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atuation and Lovesickness on Sleep Quality and Dreams in Adolescence
1
作者 Angelika A.Schlarb Nathalie Brock +1 位作者 Fridtjof W.Nussbeck Merle Claвen 《Health》 2017年第1期138-152,共15页
Background: Infatuation and lovesickness are widespread and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in adolescence.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fatuation/lovesickness and sleep. The few studies, examining the link be... Background: Infatuation and lovesickness are widespread and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in adolescence.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fatuation/lovesickness and sleep. The few studies,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infatuation and sleep quality show inconsistent results. The link between lovesickness and sleep as well as the link between infatuation/lovesickness and dream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ye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infatuation and lovesickness are linked to sleep quality and dreams in adolescents. Methods: A self-assessment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adolescents’ infatuation, lovesickness, sleep quality and dreams. In total, data of 630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150 males, 480 females;aged 16 - 21)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Infatuation did not relate to overall sleep quality and dreams. Sleep disturbances, as a component of overall sleep quality, were more frequent in infatuated adolescents. Adolescents currently suffering from lovesickness report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leep quality, more negative dreams and nightmares. Furthermore, nightmares influenced them more strongly the next day. Conclusion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fatuation/lovesickness and sleep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far reaching effects of infatuation and lovesickness in adolescents’ lives. The fact that lovesickness leads to lower sleep quality and more negative dream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new approaches of insomnia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ATUATION lovesickness Sleep Quality DREAMS ADOLESCENCE NIGHTMARES
下载PDF
Lovesick Elephant
2
《考试与评价(英语外研新标准初二版)》 2009年第10期28-29,48,共3页
关键词 中学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 lovesick Elephant》
下载PDF
试析令词“闺思”母题中的隐喻
3
作者 霍明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期169-172,共4页
“闺思”是历代抒情文学中十分常见的母题,而比之《诗经》、汉乐府等其他文体,在唐宋令词中,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以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独具特色。借助女性和爱情的描摹,“闺思”小令的抒情主体呈现出符号化的特征,抒情方式蒙眬模糊、不宜指... “闺思”是历代抒情文学中十分常见的母题,而比之《诗经》、汉乐府等其他文体,在唐宋令词中,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以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独具特色。借助女性和爱情的描摹,“闺思”小令的抒情主体呈现出符号化的特征,抒情方式蒙眬模糊、不宜指实,从而引发读者产生超越文本本身的更为自由的联想,融合着自身的生命体验,获得深沉的反思和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闺思 隐喻 存在焦虑 生命归处
下载PDF
Lovesick Elephant
4
《考试与评价(英语八年级专刊)》 2009年第10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中学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 lovesick Elephant》
原文传递
Lovesick Elephant
5
作者 本刊资料 《考试与评价(英语八年级专刊)》 2009年第10期31-32,48,共3页
关键词 中学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 英语考试 lovesick Elephant》
原文传递
孙犁抗战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征夫-思妇”征戍抒情传统
6
作者 刘起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8,共10页
孙犁抗战小说的鲜明个人风格,奠基于他同时重视“现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传统”的高度理论自觉。这些作品以“战士思乡”“异地怀人”为审美主线,深度呼应了中国文学“征夫-思妇”母题的征戍抒情传统。其中“抗属家务事”叙述深... 孙犁抗战小说的鲜明个人风格,奠基于他同时重视“现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传统”的高度理论自觉。这些作品以“战士思乡”“异地怀人”为审美主线,深度呼应了中国文学“征夫-思妇”母题的征戍抒情传统。其中“抗属家务事”叙述深刻而丰富地体现了“征夫-思妇”母题的古今意涵及其和合共生关系;“战地儿女情”叙述则以“拟亲属”伦理关系转换和“得胜回头”式跨时空怀想,表现出“拟征夫-思妇”的深层思维路向。“征夫-思妇”征戌抒情传统既有深厚的审美文化积淀,又有中国农业文明家庭结构形态和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的文明史基础,具有文明规律之“源”和文学传统之“流”有机融汇、合而为一的艺术优势,孙犁抗战小说的审美经典性就建立在这雄厚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抗战小说 征戍抒情传统 “征夫-思妇”母题 家庭结构 中华文明连续性
下载PDF
明代才子佳人传奇中的相思病书写
7
作者 李欢欢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相思病”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抒情话语,也是后世爱情主题小说、戏曲作品中常用的熟套。它在明清才子佳人传奇中有着丰富且写意化的表现,从《玉簪记》到《还魂记》,体现出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妙的书写倾向,而这背后实则是个体乃至... “相思病”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抒情话语,也是后世爱情主题小说、戏曲作品中常用的熟套。它在明清才子佳人传奇中有着丰富且写意化的表现,从《玉簪记》到《还魂记》,体现出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妙的书写倾向,而这背后实则是个体乃至社会的时代缩影。相思病书写不仅凸显了传奇剧本之奇,更为其搬演至舞台后的呈现增添了无限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病 才子佳人 传奇 汤显祖 《还魂记》
下载PDF
土家族情歌——《思相》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4
8
作者 谢亚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65,共4页
土家族情歌种类繁多,景阳土家族情歌《思相》是其很特殊的类型。它侧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和婚姻制度下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及她们所持的不同道德观念。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民族歌谣中所包涵着的一些人类婚制存遗的独特文... 土家族情歌种类繁多,景阳土家族情歌《思相》是其很特殊的类型。它侧面地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和婚姻制度下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及她们所持的不同道德观念。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民族歌谣中所包涵着的一些人类婚制存遗的独特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文化人类学 情歌 解读 道德观念 情感变化 婚姻制度 历史背景 文化现象
下载PDF
情痴说:中国古典剧论的典范思想——潘之恒戏曲表演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郑志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125,共4页
"情痴说"是潘之恒戏曲表演论的基石,它是晚明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与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情痴说"强调演员的情感体验,与西方戏剧表演论中体验派的理论接近。通过潘之... "情痴说"是潘之恒戏曲表演论的基石,它是晚明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与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情痴说"强调演员的情感体验,与西方戏剧表演论中体验派的理论接近。通过潘之恒的"情痴说",我们对中国古代伶工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认识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之恒 情痴说 戏曲表演论 体验派
下载PDF
《蒹葭》诗意朦胧性和多义性考辨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建虎 王佳玲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9-71,77,共4页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诗篇,然而此诗与强悍习战、激昂豪放的整体秦风截然不同,呈示出独特的幽婉性和朦胧性,成为古今千年学人探幽聚讼的焦点。要之在于情境之迷离、词义之多解,从而形成对诗歌题旨纷然不同的理解。《蒹葭》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蒹葭》 情境 词义 题旨 相思怀人
下载PDF
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入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55-58,共4页
分别从《诗经》、民俗、谐音、柳的普遍种植及其独特表现性等五个角度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一些审视 。
关键词 六朝诗歌 柳意象 别离 相思 乡思 时间意识
下载PDF
魅力《相思》诗 长盛“红豆”俗——王维《相思》诗与“红豆”风俗结缘、传承、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诗 红豆俗 发展而演进
下载PDF
《月夜》与思妇诗的“夺胎换骨”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怀东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杜甫生活在盛唐诗歌极盛之际,前人的经验是他必须学习并超越的对象。从元稹开始的杜甫研究就高度关注杜甫诗歌活动与诗史运动的关系,这正是杜诗"集大成"说的思想来源,也是我们理解名作《月夜》诗特点的切入点。《月夜》诗的... 杜甫生活在盛唐诗歌极盛之际,前人的经验是他必须学习并超越的对象。从元稹开始的杜甫研究就高度关注杜甫诗歌活动与诗史运动的关系,这正是杜诗"集大成"说的思想来源,也是我们理解名作《月夜》诗特点的切入点。《月夜》诗的基本体式是师承了传统代言体的思妇诗,又借鉴了闺怨诗甚至宫体诗的某些手法。不过,杜甫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表达的需要,他改造了思妇诗:他将寄内、赠内诗的规则和经验嵌入思妇诗,将思妇诗转化为自己独有的亲情诗,实现了继承与创造的完美统一,表现了自己源自深刻生活体验的巨大文化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夜》诗歌体式 思妇诗 亲情诗 夺胎换骨
下载PDF
语境视角下卞之琳《断章》之爱情哲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彩云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9期39-41,共3页
卞之琳的《断章》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哲理诗,诗中采取了句子首尾相联、音义回旋的手段,这种写作手段增加了美感,使得该诗成为世人传颂的经典。但通过对卞之琳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性格以及撰写该诗时的语境进行分析,则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情... 卞之琳的《断章》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哲理诗,诗中采取了句子首尾相联、音义回旋的手段,这种写作手段增加了美感,使得该诗成为世人传颂的经典。但通过对卞之琳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性格以及撰写该诗时的语境进行分析,则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张充和的单恋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章》 卞之琳 语境 哲理分析 单相思
下载PDF
《鸿雁传书》:一首白族民间“思妇”诗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建华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3期21-24,共4页
白族长诗《鸿雁传书》是大理白族民间"思妇"诗。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读,长诗因是那个时代白族人民艰难处境的现实写照而流传至今;长诗中的"思妇"因承载了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美好心灵而为白族人民世代传唱,并被赋... 白族长诗《鸿雁传书》是大理白族民间"思妇"诗。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解读,长诗因是那个时代白族人民艰难处境的现实写照而流传至今;长诗中的"思妇"因承载了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美好心灵而为白族人民世代传唱,并被赋予夫妻团圆的幸福结局;长诗因是白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情感需求、情感宣泄而历久弥新。长诗说的是民风、民俗,唱的是民心、民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雁传书》 白族民间 “思妇”诗
下载PDF
论李商隐的女冠诗
16
作者 易明珍 邹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02,123,共4页
李商隐诗歌中有一类很特别的诗———女冠诗,这类诗反映了李商隐一段不同寻常的秘密恋情。这类诗感情真挚缠绵,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还渗透诗人的身世之感。李商隐的女冠诗具有纯情化、纯诗化和象征化的特征。他把古代文人爱情诗提升到... 李商隐诗歌中有一类很特别的诗———女冠诗,这类诗反映了李商隐一段不同寻常的秘密恋情。这类诗感情真挚缠绵,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还渗透诗人的身世之感。李商隐的女冠诗具有纯情化、纯诗化和象征化的特征。他把古代文人爱情诗提升到纯粹感情的领域,实现了由欲到情的升华超越。李商隐的女冠诗闪耀着人性的光华,昭示着晚唐时期人性的觉醒和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女冠诗 悲情相思 人性回归
下载PDF
凝千年之相思,铸民族之精魂:红豆意象的流变和《相思》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晓薇 《柳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3期12-17,共6页
王维《相思》诗的流行和红豆意象的诞生有密切关联,王维《相思》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相思的具体蕴涵,后世在接受中赋予相思以男女相思、故国之思、君父之思、爱国热情等多种意义内涵。《相思》的影响正是伴随着红豆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流变... 王维《相思》诗的流行和红豆意象的诞生有密切关联,王维《相思》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相思的具体蕴涵,后世在接受中赋予相思以男女相思、故国之思、君父之思、爱国热情等多种意义内涵。《相思》的影响正是伴随着红豆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流变和发展。红豆和相思的组合深切地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心理,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 红豆 王维 民族性格 文化心理
下载PDF
“闺怨诗”和“思妇诗”考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司海迪 《淄博师专学报》 2009年第4期70-72,共3页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闺怨诗 思妇诗 考辨
下载PDF
词论家对苏辛词比较说略续
19
作者 房日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1-75,共5页
本文是著者《词论家对苏辛词比较说略》一文的续篇,就词论家对苏辛词的“雅情与雄气”、“气体与魄力”、“性情颇歉与缠绵悱恻”等说法作了解说。
关键词 苏辛词 雅情 雄气 气体 魄力 性情颇歉 缠绵悱恻
下载PDF
Metaphors of Anorexia Analysis of Peony's Starved-for-loveSelf in Lisa See's Peony in Love
20
作者 ZHANG N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6期663-669,共7页
In Asian American writer Lisa See's novel Peony in Love (2007), the love-sick maiden Peony commits anorexiawhich finally leads to her annihilation. Anorexia, as well as foot bonding, both of which are distortions o... In Asian American writer Lisa See's novel Peony in Love (2007), the love-sick maiden Peony commits anorexiawhich finally leads to her annihilation. Anorexia, as well as foot bonding, both of which are distortions of femalebody, convey various metaphors. The novel repeatedly presents the inability to eat or eating monotonous meals assymptoms of the nervous breakdown. Through a series of feminist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figure out these metaphors of anorexia within the text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 anorexia as imitation of art,anorexia as failure i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the anorexic female body as a language. After explanations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anorexia,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Peony's starved-for-love self, and draw aconclusion about lovesicknes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eony's mat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rexia foot bonding female body FEMINIST psychology lovesic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