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fect regulation in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s of patients with a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a comparison
1
作者 Dagmar Steinmair Guoruey Wong +2 位作者 Sophie Frantal Christine Rohm Henriette Löffler-Stastka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1年第12期1328-1345,共18页
BACKGROUND A recent meta-analysis has confirmed that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BPD)are still insufficiently understood.Evid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 BACKGROUND A recent meta-analysis has confirmed that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BPD)are still insufficiently understood.Evid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herapies has been questioned.AIM To study repetitive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BPD undergoing either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dynamic therapy.METHODS Psychoanalysis(PSA)or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PDT)was administered to 10 patients each,the two groups were matched.Therapy regimens were applied according to care as usual/manualized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as usual.Randomization to one of the groups was done after baseline assessment.During classical PSA(n=10)and PDT(n=10),semiannually,recordings(audio or video)of five consecutive therapy sessions were taken over three years for an ex-post analysis.The patients'characteristics,such as affect parameters[Affect regulation and experience Q-sort(AREQ)],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scale)and personality traits[Shedler-Westen Assessment Procedure(SWAP-200)]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y independent raters.Therapeutic action(psychotherapy process Q-sort)and affective(re)actions of the patients(AREQ)were then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changes found in the patients'characteristics.RESULT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rapy(PSA:n=10;PDT:n=9),the therapeutic method PSA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variable"SWAP Borderline",while in PDT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o baseline(PSA:P=0.04;PDT:P=0.33).Long-term results and follow up was available for seven participants in PSA and for five in PDT after three years;change in SWAP borderline for the whole sample was not significant at this time point when confronting to baseline(P=0.545).However,differences between PSA and PDT were significant when analyzing the“mean change”in the SWAP Borderline variable after one year of therapy(P=0.024):PSA led to slightly increased BPD symptoms,while PDT to a decrease;for the long run,variance of observed change was higher in PSA than in PDT(SDPSA±9.29 vs SDPDT±7.94).Our assumption that transference interpretations,closely followed by affective changes in the patient,could be useful modes of interaction was reproducible in our findings,especially when looking at the descriptive findings in the long-term data.The analysis of repetitive interaction structures demonstrated a very specific"time-lag"between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and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positive affect in successful therapy cases.CONCLUSION Exploring the change processes in the patients'characteristics and linking these changes to specific treatment strategies is of clinical importance when starting treatment and for its long-term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YCHOANALYSIS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ffect regulation Affect regulation and experience Q-sort TRANSFERENCE
下载PDF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mod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hort- and long-term psychotherapy on self-concept
2
作者 Olavi Lindfors Paul Knekt Esa Virtala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3年第4期345-350,共6页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affects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it modifies effectiveness on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in psychotherapies of different mode and length. In this study we estim...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affects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it modifies effectiveness on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in psychotherapies of different mode and length.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modifying effect of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on the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SFT) and shortand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SPP and LPP) on self-concept. A total of 326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t baseline with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Scale (QORS) and 4 times during a 3-year follow-up with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self-concept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altogether 10 score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self-concept pathology. The effectiveness of SFT, but not SPP, was significantly poorer in several domains (5/10) of self-concept for patients with low QORS, i.e. those with less mature relational patterns, than for patients with high QORS, while the reversal occurred in some (3/10) self-concept domains in LP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has significance for treatment selection in therapies with different mode and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SELF-CONCEPT SOLUTION-FOCUSED
下载PDF
动力性团体治疗在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3
作者 黄慧兰 江芹 +2 位作者 吴义高 金明琦 张婷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比较动力性团体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SAD)的疗效,评价动力性团体治疗在大学生S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2月芜湖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SAD患者8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动力性团体治疗组27例,采用... 目的:比较动力性团体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SAD)的疗效,评价动力性团体治疗在大学生S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2月芜湖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SAD患者8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动力性团体治疗组27例,采用动力性团体心理治疗,每周1次,共10次;药物治疗组25例,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10周;对照组28例,研究过程中不给予干预。各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L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比较3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动力性团体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女性患者L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SSR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动力性团体治疗组女性患者治疗后LSAS评分和HAMA评分较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降低(P<0.05),SSR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动力性团体治疗能有效缓解女性大学生SAD患者的社交焦虑水平,可作为治疗SAD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性团体治疗 大学生 社交焦虑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
下载PDF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启豹 杜经纶 +3 位作者 曹栋 谢世平 李强 廖祥慧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02-404,共3页
目的:观察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5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每周1次,持续24周;15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 目的:观察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5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每周1次,持续24周;15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每2-4周1次、持续24周的健康教育。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以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两组患者入组前及随访结束时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24周后,研究组(n=7)IRI-C评分(55.79±12.18)较基线值(38.39±5.89)显著改善(P〈0.001),PSP评分(65.47±6.24)较基线值(53.18±5.26)有显著改善(P〈0.001)。随访24周后,对照组(n=7)IRI-C评分(45.16±10.29)较基线值(39.18±4.58)无显著改善(P=0.07),PSP评分(59.39±5.86)较基线值(54.21±5.12)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共情能力及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 共情 社会功能
下载PDF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冯强 赵旭东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5期307-311,共5页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作为临床上主要的心理治疗形式之一,其有效性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外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并探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临床效力效用研究以及循证心理治疗概念,对今后疗效研究提供建议。
关键词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启豹 杜经纶 +3 位作者 曹栋 谢世平 李强 廖祥慧 《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观察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4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例,对照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共随访24周。两组在入... 目的观察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4例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例,对照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共随访24周。两组在入组前以及随访结束时,均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结果随访结束后,研究组的情感迟钝(N1)、情感交流障碍(N3)、抽象思维困难(N5)、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N6)、刻板思维(N7)项目评分及PANSS阴性症状总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随访结束后,对照组情感迟钝(N1)、抽象思维困难(N5)项目评分均较基线时降低(P<0.05)。随访结束后,研究组情感迟钝(N1)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下载PDF
论“区分”在精神医学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静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8期6-10,共5页
区分不只是探讨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归属,也不只是探讨相同症状对不同患者、相同症状在同一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中的意义,还要关注可改变的与不可改变的、需要治疗的与不需要治疗的。为了实现这种区分,临床工作者必须从症状出发,不断地超越... 区分不只是探讨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归属,也不只是探讨相同症状对不同患者、相同症状在同一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中的意义,还要关注可改变的与不可改变的、需要治疗的与不需要治疗的。为了实现这种区分,临床工作者必须从症状出发,不断地超越症状,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了解其整个生命历程,通过将症状置于个体的整个生命中,实现症状的再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临床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解现象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状学,还需要了解精神分析取向的深层动力性心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分 精神医学 动力性心理治疗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改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症状个案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唐丽 冉江峰 《四川精神卫生》 2015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索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对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少年患者1例进行每周1次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 目的探索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对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少年患者1例进行每周1次的动力取向心理治疗。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实施测评。结果经过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后,患者BPRS总评分及各项因子评分的减分率均在50%以上,其效果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的随访期仍保持稳定。结论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在改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症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未来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 精神病性症状
下载PDF
从《国王的演讲》看心理治疗过程
9
作者 吴艳茹 《心理学通讯》 2018年第3期233-238,共6页
本文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为蓝本,结合剧中人物和剧情推进介绍了动力性心理治疗特别是长程动力性心理治疗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介绍了初始访谈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强调了修通为中间阶段的本质,处理阻抗、移情和反移情为中间阶段的重要内... 本文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为蓝本,结合剧中人物和剧情推进介绍了动力性心理治疗特别是长程动力性心理治疗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介绍了初始访谈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强调了修通为中间阶段的本质,处理阻抗、移情和反移情为中间阶段的重要内容;最后讨论了结束阶段需要处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离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治疗过程 长程动力性心理治疗 修通 阻抗 移情 反移情
下载PDF
试析欧文·雅洛姆的存在精神动力学理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宏波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9,47,共3页
该理论以"终极关怀的觉察→焦虑→防御机制"这一基本动力结构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死亡、自由、存在孤独和无意义这四个终极关怀的心理病理学价值,以移除个体成长的障碍为目标,以注重"此时此地"作为核心策略,高度重视... 该理论以"终极关怀的觉察→焦虑→防御机制"这一基本动力结构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死亡、自由、存在孤独和无意义这四个终极关怀的心理病理学价值,以移除个体成长的障碍为目标,以注重"此时此地"作为核心策略,高度重视治疗关系在治疗中的作用,对存在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雅洛姆 存在精神动力学 终极关怀 心理治疗
下载PDF
心理动力学及其心理诊断简述——基于心理主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一婷 游晓 《社会心理科学》 2015年第1期15-17,共3页
从理论背景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统德国心理学及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对心理动力学理论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论核心方面,着重论述了心理动力学理论关于内在冲突的基础思想。最后在诊断焦点方面,就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影响作用的诊断... 从理论背景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统德国心理学及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对心理动力学理论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论核心方面,着重论述了心理动力学理论关于内在冲突的基础思想。最后在诊断焦点方面,就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影响作用的诊断重点进行初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诊断 心理主动性 心理诊断 心理治疗
下载PDF
中国的“身体沟通”和躯体症状障碍:一个文化和性别视角下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Ulrich Sollmann 李闻天 +1 位作者 王浩杰 吉莉 《心理学通讯》 2019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传统医疗支援服务在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上收效甚微。这些患者经历着越注意身体的痛感越感到难受的恶性循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负面解释导致自身形成关注于身体(身体形象,强化患者的自我意识/... 传统医疗支援服务在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上收效甚微。这些患者经历着越注意身体的痛感越感到难受的恶性循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负面解释导致自身形成关注于身体(身体形象,强化患者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察)的“担忧型认知风格”,导致身体感觉不适与过度唤醒。身体心理治疗(body-psychotherapy)可能是处理这种障碍和综合征的一种方法。该文论述了身体心理治疗这种创造性工作的概念,定义了其基本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展示了一种支持患者熟悉身体的自我体验的实用方法:如何建立基本的联结(关系),以及控制恶性循环。该文以某次在工作坊中与中国患者合作的一天经历为例,运用临床观察和分析,从文化差异及性别差异视角进行分析,提示心理治疗和心身医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到这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心理治疗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心理动力学治疗 性别视角
下载PDF
关于药物心理动力意义的思考
13
作者 张荣华 苑成梅 《心理学通讯》 2018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药不断被开发出来,然而一直以来,关于药物的心理动力意义等非药理活性部分所起的作用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外学者在药物心理动力学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结合一例抑郁症患者的动力性心理治疗,探...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药不断被开发出来,然而一直以来,关于药物的心理动力意义等非药理活性部分所起的作用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外学者在药物心理动力学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结合一例抑郁症患者的动力性心理治疗,探索药物在其中所潜含的心理动力意义,希望为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以及病人在药物疗效、药物抵抗等方面提供一些关于药物心理动力的启发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动力性心理治疗 抑郁症
下载PDF
精神动力学治疗:一例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来访者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诚 李晓驷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4期407-409,共3页
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且持续时间较长。针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心理治疗有很多形式,下面介绍一例采用精神动力学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个案的情况。
关键词 应激反应 创伤 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
原文传递
动力性心理治疗合并帕罗西汀对强迫症患者疗效及防御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于妍 杜启峰 +6 位作者 李水洪 张建龙 杨建明 胡静 张文蔚 陈贻华 黄彩英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评价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疗效及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组接受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 目的 评价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疗效及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组接受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和第12周末评定Y-BOCS,在治疗前后评定防御方式问卷.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73.8%,对照组有效率为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自治疗第8周末开始,研究组在Y-BOCS强迫思维因子分[(8.25±4.29)分]及总分[(16.42±5.78)分]均低于对照组[(11.44±5.54)分,(21.74±4.88)分],在第12周末时Y-BOCS强迫行为因子分[(5.55±3.81)分]也低于对照组[(8.24±3.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4.65,3.54,P<0.05);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评分在治疗后[(4.24±1.27)分]较治疗前[(5.74±1.28)分]降低,而成熟防御机制的评分在治疗后[(5.56±1.74)分]较治疗前[(4.01±1.45)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4.44,P<0.05).结论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有较好疗效且能改善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 防御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