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the Drying Kinetics Modeling and Activation Energy of Medium-Grain and Long-Grain Rough Rice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1
作者 Sammy Sadaka Vinay Kalyankar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2年第5期822-844,共23页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revealed a gap in reporting the rough rice drying kinetics parameters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for Arkansas medium- and long-grain varieties. Therefore, medium-grain (RO170112...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revealed a gap in reporting the rough rice drying kinetics parameters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for Arkansas medium- and long-grain varieties. Therefore, medium-grain (RO170112 and Titan) and the long-grain (Diamond and Wells) rough rice varieties were dried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The drying process occurred under 40°C, 50°C, 60°C, 70°C, 80°C, 90°C, and 100°C in a system emulating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Drying kinetics models were studied for four well-known models: Page, Newton, Logarithmic, and Henderson & Pabis. The drying kinetics constants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four studied model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rough rice was 28.2% db. Profound moisture reduc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first three hours of drying, followed by less moisture content re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drying temperature of 100°C and after 6 hours of the drying process, the lowest moisture content reached 13.9% (db) for Titan rough rice. The drying rate of rough rice ranged between 7.41 and 2.01%/h during the first hour of drying under the studied temperature range of 40°C to 100°C. The drying rate was higher with the higher temperature level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hours. Among all the studied models, the Page, Newton, and Logarithmic models best fit 25%, 25%, and 50% of the twenty-eight studied cases. The challenge that arose from these results led to evolving a mathematical solution by joining the three models in one equation. The combined model showed the best fit for all the studied cases, with R<sup>2</sup> ranging between 0.9999 and 0.9954 for the medium- and long-grain rice varieties. Increasing the drying temperature increased the effective moisture diffusivity values. The highest effective moisture diffusivity of 18.104 × 10<sup>-9</sup> m<sup>2</sup>/s was obtained at the drying temperature of 100°C for medium-grain rice, Titan. The activation energy values ranged between 17.77 and 24.48 kJ/mol for the four rough rice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ing Kinetics Effective Moisture Diffusivity long-grain rice Medium-Grain rice Activation Energy
下载PDF
不同品种籼米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云波 许金东 +1 位作者 涂丽华 赵思明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共3页
以不同品种的早籼和晚籼稻米为原料,研究籼米的理化特性,为籼米食品的加工和原料选择提供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晚籼米的水分含量、碘兰值、脂肪含量和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早籼米,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早籼米;早籼米和晚籼米的游离氨基酸和... 以不同品种的早籼和晚籼稻米为原料,研究籼米的理化特性,为籼米食品的加工和原料选择提供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晚籼米的水分含量、碘兰值、脂肪含量和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早籼米,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早籼米;早籼米和晚籼米的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晚籼米的峰值黏度显著低于早籼米,热糊稳定性高于早籼米,但冷糊稳定性较低,易于回生;两种籼米的其它糊化特性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品系间的理化特性和糊化特性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米 晚籼米 理化特性 糊化特性
下载PDF
糯稻和非糯稻蜡质基因的新STS分子标记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华钦 田洁 +2 位作者 郑家奎 蒋开锋 罗科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1-463,共3页
通过对前人公布的糯性水稻蜡质基因全序列测定结果的分析,根据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蜡质基因序列位点的差异,设计了两个基于PCR扩增反应的可特异识别糯性水稻的显性和共显性STS分子标记;同时在前人公布的非糯性水稻蜡质基因的不同类型(... 通过对前人公布的糯性水稻蜡质基因全序列测定结果的分析,根据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蜡质基因序列位点的差异,设计了两个基于PCR扩增反应的可特异识别糯性水稻的显性和共显性STS分子标记;同时在前人公布的非糯性水稻蜡质基因的不同类型(Wxa和Wxb)的全序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两种基因型特定的差异位点,设计了两个基于PCR扩增反应用于特异识别这两种Wx基因的显性STS分子标记,并用新建立的标记对相应的水稻基因型进行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淀粉含量(AC) 糯性水稻 非糯性水稻 STS分子标记 蜡质基因
下载PDF
多孔淀粉的研究Ⅰ酶和原料粒度对形成多孔淀粉的影响 被引量:88
4
作者 姚卫蓉 姚惠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39,共4页
本文以早籼米为原料 ,研究了各种淀粉水解酶、原料粒度对多孔淀粉形成的影响。多孔淀粉经吸水率、吸油率的测定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的观察 。
关键词 多孔淀粉 淀粉酶 籼米 粒度 形成 研究
下载PDF
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汪江波 薛海燕 +1 位作者 邹玉玲 余响华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0,共3页
在发酵液中添加钙、镁、锌离子可以提高淀粉出酒率,使发酵液中的残总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利用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最佳发酵温度为32℃,最佳pH为4,最佳发酵时间为120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酒分达到9.3%(v/v),残总糖为1.08%,淀粉出... 在发酵液中添加钙、镁、锌离子可以提高淀粉出酒率,使发酵液中的残总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利用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最佳发酵温度为32℃,最佳pH为4,最佳发酵时间为120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酒分达到9.3%(v/v),残总糖为1.08%,淀粉出酒率为5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生料发酵 早籼稻谷 工艺研究
下载PDF
籼米米果的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庆龙 王海滨 +8 位作者 汪芳安 柯惠玲 徐群英 王学东 谢松柏 何启良 孙清海 罗家勇 袁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80,共5页
通过基础分析及中试研究,以籼米为大米原料成功地生产出了合乎质量标准要求的米果———籼米米果,确定了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对籼米米果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生坯二次干燥后的水分含量、米粉的蒸炼(蒸煮)时间、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 通过基础分析及中试研究,以籼米为大米原料成功地生产出了合乎质量标准要求的米果———籼米米果,确定了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对籼米米果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生坯二次干燥后的水分含量、米粉的蒸炼(蒸煮)时间、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籼米原料价廉易得,故籼米米果的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米 米果 生产技术 食品
下载PDF
早籼配制米配方及加工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能 谢黎虹 罗玉坤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8,共2页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品质,在分析浙江省主栽早籼基米米质基础上采用籼米之间配制技术。配方研究是以控制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以长宽比相近为原则,通过调整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的搭配比例,达到直链淀粉含量15%~20%且改善其早籼米饭...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品质,在分析浙江省主栽早籼基米米质基础上采用籼米之间配制技术。配方研究是以控制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以长宽比相近为原则,通过调整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的搭配比例,达到直链淀粉含量15%~20%且改善其早籼米饭过硬或过粘的食味特性的目的。对配方米的米质和食味的鉴定结果表明配制米米质和食味品质明显好于单一早籼基米。在配米生产工艺上采用原料搭配或成品搭配,使配米精度优于1%。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CV≤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米 配米 米质 食味品质 生产工艺
下载PDF
立式研削式碾米机降低籼稻碎米率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松 田庆国 孙正和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11,共3页
研制了立式研削式碾米试验机,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降低籼稻碎米率的立式研削式碾米机的优化参数和加工工艺参数,为新型立式研削式籼稻碾米机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碾米机 籼稻 碎米率 工艺参数
下载PDF
湖北早籼稻糙米营养物质可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瑞国 麻益良 +4 位作者 毛学英 董泽敏 郑艺梅 马立保 和希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3-27,共5页
采用鸡真代谢能法(TME)[1,2]和猪代谢试验,以玉米为对照,在代谢水平上,研究湖北早籼稻糙米的蛋白质、17种氨基酸、无氮浸出物、粗脂肪和能量的可利用性。TME法研究结果,糙米和玉米的干物质、粗蛋白、17种氨基酸、粗脂肪、无氮浸... 采用鸡真代谢能法(TME)[1,2]和猪代谢试验,以玉米为对照,在代谢水平上,研究湖北早籼稻糙米的蛋白质、17种氨基酸、无氮浸出物、粗脂肪和能量的可利用性。TME法研究结果,糙米和玉米的干物质、粗蛋白、17种氨基酸、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及能量的真利用率依次分别为94.38%和81.98%,50.93%和50.51%,77.19%和77.69%,94.12%和83.79%,96.94%和95.14%,81.88%和80.61%,真代谢为13.70MJ·kg-1和13.50MJkg-1。猪代谢试验研究结果,糙米和玉米上述指标的表观代谢率依次分别为93.08%和80.65%,65.03%和59.89%,76.99%和71.55%,90.58%和74.60%,96.73%和87.26%,80.93%和79.25%,表观代谢能为13.56MJ·kg-1和13.27MJ·kg-1。以上结果除干物质和粗脂肪的可利用率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均较接近。研究表明糙米的营养物质可利用特性与玉米的相当,或略显优势。其结果为糙米代替玉米作为优质的能量饲料提供了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糙米 TME法 利用率 营养物质
下载PDF
变性淀粉对河粉凝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文凤 邱泼 孙庆杰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3,共2页
添加变性淀粉能改善河粉的凝胶特性。从9种变性淀粉中筛选出一种能使河粉的凝胶特性明显改善的变性淀粉,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其最佳作用条件为:保湿凝胶时间30 min,变性淀粉添加量2.0%,河粉水分55%。
关键词 早籼米 河粉 变性淀粉 凝胶
下载PDF
醇变性糊化籼米粉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姚卫蓉 姚惠源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4-45,共2页
以籼米粉为原料 ,预糊化后加入乙醇 ,再经过冷冻干燥制得一种醇变性糊化籼米粉。与原料相比 ,该产品的堆积密度 ρc 大大降低 (0 .6 0g/ml) ,吸水率、吸油率大大提高 ,分别为 183.3%、141.0 % ,以该产品做乳化剂 ,O/W乳状液稳定性大大... 以籼米粉为原料 ,预糊化后加入乙醇 ,再经过冷冻干燥制得一种醇变性糊化籼米粉。与原料相比 ,该产品的堆积密度 ρc 大大降低 (0 .6 0g/ml) ,吸水率、吸油率大大提高 ,分别为 183.3%、141.0 % ,以该产品做乳化剂 ,O/W乳状液稳定性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米粉 糊化 吸水率 乳化剂 乙醇 食品
下载PDF
父母本不同行比对杂交粳稻10优18制种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忠友 范俊山 +6 位作者 张春和 王胜军 苏京平 闫双勇 童继平 孙林静 刘学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9,共3页
研究了10优18制种中不同父母本行比对产量及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在2∶4~12,行比对制种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处在不同行位不育系的结实率间却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随不育系离父本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果表明,由于小的行比能... 研究了10优18制种中不同父母本行比对产量及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在2∶4~12,行比对制种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处在不同行位不育系的结实率间却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随不育系离父本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果表明,由于小的行比能增加恢复系产量,减少不育系用量,因此,小行比能增加10优18的制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10优18 行比 结实率 制种产量
下载PDF
籼米多孔淀粉的研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盛志佳 林亲禄 肖华西 《粮油食品科技》 2011年第4期4-7,共4页
试验以籼米淀粉为原料,通过α-淀粉酶水解籼米淀粉制备籼米多孔淀粉,探讨并获得了酶水解法制备籼米多孔淀粉的较优工艺:酶解反应温度为35℃,酶解反应时间为12 h,加酶量为酶解40%淀粉量,酶解体系pH值为4.0。并利用砂芯漏斗测定淀粉对液... 试验以籼米淀粉为原料,通过α-淀粉酶水解籼米淀粉制备籼米多孔淀粉,探讨并获得了酶水解法制备籼米多孔淀粉的较优工艺:酶解反应温度为35℃,酶解反应时间为12 h,加酶量为酶解40%淀粉量,酶解体系pH值为4.0。并利用砂芯漏斗测定淀粉对液体的吸附能力,观察到大米多孔淀粉对液体的吸附能力大大强于大米原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米淀粉 大米多孔淀粉 Α-淀粉酶
下载PDF
论“糯改籼”政策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多重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宇丰 陈奕 安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817-2820,共4页
西南地区推行"糯改籼"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问题,它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连锁反应。该文以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展开分析,研究了栽植不同作物品种的习惯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推广籼杂稻后带来的社会... 西南地区推行"糯改籼"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问题,它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连锁反应。该文以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展开分析,研究了栽植不同作物品种的习惯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推广籼杂稻后带来的社会风险和文化变迁,试图对贵州民族地区的该项农业政策的实施及农业科技的管理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改籼 文化碰撞 民族文化变迁 非预期政策风险
下载PDF
籼稻加工降碎工艺及设备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业云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3年第3期14-16,共3页
针对目前籼稻加工过程中增碎过多 ,从设备选型、工艺配备、员工操作、原粮选购等方面对降碎工艺及设备进行探讨。
关键词 灿稻 降碎工艺 设备
下载PDF
对广东省三种籼稻谷的品质分析
16
作者 刘光亚 李裕章 +2 位作者 冯朝晖 廖梓龙 钟国才 《粮油食品科技》 2002年第4期36-37,共2页
本文对广东省内产的 3种籼稻谷 (中二软占、特籼占 2 5、珍桂矮 1号 )质量进行品质分析(出糙率、不完善粒、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 )。结果表明 :3种籼稻谷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籼稻谷 品质分析 加工品质 商品外观品质 蒸煮品质
下载PDF
沿黄稻区新培育成功之粳稻品种商品品质的综合评价
17
作者 李梦琴 张剑 +2 位作者 王莲花 宋莲军 凌天珊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4年第9期11-13,共3页
在对沿黄稻区14个新培育成功的粳稻品种的商品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稻谷的商品品质,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和加工品质(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等)两方面,采用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优化分析处理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 在对沿黄稻区14个新培育成功的粳稻品种的商品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稻谷的商品品质,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和加工品质(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等)两方面,采用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优化分析处理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五、自选五号、高301等品种的商品品质优良。将评价结果与国家标准对照,表明该种评价方法全面、系统,使商品品质的优劣次序更加清晰明了。该项研究对沿黄稻区稻谷的品种选育、种植及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商品品质 综合评价 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理论
下载PDF
2014年湖北省中晚籼稻品质分析
18
作者 周显青 张鹏举 +2 位作者 张玉荣 孟欢 熊宁 《粮油食品科技》 2017年第3期10-16,共7页
为了解湖北省中晚籼稻品质性状、促进稻谷品质改良提供数据参考。选取湖北省2014年产115个中晚籼稻谷为样本,测定稻谷的碾米品质、化学特性、糊化特性以及蒸煮品质等指标,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 为了解湖北省中晚籼稻品质性状、促进稻谷品质改良提供数据参考。选取湖北省2014年产115个中晚籼稻谷为样本,测定稻谷的碾米品质、化学特性、糊化特性以及蒸煮品质等指标,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19项指标中,多数(占77.8%)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本研究收集的稻谷样品处于不同的品质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分别有99.1%稻谷的出糙率和98.3%整精米率达国家稻谷标准三等的要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分别有70.4%、96.5%、38.3%和21.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等的要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值分别为37.11%、22.94%和15.37%,第一主成分将稻谷样品大致分为2类,以孝感产区样品为代表的I类稻谷,具有高直链淀粉、高回生值、低衰减值的特点,以荆门市、荆州市等产区样品为代表的II类稻谷,具有低直链淀粉、低回生值、高衰减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中晚抽稻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麦茬粳稻旱育秧优质超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19
作者 李振金 吴崇海 +5 位作者 黄九柏 张建立 徐成忠 杨洪宾 裴洪刚 冯凯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3-5,13,共4页
该项研究从节水、节种、节约育秧田,改革水稻传统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角度出发,通过3年系统研究,摸清了旱育秧超高产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优质超高产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优质超高产新品种(系)筛选,利用新型土壤调理剂和专用... 该项研究从节水、节种、节约育秧田,改革水稻传统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角度出发,通过3年系统研究,摸清了旱育秧超高产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优质超高产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优质超高产新品种(系)筛选,利用新型土壤调理剂和专用化学除草剂等培育适龄旱育壮秧,以及氮、磷、钾肥科学施用等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粳稻 旱育秧 优质超高产 配套技术
下载PDF
粮作改种的动力研究——以黔东南“糯改籼”为例
20
作者 王宇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03-208,共6页
粮食作物大规模改种的发生有其动力机制,黔东南的"糯改籼"就由政策实施、农技推广、人口增长、农民外流、商业开发和环境变化等6大动力联合推动。通过对动力格局的分析,解释了"糯改籼"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从经济效... 粮食作物大规模改种的发生有其动力机制,黔东南的"糯改籼"就由政策实施、农技推广、人口增长、农民外流、商业开发和环境变化等6大动力联合推动。通过对动力格局的分析,解释了"糯改籼"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列举了实施改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因地制宜、自愿参与、永续发展等3个原则作为建议,为民族地区更好地制定粮作改种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改籼 动力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