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Water-Preserving Effects of Mulching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in Loess Tableland 被引量:6
1
作者 LIAO Yun-cheng, WEN Xiao-xia, HAN Si-ming and JIA Zhi-kuan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w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18-423,共6页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film mulch with obvious water-preserving advantage, were designed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rainf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the double mulch of film plus straw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can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is period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over 73.2% of it can be stored in the soil, which is 108. 4 mm more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urthermore, it can not only preserve water stored in soil in summer fallow, but also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e growth period as much as possible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making ridges plus film mulching and furrow sowing. So the patterns, which can greatly increase both the soil moisture and wheat yield, are the best choice for making full utilization of the rainfall and achieving a high and stable yield in the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of the loess table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wheat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MULCHING loess tableland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进展、难点及技术需求
2
作者 王大兴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34,共18页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黄土塬地震勘探的技术需求。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结果表明,经过几代人50年攻关形成的黄土塬特色的“两宽一高一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大规模增储和高效建产。下一步将以油气需求驱动为目标,瞄准三维地震“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攻关完善黄土塬地震技术系列,坚持原创技术引领与适用成熟技术推广结合,更有效支撑长庆油田分公司6600×10^(4) t上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高精度三维地震 页岩油和致密气藏 甜点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台塬地下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家琦 刘盼 +1 位作者 戴福初 黄志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了台塬地下水水位线的大致位置;为进一步精确推测水位线的埋深,利用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室内黄土电阻率测量试验,建立了不同含水率与黄土电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了研究区黄土台塬地下水位线处黄土的电阻率为28.35Ω·m(即黄土液限处电阻率值),对应的含水率为30%。将室内试验结果和高密度电法反演数据相结合,并与钻孔实测的地下水位进行验证分析,不仅得到了研究区黄土台塬的地层结构、不同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等信息,还证实了室内黄土电阻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也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地下水位探测中的有效性。结果可为泾阳南塬地下水位波动规律研究以及滑坡预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泾阳南塬 地下水位 高密度电法 黄土电阻率
下载PDF
黄土标贯击数与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及微观机制分析
4
作者 荣誉 倪万魁 +3 位作者 聂永鹏 任思远 陈家乐 拓文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2-1199,共8页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利用电镜扫描及PCAS图像处理技术,从黄土微观结构角度对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塬地基土的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液限、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均与标贯击数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地基土的湿陷系数与标贯击数N的线性相关性良好,可用N值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可为西安黄土塬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黄土塬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标准贯入 相关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5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地质模型
6
作者 何发岐 黎小伟 +2 位作者 张茹 齐荣 金东民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4-120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黄土层厚度变化大,对地震能量的吸收不均,因此,对该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时静校模型构建困难,资料成像难度大,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禁区。以往的地震资料解释分歧大,多认为地震剖面上同相轴不连续的原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表黄土层厚度变化大,对地震能量的吸收不均,因此,对该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时静校模型构建困难,资料成像难度大,被认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禁区。以往的地震资料解释分歧大,多认为地震剖面上同相轴不连续的原因是地震采集技术不过关造成资料品质差,因而制约了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度应用。华北油气分公司“十二五”期间在该地区开展了大面积三维地震勘探,获得的地震资料剖面上存在杂乱反射和同相轴不连续等现象,这给该地区岩性圈闭和低幅构造解释带来了困难。近年来,在盆地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地质模型,认为区域性走滑断层对地层连续性、地质体完整性的破坏是造成同相轴复杂的重要原因,从而能够客观评价地震资料品质,对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后成像效果得到大幅改善,对重新处理后的资料进行解释后识别出了不同级序断裂以及伴生的裂缝体系。认为:燕山运动形成的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它们是盆地南缘中生界特别是三叠系致密油成藏及富集的主控因素。地质模型的正确建立奠定了黄土塬区地质物探一体化研究的基础,利用裂缝地震响应特征和地震属性开展断缝体的三维地震雕刻,形成了一套确定断缝体样式、组合、响应、期次、边界的技术,完善了黄土塬特殊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流程,据此发现了致密油藏高产目标,打开了中国石化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的油气勘探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地质模型 地震处理解释 黄土塬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CO_(2)驱油与封存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以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瑛 王香增 +6 位作者 杨红 梁全胜 沈振振 王伟 王维波 郑晶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 黄土塬地区地表条件复杂,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井网密度大、注入压力高、易气窜以及为减缓气窜以水气交替开发为主的特点造成CO_(2)泄漏点源多、强度高,以致该区域CO_(2)监测点位布局和监测精度要求高,现有安全监测体系难以适应。通过对黄土塬地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泄漏风险进行识别,分析CO_(2)在地质体的空间运移特征,构建了涵盖盖层、井筒、深层和浅层地下水、地表土壤、地表水和大气的立体化多指标CO_(2)安全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场CO_(2)安全监测实践,进一步建立了CO_(2)封存安全评价体系。安全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CO_(2)注入后各指标未出现异常,试验区未发生CO_(2)地质泄漏,CO_(2)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体系 CO_(2)封存 特低渗透油藏 安全评价体系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满想 陈军锋 +2 位作者 臧红飞 刘萍 郑秀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6,64,共7页
为了探索黄土台塬地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通过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Q_(4),Q_(3),Q_(2))分层垂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自然降雨和地表入渗池800 mm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不同时代黄土的入渗特性和土壤... 为了探索黄土台塬地区不同时代黄土水分入渗特性和迁移规律,通过黄土台塬区不同时代黄土(Q_(4),Q_(3),Q_(2))分层垂向一维积水入渗试验、自然降雨和地表入渗池800 mm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迁移试验,分析了不同时代黄土的入渗特性和土壤水分迁移特征,并采用3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Q_(2)黄土入渗能力最弱,稳定入渗率为0.53 mm/min,较Q_(4)和Q_(3)黄土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低44.2%和45.4%;Q_(4)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Kostiakov模型,Q_(3)、Q_(2)黄土的入渗过程较好地符合Horton模型。研究区自然降雨和蒸发对土壤水分的最大影响深度约1.0 m,入渗后第4~83 d,入渗池中心土壤湿润锋从2.65 m运移到4.20 m,入渗池中心垂向入渗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特性 水分迁移 湿润锋 黄土台塬区 不同时代黄土
下载PDF
不同水位下渭北黄土台塬水库岸坡塌岸模型试验
9
作者 李常虎 马学通 +3 位作者 高德彬 李征征 李萍 李同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56,共5页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 通过现场调查渭北黄土台塬大北沟水库岸坡塌岸形态,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直立型黄土岸坡的塌岸特征、形态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岸坡高度相同时,塌岸宽度与水位成正比,且水位越高塌岸频次越多、时间间隔越短、塌岸越剧烈。同时,岸坡塌岸后的水上岸坡存在直立段,水下岸坡呈曲线形,这与图解法的直线形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水下岸坡坡角随着与坡脚距离不同而差异较大,但远离坡脚处的水下岸坡角度基本相同,综合确定出水下综合稳定坡角为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水库 岸坡塌岸 模型试验 水下坡角
下载PDF
1975-2020年黄土塬区关键带道路网络数据
10
作者 杨思齐 金钊 黄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127-134,共8页
在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路网是影响地球关键带过程的一个重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通常与暴雨叠加作用加速黄土关键带水土流失和物质迁移。董志塬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最连续的塬面,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董志塬... 在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路网是影响地球关键带过程的一个重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通常与暴雨叠加作用加速黄土关键带水土流失和物质迁移。董志塬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最连续的塬面,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董志塬交通道路网络快速扩张,对塬区景观生态和水土流失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数据集基于多源数据,包括历史文献、实地调查、Open Street Map(OSM)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目视解译、数据矢量化,并叠加高精度影像对数据进行逐一核对,最终得到了董志塬1975、2005和2020年三期路网矢量数据。本数据集从收集、处理分析到验证均控制严格,数据解译完成后再进行分幅检查,保证数据精度。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期望为董志塬固沟保塬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黄土塬区 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
下载PDF
苹果树种植对黄土旱塬土壤蒸发的影响
11
作者 华溢 陆彦玮 +4 位作者 李敏 韦昊延 王建龙 庞薛清秋 司炳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8,共8页
以陕西长武旱塬为例,分别对研究区农地和5个不同林龄(9、12、16、19 a和23 a)苹果园的土壤剖面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利用Craig-Gordon模型定量估算其土壤平均蒸发量,并基于“空间换时间”方法分析果园种植及生长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以陕西长武旱塬为例,分别对研究区农地和5个不同林龄(9、12、16、19 a和23 a)苹果园的土壤剖面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利用Craig-Gordon模型定量估算其土壤平均蒸发量,并基于“空间换时间”方法分析果园种植及生长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及9、12、16、19、23 a林龄苹果园的土壤蒸发量均随苹果树的种植及生长呈现先减少再增大的趋势,年均蒸发量分别为129、104、89、119、128、136 mm;苹果园的土壤蒸发量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13);苹果园种植的前中期(9~12 a)土壤蒸发量随叶面积指数增加逐渐减小,而在中后期(12~23 a)深层土壤水被大量消耗造成的干旱胁迫使得果树叶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林下土壤蒸发量又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树龄 土壤蒸发 氢氧稳定同位素 黄土旱塬
下载PDF
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超群 戴海涛 +3 位作者 高秦 陈俊杰 雒文丽 王智茹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4-96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处黄土塬区,沟壑纵横、地形起伏非常大,受复杂地表条件及近地表结构等因素影响,原始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及相位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地下地质信息无关,容易导致解释陷入误区。因此,急需根据该区地震资...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处黄土塬区,沟壑纵横、地形起伏非常大,受复杂地表条件及近地表结构等因素影响,原始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及相位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地下地质信息无关,容易导致解释陷入误区。因此,急需根据该区地震资料特点进行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以提高资料保真度。在总结当前一致性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复杂地表条件下新的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技术流程。在创新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思路的基础上,首次应用双域近地表Q吸收补偿技术,拓宽频带的同时,提高沟—塬连接线资料振幅、频率一致性;应用地表一致性俞氏子波反褶积,实现低频噪声的衰减及有效信号频带的拓宽,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料子波一致性。实际资料应用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一致性处理 保真度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双域近地表Q吸收补偿 俞氏子波反褶积
下载PDF
白草塬植被恢复后沟头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13
作者 陈卓鑫 郭明明 +4 位作者 王文龙 冯兰茜 娄义宝 朱亚男 杨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0,76,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塬沟头在植被恢复后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为该区沟头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农地沟头为对照,选择不同植被恢复年限(5,13,18,22 a)的白草塬草地沟头,调查和测定了各植被恢复年限沟头... [目的]探究黄土塬沟头在植被恢复后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为该区沟头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农地沟头为对照,选择不同植被恢复年限(5,13,18,22 a)的白草塬草地沟头,调查和测定了各植被恢复年限沟头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和表层土壤(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性质因子。[结果]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Patrick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变化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植被恢复18 a和22 a时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恢复13 a,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增加—降低—再增加的波动趋势,且在恢复22 a时达到最大值(0.89)。白草塬沟头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容重均在恢复22 a时达到最小值,较农地分别显著降低13.1%和17.8%(p<0.05);0—10 cm和10—25 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饱和导水率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两土层的土壤因子在各植被恢复年限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容重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含量与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密切相关。[结论]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沟头草本植物多样性,可改善表层土壤性质,在稳固沟头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头 多样性 土壤性质 植被恢复 白草塬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塬坡地形特征量化分析研究
14
作者 李凡 周毅 +2 位作者 陈荣 刘畅 李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2-942,共11页
系统梳理并界定了塬坡的概念,基于5 m分辨率DEM及0.6 m分辨率快鸟影像,以塬坡为主体,构建地形统计特征、空间展布特征和侵蚀发育特征指标体系,深入分析黄土塬区的地形特征,量化塬区小流域及其内部各级子流域的侵蚀发育程度。结果显示:... 系统梳理并界定了塬坡的概念,基于5 m分辨率DEM及0.6 m分辨率快鸟影像,以塬坡为主体,构建地形统计特征、空间展布特征和侵蚀发育特征指标体系,深入分析黄土塬区的地形特征,量化塬区小流域及其内部各级子流域的侵蚀发育程度。结果显示:①塬坡在7个流域中面积占比约10%~35%,地形统计特征表明侵蚀程度和粗糙度等自塬面到沟谷逐渐加剧;②空间展布特征说明塬坡是沟坡系统中最为复杂的地形单元,塬面对塬坡的邻接性较沟谷对塬坡的邻接性弱;③侵蚀指标是塬区小流域侵蚀发育的重要指征,其揭示了流域内部的侵蚀分异规律:侵蚀程度随子流域级别增大而加剧,侵蚀程度越严重的流域,其内部子流域的侵蚀程度也越严重。各侵蚀指标的相关性随子流域级别增加而增强,在0.01置信水平下,侵蚀指标间的最低相关性由0.33提高至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塬坡 塬边线 沟沿线 塬面 沟谷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技术应用研究
15
作者 蔺瑞山 李文斌 +3 位作者 翟有蓉 夏斌 邵继新 俞兆龙 《节能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367-371,共5页
本文通过黄土塬区某学校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供暖项目的测试数据,分析了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质环境的应用特点及前景。项目供暖面积28 513 m^(2),配置2孔2 520 m深的同轴套管换热井,实测孔底温度76.1℃。其中黄土层0~210 m地温梯度为5.22℃/... 本文通过黄土塬区某学校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供暖项目的测试数据,分析了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质环境的应用特点及前景。项目供暖面积28 513 m^(2),配置2孔2 520 m深的同轴套管换热井,实测孔底温度76.1℃。其中黄土层0~210 m地温梯度为5.22℃/hm,说明黄土层可能具有较好的控热作用。实测单井换热功率为271.62 kW,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耗电成本为2.28元/m^(2)·月,全系统COP为4.45,每个采暖期可减少CO_(2)排放785.22 t。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技术在黄土塬区建筑碳减排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 同轴套管换热 黄土塬区 建筑碳减排
下载PDF
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技术在澄合矿区的应用
16
作者 肖俊 孙永亮 +2 位作者 王江平 雷敏刚 师坤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23期22-25,共4页
针对澄合矿区黄土塬三维地震数据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影响严重、信噪比以及分辨率低,构造解释困难的问题,在分析研究区地震资料特征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精细处理对策,通过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通过综合噪声压制... 针对澄合矿区黄土塬三维地震数据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波影响严重、信噪比以及分辨率低,构造解释困难的问题,在分析研究区地震资料特征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精细处理对策,通过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通过综合噪声压制技术压制资料中各种噪声,提高信噪比;采用反褶积和叠后提频技术提高资料分辨率。与原处理结果对比表明,上述精细处理技术在该黄土塬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构造解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精细处理 静校正 信噪比
下载PDF
黄土塬区高铁隧道软塑基底袖阀管注浆技术加固特性研究
17
作者 陈硕 《城市勘测》 2023年第2期193-197,共5页
袖阀管注浆技术以其造价低、净空受限小、加固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沿海、沿江软基处理工程中;然而,黄土塬区高铁隧道软塑基底加固机理及静、动荷载作用下力学响应特性研究仍相对较少。依托银西铁路黄土隧道软塑基底加固实际工程项目... 袖阀管注浆技术以其造价低、净空受限小、加固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沿海、沿江软基处理工程中;然而,黄土塬区高铁隧道软塑基底加固机理及静、动荷载作用下力学响应特性研究仍相对较少。依托银西铁路黄土隧道软塑基底加固实际工程项目,建立袖阀管注浆加固黄土塬区高铁隧道软塑基底数值模型,通过针对黄土地区隧道现场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所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续而,着重开展静、动荷载作用下未加固地基与加固后地基的力学响应特性,并对加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仰拱中心点在袖阀管注浆加固前/后沉降值分别约为100 mm和0.18 mm;袖阀管注浆后基底极限承载力提高了67%;动荷载作用下袖阀管注浆加固后土体振动明显减弱,且随着加载幅值、加载频率、加载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高铁隧道 软塑基底 袖阀管注浆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72
18
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1 位作者 韩思明 贾志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2,共5页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原 旱地小麦 覆盖栽培 保水技术 水分 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塬区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30
19
作者 陈曦 李志 +2 位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王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6,共9页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富集而7—11月贫化;δD和δ18O存在雨量效应和温度效应,分别出现在6—9月和10—5月;但这些组成特征受气候变异影响存在年际差异。综合分析降水方程线、D盈余和17O盈余,发现黄土塬区6—9月降水来自海洋性气团,10—5月降水是局地水汽蒸发和大陆性气团起主导作用;雨季少数降水事件直接来源于海洋性气团,其他降水事件则是海洋性气团经再分配相对湿度达90%左右时才产生。全年至少30%的降水事件经历了严重的二次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黄土塬区 17O盈余
下载PDF
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甘卓亭 张掌权 +2 位作者 陈静 刘文兆 周正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35-2140,共6页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塬面5、10、15a和20a果园SOC分别为6.39、6.46、6.66g/kg和6.47g/kg,梁坡分别为5.83、6.05、6.54g/kg和6.09g/kg,两种地形条件下同龄果园SOC差异显著(P<0.05),但龄间SOC消长趋势相似,均有15a的>20a的>10a的>5a的;水平方向上,5a果园SOC沿树干向外增大,10a果园减小,15a和20a果园变化较小,塬面和梁坡同龄果园间SOC水平分布格局较一致;垂直方向上,同梁坡相比,塬面果园4个层次(0-10cm、10-20cm、20-50cm和50-100cm)的平均SOC较高;梁坡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差异较大,20-50cm土层龄间差异较小,塬面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变化较小;在"纯果园"利用阶段,果园利用方式并未引起SOC下降,深层SOC有明显的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苹果园 黄土塬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