山造城等工程建设。针对高陡原始坡-填方坡交填界面可能存在的灾变隐患开展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发现黄土填方边坡在连续强降雨下会沿高陡交填界面发生整体滑... 近年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扩大土地可利用资源,开展了大范围的填沟造地、平山造城等工程建设。针对高陡原始坡-填方坡交填界面可能存在的灾变隐患开展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发现黄土填方边坡在连续强降雨下会沿高陡交填界面发生整体滑移失稳。进一步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交填界面处无软弱带、不同软弱带厚度与弱化系数等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交填界面通过该处滋生的相对软弱带对填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软弱带的不断发展在降低填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同时也改变了潜在最危险滑面的位置。设定的弱化系数对稳定性系数的影响可划分为3个阶段:无影响阶段、等速陡降控制阶段、等速缓降控制阶段;其中定义的“关键弱化系数”是对边坡稳定性开始产生影响的临界弱化系数,在实际工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软弱带弱化系数降到其“关键弱化系数”之下。降雨诱发基于高陡交填界面软弱带影响下黄土填方边坡的失稳模式可归纳为:坡表侵蚀并形成冲沟→坡脚多级局部滑塌、交填界面软弱带逐步发展→土体沿交填界面滑移下错及坡脚剪出→剪切裂缝贯通、填方体整体滑移失稳。研究成果可为修筑在陡坡上的黄土填方边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填方边坡 物理模型试验 交填界面 软弱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边坡动力响应及震陷变形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彬 邵帅 +1 位作者 邵生俊 魏军政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875,共7页
黄土丘陵区易发生震陷型边坡失稳。通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差分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时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机制,探究了地震作用下概化黄土边坡的加速度及位移响应,提出了基于动单剪试验条件下黄土震陷系数经验公式及黄... 黄土丘陵区易发生震陷型边坡失稳。通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差分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时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机制,探究了地震作用下概化黄土边坡的加速度及位移响应,提出了基于动单剪试验条件下黄土震陷系数经验公式及黄土场地震陷量估算方法,并应用于黄土边坡震陷变形计算。结果表明:黄土边坡对地震荷载具有放大效应,加速度放大系数沿高程呈非线性增大,且坡面动力放大效应大于坡体内部;边坡的震陷量与土层厚度关系密切,土层震陷系数随高程呈对数式增加;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破坏形式是水平滑移变形与竖向震陷变形双向耦合的结果,震陷变形表现显著,边坡向临空面滑动,坡顶张拉裂隙和坡面错位裂隙大量发育,震陷沉降不均导致坡面形成错位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震陷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和反应谱的黄土边坡动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尚 梁庆国 +1 位作者 乔向进 王丽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宝兰客专沿线某天然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建立1∶20缩尺的黄土边坡试验模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时程分析和小波包、反应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底部振动台上输入地震动荷载,分...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宝兰客专沿线某天然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建立1∶20缩尺的黄土边坡试验模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时程分析和小波包、反应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底部振动台上输入地震动荷载,分析黄土边坡结构在地震动荷载下加速度信号第一频段能量占比(E_(1))、第二频段能量占比(E_(2))、特征周期、反应谱幅值、峰值加速度(PGA)和加速度放大系数(AF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E_(1)、E_(2)转化规律,弹性阶段可以细分为挤压密实阶段和密实阶段,E_(1)+E_(2)的最大值位于边坡顶部位置。在弹塑性阶段,同种类型地震波不同地震烈度下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基本不变,El-Centro波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滞后于汶川汤峪波,且其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幅值也略小。模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PGA及AFA放大效应,PGA及AFA沿水平方向放大效应按照大小排序为:破坏阶段>塑性阶段>弹性阶段。地震过程中距离坡面越近的位置越容易被破坏和先破坏,验证了地震过程中“鞭梢效应”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振动台模型试验 峰值加速度 小波包 反应谱
下载PDF
特厚煤层开采引起上覆黄土斜坡裂隙化试验研究
13
作者 成玉祥 甘玥 陈毛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3,共7页
为探究特厚煤层开采对上覆黄土斜坡的破裂效应,以彬长矿区斜坡为例,运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土斜坡中裂隙的产状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煤层开采,在上覆黄土斜坡中产生的裂隙可分为与坡面近垂直的裂隙和与坡... 为探究特厚煤层开采对上覆黄土斜坡的破裂效应,以彬长矿区斜坡为例,运用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土斜坡中裂隙的产状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煤层开采,在上覆黄土斜坡中产生的裂隙可分为与坡面近垂直的裂隙和与坡面平行的裂隙两组,表现出了明显分异性和序次;与坡面近垂直裂隙首先出现,具有拉张裂隙特征,起到了切割坡体的作用;与坡面近平行裂隙是由坡面近垂直裂隙逐渐派生的,具有剪切裂隙特征,控制着黄土斜坡中潜在滑面的形成。两组裂隙呈网状分割坡体,使斜坡土体结构碎裂化和散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特厚煤层 地下采煤 物理模型试验 破裂效应
下载PDF
黄土蠕变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戚志宇 李志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510,共26页
黄土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往往与黄土蠕变特性密切相关。从黄土蠕变研究阶段、研究方法、本构模型和蠕变引发的工程灾害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黄土蠕变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黄土蠕变研究中存在的问... 黄土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往往与黄土蠕变特性密切相关。从黄土蠕变研究阶段、研究方法、本构模型和蠕变引发的工程灾害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黄土蠕变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黄土蠕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具体来说,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将黄土蠕变研究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黄土基本性质研究阶段、黄土工程灾害研究阶段和黄土重大工程研究阶段;②从黄土蠕变研究方法出发,分析讨论了黄土蠕变研究中采用的各类方法以及影响黄土蠕变的各类要素,尤其是含水量、干密度以及荷载对黄土蠕变特性的影响;③总结了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特点,评述了包括元件理论本构模型、经验本构模型及半经验半理论本构模型等3类模型的优缺点;④对黄土地区常见的边坡、路(地)基、隧道等工程类型的蠕变破坏特征进行了梳理;⑤建立考虑多因素影响的黄土蠕变本构模型、系统研究黄土蠕变微结构的动态演化和微观本构模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征,是未来黄土蠕变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蠕变 本构模型 微观结构 三轴试验 边坡 路基 隧道
下载PDF
不同水位下渭北黄土台塬水库岸坡塌岸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常虎 马学通 +3 位作者 高德彬 李征征 李萍 李同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56,共5页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塌岸越剧烈。同时,岸坡塌岸后的水上岸坡存在直立段,水下岸坡呈曲线形,这与图解法的直线形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水下岸坡坡角随着与坡脚距离不同而差异较大,但远离坡脚处的水下岸坡角度基本相同,综合确定出水下综合稳定坡角为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水库 岸坡塌岸 模型试验 水下坡角
下载PDF
基于改进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亚军 任建民 +1 位作者 田敏 吴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9,共9页
【目的】降雨是诱发浅层边坡滑动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降雨入渗过程更加接近实际,【方法】在传统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基础上,考虑土体初始含水率非均匀分布,以含水率分布函数对传统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验证了改进模... 【目的】降雨是诱发浅层边坡滑动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降雨入渗过程更加接近实际,【方法】在传统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基础上,考虑土体初始含水率非均匀分布,以含水率分布函数对传统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分别将传统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和改进的入渗模型与非饱和无限长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结合,建立考虑边坡倾角、土体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形式的降雨诱发型边坡稳定性问题计算模型并对边坡安全系数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含水率分布函数计算值接近试验值,当参数A取0.375时,拟合优度达到0.995。采用改进的入渗模型计算出的各时段湿润锋深度与传统入渗模型接近,但是湿润锋比传统入渗模型早7.7 h到达地下水位线。【结论】基于改进的降雨入渗模型的边坡稳定计算模型计算的边坡安全系数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接近,相比于基于传统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的边坡稳定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更精确,接近工程实际,可为降雨诱发型边坡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 含水率分布函数 安全系数 滑坡 降雨 边坡稳定性
下载PDF
骨架防护黄土边坡坡面冲蚀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原泽 晏长根 +4 位作者 陶悦 贾卓龙 杨万里 徐伟 郜世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89-1998,共10页
西部黄土地区高边坡多采用骨架结构进行防护,但其服役期间容易产生土体侵蚀破坏,造成防护效力的局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可诱发垮塌灾害。通过开展人工模拟降雨冲蚀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坡面冲蚀过程、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 西部黄土地区高边坡多采用骨架结构进行防护,但其服役期间容易产生土体侵蚀破坏,造成防护效力的局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可诱发垮塌灾害。通过开展人工模拟降雨冲蚀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坡面冲蚀过程、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冲蚀量,探讨了骨架结构的防护效果,厘清了骨架关键部位处的坡面冲蚀规律,揭示了强降雨诱发骨架防护边坡侵蚀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骨架结构具有一定防护效力,但其框格边缘土体容易侵蚀破坏;随着降雨时间增长,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冲蚀量均逐渐增加。相比于裸坡,冲蚀60 min时骨架边坡的含沙量降低25%(坡比1︰1.5), 21.4%(坡比1︰1.75),径流量降低33.6%(坡比1︰1.5), 31.4%(坡比1︰1.75),累计冲蚀量降低43.6%(坡比1︰1.5), 40.0%(坡比1︰1.75);骨架关键部位,尤其是尖角边缘土体所承受的雨水冲刷作用较强,其冲蚀演化历程归纳为:溅蚀-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初次冲蚀),或溅蚀-片蚀-切沟侵蚀(再次冲蚀);骨架结构可限制土颗粒运移、削弱径流冲蚀,起到截流、挡水及分流作用,但也会在骨架关键部位处产生较为明显的边缘汇流现象,容易使得骨架支撑土体的侵蚀破坏,造成骨架结构的局部悬空。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路堤边坡拱形骨架防护的优化设计与现场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人工模拟降雨 拱形骨架 边坡模型 坡面冲蚀演化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黄土公路边坡数值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宽富 苟朝勇 +2 位作者 杜源 马逸非 李国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40,共7页
以甘肃省环县披覆型黄土高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航线设计、地面控制点布设、航测作业、空三解算等步骤,分别依次构建白膜模型、三角网模型以及三维点云模型,得到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研究边坡的三维实景模型。然后,在三维实... 以甘肃省环县披覆型黄土高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航线设计、地面控制点布设、航测作业、空三解算等步骤,分别依次构建白膜模型、三角网模型以及三维点云模型,得到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研究边坡的三维实景模型。然后,在三维实景模型中提取等高线和坡体结构的空间信息,再将其导入犀牛软件中进行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网格模型,最终导出FLAC数值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快速构建黄土公路高边坡的高精度三维数值模型;利用边坡监测系统中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坐标数据开展了模型精度验证,所构建的三维数值模型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相比之下,平面误差要小于高程误差;通过现场调查和与岩土勘察数据比对,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所获得的数值模型能够真实客观反映黄土公路高边坡坡体形态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基于三维实景模型得到的数字高程模型融合利用CAD软件单独构建的黄土披覆构造结构面所得到的坡体结构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地质体结构特征,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所提出的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边坡健康安全运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数值模型 倾斜摄影 黄土高边坡 无人机
下载PDF
黄土边坡防护工程碳排放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19
作者 肖金存 谢婉丽 +4 位作者 王二云 黄煜 刘琦琦 严明 何高锐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786-795,共10页
近年来,边坡防护工程因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关于黄土边坡防护工程碳排放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黄土边坡防护工程分为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与维护管理四个主要阶段,建立黄土边坡防护工... 近年来,边坡防护工程因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关于黄土边坡防护工程碳排放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将黄土边坡防护工程分为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与维护管理四个主要阶段,建立黄土边坡防护工程的碳排放评价体系;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各阶段评价指标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使用CRITIC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考虑绿色植被的固碳能力,构建黄土边坡防护工程的碳排放评价模型。以具体工程为例,采用该模型对不同方案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柔性支护新技术总碳排放量远小于传统支护技术,能率先达到零排放,节能减排优势明显。可为边坡防护柔性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防护工程 生命周期 CRITIC法 碳排放评价模型
下载PDF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的若干方法
20
作者 吴义文 李孝波 +1 位作者 周兴浩 段俊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3-71,共9页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是保障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基于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对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及物理模型试验法等进行了简要评述,总结归纳了不同方法的特...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是保障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基于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对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及物理模型试验法等进行了简要评述,总结归纳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展望了后续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地震稳定性 拟静力法 数值分析法 物理模型试验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