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Taiwan,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1
作者 李春锋 张旸 +1 位作者 赵金宝 唐晖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6年第4期448-460,共13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 Taiwan,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high quality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The study attaches 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 Taiwan,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high quality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The study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to the variation of strength of the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with the magnitude, distance, and site condi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near-fault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i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hape of the long-period response spectrum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site condition and magnitude (the spectrum of class D+E is wider than that of class B+C, and the spectrum of larger magnitude is wider than that of smaller magni- tude), and the effect of fault distance on the shape is not evident. And near-fault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depends on fault activity apparently, that is to say, the long-term ground motion in the hanger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footwall, and the long-term ground motion in the north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ji (Chi-Chi) earthquake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response spectrum Chelongpu (Chelungpu) fault
下载PDF
3D simulation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comparison between surface rupture fault and buried fault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启方 袁一凡 金星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7年第4期337-344,共8页
In this paper,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s caused by a surface rupture fault (SRF) and a buried fault (BF)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a time-space-decoupled,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 In this paper,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s caused by a surface rupture fault (SRF) and a buried fault (BF)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a time-space-decoupled,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a multi-transmitting formula (MTF) of an artificial boundary. Prior to the comparison, verification of the explicit element method and the MTF is conducted.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dislocation of the SRF is larger than the BF for the same stress drop on the fault plane. The maximum final dislocation occurs on the fault upper line for the SRF; however, for the BE the maximum final dislocation is located on the fault central part. Meanwhile, the PGA, PGV and PGD of long period ground motions (≤ 1 Hz) generated by the SRF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BF in the near-fault region. The peak value of the velocity pulse generated by the SRF is also higher than the BE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in a very narrow region along the fault trace, ground motions caused by the SRF are much higher than by the BF. These results may explain why SRFs almost always cause heavy damage in near-fault regions compared to buried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fault surface rupture fault long period ground motion 3D simulation
下载PDF
Site dependence of far-source ground motions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
3
作者 Longjun Xu Haiying Yu +1 位作者 Wenhai Cao Lili Xie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5期531-537,共7页
This paper aimed to examine the site dependence and evaluate the methods for site analysis of far-source ground motions. 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frequency content estim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ba... This paper aimed to examine the site dependence and evaluate the methods for site analysis of far-source ground motions. 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frequency content estim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based on strong ground motions recorded at twelve far-source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ations were located in sites with soil profiles ranging from code classes Ⅰ to Ⅲ. Approaches used included the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um (FAS),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 (ERS), the spectral ratio between the horizontal and the vertical components (H/V), the spectral ratio between the spectra at the site and at a reference site (SRRS), and coda wave analysis (CWA). Results showed that major periods of these ground motions obtained by FAS, ERS and H/V ratio methods were all evidently larger than site dominant periods; the periods were al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mainly reflected the frequency content of long period components. Prominent periods obtained by the SRRS approach neither illuminated the long period aspect nor efficiently determined site features of the motions. The CWA resulted in a period close to site period for stations with good quality recording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for the evaluation of far-source effect in constructing seismic design spectra and in selecting methods for ground motion sit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far-source long period ground motion predominant period source effect site condition
下载PDF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teel arch bridge subjected to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s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艳 George C Le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7年第3期245-257,共13页
In the 1990s, several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a common observation that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 (NFGM) characteristics had a distinct impact on causing damage to civil engineering stru... In the 1990s, several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a common observation that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 (NFGM) characteristics had a distinct impact on causing damage to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at could not be predicted by using far field ground motions. Since then,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s under NFGMs have been extensively examined, with most of the studies focusing on structures with relatively short fundamental periods, where the traveling wave effect does not need to be considered. However, for long span bridges, especially arch bridges, the traveling wave (only time delay considered) effect may be very distinct and is theref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from a case study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teel arch bridge under selected NFGMs is presented by considering the traveling wave effect with variable apparent velocities. The effects of fling step and long period pulses of NFGM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arch bridge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veling wave effect arch bridge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 fling step long period pulses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对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协同工作的影响
5
作者 杨柯 王博 +2 位作者 祝超 刘伯权 李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45,共10页
长周期地震动因含有丰富的低频成分易使(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结构发生严重震害。SRC(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框架-RC(reinforced concrete)核心筒混合结构作为广泛应用于高烈度区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确保其强震下的协同工作是实... 长周期地震动因含有丰富的低频成分易使(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结构发生严重震害。SRC(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框架-RC(reinforced concrete)核心筒混合结构作为广泛应用于高烈度区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确保其强震下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多道抗震防线,形成合理破坏模式的关键。该文通过与普通地震动对比,阐明了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对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协同工作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谐振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及经验模态分解初步揭示了其内在机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受低频特性影响,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框架剪力分担率与底层倾覆力矩占比明显大于普通地震动,最大框架剪力分担率所在楼层与普通地震动相比出现下移,且当峰值加速度增至400 gal时,SRC框架中下部楼层剪力分担率超过40%,底部倾覆力矩占比超过70%,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SRC框架将难以保证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抗震安全;激励频率对于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协同工作的影响与振型参与方式有关,低频激励(周期为0.5倍~2.0倍结构基本周期)下结构响应主要受低阶振型主导;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卓越分量是导致框架剪力分担率增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 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 协同工作 剪力分配 希尔伯特-黄变换
下载PDF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长周期地震动能量时频分布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博 白国良 +1 位作者 王超群 代慧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80,共10页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长周期地震动,确定其能量的时频分布特性对理解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结构的反应特点及揭示结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各选10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与普通... 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长周期地震动,确定其能量的时频分布特性对理解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结构的反应特点及揭示结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各选10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与普通地震动,利用Hilbert-Huang变换,提取出各地震动的3-D Hilbert幅值谱、边际谱、Hilbert能量谱与瞬时能量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出累积能量谱、强频段、能量时间分布系数等概念,定义了多个指标对比分析三类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宽频带特性和脉冲特性。结果表明:与普通地震动相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能量主要集中于较低的频段,长周期特性明显,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能量集中频段低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强频段宽度小于其他两类地震动,且能量在强频段内的分布比其他两类地震动均匀;与其他两类地震动相比,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脉冲特性不明显;三类地震动的卓越频率与能量时间分布系数均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可以作为地震动的能量表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能量时频分布 HILBERT-HUANG变换 强频段 能量时间分布系数
下载PDF
高层框架结构E-defense振动台试验弹塑性时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华 曹飞 +1 位作者 唐贞云 李振宝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长周期地震动对高层结构的影响在日本"311地震"后进一步受到关注,日本学者在E-defense振动台上进行了一20层高层RC框架1/4缩尺模型的加载试验,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结构的响应及破坏特征;本文在介绍其主要试验结果的... 长周期地震动对高层结构的影响在日本"311地震"后进一步受到关注,日本学者在E-defense振动台上进行了一20层高层RC框架1/4缩尺模型的加载试验,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结构的响应及破坏特征;本文在介绍其主要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基于SNAP软件建立梁端部集中塑性铰杆单元、柱纤维单元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再现试验结果;进一步考虑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结构长持时、大位移响应特征,对梁端恢复力模型考虑累积塑性损伤修正,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高层RC框架 E-defense振动台试验 弹塑性时程分析 累积损伤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RID-巨-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减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祥秀 刘爱文 李小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4,共9页
为了验证旋转惯容阻尼器(RID)对巨-子结构体系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基于强震动观测数据比较了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这两类长周期地震动的特点,通过建立RID-巨-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对比分... 为了验证旋转惯容阻尼器(RID)对巨-子结构体系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基于强震动观测数据比较了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类谐和地震动这两类长周期地震动的特点,通过建立RID-巨-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对比分析了两类长周期地震动对RID-巨-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和巨-子结构抗震体系地震响应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巨-子结构抗震体系,RID-巨-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小结构体系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减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子结构消能控制体系 长周期地震动 地震响应 减震性能
下载PDF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大跨度斜拉桥长周期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段浪 赵荣欣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82,共7页
为分析处于软土地基上的大跨度斜拉桥在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反应,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和SHAKE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等辅助软件,基于Penzien模型建立了某大跨度斜拉桥的整体有限元模型。选取一条长周期地震波和一条普通地震波比较分析了自... 为分析处于软土地基上的大跨度斜拉桥在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反应,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和SHAKE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等辅助软件,基于Penzien模型建立了某大跨度斜拉桥的整体有限元模型。选取一条长周期地震波和一条普通地震波比较分析了自由场地的地震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桥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对软弱土层产生的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普通地震动,部分土层产生液化并丧失承载能力,同时,软土地基上的大跨度斜拉桥对长周期地震动十分敏感,结构的地震响应要明显大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大跨度斜拉桥 有限元 长周期地震动 -结构相互作用 自由场地
下载PDF
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桩-土-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响应特征与失效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应雄 林友勤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国内外建筑抗震规范对处于深厚软弱地基上的结构采用层间隔震技术的相关规定和设计方法尚未涉及;深厚软弱土层放大远场地震动的长周期成分后,产生类似谐波振动的多个循环长周期脉冲,可能引起周期较长的层间隔震结构严重破坏。为此,研究... 国内外建筑抗震规范对处于深厚软弱地基上的结构采用层间隔震技术的相关规定和设计方法尚未涉及;深厚软弱土层放大远场地震动的长周期成分后,产生类似谐波振动的多个循环长周期脉冲,可能引起周期较长的层间隔震结构严重破坏。为此,研究远场长周期地震下桩-土-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耦合作用机理、响应特征、结构损伤评价及失效控制,是进行其抗失效设计的关键问题。考虑土与桩、土与桩承台动态接触与分离现象,建立桩-土-层间隔震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分析模型;揭示软弱土层条件下桩-土-层间隔震体系的振动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建立能够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的桩-土-层间隔震体系的整体简化分析模型。以此为基础,探究远场长周期地震下桩-土-层间隔震体系的灾变机理与失效模式,研究隔震层软限位与层间组合隔震的结构失效控制策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以上研究为层间隔震结构在深厚软弱地基上的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效应(SSI)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 结构损伤评价 失效控制
下载PDF
2016年日本Off-Mie Mw_(5.8)级地震的海底地震动非线性反应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进军 周旭彤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57-163,共7页
近年来全球频繁发生的海域地震对海洋工程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研究海底地震动的非线性反应特性,基于日本Nankai海域DONET1海底台站记录的2016年Off-Mie Mw_(5.8)级地震的近场地震动数据,采用水平(horizontal)和竖直(vertical... 近年来全球频繁发生的海域地震对海洋工程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研究海底地震动的非线性反应特性,基于日本Nankai海域DONET1海底台站记录的2016年Off-Mie Mw_(5.8)级地震的近场地震动数据,采用水平(horizontal)和竖直(vertical)方向傅里叶谱比(H/V)方法分析了具有强烈非线性反应特征的4个台站的主频(f_(peak))和峰值(A_(peak))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估了此次地震海底场地非线性响应恢复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海底台站基于H/V识别的f_(peak)在S波到时出现明显下降,S波结束后趋于平稳且低于P波到时呈现的非线性反应特征;H/V识别的A_(peak)则呈指数式上升趋势。通过对产生强烈非线性反应台站的震后地震动谱比分析,表明f_(peak)和A_(peak)在震后20 d左右恢复到震前参考值,个别台站由于遭受强烈非线性反应可能导致速度结构的改变致使f_(peak)没有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DONET1 日本Off-Mie Mw_(5.8)级地震 长周期 非线性反应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下高层框架-核心筒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亚飞 刘德稳 +3 位作者 李旭平 李利平 房思彤 赵龙庆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120,128,共8页
高层层间隔震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其在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地震响应与普通地震输入下有所不同。建立某1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层间隔震结构,分别输入普通地震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长周期地震动三种类型地震... 高层层间隔震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其在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地震响应与普通地震输入下有所不同。建立某1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层间隔震结构,分别输入普通地震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长周期地震动三种类型地震波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下,高层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普通地震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下高层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大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长周期地震动下高层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较大,特别是在远场类谐和长周期地震动下;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层以下核心筒部位损伤严重,在设计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框架-核心筒结构 高层结构 层间隔震 地震响应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下大跨空间结构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体系振动控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景铭 韩庆华 +1 位作者 芦燕 齐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45,共15页
该文将新型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支座应用于大跨单层球面网壳中,探讨了长周期地震动对三维隔震体系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该三维隔震支座可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相同时,普通地震动下的隔震... 该文将新型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支座应用于大跨单层球面网壳中,探讨了长周期地震动对三维隔震体系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该三维隔震支座可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相同时,普通地震动下的隔震效果最优,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下隔震效果次之,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效果最差。该现象与长周期地震动与和长周期隔震结构之间的类共振效应有关。随着支座刚度的减小,普通地震动和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隔震效果提高,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隔震效果降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低频分量丰富,其反应谱具有典型的双峰特性,导致结构响应在长周期段随结构周期的延长而增大。进行三维隔震设计时,建议传递比TR取值大于0.2,既保证隔震效果,又能控制三维隔震支座竖向位移响应在设计极限位移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隔震支座 长周期地震动 单层球面网壳 振动控制效果 节点加速度 杆件等效应力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脉动风耦合作用下风电塔架动力响应分析与混合试验初步验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梅竹 胡皓 +1 位作者 戴靠山 刘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8-65,共8页
随着我国对绿色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逐渐向我国地震多发区扩张,风力发电塔面临着地震的严峻考验。地震荷载与常规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风电塔性能正在成为设计中的重要参考标准。水平轴、三叶片风电塔是最为常见的风电塔... 随着我国对绿色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逐渐向我国地震多发区扩张,风力发电塔面临着地震的严峻考验。地震荷载与常规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风电塔性能正在成为设计中的重要参考标准。水平轴、三叶片风电塔是最为常见的风电塔类型,属于自振周期较长的高柔结构,对低频成分突出的长周期地震动比较敏感。因此,本文针对运转状态风力发电塔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选择一座1.5 MW在役风电塔为原型结构,基于ABAQUS平台建立其壳单元模型,选择典型长周期地震动记录,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对风电塔停机状态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估计。基于Kaimal谱生成脉动风荷载,对地震-风耦合作用下的风电塔架动力响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对风电塔塔顶位移放大作用明显,可超过风荷载成为控制荷载。为解决风电塔试验模型缩尺比较小与复杂荷载模拟问题,开发了混合试验的软件平台。通过混合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ABAQUS模型分析结果的对比,实现了风-震作用下风电塔混合试验的数值仿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塔 长周期地震动 -地震耦合 混合试验 脉动风荷载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剪力墙剧场结构弹塑性响应分析
15
作者 王超群 汪学智 +2 位作者 田佳甲 吴桐 王博 《结构工程师》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剧场结构为一种典型的功能复杂、楼板局部不连续且跨度较大的结构。为了研究RC框架-剪力墙剧场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差异,以某剧场为例,选取14条典型长周期地震动与7条普通地震动进行弹性及弹塑性时程对比... 剧场结构为一种典型的功能复杂、楼板局部不连续且跨度较大的结构。为了研究RC框架-剪力墙剧场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差异,以某剧场为例,选取14条典型长周期地震动与7条普通地震动进行弹性及弹塑性时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不能满足小震弹性的需求,观众厅、舞台楼板大开洞周围剪力墙及框架柱损伤较为严重,附属层以上竖向构件的损伤大于附属层以下。最后,提出了考虑长周期地震作用时的合理控制指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结构的抗震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剧场 RC框架-剪力墙结构 时程分析 抗震措施
下载PDF
海底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模型:以日本相模湾海域为例
16
作者 田浩 胡进军 +2 位作者 谭景阳 靳超越 刘名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8-201,共14页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基于日本K-NET台网相模湾地区的892组海域地震动数据和4 033组陆域地震动数据,考虑震级、震源距、震源深度以及震源类型和场地,建立了PGA和0.05~15.0 s的海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预测模型。...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基于日本K-NET台网相模湾地区的892组海域地震动数据和4 033组陆域地震动数据,考虑震级、震源距、震源深度以及震源类型和场地,建立了PGA和0.05~15.0 s的海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震源类型以及震源深度对反应谱的影响,对比了海陆地震动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震源类型以及震源深度对模型预测结果影响显著,水平向海域模型以及长周期(T≥1.0 s)竖向海域模型所预测反应谱大于陆域模型所预测的反应谱值,且水平向和长周期竖向模型的场地放大系数均大于1。该模型可为长周期海域地震动模型的建立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为长周期海域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长周期地震动 预测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海域工程
下载PDF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结构模态识别
17
作者 罗渊 杨江 范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0-1171,共12页
远场地震动长周期成分显著,与高层、超高层建筑基本周期相近,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给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带来严重震害。以2022年9月17日21时41分至次日17时39分发生在台湾省花莲县M6.5、M5.7、M6.9和M 5.4地震为例,利用Hilbert-Huang Tra... 远场地震动长周期成分显著,与高层、超高层建筑基本周期相近,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给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带来严重震害。以2022年9月17日21时41分至次日17时39分发生在台湾省花莲县M6.5、M5.7、M6.9和M 5.4地震为例,利用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方法,初步分析距震中超1000 km的武汉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台阵对这4次地震的结构动力响应观测数据,在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进行地震动长周期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重构各结构层的地震动,通过功率谱法得到结构层相对地面层的频率响应函数,并利用复模态指数函数法获得结构第一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对4次地震中该超高层建筑结构模态频率和振型的初步分析表明:在花莲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未受到损伤。这一认识将为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影响下超高层建筑的震后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 HHT方法 结构地震响应时程重构 模态频率 模态识别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震动下RC框剪结构协同工作对比分析
18
作者 杨柯 王博 +2 位作者 王智鹏 马伟 刘伯权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6-838,共13页
确保强震下双重抗侧力结构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关键。基于地震动特性分析,对比了普通地震动、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近断层向前方向性地震动及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并分析了刚度特征值及... 确保强震下双重抗侧力结构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关键。基于地震动特性分析,对比了普通地震动、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近断层向前方向性地震动及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并分析了刚度特征值及结构周期对其的影响;最后初步提出了特殊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剪力墙结构考虑内力重分配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并将其与规范中的调整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类特殊地震动作用下的框架剪力分担率均大于普通地震动,尤其是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在地震动强度较小时也能使框架剪力出现较大增长;周期较大结构的中下部楼层框架剪力增大较快;结构框架剪力分担率随刚度特征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内力重分配程度逐渐减小;建议在结构抗震设计时,考虑不同类型地震动特性和刚度特征值对结构内力重分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长周期地震动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RC框架-剪力墙结构 协同工作 内力重分配
下载PDF
跨走滑断层大跨度桁架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
19
作者 邹作家 郑史雄 +3 位作者 丁自豪 贾宏宇 余琦 程维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100,共9页
跨越断层的长大跨度桥梁难免会受到断层错动作用,为探究跨走滑断层地震动参数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主跨为538 m的钢桁架悬索桥为例,利用ABAQUS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m”法)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人工低频地震成分... 跨越断层的长大跨度桥梁难免会受到断层错动作用,为探究跨走滑断层地震动参数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主跨为538 m的钢桁架悬索桥为例,利用ABAQUS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m”法)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人工低频地震成分和实际高频地震成分,合成了跨走滑断层地震动,采用非一致激励位移时程法,重点分析永久位移、脉冲周期和跨断层角度对大跨度悬索桥的动力响应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永久位移增大,桥塔动力响应呈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横桥向位移、剪力,以及顺桥向弯矩增幅比较明显,分别增大97%、88%和95%,且剪力的增大加剧了桥塔发生剪切破坏的风险;随着脉冲周期减小,桥塔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动力响应增幅差距较大,当脉冲周期小于4 s时,桥塔横桥向位移、剪力,以及顺桥向弯矩相较于另一方向增幅更为明显,其增幅分别为492.5%、170%和189.2%;跨断层角度对桥塔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且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响应变化趋势相反,跨断层角度为90°时,桥塔横桥向位移、剪力取得最大值,而弯矩取得最小值,且桥塔动力响应均在合理范围内,为最佳跨越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悬索桥 走滑断层 地震动合成 永久位移 脉冲周期 跨断层角度 地震响应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某EPR核电站安全壳的隔震性能分析
20
作者 林树潮 《福建建筑》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核电站安全壳是切实有效保证核电站安全的必备设施。研究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安全壳隔震性能,对安全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以某EPR核电站安全壳为研究模型,考虑了该安全壳自重和预应力系统,采用软件ANSYS建立复杂... 核电站安全壳是切实有效保证核电站安全的必备设施。研究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安全壳隔震性能,对安全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以某EPR核电站安全壳为研究模型,考虑了该安全壳自重和预应力系统,采用软件ANSYS建立复杂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探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安全壳的变形、加速度、基底剪力和预应力筋的平均应力,证实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该安全壳受力性能良好,并在控制范围内。基于此,引入层叠橡胶隔震器和软钢隔震器并联的新型隔震装置,进而研究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安全壳的隔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震动的特性(例如,随机性、不确定性、空间相关性等),核电站安全壳设计必须从多方面重视长周期地震动。短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新型隔震装置是有效的,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失效。研究结果为核电站安全壳隔震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安全壳 长周期地震动 基础隔震 双线性滞回模型 数值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