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中的生命教育——基于LOVE的思想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秋文 《现代教育论丛》 2008年第12期24-27,共4页
生命教育是一种哲学概念。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化的教学活动中授以学生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指向每一个人,尊重人的个性,教师应该是具有爱心,积极投入教学,看到生命力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育理念 生命意识 生命在场
下载PDF
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姚蓉 王兆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此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特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旅行役 主题模式 表现手法 佳人情结
下载PDF
对《钗头凤》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靖宇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6-29,共4页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凤》所表达的"长...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凤》所表达的"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的爱情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钗头凤》 认知语言学 “爱情”场景 “图形-背景”理论 隐喻
下载PDF
“毒剂效力”: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的音乐叙事——以第一幕《风暴场景》及《爱情二重唱》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5,7,共7页
文章试图透过第一幕《风暴场景》及《爱情二重唱》,来解读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的音乐叙事——雅古阴谋实施前的不祥征兆和悲剧影像。解析过程中,文章将雅古的阴谋音乐话语(即"毒剂")作为某种隐喻符号,从寓意象征的角度观... 文章试图透过第一幕《风暴场景》及《爱情二重唱》,来解读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的音乐叙事——雅古阴谋实施前的不祥征兆和悲剧影像。解析过程中,文章将雅古的阴谋音乐话语(即"毒剂")作为某种隐喻符号,从寓意象征的角度观察它如何在歌剧中铺垫、渲染,并预示悲剧结局的;其间,交织与结合了对"手帕"、"毒剂"词源的关联性认识、对音乐手段所创造的隐喻结构的阐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赛罗》 威尔第 “毒剂” 《风暴场景》 《爱情二重唱》
下载PDF
大学生爱情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艳艳 曹光海 李建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86-287,共2页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通过故事情景投射法对7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的性别、独生、文理科、年级和成绩差异(χ2=8.99~38.27;P<0.05,P<0.01)。2不同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大学生的...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通过故事情景投射法对7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的性别、独生、文理科、年级和成绩差异(χ2=8.99~38.27;P<0.05,P<0.01)。2不同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差异(χ2=10.72~23.32;P<0.05,P<0.01)。结论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爱情 爱情观 故事情景投射法
下载PDF
观影动机对观影心理的影响——兼论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
6
作者 郑宜庸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1,共4页
观影情境是影响观影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从观影动机的角度分析电影性爱场面观看时的心理。
关键词 观影动机 观影心理 电影性爱场面
下载PDF
纯情·纯性·纯景——论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新全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S1期12-14,共3页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青年人的懵懂情感和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的纯洁美好的人性;在描写优美景色的同时,做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 《伊豆的舞女》 纯情 纯性 纯景
下载PDF
大学生爱情观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栾小倩 曹光海 李建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93-394,共2页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通过故事情景投射法对7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的性别、独生、文理科、年级和成绩差异(χ2=8.99~38.27;P<0.05,P<0.01)。2不同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大学生的... 目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基本状况。方法通过故事情景投射法对7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的性别、独生、文理科、年级和成绩差异(χ2=8.99~38.27;P<0.05,P<0.01)。2不同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显著差异(χ2=10.72~23.32;P<0.05,P<0.01)。结论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爱情 爱情观 故事情景投射法
下载PDF
要么去爱,要么孤独——关于《木兰花》
9
作者 阿兰.巴迪欧 李洋 许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31,共12页
《木兰花》是电影中的经典。影片中的父子关系、性别和社会关系等美国化主题是分析该片的关键。以此为契机,在运用多人物和分立故事展现精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电影特有的抽象化建构一致性;演员的过度表演方法突出了多样性与一... 《木兰花》是电影中的经典。影片中的父子关系、性别和社会关系等美国化主题是分析该片的关键。以此为契机,在运用多人物和分立故事展现精致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电影特有的抽象化建构一致性;演员的过度表演方法突出了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平衡。影片沿用了传统情节剧的忏悔场景以及非常当代的反个人主义,展现出人性即爱这个核心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与一致性 过度表演 忏悔场景 反个人主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花鼓情缘》动画美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世波 张波 洪亮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20-123,共4页
《花鼓情缘》动画短片是《花鼓传奇大电影》前期实验短片中的第二部。美术设计在动画制作流程中处在前期构思阶段,美术设计可以确立美术风格,为后续制作设立美术标准,类别上包括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效果上包括概念设计、三视... 《花鼓情缘》动画短片是《花鼓传奇大电影》前期实验短片中的第二部。美术设计在动画制作流程中处在前期构思阶段,美术设计可以确立美术风格,为后续制作设立美术标准,类别上包括角色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效果上包括概念设计、三视图、效果图,细节上包括人物肤色、角色服饰、场景布局、道具特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风格 角色 场景 花鼓情缘
下载PDF
谈冰心作品中爱的哲学之自然之爱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雁 《职大学报》 2013年第6期48-50,共3页
冰心作品的爱的哲学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母亲之爱三部曲构成,本文主要论述了冰心作品中体现的自然之爱。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祖国的大海、山川、花鸟、树木。冰心用她对大自然的超强感受力,用清新优雅、... 冰心作品的爱的哲学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母亲之爱三部曲构成,本文主要论述了冰心作品中体现的自然之爱。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祖国的大海、山川、花鸟、树木。冰心用她对大自然的超强感受力,用清新优雅、轻灵秀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自然的山水画。冰心对大自然的独特描写,成为她作品中闪耀着异彩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哲学 自然之爱 景物人格化
下载PDF
略论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创作
12
作者 孙晓飞 魏捷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49-51,共3页
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主要分为爱情词、山水词、抒怀词等。此期遗山词不管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幽怀,还是展示屡试不第的惆怅,都能直吐肺腑,自然率直,毫无掩饰之态。描山水更是壮语劲词皆来。对于爱情的歌咏,则疏快劲直之中多了份深婉之气... 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主要分为爱情词、山水词、抒怀词等。此期遗山词不管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幽怀,还是展示屡试不第的惆怅,都能直吐肺腑,自然率直,毫无掩饰之态。描山水更是壮语劲词皆来。对于爱情的歌咏,则疏快劲直之中多了份深婉之气。此期遗山词为后期词的创作和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遗山 壮游流寓期 爱情词 山水词 抒怀词 风格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与巴迪欧哲学中的爱之概念
13
作者 赵睿夫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8-33,共6页
不同哲学家在阐释爱之概念时是各具视域的。作为唯物主义与人本学的先驱,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关注作为生命终极意义的必然之爱,将爱视作统摄人类德行的"总德",并力求以"爱的宗教"代替旧的宗教形式,通过爱的生命... 不同哲学家在阐释爱之概念时是各具视域的。作为唯物主义与人本学的先驱,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关注作为生命终极意义的必然之爱,将爱视作统摄人类德行的"总德",并力求以"爱的宗教"代替旧的宗教形式,通过爱的生命活动实现人类的现实、现世幸福;与之相对的,法国左翼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则通过对爱与政治、宗教、艺术等概念的比较分析,构建出以事件为基础的、作为差异体验而存在的偶然之爱,并试图通过多主体交互的爱之程序产出真理,在"两的场景"中完成不同主体经验世界的交互。费尔巴哈与巴迪欧在对爱的认识上既有异,也有同,无论是费尔巴哈之爱的"善"的光辉,还是巴迪欧之爱的"美"的价值,都映射出当代哲学关注爱之问题的必要性,这既是现代社会主体解放的价值需要,也是哲学研究走向现实世界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阿兰·巴迪欧 爱的宗教 两的场景
下载PDF
苦闷灵魂的宣泄 圣洁人格的寻觅——与高远东先生商榷
14
作者 徐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5-78,共4页
针对高远东先生对《荷塘月色》的误读 ,拟从创作背景、“荷”的意象属性和采莲风俗内涵的探讨 ,来证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苦闷灵魂的宣泄和人格理想的寻觅 ,从而否定其认为作品体现了朱自清“爱欲骚动”
关键词 高远东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意象属性 文学评论 创作背景 创作心态 散文
下载PDF
浅析张艺谋电影“文革”叙事的特点——从《活着》到《归来》
15
作者 万良慧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0-85,共6页
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 张艺谋的四部涉及"文革"的电影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文革"这段历史进行了历时性的言说,探讨了"文革"对个体和时代带来的创伤,影片传达了导演对"文革"理解。同时,从影片拍摄的历时性可见张艺谋对"文革"的书写,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文革"的认识与表现也更具有深度,对当今社会认识"文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文革” 电影 隐喻 主题 爱情
下载PDF
诗海漫游——中华古典诗词分类与赏析
16
作者 张鄂增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20年第1期39-45,共7页
本文把中国古典诗词按内容进行分类,并指出其艺术手法,突出风格的分析,指明在赏析过程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 爱国精神 壮志怀抱 社会现实 爱情景物 哲理入诗 风格修辞 警句词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