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治疗川崎病患儿高凝状态的疗效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小青 周南 +1 位作者 宋旸 苏德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川崎病(KD)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为KD的46例住院患儿,对血小板(PLT)〉600×10^9/L、纤维蛋白原(FIB)〉4g/L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22例患儿。予LMWH注射...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川崎病(KD)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为KD的46例住院患儿,对血小板(PLT)〉600×10^9/L、纤维蛋白原(FIB)〉4g/L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22例患儿。予LMWH注射液50~100IU/(kg·次),皮下注射,1次/d,连用7~10d。患儿按是否接受LMWH治疗分为应用LMWH组(H组)和未用LMWH组(NH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水平、血浆黏度、血沉(ESR)、红细胞比容(HCT)等变化,并全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结果 1.治疗前H组PLT与FIB显著高于NH组(Pα〈0.05);2.治疗后两组比较,H组ESR、血浆黏度、FIB均较NH组显著降低(Pα〈0.05);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H组治疗后PLT、ESR、血浆黏度及FI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α〈0、05);NH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α〈0.05),PLT、血浆黏度及FI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PT、APTT、INR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5.H组皮下注射局部出现皮下瘀斑1例,经局部热敷4d后基本吸收消失,余无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 LMWH能有效控制亚急性期KD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并因其生物利用度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改善KD高凝状态、预防微血栓形成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高凝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