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0.7 Ma B.P. Microtektite- bearing Loess Layers——Ⅲ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1
作者 李春来 林文祝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24期2049-2052,共4页
The features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microtektite-bearing layers are crucial, direct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addition of impact dust into loess sediments.Because their sampling intervals were too large, previo... The features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microtektite-bearing layers are crucial, direct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addition of impact dust into loess sediments.Because their sampling intervals were too large, previous surveys could not reveal 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loess sediments by impact fallout (dust) in light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Here, the authors present measurements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loess samples taken around the microtektite-bearing layers at very dense sampling interv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microtektite impact event grain size.
原文传递
Geochemistry of 0.7 Ma B. P. Microtektite Bearing Loess Layers --I. Stable Carbon Isotope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春来 林文祝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19期1629-1633,共5页
Loess and paleosol have been regarded as an excellent geological body for reestablishment of the past 2.4 Ma paleoclimatic history.The discovery and study of microtektites in Luochuan loess section imply that the infl... Loess and paleosol have been regarded as an excellent geological body for reestablishment of the past 2.4 Ma paleoclimatic history.The discovery and study of microtektites in Luochuan loess section imply that the influence of impact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stable carbon ISOTOPE high resolution PALEOCLIMATE impact effect microtektite event.
原文传递
Geochemistry of 0.7 Ma B.P. Microtektite-bearing Loess Layers——Ⅱ.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3
作者 李春来 林文祝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23期1985-1988,共4页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value actually reflects component and contents of magnetic minerals.As a substitute indicator,MS is widely used for study on paleoclimatology recorded in loess and paleosol.Moreover,the M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value actually reflects component and contents of magnetic minerals.As a substitute indicator,MS is widely used for study on paleoclimatology recorded in loess and paleosol.Moreover,the MS value of microtektite-bearing loess layers may expose contamination of the loess by abn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microtektite impact ev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原文传递
Geochemistry of 0.7 Ma B.P. microtektite bearing loess layers (Ⅳ)——Trace elements
4
作者 李春来 欧阳自远 林文祝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5期395-399,共5页
Anomalies of content of Ir, noble metals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crucial evidence of impact event. A large number of microtektites have been found in deep-sea sediments since the 1960s, but an... Anomalies of content of Ir, noble metals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crucial evidence of impact event. A large number of microtektites have been found in deep-sea sediments since the 1960s, but analyses of trace elements in microtektitebearing layers have seldom been reported,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Asaro et al. stated that microtektite-bearing layers in Caribbean Gulf exhibited anomaly of Ir (?).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microtektite impact event TRACE elements.
原文传递
会宁剖面黄土粒度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翟新伟 李富强 吴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3-780,共8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9ka,H4:38.3~39.93ka,H5:43.67—44.82ka,H6:63.54~64.41ka),其中的MIS3阶段根据粒度特征分为3a(46.36~55.48ka)较为温湿。3b(30.04~46.36ka)干冷,3e(24.47~30.04ka)温湿三个阶段,具明显的D一0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宁 黄土 MIS3 粒度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末次冰期山西洪洞高分辨率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H5事件及其气候演化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卫蕾华 蒋汉朝 +3 位作者 何宏林 徐岳仁 高伟 魏占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西洪洞县洞峪沟剖面末次冰期厚10.5m的黄土进行光释光测年,0.5cm间距的粒度测量、磁化率测量。结果显示,该剖面跨越67.7~13.0ka,粒度和磁化率记录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可以以H5事件(47.3ka)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早期(67.7~47.3ka)粗粉砂(20~63μm)和砂含量(>63μm)整体较低而磁化率较高,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较弱而夏季风较强;晚期(47.3~13.0ka)粗粉砂含量和砂含量整体较高而磁化率较低,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明显增强而夏季风明显减弱。山西洪洞以H5事件(约47.3ka)为分界点的末次冰期气候演化模式在东亚、东地中海乃至北美均可以对比,可能是北极地区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导致东亚乃至北半球气候向寒冷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认识对理解东亚MIS3气候演化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光释光测年 黄土 H5事件 临汾盆地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BL剖面粒度记录的全新世快速气候事件 被引量:3
7
作者 唐进年 丁峰 +2 位作者 张进虎 苏志珠 孙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1-1178,共8页
地质历史过程中全新世时期是一个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气候过程,中间出现过多次变冷或变干的快速气候事件。BL剖面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是一典型的风成砂黄土沉积地层,沉积厚度约350 cm。通过沉积地层光释光测年和沉积物粒度变化分析,结... 地质历史过程中全新世时期是一个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气候过程,中间出现过多次变冷或变干的快速气候事件。BL剖面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是一典型的风成砂黄土沉积地层,沉积厚度约350 cm。通过沉积地层光释光测年和沉积物粒度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BL剖面沉积的年代始于8.3 ka,处在全新世早期;(2)区域干旱气候条件下,反映冬季风的代用指标则以粗端组分含量为主,BL剖面沉积物平均粒度受到颗粒粗端的影响较大,对比3个不同粗颗粒组分含量所指示的古气候变化,选用>110μm的沉积物颗粒组分含量作为冬季风研究的替代性指标,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剖面粒度对全新世中晚期的6次气候快速变化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录,其特点是对全球性冷事件敏感性较强,对干旱事件响应较弱。对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全新世气候过程的研究,可为极端干旱区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响应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黄土剖面 粒度 全新世 快速气候事件 库姆塔格沙漠
下载PDF
粒度端元模型在新疆黄土粉尘来源与古气候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程良清 宋友桂 +1 位作者 李越 张治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8-1156,共9页
基于新疆伊犁盆地肖尔布拉克黄土剖面粒度数据,以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法为主,粒级标准偏差法为辅探寻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粒级组分及其对粉尘来源示踪和古气候重建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粒度端元组分EM1(众数粒径:21.22μm)代表大气粉尘... 基于新疆伊犁盆地肖尔布拉克黄土剖面粒度数据,以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法为主,粒级标准偏差法为辅探寻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粒级组分及其对粉尘来源示踪和古气候重建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粒度端元组分EM1(众数粒径:21.22μm)代表大气粉尘中较为稳定的背景值,其含量的变化与高空西风环流强度有关。EM2(75.29μm)主要代表了近源河流沉积物的悬移搬运组分,可视为较敏感的古气候指标。EM3(47.5μm)也代表了近距离的悬移搬运组分,可能主要由较粗颗粒对地表的碰撞磨蚀作用而产生。EM2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以来的北大西洋气候波动事件,如Heinrich事件、YD事件等。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能够区分不同的沉积动力过程,在新疆黄土古气候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模型 粒级标准偏差 新疆黄土 粉尘来源 气候事件
下载PDF
天山北麓地区博乐黄土磁化率、粒度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焕宇 宋友桂 +2 位作者 李越 陈秀玲 OROZBAEV Rustam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123-136,共14页
受西风控制的天山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是中亚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这些陆相风成沉积物为研究中亚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本文选取天山北麓博乐地区一个厚为12.7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磁化率、粒度指... 受西风控制的天山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是中亚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这些陆相风成沉积物为研究中亚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本文选取天山北麓博乐地区一个厚为12.7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磁化率、粒度指标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结果表明:(1)博乐黄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成壤作用很弱;(2)博乐黄土磁化率变化主要受控于风力强度;(3)剖面粒度的环境敏感粒级为<31.7μm、31.7—282.5μm,分别可能代表风暴过后的浮尘堆积和风暴过程中风力近距离搬运的沉积物组分;(4)博乐黄土MIS(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记录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能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和D-O事件对应,表明中纬度西风环流在传递北大西洋信号到东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磁化率 粒度 敏感组分 气候事件 天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和黄土高原黄土沉积磁化率与粒度相关性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时伟 蒋汉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9-610,共12页
为探讨构造稳定地区(如黄土高原)和构造活跃地区(如青藏高原东缘)粉尘沉积物中磁化率(SUS)与粒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环境事件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蓝田剖面黄土—古土壤样品和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记录。黄... 为探讨构造稳定地区(如黄土高原)和构造活跃地区(如青藏高原东缘)粉尘沉积物中磁化率(SUS)与粒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环境事件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蓝田剖面黄土—古土壤样品和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记录。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反映2~10μm粒度组分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乃至亚洲干旱—半干旱地区连续稳定敏感的背景沉积组分。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反映32~63μm粒度组分不仅是黄土高原尘暴事件沉积的敏感指标,也是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记录的地震事件敏感指标。SUS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事件层开始部分高于结束部分,也较好地反映地震事件为研究区添加新鲜沉积物后随地形地貌恢复逐步减少的过程。SUS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也受当地物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与粒度相关性 黄土沉积 湖相沉积 青藏高原东缘 尘暴事件 地震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