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of lost-land peasant --A case study of Hefei city in Anhui province
1
作者 Zhu Yi Wang Min Mi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5期87-89,共3页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easants for loss of land use fights has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peasants old-age security community has a...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easants for loss of land use fights has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peasants old-age security community has aroused much attention.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Hefei landless peasants pension current pens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y, peasants lack insurance awareness and so on. This paper argucs that the land should bc constructed by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mprovc the land compensation policy,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and improve peasants' pension fu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ystem, thereby providing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st-land peasant endowment insurance Hefei
下载PDF
Aesthetic Utopia,Revolution in Daily Lif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Peasant Paintings
2
作者 YANG Dong-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1期47-60,共14页
Peasant painting is a kind of painting created by farmers as creative subject,bearing rich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asant painting in reality,the types of meaning it carried could be d... Peasant painting is a kind of painting created by farmers as creative subject,bearing rich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asant painting in reality,the types of meaning it carrie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chronological order:political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folk life significance,and creative fashion significance.These three types of meaning gave rise to three types of aesthetic utopia,namely political aesthetic utopia,folk aesthetic utopia and fashion aesthetic utopia.The three types of aesthetic utopia reflected three forms of negation and revolution of daily life.What the political aesthetic utopia resisted was the alienation force of material desire.What folk aesthetic utopia resisted was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and the binding of political ideology.The fashion aesthetic utopia opposed the relatively narrow localism.Through these three forms of resistance,the public also constructed three identities:the interpreter of their ow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the interpreter of their ow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 life from perspective of local feelings,a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ir ow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 life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sant paintings aesthetic utopia daily life revolution SYMBOL IDENTITY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长福 金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意味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将承担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为此,需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有效的高度统一。就其...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意味着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将承担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为此,需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有效的高度统一。就其联系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与价值导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则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与本质要求,由此表现出二者互为实现途径与目的的内在耦合关系。就其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城乡关系理论内在统一的思想奠基是其理论本源,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与乡村治理思想内在统一的现实指引是其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乡村治理思想的当代升华是其理论底蕴。就其实现路径而言,需坚持和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统筹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机制;积极推动城乡融合,激活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 农民农村 城乡关系
下载PDF
时代新人培养目标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实效性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样本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扬 熊富强 宋俊峰 《中国农业教育》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涉农高校要自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抓手,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但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实现路径、成效评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涉农高校要自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抓手,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但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实现路径、成效评估等仍有待深化,因此有必要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效性进行探究。文章基于747名涉农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建立有序Logit回归分析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三农”情怀对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育人目标实现有积极影响。进一步的交互项结果表明,加强自然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会强化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实效性,而加强社会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会促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成效。因此,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涉农高校应以注重培育成效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积极构建与完善“三农”情怀教育育人培养机制,构建并有效发挥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育人共同体 专业能力 实践能力 “三农”情怀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时代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帆 杜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乡村文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工具”双重意蕴,...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乡村文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工具”双重意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抓手。当前,乡村文化治理愈发成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治理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三农”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赋能农民现代化的逻辑与进路
6
作者 王欣亮 卫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6,共14页
数字化赋能农民现代化既是数字时代下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的内涵基础上,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从共享普惠、传播创新、技术进步及治理保障逻辑出发,探析... 数字化赋能农民现代化既是数字时代下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的内涵基础上,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从共享普惠、传播创新、技术进步及治理保障逻辑出发,探析数字化作用于农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进而在保障四类逻辑机制通畅运行的目标下,从“场景-技术-主体-组织”的分析框架入手,剖析数字化赋能农民现代化的核心掣肘以及破解掣肘的实践进路,提出挖掘数字场景、革新数字技术、激活数字主体、优化数字组织等现实策略,以期增强农民现代化的数字赋能作用。以上结论对弥足人的现代化短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化 农民现代化
下载PDF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农民集体发展权刍议
7
作者 许俊伟 马煜凯 《晋阳学刊》 2024年第2期71-83,共13页
新形势下农民集体发展权应时代变化要求而生,以更好因应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集体合作发展都有着悠久历史,发展权的集体人权意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遵循、现代性下的农民个体困境更是构筑了当下农民集体发展权的新兴... 新形势下农民集体发展权应时代变化要求而生,以更好因应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集体合作发展都有着悠久历史,发展权的集体人权意涵、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遵循、现代性下的农民个体困境更是构筑了当下农民集体发展权的新兴逻辑。面向未来,农民集体发展权的主体必然是农民集体,并需依靠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优化农村社会保障来促进农民集体发展权的实现,以使农民能够在乡村振兴下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发展权 集体 农民
下载PDF
我国农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脉络、演变逻辑与变迁动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8
作者 丁志刚 齐清诏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农民教育从不是一项简单的启智开蒙活动,其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以农民教育为抓手推进农民现代化并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作为农民教育的基础,农民教育制度的确立落实与国家发展同步,先后经历... 农民教育从不是一项简单的启智开蒙活动,其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以农民教育为抓手推进农民现代化并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作为农民教育的基础,农民教育制度的确立落实与国家发展同步,先后经历了以促进新生国家认同为目标的确立发展期、以服务国家整体建设为宗旨的渐进推行期、以培养现代农民能力为重点的改革提升期和以培育新时代乡村发展新主体为导向的优化构建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制度的具体表现不同,但坚持党政主导、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于制度发展的全过程。从变迁动力看,环境变化、观念转变以及不同行动主体的推动相互影响,形成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推进了农民教育制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教育 制度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农民现代化
下载PDF
在浴火中重生——续论中国古代历史道路模式
9
作者 李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在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历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表现为重建式演变与周期性循环两种运行方式。重建式演变是王朝政权颠覆后再生及王朝灭亡后新生的王朝诞生的现象,由于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重复地发生,因而构成... 在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历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表现为重建式演变与周期性循环两种运行方式。重建式演变是王朝政权颠覆后再生及王朝灭亡后新生的王朝诞生的现象,由于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重复地发生,因而构成了一种演变的过程。这主要包括平乱式重建、造反式重建、割据式重建、分立式重建和混一式重建五种形式。周期性循环指历史以重复的面貌出现,陷入同一社会形态内政权的治乱兴衰循环上演、在曲折中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中原王朝的更替循环、少数民族政权兴亡的循环、历史时期的治乱循环,是周期性循环的几种表现形式。小农经济的存在是重建式演变、周期性循环运行方式得以发生的基础性原因。小农经济具有极易遭受损害,而又极易得到恢复的两重性,当它遭受损害时王朝就陷入危机,当它得到恢复时王朝则兴盛。宗法制在皇权继承上的遗留,以及权力的滥用所表现出的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奸臣弄权等,则是重建式演变、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经济 重建式演变 周期性循环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伟 黄子祺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4,共10页
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韧性,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已经成为驱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2021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 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韧性,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已经成为驱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2021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及粮食主销区更为显著;采用门槛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影响非线性递增的特点,并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测算了引发边际递增效应的门槛水平。此外,市场化程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消费韧性 农民消费 调节效应
下载PDF
驳地主与农民关系的错误言论——以减租减息运动前的山东为例
11
作者 苑朋欣 《天中学刊》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从减租减息运动前的山东来看,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着残酷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地主阶级依仗权势及其所占有的土地、财产,肆意对农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贪婪成性、凶狠残暴、作恶多端。大量事实表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根本没... 从减租减息运动前的山东来看,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着残酷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地主阶级依仗权势及其所占有的土地、财产,肆意对农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贪婪成性、凶狠残暴、作恶多端。大量事实表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根本没有什么合理性,地主也不是什么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好人,广大农民在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生活困苦、饥寒交迫,终日挣扎在死亡线上。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就是当时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租减息运动 山东 地主 农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使命型赋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赋能理念与实践
12
作者 邓万春 胡诺娅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0,共8页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赋能是将赋能与革命使命相结合的使命型赋能,赋能与革命使命不可相互化约。赋能指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意识、知识与技能、组织化等方面权能的提升,革命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要达成的社会革命目标。通过...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赋能是将赋能与革命使命相结合的使命型赋能,赋能与革命使命不可相互化约。赋能指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思想意识、知识与技能、组织化等方面权能的提升,革命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要达成的社会革命目标。通过赋能提升农民权能既是目的,又是达成革命使命的手段。使命型赋能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特质决定的,它一方面避免了将革命使命口号化、空头化,另一方面避免了赋能的去政治化。对中国共产党使命型赋能的研究回应了学术史上关于农民赋能的化约论与二元对立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使命型赋能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使命型赋能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命型赋能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
下载PDF
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金绍荣 罗锐 +1 位作者 任赞杰 刘柯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奋斗意志,是当前基层治理中农民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8年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基层政府治理... 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奋斗意志,是当前基层治理中农民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8年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基层政府治理水平与农民奋斗价值观呈正相关,即基层政府治理水平越高,农民越倾向于认为“努力工作能有回报”,越发增强“对未来的信心”;第二,基层政府治理水平对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来实现;第三,高水平的基层政府治理正向促进了建档立卡农民和非建档立卡农民奋斗价值观的塑造,且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建档立卡农民中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治理水平 农民价值观 有序PROBIT模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再小农化视域下回流农民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14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再小农化是宏观经济体系变革与农村社会制度变迁的微观缩影,是家庭结构调整与代际情感维系下回流农民的自主选择。再小农化下回流农民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分工与商品契约冲击了回流农民群体原本的小农思想,使得回流农民经... 再小农化是宏观经济体系变革与农村社会制度变迁的微观缩影,是家庭结构调整与代际情感维系下回流农民的自主选择。再小农化下回流农民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分工与商品契约冲击了回流农民群体原本的小农思想,使得回流农民经历了由生存属性向理性属性的嬗变。基于小农属性嬗变,回流农民家庭超越了传统小农家庭“内卷化”生产的落后性,促进了乡村新质生产力系统性发展,塑造了乡村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形态。再小农化不能简单视为一场归农运动,而是乡村生产要素能动适应乡村振兴的自主形态,回流农民通过促进多层次产业体系转型发展、完善人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机制、重塑现代文明与民俗教化融合形态、推进复合型生态环境修复、建立乡村关系型治理秩序等实践路径,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多维度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小农化 农民回流 乡村振兴 现代小农经济
下载PDF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农业政策
15
作者 袁丽丽 韩佳利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1861年改革没能解决俄国农业问题,半封建土地关系、地主垄断土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农业耕作水平低,农民因饥饿大量死亡。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短缺对俄国而言至关重要。19世纪80年代初,统治集团承认,农民缺地严重,设立农民... 1861年改革没能解决俄国农业问题,半封建土地关系、地主垄断土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农业耕作水平低,农民因饥饿大量死亡。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短缺对俄国而言至关重要。19世纪80年代初,统治集团承认,农民缺地严重,设立农民土地银行、组织移民为对策之一,但成效不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农业危机迫使统治阶层重新审查农业政策,其中心议题为村社与农民法律地位,争论集中在维特领导的财政部和普列维挂帅的内务部,最终在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下,保守势力获胜。帝国农业政策的指导原则为村社不容侵犯、农民份地不可转让、保留农民等级制度。至1905年革命前,俄国农业问题尚未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农业政策 农民经济 村社
下载PDF
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
16
作者 罗峰 张一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发现农民集体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情境实践,即农民集体行动是在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成员组织化参与,在不同的主体互动中达成行动目标的共识,借助公共权威、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建立协作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集体行动 建构主义 情境实践 现代化 土地流转 农民参与
下载PDF
金融如何有效服务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17
作者 温涛 刘正桃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2-80,共19页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金融是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源头活水”。当前,金融服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农村金融顶层设计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数字...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金融是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源头活水”。当前,金融服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农村金融顶层设计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扶贫小额贷款不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筹资融资能力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小农户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较大的短板、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和分担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要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抵押担保体系、农业供应链金融、智慧化信用档案、创新激励和风险管理、农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六个方面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来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本文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小农经济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数字技术采纳、线上消费习惯与农户消费结构升级——来自CFPS 2014—202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18
作者 杨海丽 邹剑涛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3-87,共15页
数字技术正日益成为撬动农户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农户数字技术采纳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户数字技术采纳能够促进农户... 数字技术正日益成为撬动农户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农户数字技术采纳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户数字技术采纳能够促进农户消费结构升级,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中等及中低消费层次,位于东、西部地区,拥有高频次家庭内部交流的农户,其数字技术采纳的消费结构升级作用更强。最后,机制分析表明,农户采纳数字技术通过培养并深化农户的线上消费习惯来提升消费结构。因此,应从家庭内外双维度多途径提高农户数字技术采纳意愿;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向农户传递有益的消费理念;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探索农村物流配送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采纳 线上消费 农户消费结构升级
下载PDF
基于元阳哈尼梯田红米价值链分析农户获益能力变化
19
作者 郭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根据2009—2011年和2020—2021年两个时间段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区的田野调查,采用资源获益能力理论以及价值链分析框架,对构建的两条间隔约10年的红米价值链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哈尼梯田红米商品化过程中,当地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 根据2009—2011年和2020—2021年两个时间段在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区的田野调查,采用资源获益能力理论以及价值链分析框架,对构建的两条间隔约10年的红米价值链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哈尼梯田红米商品化过程中,当地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变化重塑了红米价值链。梯田红米通过专业合作社管理、绿色食品认证、品牌包装、电商推广等政策措施实现了价值增值,小农户在这一过程中获益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存在获益不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推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关部门在进一步提升梯田红米商业价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应通过政策调整同时提升在红米种植中小农户获得利益的公正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保障小农户持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益能力 价值链 红米 农户 哈尼梯田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20
作者 房彬 房婷 张慢慢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2-66,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公共精神。当前,部分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公共精神欠缺,尚不适应乡村振兴之需要。文章在界定“农民公共精神”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公共精神。当前,部分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公共精神欠缺,尚不适应乡村振兴之需要。文章在界定“农民公共精神”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内在逻辑,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并提出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现实路径:一是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二是丰富乡村公共活动,三是搭建多元培育载体,四是发展乡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农民 公共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