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fishbone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multi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s 被引量:3
1
作者 Qu Zhe Gong Ting +1 位作者 Li Qiqi Wang T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2期315-330,共16页
The fishbone model is a simplified numerical model for moment-resisting frames that is capable of 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column-beam strength and stiffness ratio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ishbone model in simulati... The fishbone model is a simplified numerical model for moment-resisting frames that is capable of 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column-beam strength and stiffness ratio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ishbone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s of different sets of column-beam strength and stiffness ratios are evaluated through nonlinear static, dynamic an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on six prototype buildings of 4-, 8-and 12-st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shbone model is practically accurate enough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although the assumption of equal joint rotation does not hold in all cases. In addition to the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umber of stories in the structure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also varies with the column-beam stiffness and strength ratios. The model performs better for strong column-weak beam frames, in which the lateral drift patterns are better controlled by the continuous stiffness provided by the strong columns. When the inelastic deformation is larg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may be subjected to large record-to-record variability.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frames of weak colum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BONE MOD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column-beam stiffness ratio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edge beams on mechanic behavior under lateral loa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slab-column structure
2
作者 成洁筠 杨建军 唐小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61-66,共6页
In order to get the formulae for calculating the equivalent frame width coeffici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slab-column structures with edge beam,the finite element structural program was used in the elastic ana... In order to get the formulae for calculating the equivalent frame width coeffici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slab-column structures with edge beam,the finite element structural program was used in the elastic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slab-column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to study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ive beam width and the frame dimensions.In addition,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edge beam were also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HOLLOW slab-column structure edge beam equivalent frame width COEFFICIENT increasing COEFFICIENT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column-to-beam flexural strength ratio on the failure mode of beam-column connections in RC frames
3
作者 Gong Maosheng Zuo Zhanxuan +2 位作者 Sun Jing He Riteng Zhao Yin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441-452,共12页
The column-to-beam flexural strength ratio(CBFSR)has been used in many seismic codes to achiev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SCWB)failure mode in reinforced concrete(RC)frames,in which plastic hinges appear earlier in ... The column-to-beam flexural strength ratio(CBFSR)has been used in many seismic codes to achiev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SCWB)failure mode in reinforced concrete(RC)frames,in which plastic hinges appear earlier in beams than in columns.However,seismic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required limit of CBFSR in seismic codes usually cannot achieve the SCWB failure mod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ailure modes of RC frames with different CBFSRs.Nine typical three-story RC frame models with different CBFSRs are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seismic codes.The seismic responses and failure modes of the frame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ime-history analyses using 100 ground motion recor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quired limit of the CBFSR that guarantees the SCWB failure mode depends on the beam-column connection type and the seismic intensity,and different types of beam-column connections exhibit different failure modes even though they are designed with the same CBFSR.Recommended CBFSRs are proposed for achieving the designed SCWB failure mod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nnections in RC frames under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ies.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visions of the SCWB design criterion in Chinese seismic c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column-weak beam column-to-beam flexural strength ratio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beam-column connection failure mode
下载PDF
RC框架梁端负弯矩纵筋部分置于梁侧楼板对性能的影响及构造问题分析
4
作者 郑宏宇 黄林普 +2 位作者 柯晓军 许成浩 范博文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31,共5页
为适应建筑多功能、大跨度、重荷载、高抗震的发展要求,框架梁端部负弯矩纵筋配筋率通常较高,节点区钢筋过于密集,混凝土施工质量不易保证,对结构综合性能有不利影响。先对梁端负弯矩纵筋部分设置于梁侧楼板内(简称APNRFS)的布筋方式进... 为适应建筑多功能、大跨度、重荷载、高抗震的发展要求,框架梁端部负弯矩纵筋配筋率通常较高,节点区钢筋过于密集,混凝土施工质量不易保证,对结构综合性能有不利影响。先对梁端负弯矩纵筋部分设置于梁侧楼板内(简称APNRFS)的布筋方式进行阐述,然后基于试验结果分析探讨了该配筋方式对结构性能带来的变化及相关构造问题。研究表明:梁端采用APNRFS布筋方式一般不会降低框架梁的承载力;梁端的弯曲变形能力和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提高;移至板内的梁负筋布置宽度宜小于有效翼缘宽度范围;移至板内的梁端负筋宜同时兼作楼板负筋;横向分布筋参与受力,设计中应适当增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梁 负弯矩纵筋 楼板 钢筋布置 剪力滞
下载PDF
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阳 钟沛杰 +3 位作者 门进杰 陈云 刘小娟 黄玉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的梁端和柱脚部位设置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的功能可恢复能力。文中简述了近年来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各类型功能可恢复钢梁、功能可恢复摇摆柱脚的构造研究,介绍了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性能分析研究进展。最后,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功能 防震结构 钢板阻尼器 柱脚 梁柱节点
下载PDF
装配式型钢混凝土叠合框架梁连接节点构造设置与安全分析
6
作者 林琳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的主要任务。而国内目前采用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存在着跨度大自重大吊装成本高、预制梁柱节点位置易发生钢筋碰撞吊装定位难度大等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的主要任务。而国内目前采用的预制叠合框架梁存在着跨度大自重大吊装成本高、预制梁柱节点位置易发生钢筋碰撞吊装定位难度大等问题,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发展。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型钢混凝土叠合框架梁,并对该叠合梁的构造设置、连接方式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装配式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中框架梁的深化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拆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型钢混凝土结构 叠合框架梁 构造设置 安全性分析
下载PDF
Stiffness degradation-based damage model for RC members and structures using fiber-beam elements 被引量:1
7
作者 Guo Zongming Zhang Yaoting +1 位作者 Lu Jiezhi Fan Ji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697-714,共18页
To meet the demand for an accurate and highly efficient damage model with a distinct physical meaning for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 stiffness degradation-based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an accurate and highly efficient damage model with a distinct physical meaning for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 stiffness degradation-based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RC) members and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 using fiber beam-column elements. In this model, damage indices for concrete and steel fibers were defined by the degradation of the initial reloading modulus and the low-cycle fatigue law. Then, section, member, story and structure damage was evaluated by the degradation of the sectional bending stiffness, rod-end bending stiffness, story lateral stiffness and structure lateral stiffness, respectively. The damage model was realized in Matlab by reading in the outputs of OpenSe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mage model to RC columns and a RC frame indicates that the damage model is capable of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magnitude, position,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damage, and estimating stow damage more precisely than inter-story drift. Additionally, the damage model establishe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damage indices at various levels without introducing weighting coefficients or force-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has perfected the damage assessment function of OpenSee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amage estimation at various levels of a large-scal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seism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 beam-column element stiffness degradation damage index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下载PDF
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及其适用条件研究
8
作者 刘占科 莫党生 +1 位作者 张润雅 宋诗羽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60-1866,共7页
检验设计标准中设计公式的计算精度及其适用条件是结构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检验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中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精度,将该标准中的5条基本假定表示成数学... 检验设计标准中设计公式的计算精度及其适用条件是结构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检验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中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精度,将该标准中的5条基本假定表示成数学表达式,基于数学表达式严格推导了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的适用条件,建立了型钢腹板承受的轴向合力N_(aw)和其对合力点的力矩M_(aw)的计算式,并提出了适用条件的简化形式。采用文献中的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试件的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极限弯矩计算式、适用条件进行了验证,并与JGJ138-2016中的极限弯矩计算式、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较JGJ138-2016中的计算式精度更高,JGJ138-2016中SRC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计算式的适用条件需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框架梁 正截面受弯极限弯矩 平截面假定 拉压梯形应力图形
下载PDF
钢筋桁架楼承板及其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志远 杨如盆 张鹏程 《福建建筑》 2023年第6期84-88,共5页
为更好地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应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提出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设计方法。对比分析钢筋桁架板与预制叠合混凝土板的特点,钢筋桁架楼承板可以在板底不做竖向支撑的情况下跨空浇筑混凝土,底钢板及钢筋笼自重较轻,与钢筋... 为更好地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应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提出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设计方法。对比分析钢筋桁架板与预制叠合混凝土板的特点,钢筋桁架楼承板可以在板底不做竖向支撑的情况下跨空浇筑混凝土,底钢板及钢筋笼自重较轻,与钢筋桁架叠合板相比,更易于装配,可以节约施工能耗。其板底铁皮影响外观,适用跨度较小,且成板较厚,在住宅类建筑中不太受欢迎,但在非住宅工程中,综合效果显著优于预制叠合混凝土板。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经验,提出:钢筋桁架楼承板采用钢次梁,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构造做法,以弥补其跨度小,板太厚造成浪费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桁架楼承板 预制叠合混凝土板 钢次梁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下载PDF
新型钢箍构造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装配式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房晨 孙小华 +5 位作者 董震 折雄雄 何亮 贺旭 张玉标 刘葵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66-1172,共7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RCS)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结构形式。基于装配式结构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建造原则,提出一种新型钢箍构造RCS混合结构,对其节点设计、工厂加工和现场施工展开系统研究:给出新型RCS节点抗震设计方法,开发适用于多...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RCS)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结构形式。基于装配式结构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建造原则,提出一种新型钢箍构造RCS混合结构,对其节点设计、工厂加工和现场施工展开系统研究:给出新型RCS节点抗震设计方法,开发适用于多层一节预制构件的组合模具,提出施工工艺流程,指导工程实例建设,分析其经济性和适用性。示范工程建造实践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设计工况下,新型钢箍构造RCS节点各组成板件均未达到屈服荷载,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安全系数高。整体工期缩短近一倍时间,现场劳动力需求减少约75%,节约人力物力,建设综合成本显著降低,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适宜在框架结构公共建筑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箍构造混合节点 钢混凝土混合框架 一体化建造 节点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某桥梁盖梁超宽裂缝成因分析及加固措施
11
作者 邹长春 《低温建筑技术》 2023年第4期138-141,共4页
为深入分析某预应力混凝土T梁连续刚构桥过渡墩盖梁出现超宽裂缝病害,基于有限元实体分析软件midas FEA,对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等3种工况下盖梁顶部应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盖梁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荷载作用下,纵桥向正拉应力(最大0.395M... 为深入分析某预应力混凝土T梁连续刚构桥过渡墩盖梁出现超宽裂缝病害,基于有限元实体分析软件midas FEA,对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等3种工况下盖梁顶部应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盖梁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荷载作用下,纵桥向正拉应力(最大0.395MPa)小于规范限值,表明外荷载作用不是盖梁顶部产生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盖梁配筋的不合理性是过渡墩盖梁产生横向超宽裂缝可能性较大的原因。通过多个方案比选,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粘贴环向钢板是最合适的加固处治措施,能有效抑制盖梁横向裂缝的发展,文中的加固措施可为今后盖梁维修加固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T梁连续刚构桥 过渡墩盖梁 超宽裂缝 成因分析及加固措施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框架恢复力模型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琨 袁沈峰 +2 位作者 曹大富 陈再现 郑文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12-1017,1023,共7页
采用梁柱纤维模型对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滞回全过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在大量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类组合框架滞回曲线特点,建立了单层单跨组合框架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该模型可综合考虑轴压比... 采用梁柱纤维模型对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滞回全过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在大量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类组合框架滞回曲线特点,建立了单层单跨组合框架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该模型可综合考虑轴压比和预应力度等的影响,能对此类组合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进行预测,其结果与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一致.相关研究可为简化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梁 角钢混凝土柱 框架 恢复力模型 预应力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拱效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幼坡 王兴国 +3 位作者 宋晓胜 陈明辉 倪楠 王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利用专门的试验装置进行了24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试验,对梁中拱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不同加载速度下梁中轴力、支座约束弯矩和荷载与挠度关系曲线.试验证明拱效应可显著提高框架梁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值与按塑性铰理论计算值比值的平... 利用专门的试验装置进行了24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试验,对梁中拱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不同加载速度下梁中轴力、支座约束弯矩和荷载与挠度关系曲线.试验证明拱效应可显著提高框架梁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值与按塑性铰理论计算值比值的平均值为1.94.影响框架梁中拱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纵向钢筋配筋率、跨高比和支座约束刚度,其中配筋率的影响最显著.快速加载情况下框架梁中拱效应与静载条件下相同,随加载速率提高承载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效应 钢筋混凝土 框架梁
下载PDF
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王素裹 韩小雷 季静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1,共6页
结合"5.12"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考察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强梁弱柱"破坏形式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增强作用,研究表明影响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增强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节点... 结合"5.12"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考察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强梁弱柱"破坏形式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的增强作用,研究表明影响现浇楼板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增强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节点类型、横向梁刚度和侧向位移。为详细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式,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侧向荷载控制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侧向位移对应的楼板内钢筋应力变化情况,并得出了梁端位置的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建议取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楼板 横向梁 侧向位移 楼板有效翼缘宽度
下载PDF
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的框架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徐斌 程懋堃 +1 位作者 张美励 钱稼茹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3,共6页
针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混凝土强度的框架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五个试件在较高轴压比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和弹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此类节点的破坏形态、受力性能,探讨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的可行性。提出了核芯... 针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混凝土强度的框架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五个试件在较高轴压比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和弹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此类节点的破坏形态、受力性能,探讨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的可行性。提出了核芯区混凝土强度比柱的混凝土强度低时的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核芯区 混凝土强度 计算分析 模型试验 钢筋混凝土框架
下载PDF
中低剪压比框架节点抗震机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傅剑平 陈小英 +1 位作者 陈滔 白绍良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7,共7页
为了识别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机理,特别是其中水平箍筋的作用和轴压比的影响,作者所在的研究集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的抗震性能系列试验。现首次陆续公开发表此项研究成果。介绍了6个接近足尺... 为了识别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机理,特别是其中水平箍筋的作用和轴压比的影响,作者所在的研究集体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完成了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的抗震性能系列试验。现首次陆续公开发表此项研究成果。介绍了6个接近足尺的中到低剪压比(Vj/fcbjhj≤0.20)试件的试验结果。其中主要的新结论是:(1)核心区水平箍筋除去平行受力方向箍筋参与形成抗剪桁架机构外,所有箍肢还随组合体位移延性增大对核心区斜压混凝土发挥越来越大的约束作用,对核心区斜压型剪切破坏起重要控制作用;(2)在剪压比未超过0.17的节点中,轴压比的增大能扼制核心区交叉斜裂缝的发育,减缓梁筋贯穿段的粘结滑动和屈服渗透,提高节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组合体的位移延性;但剪压比大于0.17后,除减小粘结滑移外,其余有利作用基本消失,但尚无不利作用;(3)节点的剪切变形在组合体总变形中占有大小不等的份额,不容忽视。首次给出了合理的节点抗震性能评价准则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 抗震设计 梁柱节点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熊进刚 吴赵强 +2 位作者 何以农 聂晓霞 夏晨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2年第3期229-232,238,共5页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的连续倒塌试验。试验模型按非抗震要求设计,用机械千斤顶替换底层长边中柱以模拟其初始失效,用电液伺服千斤顶作用在模型顶层以模拟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底层长边中柱进行分级卸载,模拟其...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的连续倒塌试验。试验模型按非抗震要求设计,用机械千斤顶替换底层长边中柱以模拟其初始失效,用电液伺服千斤顶作用在模型顶层以模拟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底层长边中柱进行分级卸载,模拟其初始失效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全过程,观测并分析了抗力-位移曲线及结构塑性铰出现位置、顺序,结构受力机制的转换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纵向框架抗倒塌机制包括梁机制、复合机制和悬链线机制,而横向框架抗倒塌机制仅包括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试验 连续倒塌 梁机制 悬链线机制
下载PDF
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程万鹏 宋玉普 王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连接方式是目前解决该技术推广的重点问题.提出了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即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解成柱预制构件和梁预制构件两个部分,只在构件连接区和梁柱核心区设置钢骨,钢骨在混凝土...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连接方式是目前解决该技术推广的重点问题.提出了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即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解成柱预制构件和梁预制构件两个部分,只在构件连接区和梁柱核心区设置钢骨,钢骨在混凝土构件中不连续,连接区为无筋钢骨混凝土.开展了3个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试验,并与两个相同工况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试件进行了对比.对2种形式5个试件的破坏规律、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及延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试件的承载力是相同配筋的钢筋混凝土试件的3倍,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缓慢,延性和耗能能力较好,说明装配式连接节点的设计可靠、抗震性能好,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理念,可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现场装配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 框架 梁柱中节点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双向地震作用下我国“强柱弱梁”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杨红 朱振华 白绍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往研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时一般基于平面分析模型,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框架"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未引起重视。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出5个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的规则空间框架,在OpenSees平台上,采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模型从而更... 以往研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时一般基于平面分析模型,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框架"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未引起重视。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出5个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的规则空间框架,在OpenSees平台上,采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模型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柱在双向弯曲和变化轴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对五个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结果表明,7度0.1g区三级抗震空间框架形成了柱铰为主的混合耗能机制,7度0.15g区三级抗震空间框架少量楼层发生了层侧移反应,8度0.2g区、0.3g区二级抗震空间框架均是部分楼层出现明显层侧移反应的典型柱铰机制,9度0.4g区一级抗震空间框架则形成了梁铰、柱铰均较严重的梁柱铰混合机制。五个空间框架在双向地震下的塑性铰分布特征均比相应平面框架更不利。我国不同烈度区、不同抗震等级的空间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形成了不同的的塑性铰耗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三维框架 双向水平地震 强柱弱梁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宏 胡立黎 +1 位作者 刘源 肖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7-802,共6页
为了使钢结构初始刚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渐变,且增加的构件安装或拆卸方便,设计一种新型的抗震加固结构体系即钢筋混凝土深梁。通过1个纯钢框架和2个缩尺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内填混凝土深梁钢框架结构的滞... 为了使钢结构初始刚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渐变,且增加的构件安装或拆卸方便,设计一种新型的抗震加固结构体系即钢筋混凝土深梁。通过1个纯钢框架和2个缩尺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内填混凝土深梁钢框架结构的滞回曲线。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深梁对纯钢框架的承载能力、延性、滞回特性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填深梁大幅度提高了钢框架的初始刚度和承载能力;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且骨架曲线有明显的塑性流动阶段;钢框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都得到增强,证明内填深梁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因此,混凝土深梁可作为结构抗震设防的第一道防线,钢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深梁 钢框架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