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 latitude ionospheric effects near longitude 120°E during the great geomagnetic storm of July 2000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2 位作者 宁百齐 袁洪 Liu J. Y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2年第z1期148-155,共8页
A great geomagnetic storm occurred on July 15/16, 2000 with a minimum value of about -300 nT in Dst index. Collecting digisonde data from ionospheric stations at Chungli, Wuhan, Kokubunji and Anyang, the ionospheric r... A great geomagnetic storm occurred on July 15/16, 2000 with a minimum value of about -300 nT in Dst index. Collecting digisonde data from ionospheric stations at Chungli, Wuhan, Kokubunji and Anyang,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s at the low latitudes near longitude 120(E during this storm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re was a strong negative phase storm at low latitudes on July 16. The G-condition in the ionograms was clearly seen on the early first day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geomagnetic storm. Those were considered to be caused by the storm-induced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neutral molecular O2 or N2 to atom O. On July 17 and some days thereafter, a positive phase storm appeared. In addition, anomalous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EIA) inhibitions and developments were observed on July 16 and 17. There were also prominent nighttime enhancements in foF2 during these days, 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foF2 was less clear than be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storm low latitude ionosphere.
原文传递
2006年4月13~17日西太平洋地区电离层暴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正平 宁百齐 +2 位作者 万卫星 赵必强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57-968,共12页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15个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数据和国际GPS服务中心IGS36个站提供的TEC数据,以及由美国喷气推进动力学实验室提供的Jason-1TEC数据对2006年4月13~17日间一次由冕洞高速流所引发的磁暴所造成的电离层效应进行了分析....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15个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数据和国际GPS服务中心IGS36个站提供的TEC数据,以及由美国喷气推进动力学实验室提供的Jason-1TEC数据对2006年4月13~17日间一次由冕洞高速流所引发的磁暴所造成的电离层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电离层暴呈现出显著的纬度效应,foF2和TEC等参量显示在磁暴主相期间对称分布的强正暴效应中心在磁纬±30°~±40°,且持续时间超过12h.负暴效应被限制在中高纬地区,在磁暴进入恢复相时,开始向低纬渗透,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时效应.TIMIED卫星测量的Σ[O/N2]显示磁暴发生后,暴时环流使得中低纬地区的Σ[O/N2]有大幅增加,而中高纬地区则显著下降.通过对hmF2的分析发现磁暴主相期间,有磁层电场向中低纬地区穿透,且持续时间较长为1~3h.因此这次强正暴效应可能是由风场、电场和化学成分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次磁暴造成的电离层暴响应非常复杂,对造成各种正负暴的物理和化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中低纬
下载PDF
磁暴期间中低纬电离层暴形态和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奇伟 郭兼善 章公亮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62-270,共9页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中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中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尺度负相暴形态,它能持续约4—5天;同时叠加有TID所引起的几小时尺度扰动;赤道异常峰附近台站还会受到驼峰南北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中低纬 物理机制
下载PDF
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云良 蔡红涛 +2 位作者 马淑英 颜伟男 刘立波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3-827,共5页
利用改进的时变二维电离层物理模式对一次超强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ROCSAT-1卫星、DMSP卫星、GPS/TEC等在美洲扇区观测到赤道附近沿纬度扩展深度耗空的等离子体槽和出现在中纬度的... 利用改进的时变二维电离层物理模式对一次超强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ROCSAT-1卫星、DMSP卫星、GPS/TEC等在美洲扇区观测到赤道附近沿纬度扩展深度耗空的等离子体槽和出现在中纬度的SED现象。将暴时由ROCSAT-1卫星实测赤道区纬圈电场和由HWM-07/DWM-07模型预测的水平风等作为物理模式的驱动力输入,对美洲扇区低纬电离层的暴时响应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磁暴主相期间,模式给出了与DMSP卫星观测数据比较一致的结果;并清楚地重现了暴时赤道电离层异常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暴 低纬电离层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暴时行星际穿透电场与电离层效应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云良 徐良 +1 位作者 马淑英 颜伟男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9-1045,1233,共8页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迅速增强达60 mV/m,与此同时,ROCSAT-1卫星在低纬电离层中几乎即时地观测到垂直于磁场的离子向上漂移速度达300 m/s以上,表征行星际电场穿透至低纬电离层。分析表明:在正午和黄昏扇区穿透电场为东向,引起低纬电离层离子向上漂移,穿透效率约为13-19%;而在午夜前扇区,穿透电场极性相反,使离子向下漂移,穿透效率高达30%;行星际电场穿透持续时间达3小时以上。2)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发生剧烈变化。GPS/TEC观测显示美洲扇区黄昏附近的中纬度电离层发生SED现象、同时DMSP卫星观测到纬度范围大大扩展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的赤道区等离子体槽、ROCSAT-1卫星观测到暴时离子密度变化呈现较复杂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行星际电场穿透 低纬电离层 卫星协同观测
下载PDF
低纬电离层骚扰的近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炜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2年第4期26-30,共5页
最近几年,低纬电离层骚扰研究有了明显进展。赤道异常的扩展与压缩、赤道电离洞、电离层短周期振荡、F 区不均匀性暴时抑制和低纬粒子沉降等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均作了评述。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电离层 骚扰
下载PDF
磁暴不同相位期间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分布特性研究
7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1 位作者 王霄 罗智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85-3388,3400,共5页
基于2002—2007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探测数据,对海南地区电离层四种类型扩展F,包括频率型(FSF)、区域型(RSF)、混合型(MSF)和强区域型(SSF),在磁暴不同相位期间的年际变化和总体分布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初相期间... 基于2002—2007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探测数据,对海南地区电离层四种类型扩展F,包括频率型(FSF)、区域型(RSF)、混合型(MSF)和强区域型(SSF),在磁暴不同相位期间的年际变化和总体分布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初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在高年(2002)和下降年(2003—2004)的SSF,以及低年(2005—2007)的MSF;(2)在主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2006年的SSF和2005、2007年的MSF;(3)在恢复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年的SSF和2003—2006年的MSF,并且MSF的发生率随太阳活动减弱(从2002年到2006年)有增加趋势。总体上,最为活跃的是SSF和MSF,其次是FSF,而最不活跃的是RSF。分析还表明,初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要高于主相和恢复相的发生率,这说明快速渗透电场对初相期间的扩展F有促进作用;而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则受到了快速渗透电场、扰动电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磁暴相位 扩展F
下载PDF
磁暴对低纬电离层和低纬哨声的影响
8
作者 保宗悌 吴向阳 +2 位作者 余少华 吴四芳 陈汉林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6期49-57,共9页
总结在低纬(包括赤道异常区)地区多年观测到的磁暴期间哨声的出现特征和其他有别于磁静日的特征,联系低纬液间F层在磁暴期间出电离层垂直漂移运动特征,用数值模拟计算在磁暴期间出增强的东西向电场时的低纬F层液间动力学特征,同... 总结在低纬(包括赤道异常区)地区多年观测到的磁暴期间哨声的出现特征和其他有别于磁静日的特征,联系低纬液间F层在磁暴期间出电离层垂直漂移运动特征,用数值模拟计算在磁暴期间出增强的东西向电场时的低纬F层液间动力学特征,同时用全解计算夜间动力学特征,同时全波解计算液间怕波束在电离层底部的透射与反身特性。较好地解释了磁暴期间出的多跳扩展哨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 低纬哨声 低纬电离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