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志学 王东王 殷旭升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291-292,共2页
目的分析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其术后亚低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行短时程亚低温治疗,观察组行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其术后亚低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行短时程亚低温治疗,观察组行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血清NSE、MBP水平及术后28 d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及血清NSE、MBP水平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8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降低其血清NSE、MBP水平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程 短时程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脑保护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纪婷婷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8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脑保护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复苏后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儿...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脑保护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复苏后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复苏后治疗措施,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联合脑保护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神经发育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意识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和反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脑保护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重度窒息 复苏治疗 亚低温 脑保护 远期预后
下载PDF
长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会勇 聂兴玉 赵丹东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102例长期(5~10d)亚低温脑保护疗法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长期亚低温治疗与短期(24~72h)亚低温治疗疗效的差异。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长期亚低温治疗和短期亚低温治... 目的通过研究102例长期(5~10d)亚低温脑保护疗法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长期亚低温治疗与短期(24~72h)亚低温治疗疗效的差异。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长期亚低温治疗和短期亚低温治疗两组。长期组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共5~10d,短期组于伤后24h内开始亚低温治疗,共24~72h。直肠温度控制在32.5~34℃。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长期组51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6.86%(29/51),死亡率9.8%(5/51);短期组51例患者,恢复良好率41.17%(21/51),死亡率17.64%(9/51),两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长期亚低温组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本结果提示,长期亚低温治疗较短期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较短期亚低温治疗未见并发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长期亚低温 短期亚低温
下载PDF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燕 刁诗光 邱建武 《现代医院》 2016年第5期685-687,共3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为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出生后6h内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足月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为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出生后6h内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足月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均给予维持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血液灌注、通气、护脑、消除脑干症状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治疗72h后再复温,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6h、治疗72h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7、14、28d后的NBNA评分分别为(31.24±4.0)、(35.87±4.95)、(38.94±4.9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1.24±4.02)、(31.74±3.04)、(34.87±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具有近期、远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 疗效
下载PDF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杜延平 梁建广 +3 位作者 王玉海 金东 何新俊 吴春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2期1544-1548,共5页
目的:探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6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程(2 d)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n=30)和长时程(5 d)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n=32),治疗后第6天时比... 目的:探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6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短时程(2 d)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n=30)和长时程(5 d)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n=32),治疗后第6天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脑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观察患者昏迷时间及30 d致残率与30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第6天时,观察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6天时,观察组患者血清髓鞘碱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血肿、胃肠动力减弱、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30 d致残率及30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有利于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及氧化应激损伤,缩短昏迷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程 亚低温 重度颅脑损伤 脑损伤标志物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不同时间点乳酸清除率对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少洪 马中富 +6 位作者 钟坚 何景招 郭发良 卜会驹 温海洋 陈丹 张磊云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272-1275,132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Utstein模式收集48例脑复苏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计算6、12、24 h乳酸清除率,并进行Glasgowpittsburgh(GCSP)评分。根据患者...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Utstein模式收集48例脑复苏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计算6、12、24 h乳酸清除率,并进行Glasgowpittsburgh(GCSP)评分。根据患者7 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7 d组和存活〉7 d组,并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存活≤7 d组共22例,存活〉7 d组共26例。存活〉7 d组患者6、12、24 h乳酸清除率、GCSP评分、p 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较高,基础血乳酸水平、NT-pro BNP、碱剩余(BE)则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乳酸清除率、Scv O2是预测亚低温脑复苏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19、1.229。根据基础血乳酸水平及不同时间点乳酸清除率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6 h乳酸清除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95%CI 0.809-0.980,P〈0.000 1),最佳截值为15.00%,灵敏度为80.77%,特异度为90.91%;12 h乳酸清除率的AUC为0.745(95%CI 0.598-0.860,P〈0.05),最佳截值为36.84%,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72.73%。6 h和12 h乳酸清除率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8,P=0.024)。结论 6 h血乳酸清除率是预测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截值〉15%可作为短期预后有利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清除率 亚低温 脑复苏 短期预后
原文传递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建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年第5期24-27,共4页
目的探究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在高唐县人民医院南院区进行高分级aSAH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 目的探究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在高唐县人民医院南院区进行高分级aSAH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开展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时段颅内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MCA)、脑血管痉挛(CVS)发生概率、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mM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各时段,亚低温组患者VmMCA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亚低温组患者CVS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2.50%;亚低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2.50%;亚低温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分级a SAH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CVS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血流平均流速 脑血管痉挛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