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s Rent Mode under Low Oil Price
1
作者 Jinyan Xue Wenwen Li +2 位作者 Mingjun Tang Hongjuan Wu Bin Zhou 《Journal of Finance Research》 2020年第2期29-33,共5页
After many years of exploitation,onshore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about to enter a recession period.Oil and gas will mainly come from oceans in the future.Generally speaking,th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E&P)cos... After many years of exploitation,onshore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about to enter a recession period.Oil and gas will mainly come from oceans in the future.Generally speaking,th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E&P)cost of oil from offshor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il from onshore,so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oil price.However,in recent years,oil price has been hovering at a low level for a long time,almost close to or even lower than the E&P cost of oil,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oil price,some oilfields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ginal reserve scale,short peak production period and output rapidly declining.There leads to short economic life period and makes the economic benefit close to or lower than oilfield’s hurdle rate,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its investment mode and rent mode directly affect overall oilfield’s rate of return and the economic life.This paper chooses lease mo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vestment mode,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rent mode related with oil pr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rent mode,and illustr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rent mode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so that the lessor chooses the right mode to achieve Win-Win with Oil Compan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 under low oil p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oil price 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 Rent mode oilfield economic life
下载PDF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ENG Xinquan SHI Junfeng +4 位作者 CAO Gang YANG Nengyu CUI Mingyue JIA Deli LIU 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644-659,共16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 of China,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oil and gas p...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 of China,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in terms of technological adaptability,digital construction,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During the"Thirteenth Five-Year Plan"period,series of importan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five major technologies,including separated-layer injection,artificial lift,reservoir stimulation,gas well de-watering,and workover,which provide key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ntinuous potential tapping of mature oilfields and profitable production of new oilfields.Under the current complex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ree aspects:technical difficulty increase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in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and lack of core technical support for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ree major strategic dire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including oil stabilization and gas enhancement,digital transformation,and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Five key research areas are listed including fine separated-layer injection technology,high efficiency artificial lift technology,fine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y,long term gas well de-watering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workover technology,so as to provide engineer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upgrad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oil and gas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production engineering separated-layer injection artificial lift reservoir stimulation gas well de-watering WORKOVE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ow carbon economy
下载PDF
Bee-like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 by Oil Bailing Method in Jilin Oilfield
3
《China Oil & Gas》 CAS 1999年第3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 by oil Bailing Method in Jilin oilfield Bee-like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Oil and Gas Policies in the World’s Major Countries
4
作者 Kang Yu Chen Jianrong Huang Liwei 《China Oil & Gas》 CAS 2018年第6期31-37,共7页
Revolutionary adjustments were made to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in 2017.For the first time,OPEC cooperated with non-OPEC countries to reach an agreement on production curtailment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oil and g... Revolutionary adjustments were made to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in 2017.For the first time,OPEC cooperated with non-OPEC countries to reach an agreement on production curtailment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oil and gas market.On the one hand,host countries have introduced various fiscal and tax incentive policies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on the other,the lack of fiscal revenue has been made up for and the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supported by imposing a value-added tax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Major consumers have introduced a timetable for the sales prohibition of fuel vehicles and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with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Howe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ll life cycle,the promo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s only conducive to partially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s not the optimal choice for national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ation.Electric vehicles will have real significan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ly after clean electric power is solved.As such,implementing the sales prohibition of fuel vehicles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goes against market discip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ion curtailment of oil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low-carbon development SALES PROHIBITION of fuel vehicles
下载PDF
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及2024年展望 被引量:9
5
作者 钱兴坤 陆如泉 +2 位作者 罗良才 吴谋远 廖钦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2023年,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国际油价波动下跌,天然气价高位回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保持增长,油气产量继续双增;炼油乙烯产能继续增长,毛利总体下滑;大石油公司重新强化油气上游,降碳和盈利并重;碳减排共识进一... 2023年,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国际油价波动下跌,天然气价高位回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保持增长,油气产量继续双增;炼油乙烯产能继续增长,毛利总体下滑;大石油公司重新强化油气上游,降碳和盈利并重;碳减排共识进一步凝聚,碳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油气行业立足安全清洁发展,能源行业政策体系加快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消费恢复向好,“全国一张网”加速完善;油气产储量保持增长,“两深一非”成增储上产新阵地;炼油能力继续小幅增长;大宗石化产品产能呈扩张态势;碳市场建设步伐加快。2024年,预计国际石油市场基本面由紧平衡转为供应过剩,天然气市场延续脆弱平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外溢影响等将继续推动油气价格大幅波动;能源转型更加理性务实,基于安全效益发展建设能源韧性体系渐成共识。国内经济景气度回升势头向好,将进一步带动能源行业回暖;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仍是能源行业的重要使命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行业 产量 消费量 价格 炼油能力 能源转型 低碳
下载PDF
低效井合理捞油周期确定方法研究
6
作者 王瑞 蔡文斌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低产低效井常规有杆采油方式成本较高,使用提捞采油方式对低产井进行开采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中基于油井流入动态,结合井筒压力计算方程,建立一套捞油周期数学模型。在研究井筒流入累积液量、生产压差、动液面恢复与生产时间关系的... 低产低效井常规有杆采油方式成本较高,使用提捞采油方式对低产井进行开采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中基于油井流入动态,结合井筒压力计算方程,建立一套捞油周期数学模型。在研究井筒流入累积液量、生产压差、动液面恢复与生产时间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动液面上升速率对提捞井进行分类,制定合理提捞周期。并在14口捞油井上进行了生产试验,平均单次作业捞油量增加2.4 t,显著提高了捞油井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井 提捞采油 数学模型 IPR曲线 捞油周期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浩洋 赵军 +4 位作者 郑继龙 吴彬彬 左清泉 胡雪 吴清辉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海上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低渗、特低渗储量丰富,水驱开发难度大,注气开发需求迫切。CO_(2)驱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目前海上CO_(2)综合利用方面应用较少。以陆丰凹陷L油藏为例,开展了目标油藏原油注CO_(2)驱油机理实验和长岩心CO... 海上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低渗、特低渗储量丰富,水驱开发难度大,注气开发需求迫切。CO_(2)驱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目前海上CO_(2)综合利用方面应用较少。以陆丰凹陷L油藏为例,开展了目标油藏原油注CO_(2)驱油机理实验和长岩心CO_(2)驱油效果评价实验,重点对比CO_(2)注入前后原油相态特征的变化,并对不同开发方式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优化研究,为目标油田CO_(2)驱可行性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CO_(2)可以有效提高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幅度可以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1.75%,交替驱可以作为后期注CO_(2)防窜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实验研究结果对海上低渗油藏CO_(2)注气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低渗油藏 提高采收率 注采参数 水气交替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推油气企业转型的机理和方向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溯 孙仁金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在新型能源体系下,油气企业转型的任务主要包括确保能源安全、引领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创新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通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在新型能源体系下,油气企业转型的任务主要包括确保能源安全、引领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创新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通过补链强链效应、技术赋能效应、绿色增效效应、要素提升效应和组织重塑效应,不断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完整性、先进性、高效性、安全性建设。为推进油气企业转型,必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向“绿”而行——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向“高”而看——全面助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向“数”而转——聚焦数字技术有效推动生产力大幅跃迁,向“优”而聚——切实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油气企业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持续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油气企业 绿色低碳转型 新型能源体系
下载PDF
基于时域积分的温差流量传感器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冯爽 魏勇 +4 位作者 杜雪梅 李冰 刘杰 陈强 林斯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目前对于温差流量传感器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传感器温度场与流量关系不明确,开展传感器的模拟仿真和试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稳定性。为此,通过COMSOL仿真软件对测速传感器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探究了流量和持... 目前对于温差流量传感器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传感器温度场与流量关系不明确,开展传感器的模拟仿真和试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稳定性。为此,通过COMSOL仿真软件对测速传感器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探究了流量和持水率对测速传感器温度场的影响规律,明确了流量和持水率与时域积分结果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流量和持水率与积分结果均呈单调递减关系,与仿真结果一致,且在流量0~30 m^(3)/d,持水率0~100%的条件下,测速传感器的分辨率达到了1 m^(3)/d。所得结论可为温差流量检测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液油井 温差流量传感器 时域积分 流量检测 测速传感器仿真 持水率
下载PDF
低产抽油机井变速优化运行实践与认识
10
作者 张凯波 王洋 +8 位作者 王翠 侯宇 张婉情 陈春艳 殷雷 周录方 李春红 戚兴 魏峰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9期43-48,共6页
为解决大庆外围油田常规抽油机运行过程中系统效率较低、常规间抽执行率低等问题,在大庆油田开展了低产抽油机井变速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建立了电参数、曲柄轴扭矩、减速箱振动和悬点示功图四节点测试评价方法,为抽油机变速优... 为解决大庆外围油田常规抽油机运行过程中系统效率较低、常规间抽执行率低等问题,在大庆油田开展了低产抽油机井变速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建立了电参数、曲柄轴扭矩、减速箱振动和悬点示功图四节点测试评价方法,为抽油机变速优化运行提供节能评价依据。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与曲柄整周运行相比,摇摆模式下功率峰值下降77.6%,曲柄轴扭矩峰值降低67.3%,振动峰值和振动均值分别降低36.1%、80%,应用后示功图面积增加35.3%,供液不足得到明显改善,动液面波动范围仅为8.5 m;现场14口井测试结果表明,平均节电率为13.6%,系统效率平均提高3.6个百分点,现场累计节电量16.3×10^(4)kWh,累计节电费用10.4万元,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井 变速优化运行 短周期间歇采油 扭矩峰值 功率峰值
下载PDF
异步注采补充能量方法提高油水同层产油量
11
作者 寸少妮 夏晨丹 +2 位作者 杨兴利 涂彬 李相方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油水同层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水窜现象加剧,开发效果显著变差,亟需改进注水方式。分析了原始储层在含束缚水饱和度以及含不同可动水饱和度时注水驱替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对含可动水岩心进行了水驱实验,并进行了油水同层油藏注水开发数... 油水同层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水窜现象加剧,开发效果显著变差,亟需改进注水方式。分析了原始储层在含束缚水饱和度以及含不同可动水饱和度时注水驱替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对含可动水岩心进行了水驱实验,并进行了油水同层油藏注水开发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相较于仅含束缚水油藏,油水同层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后期因储层内原始可动水能够传递压力,致使含水率明显增加,说明采用传统注水方式与注水参数存在显著局限性;若对含可动水油藏采用连续注水方式,会加速生产井水窜速度,原因是注水前沿抵达生产井后毛管力逐步降低、水相渗透率持续增加;采用异步周期注水可以实现高强度注水,快速补充地层能量,使产液量与产油量提升2倍。因此,异步注采方式能够解决油水同层油藏因可动水导致的水驱效果欠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能源 低渗透致密油藏 可动水饱和度 不稳定注水 油水同层 异步注采 补充能量
下载PDF
棉花副产品利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薄晓培 吕淑平 +5 位作者 聂利红 王红卫 赵元明 赵付安 李武 杨晓杰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3期103-107,共5页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除了广泛应用的棉纤维以外,棉籽、棉籽壳、棉籽蛋白、棉叶、棉杆、棉酚等副产品经过再加工在各个产业都有很高的潜在利用价值,介绍了棉花副产品利用的研究进展,为棉花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副产品 棉籽油 棉杆 棉酚 低酚棉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石油炼制技术研发策略与工业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友好 李浩天 刘昌呈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9,共9页
百年石油炼制行业面临着“双碳”目标和第三次能源转型带来的燃料需求量持续减少的双重挑战,而传统石油炼制技术追求高转化率,造成石油资源碳氢利用效率低,CO_(2)排放高,与“减排增效”的转型发展目标相悖。为此,基于石油分子管理理念,... 百年石油炼制行业面临着“双碳”目标和第三次能源转型带来的燃料需求量持续减少的双重挑战,而传统石油炼制技术追求高转化率,造成石油资源碳氢利用效率低,CO_(2)排放高,与“减排增效”的转型发展目标相悖。为此,基于石油分子管理理念,以产品高选择性为石油炼制技术研发策略,开发出变革性的小分子烷烃加工、重油加工和低碳烯烃生产技术并进行工业实践,实现源头降碳和过程降碳,满足石油炼制行业向绿色低碳、减油增化、清洁生产方向转型日益迫切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石油炼制 转化率 选择性 绿色低碳 减油增化 清洁生产
下载PDF
X油田低饱和度复杂油水层测井识别及产能预测方法
14
作者 汪爱云 付晨东 +5 位作者 张志国 王蕃 任莉 张维锋 张丽华 王玉梅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4期517-525,共9页
为解决X油田S油层组低饱和度油层复杂油水层识别及两相流体产能预测这个难题,笔者应用岩心配套实验资料,考虑含泥、含钙的影响建立变指数“新三水饱和度模型”。同时对传统的相渗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了双饱和度交会法、... 为解决X油田S油层组低饱和度油层复杂油水层识别及两相流体产能预测这个难题,笔者应用岩心配套实验资料,考虑含泥、含钙的影响建立变指数“新三水饱和度模型”。同时对传统的相渗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了双饱和度交会法、饱和度动态下限法及可动流体含油饱和度法等多种油水层判识技术,融合反映储层品质、原油性质及压裂规模的多参数建立了两相流体压前及压后产能预测技术。10口井验证结果表明:流体识别符合率由75.0%提高到87.2%,产能预测级别符合率达到83.3%,实现了油水同层精细识别、分级评价及油水产出比例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度油层 复杂油水层 流体性质识别 油水同层细分 产能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油藏注采调整技术
15
作者 令永刚 王西强 +4 位作者 高雪 朱康乐 王睿恒 魏婷 尹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02-11110,共9页
超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采比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部分油藏驱替方案构建难度大、注入水易于沿裂缝窜留,因而水驱波及体积小且采收率低。为了解决该难题,开展了长8段超低渗油藏注采调整政策综合研究。首先对单砂体的测... 超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采比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部分油藏驱替方案构建难度大、注入水易于沿裂缝窜留,因而水驱波及体积小且采收率低。为了解决该难题,开展了长8段超低渗油藏注采调整政策综合研究。首先对单砂体的测井识别标志、叠置样式、侧向接触模式和见水见效特征进行精细刻画,裂缝、高渗带对水驱有双重作用。通过微观可视化仿真模型对不同孔隙结构下剩余油赋存模式进行研究,超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有分散状及连片状形式,其分布受孔喉尺寸、并联结构、驱替压差、毛管力等因素影响。最终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地质建模,指导油藏小层精细注采调整,确定了周期注水方式和周期,形成了超低渗油藏全生命周期精细注采技术。将该技术指导华庆、环江油田超低渗油藏注采调整1.5万次左右,采油速度平均增加0.2%、缓解油藏递减1.2%、年均累计增油5万t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剩余油 裂缝 注采调整 油田开发 超低渗油藏
下载PDF
XB油田原油集输系统优化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
16
作者 常超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0期96-100,共5页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XB油田面临着效益建产难度大,地面集输系统站库老化、低效、高耗等形势,按照油田公司优化简化的总体部署要求,XB油田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具有XB特色的优化简化模式。通过“水驱利用优存量、水聚合建控增量、系统调... 随着开发不断深入,XB油田面临着效益建产难度大,地面集输系统站库老化、低效、高耗等形势,按照油田公司优化简化的总体部署要求,XB油田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具有XB特色的优化简化模式。通过“水驱利用优存量、水聚合建控增量、系统调整优布局、工艺简化增效益”优化思路,充分挖潜利用A区域内站库剩余能力,接纳新建水驱产能;结合B区产能水聚驱产能交错布置特点,实施水聚驱合并建设;针对C区域站库低效、低负荷问题,优化区域系统布局,优化核减站库;结合D区块大平台建设方式,探索“投产并联+双管环状”集输工艺。在油井增加的前提下,减少转油站建设数量,提升集输系统负荷,控降建设投资,可为后续集输系统优化简化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建产 老化 低效 转油站 优化简化 扩改建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合理间抽制度确定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昭辉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针对A油田低品位区块抽油机井常年存在液量不足、举升能耗高、系统效率低的问题,针对人工间抽和不停机间抽两种间抽方式,形成两种间抽方式运行制度模板和间抽参数控制模板,确定了抽油机井合理的停抽和启抽时间,有效避免“干抽”现象。... 针对A油田低品位区块抽油机井常年存在液量不足、举升能耗高、系统效率低的问题,针对人工间抽和不停机间抽两种间抽方式,形成两种间抽方式运行制度模板和间抽参数控制模板,确定了抽油机井合理的停抽和启抽时间,有效避免“干抽”现象。区块实施人工间抽井2623口,间抽比例达89.0%;不停机间抽井1982口,占间抽井的75.6%。统计区块3口典型井,转间抽摇摆10 min正常运转20 min,实现平均单井日节电量18 kWh。间抽前后产液量保持稳定,抽油机采油能耗降低,碳排放量减少,抽油井采油效益得到提高,为油井经济开采提供关键技术与管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抽采油 合理间抽制度 低渗透油田 间抽技术优化 沉没度
下载PDF
基于控制水驱前缘速度的注采井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芳娜 高涛 +5 位作者 王锰 凃兴平 李玮 施里宇 张亮 赵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与中高渗油藏不同,井组见效极其不均衡导致无效注水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形成1套以油井同步见水为目标的注采参数调整方法来指导现场注水调整。结合延长油田低渗致密且油水混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 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与中高渗油藏不同,井组见效极其不均衡导致无效注水是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形成1套以油井同步见水为目标的注采参数调整方法来指导现场注水调整。结合延长油田低渗致密且油水混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力作用的平面分区径向流水驱前缘推进数学模型;通过优化注水强度与注采压差,形成了两端注采结构调整方法;定量研究了影响井组均衡水驱的3个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注采井距和注采压差可有效解决渗透率级差导致的平面水驱不均衡的问题;当f w<60%时注采井距比对井组采出程度的影响较大,渗透率级差为20时对应的最佳注采井距比为1.5~2.0。对于注采井网固定的开发老区,主要通过控制各油井方向的生产压差来控制水驱前缘速度。基于两端注采参数调整方法,将D4430-8井组内注水井注水强度从1.87 m^(3)/(d·m)提高到2.50 m^(3)/(d·m),并通过调整3口油井的泵挂来改变注采压差。调整之后D4430-8井组综合含水由37.80%下降至25.29%,单井平均日产油量增加0.53 t,水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对低渗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老区改善平面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参数 均衡水驱 非活塞两相水驱油 分区径向流数学模型 低渗致密油藏
下载PDF
海上低渗透油田油井低效原因分析及解堵措施
19
作者 李立冬 林科雄 +1 位作者 罗刚 任坤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182-1187,共6页
为了找出海上X油田油井低产低效的原因,并进一步提高海上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率,在分析了目标油田基本概况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对目标油田油井损害原因进行的分析,并研制了一套新型复合解堵体系。结果表明:水锁伤害、入井... 为了找出海上X油田油井低产低效的原因,并进一步提高海上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率,在分析了目标油田基本概况以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对目标油田油井损害原因进行的分析,并研制了一套新型复合解堵体系。结果表明:水锁伤害、入井流体伤害、有机质沉积伤害以及注入水和地层水不配伍导致的结垢伤害是造成海上X油田油井低效的主要原因。新型复合解堵体系主要由有机解堵液、无机解堵液和顶替液组成,有机解堵液对有机垢的溶解效果较好,无机解堵液对现场无机堵塞物的溶蚀能力较强,并且缓蚀性能较好。复合解堵体系对污染后的岩心具有良好的解堵效果,解堵后岩心的渗透率恢复值均能达到97%以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A1井采取复合解堵体系施工后解堵效果显著,日增油达到了60 m^(3)以上,措施有效期较长,施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透油田 低产低效 储层伤害 复合解堵体系 解堵效果 黏度 渗透率
下载PDF
典型石油热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20
作者 刘文津 张玉明 +2 位作者 李家州 张炜 陈哲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34-3550,共17页
石油热加工技术是在热量作用下使石油及其产物发生热裂化和缩合反应生成不同产品,涉及石油炼制与化工生产的绝大多数加工过程,属于“热化学反应工程”分支之一。随着第三次能源转型持续推进,石油炼制行业正面临“油转化”的重大生产结... 石油热加工技术是在热量作用下使石油及其产物发生热裂化和缩合反应生成不同产品,涉及石油炼制与化工生产的绝大多数加工过程,属于“热化学反应工程”分支之一。随着第三次能源转型持续推进,石油炼制行业正面临“油转化”的重大生产结构调整,促使以热化学反应为核心的石油热加工技术不断发展,包括以重油轻质化为主要目标的减黏裂化、延迟焦化、重油流化热裂化技术以及以低碳烯烃为主要目标的蒸汽裂解技术。为了更为高效地将石油转化为低碳烯烃,将热化学反应进一步与催化反应耦合,发展出含催化热载体的轻油催化热裂解和重油催化热裂解两类热化学-催化耦合热加工技术。本文对上述六种典型石油热加工技术的演变历程、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纵向梳理,并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比发现,热加工中热载体循环再生能够有效解决工艺过程焦炭处理问题,且能与催化反应相耦合,使得重油流化热裂化、轻油催化热裂解和重油催化热裂解等热加工技术在原料适应性、产物灵活性、环保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此外,将电气化技术进一步与蒸汽裂解及以外的其他热加工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提升石油热加工领域未来的整体环保性和节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热加工 重油轻质化 低碳烯烃 热化学-催化耦合热加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