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龙部字考证与龙文化再阐释
1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75-84,共10页
龙属炎黄子孙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共同图腾,并以文字代码的形式层累凝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根脉、意识底座。考诸《汉语大字典》龙部字词,探悉古人以龙为核心构建一语义鲜明、错落有致的龙族认知范畴,有力证实了龙文化... 龙属炎黄子孙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共同图腾,并以文字代码的形式层累凝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根脉、意识底座。考诸《汉语大字典》龙部字词,探悉古人以龙为核心构建一语义鲜明、错落有致的龙族认知范畴,有力证实了龙文化起源于中国本土。有别于西方的“dragon”,龙在中华民俗信仰中以雨神、水神的灵异身份频繁出现,是东亚农耕文明发达的忠实见证。更为重要的是,褒龙爱龙之共同情感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最终演绎成一种极为稳定的“大一统”叙事结构、民族共识。要之,龙堪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精神标识,弥漫着无穷的生命活力、浩然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部字 龙文化 龙族范畴 崇龙古俗 褒龙情感
下载PDF
农业灾害史视野下的古代龙崇拜
2
作者 赵东科 郑遥 卫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5-60,共6页
中国曾经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龙与水密不可分,龙可以缓解旱灾,亦可造成水患。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向龙祈雨方式多样,记载不绝于史。蛟龙导致水患的记载颇多,亦有应对蛟龙的手段,但伐蛟记录很少。从农业灾害史的视角分析,发现我国古代旱水灾... 中国曾经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龙与水密不可分,龙可以缓解旱灾,亦可造成水患。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向龙祈雨方式多样,记载不绝于史。蛟龙导致水患的记载颇多,亦有应对蛟龙的手段,但伐蛟记录很少。从农业灾害史的视角分析,发现我国古代旱水灾数量相当,而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远大于水灾。古人应对旱灾的手段收效不彰,只能将降雨的希望寄托于神龙。为应对水灾,国家专设治水机构和官职,有一整套应对水患的措施。随着一次次旱灾的来临,祈雨活动的次数和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龙的崇拜不断强化,并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蛟 农业灾害史 龙崇拜 古代
下载PDF
从神兽到神使:中国龙形象起源与嬗变新探
3
作者 屈谱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学界关于龙形象的起源问题一直讼争不断。从功能学派的角度看,定型后的龙形象明显具有天命、神意的符号功能,这种功能应当是龙形象在中华文化中传承的根源。以此为基础对龙形象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在构建... 学界关于龙形象的起源问题一直讼争不断。从功能学派的角度看,定型后的龙形象明显具有天命、神意的符号功能,这种功能应当是龙形象在中华文化中传承的根源。以此为基础对龙形象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在构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崇拜对象时,将其形象的身体部分神化抽象为腾飞状,这种兽首蛇身的形象开始成为一种构建神圣动物的固定图式。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萨满信仰背景下,这种可以飞翔的神圣动物成为一种接引萨满(大巫)升天通神的坐骑、神使,战国以降,神仙家与道教也将其作为神仙坐骑、成仙接引者。正是由于其飞翔升天通神的能力,以及作为接引神使具有的天命、神意象征意义,龙形象在汉代被作为神圣符号、天命权力载体,统合进了帝王神圣形象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帝王独占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兽 神使 图腾崇拜 动物神化 神圣形象
下载PDF
鼋鼍出没蛟鳄横:《说文解字》鳄鱼文化考略 被引量:5
4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13,共9页
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年的鳄鱼作为衡量自然环境的生态指标,它已发展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字文化学角度系统考察《说文解字》含鳄字族,发现龙、鳄同源。纵观《说文解字》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斩蛟屠鳄、驱鳄逐鼍、崇鳄尚龙等方面,... 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年的鳄鱼作为衡量自然环境的生态指标,它已发展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字文化学角度系统考察《说文解字》含鳄字族,发现龙、鳄同源。纵观《说文解字》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斩蛟屠鳄、驱鳄逐鼍、崇鳄尚龙等方面,给揭秘中华民族秘史提供了翔实确凿的史料力证。《说文解字》鳄鱼文化史可谓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生态文明史以及大一统融合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斩蛟屠鳄 驱鳄逐鼍 崇鳄尚龙
下载PDF
论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中的龙崇拜
5
作者 董婕 《理论界》 2024年第6期75-82,共8页
龙崇拜在中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龙形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野猪和蛇的组合,二是来源于辽西先民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和记录。辽西文化区的查海石塑龙、兴隆洼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和红山文化玉龙都佐证了这一造型... 龙崇拜在中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龙形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野猪和蛇的组合,二是来源于辽西先民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和记录。辽西文化区的查海石塑龙、兴隆洼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和红山文化玉龙都佐证了这一造型理念,三燕文化在铜器装饰上也延续了红山文化龙形象的特征。早期龙崇拜的内涵是对北斗天象和野猪、蛇动物图腾的崇拜,是一种基于农业活动和天文观测的理性信仰。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崇拜 辽西地区 北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