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Crohn’s Disease
1
作者 Wei-wei Wu Xue-ying Jiang +2 位作者 Chang-wei Liu Yong-jun Li Rong Ze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67-171,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CD). Methods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9 cases suffering 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CD). Methods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9 cases suffering from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on and CD was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the cases were less than 50 years old and the most were females (8/9). Arterial occlusions occurred in either active (5/9) or inactive (4/9) stage of CD. Besides the arteries of lower extremities, other arteries could also be involved such as aorta, iliac artery, renal artery or mesentery artery. Seven cases had atherosclerotic imaging findings (4 had aortic plaques and 6 had iliac artery stenoses). Embolectomy or thromboendarterectomy were mostly performed. Four (44.4%) cases had recurrent lower limb ischemia. Conclusions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s a rare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of CD. A thorough inspection of aorta is necessary. Embolectomy is mostly preferred.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is highly recommended after the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s disease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lower extremity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于青 郑媛媛 +1 位作者 张莉 张志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76-979,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45例)。POB组行POB-PTA,DCB组行DCB-PTA。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2周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P选择素],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靶血管狭窄程度、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卢瑟福血管外科(Rutherford)分级。结果 DCB组术后6小时、2周血清NO水平分别为(30.83±3.95)pg/ml、(33.62±4.20)pg/ml,高于POB组的(26.70±3.58)pg/ml、(29.96±3.82)pg/ml, ET-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70.25±7.24)pg/ml、(67.29±7.05)pg/ml、(30.12±3.68)μg/L、(25.61±3.32)μg/L,低于POB组的(75.98±7.63)pg/ml、(70.73±7.31)pg/ml、(37.03±3.90)μg/L、(27.29±3.50)μg/L(P<0.05);DCB组一期通畅率(82.61%)高于POB组(55.56%),再狭窄率(10.87%)低于POB组(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靶血管狭窄程度、Rutherford分级为(18.07±5.25)%、(25.68±4.35)%、(2.05±0.64)级、(2.24±0.81)级,低于POB组的(41.20±5.86)%、(57.36±5.18)%、(2.60±0.72)级、(2.75±0.94)级,MLD、ABI分别为为(3.37±0.68)mm、(3.02±0.59)mm、(0.85±0.19)、(0.82±0.15),高于POB组的(1.59±0.41)mm、(1.46±0.38)mm、(0.65±0.15)、(0.62±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CB-PTA可显著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提升一期通畅率,增加血管直径,缓解下肢缺血症状,降低再狭窄率,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长段闭塞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预后
下载PDF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发生部位及侧支血管形成的超声表现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步林 朱家安 +2 位作者 胡兵 冯亮 罗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9-231,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49例糖尿病(DM)下肢动脉闭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对49例下肢动脉闭塞的DM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DU常规检测。记录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动脉分布等声像图表现。结果49例DM患者下肢动脉中有9... 目的回顾分析49例糖尿病(DM)下肢动脉闭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方法对49例下肢动脉闭塞的DM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DU常规检测。记录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动脉分布等声像图表现。结果49例DM患者下肢动脉中有99条动脉闭塞。主要分布于胫前和胫后动脉,其中73%分布在胫前动脉(72/99),18%在胫后动脉(18/99)。99条闭塞动脉中仅8%发生在股-腘动脉(8/99),而92%发生在小腿动脉(91/99)。闭塞动脉的上游或下游均探及侧支动脉。结论DM患者下肢动脉闭塞主要累及小腿动脉,且有广泛的侧支血管形成。CDU能准确地检测出闭塞动脉和侧支血管的部位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下肢动脉 闭塞 糖尿病 侧支血管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光超 邓钢 +7 位作者 秦永林 杨明 靳激扬 李国昭 丁慧娟 沈志萍 吴旻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CT DSA 血管造影术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载PDF
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晓华 张焱 +6 位作者 胡宪清 何建荣 金红来 林开勤 胡晓钢 吴素理 梅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微球囊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承志 林印胜 +3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张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减容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继 赵小二 +2 位作者 吴慧 夏金翔 连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糖尿病足(DF)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怀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DF患者行3D FLASH CE-MRA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糖尿病足(DF)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怀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DF患者行3D FLASH CE-MRA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1周内同时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A级(正常/狭窄程度<50%)、B级(狭窄程度≥50%)、C级(闭塞)3个级别。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估CE-MRA的准确性。结果 (1)15例3D CE-MRA检查,显示满意的血管率达100%。(2)CE-MRA与DSA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一致性较好(一致性检验,Kappa值=0.944>0.75,P<0.05);两种检查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A与C级判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4、0.84,均>0.75,P均<0.05);两种检查技术对B级评估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08,<0.75>0.4,P<0.05)。(3)3D CE-MRA对DF下肢动脉病变阳性诊断率96.0%,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3.3%、2.0%,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0%、96.7%。(4)3D CE-MRA对血管狭窄程度A、B、C级敏感性分别为96.7%、80%、84.6%;特异性分别为98.0%、92.9%、97.1%。结论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尤其是A、C级判断,3D 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无法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但CE-MRA敏感性、特异性很高且有无创伤性、无辐射、无肾毒性、快速、对比剂较少等优势,有望取代DSA和CTA,作为DF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足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辅助普通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杨 谷涌泉 +6 位作者 郭连瑞 齐立行 崔世军 佟铸 郭建明 齐一侠 高喜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ELA)辅助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1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ELA)辅助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1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57~88(76.1±9.5)岁。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血栓形成、穿刺点血肿和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跛行患者跛行距离较术前增加50~200 m,6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均消失,溃疡愈合率为7/8。术后裸-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21例患者均获平均8.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7%、80.0%。结论ELA联合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症安全,近中期疗效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膝下动脉 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晓萍 宋杰 +3 位作者 蒋天鹏 安天志 王黎洲 周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完善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8例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全部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溃疡和坏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口出血1例,伤口瘀斑...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完善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8例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全部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溃疡和坏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口出血1例,伤口瘀斑5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卧位的护理,肢体血运和伤口出血观察和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阳 董徽 +4 位作者 蒋雄京 车武强 熊洪亮 邹玉宝 刘加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7-680,共4页
目的:评估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2008-12至2017-04行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55例,均经造影证实病变部位有大量血栓影,置导管头端于血栓近端行尿激酶溶栓... 目的:评估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2008-12至2017-04行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55例,均经造影证实病变部位有大量血栓影,置导管头端于血栓近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结果。结果:55例患者中男性49例,年龄(60.7±14.8)岁。慢性、亚急性和急性下肢缺血分别为38例、14例和3例。Fontaine分期Ⅱb期35例,Ⅲ期13例,Ⅳ期7例。55例患者中25例术中溶栓后再通,其余30例持续置管溶栓24~48 h。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其中22例因残余狭窄>50%或夹层明显限制血流而置入支架。手术再通成功率为85.5%(47/55)。与术前比较,溶栓后下肢动脉平均闭塞长度明显缩短[(50.6±28.3)mm vs(145.4±43.6)mm,P<0.01],患侧踝臂指数(ABI)显著升高(0.67±0.41 vs 0.15±0.27,P<0.01)。围术期介入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随访(39.0±24.3)个月,失访6例(10.9%),患肢血管通畅率65.3%(32/49),保肢率为93.9%(46/49),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5例(10.2%),其中心肌梗死3例,肺栓塞2例;死亡7例(14.3%)。结论: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合并急慢性血栓的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并可显著减少病变部位支架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 血栓 置管溶栓 腔内成形
下载PDF
多点穿刺技术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佟铸 谷涌泉 +8 位作者 郭连瑞 李学锋 崔世军 郭建明 武欣 刘梦霞 李建新 汪忠镐 张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多点穿刺... 目的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多点穿刺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相反方向处理同一靶血管,Ⅱ型为直接穿刺靶血管,Ⅲ型为相同方向处理不同靶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80.4%。结论多点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充分认识多点穿刺的优势、良好的术前设计、精准的穿刺技术及合适介入器材的应用有助于多点穿刺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多点穿刺 下肢动脉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道伟 郭文力 +2 位作者 卢再鸣 乞文旭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DE-BR-CTA图像的动脉血管可见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DE-BR-CTA与DSA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评价32例被检查者328个节段中,12个偏心性狭窄节段被DE-BR-CTA高估,6个节段狭窄程度被低估。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10%的诊断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96.15%,特异性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结论DSCT能量减影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为术前评价和筛选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2 位作者 路军良 徐力扬 刘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床表现为静息痛等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经同侧、对侧股动脉或右肱动脉等途径,主要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方法对平齐闭塞端血管进行顺行开通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成功使导丝和导管经平齐闭塞端进入并通过闭塞端,完成再通治疗,其中11例(11/12)使用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在髂、股动脉共植入支架19枚;1例髂总动脉、2例股浅动脉和2例胫(胫前、胫后)动脉平齐闭塞病变因无法使导管导丝嵌入闭塞起始部而终止再通操作,再通成功率为70.59%(12/17)。未发生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再通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踝臂指数(ABI)平均值从0.47上升至0.71。6个月近期随访无症状复发,8、12和24个月各有1例患者症状加重,其中1例复查CAT显示支架内完全闭塞。结论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进行再通治疗可以获得安全而良好的临床疗效,拓展了介入治疗对于复杂、严重下肢缺血病变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平齐闭塞 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
下载PDF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在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田锦林 王伟 +4 位作者 李云松 杜亚辉 郭跃辉 李春雷 陈硕飞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6-39,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内接触性溶栓(intraarterial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I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在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3例(18处)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先行ICDT,再联合球... 目的评价动脉内接触性溶栓(intraarterial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I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在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3例(18处)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先行ICDT,再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观察溶栓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为94.44%。尿激酶用量(211.54±84.54)万单位;溶栓后缺血症状改善,肢体皮肤温度回升,静息痛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无垃圾脚发生。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8±0.11)升高至(0.8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DT能够溶解部分血栓,显露血管真正狭窄范围,减少支架放置数目,缩短支架长度,从而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及节约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下载PDF
宝石CT能谱最佳单能量图像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夏巍 宋旭升 +2 位作者 尹肖睿 李瑞雪 吴晶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2-845,共4页
目的采用CT能谱模式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宝石CT能谱提高下肢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地连续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采用CT能... 目的采用CT能谱模式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宝石CT能谱提高下肢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地连续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采用CT能谱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照组2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两组图像中的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并计算对比噪声比,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采用5分制独立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的CT值及对比噪声比均大于对照组(t=8.7、7.9、12.6、17.2,P<0.01),背景噪声小于对照组(t=1.5,P<0.01)。医师1、医师2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0分、90分和111分、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6、-8.0,P<0.01)。结论下肢动脉造影中使用CT能谱最佳千电子伏的单能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混合能量模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宝石能谱成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红敏 戚玉龙 +3 位作者 刘阳 冯飞 黄小红 张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61-565,共5页
目的前瞻性评估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5例糖尿病患者拟行下肢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使用1.5TMRI对患者小腿动脉行NCE-MRA。以CE-MRA为标准,由2名观察者对NCE-MRA的图像质... 目的前瞻性评估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5例糖尿病患者拟行下肢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使用1.5TMRI对患者小腿动脉行NCE-MRA。以CE-MRA为标准,由2名观察者对NCE-MRA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显著性狭窄(≥50%)的准确度进行评估。结果 3支小腿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中,NCE-MRA具有诊断价值的动脉节段数有258个,图像质量评分为(3.3±0.6)分;CE-MRA具有诊断价值的动脉节段数有260个,图像质量评分为(3.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P<0.01)。N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3%、96.72%、96.73%、90.08%、98.97%,2名观察者对小腿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95)。结论 NCE-MRA在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狭窄方面与CE-MRA具有相近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以作为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患者下肢动脉磁共振造影的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晋 张龙江 +2 位作者 周长圣 卢光明 刁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38-741,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并对13例患者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 目的:探讨双源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行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并对13例患者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A与DSA在显示狭窄程度方面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96)。以DSA为参照标准,在血管节段基础上,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9.2%、99.3%,诊断管腔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6.7%、97.9%。结论:双源CTA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320层CTA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田媛 敖国昆 +3 位作者 全昌斌 袁小东 田梅 秦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2024-2027,共4页
目的对照DSA,评价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320层CTA及DSA检查。CT数据在东芝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 目的对照DSA,评价320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320层CTA及DSA检查。CT数据在东芝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分析CTA与DSA结果。将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及单侧下肢动脉分为15个节段,本组病例共900节段,进行盲法评估。结果在全部900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诊断Ⅲ及Ⅳ级病变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9%、98%。在评估主动脉、髂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股动脉、腘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100%、99%。在评估腘动脉以下水平的动脉节段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97%、99%。另有1个节段在320CTA显示不清,49个节段在DSA显示不清,无法评估。结论 320层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较DSA能显示更多节段,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及临床治疗计划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层CT DSA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 《河北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38例患者,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38例患者,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38例患者介入治疗通畅率分别为:髂动脉血管96%,股动脉血管97%,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6%;随访后发现术后下肢血管通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独立影响介入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是糖尿病(OR=2.75,95%CI:1.43-3.88)和高血压(OR=1.96,95%CI:1.27-2.68)。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术后注意控制血糖与血压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附86例报告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世军 张建 +6 位作者 谷涌泉 俞恒锡 李建新 李学锋 齐立行 郭连瑞 汪忠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近9年间收治的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79例患者(共86条下肢)的临床资料。采取单纯取栓手术37条(43.1%),取栓+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13条(15.1%),取栓+介入治疗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近9年间收治的下肢动脉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79例患者(共86条下肢)的临床资料。采取单纯取栓手术37条(43.1%),取栓+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13条(15.1%),取栓+介入治疗13条(15.1%),重行人工血管搭桥9条(10.5%),非手术治疗7条(8.1%),截肢7条(8.1%)。结果86条患肢中,最终截肢22条,血运重建组保肢率为63%。随访期间死亡8例(9条下肢)。结论除截肢外的上述4种手术方法对治疗下肢PTFE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均有效,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从而达到挽救肢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学 人工血管 血栓形成 下肢 取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