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n the Impeller of a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for Hydraul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被引量:14
1
作者 PEI Ji WANG Wenjie +1 位作者 YUAN Shouqi ZHANG Jinfe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992-1002,共11页
In order to widen the high-efficiency operating range of a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an optimization process for considering efficiencies under 1.0Qd and 1.4Qd is proposed. Three parameters, namely, the bla... In order to widen the high-efficiency operating range of a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an optimization process for considering efficiencies under 1.0Qd and 1.4Qd is proposed. Three parameters, namely, the blade outlet width b2, blade outlet angle β2, and blade wrap angle φ, are selected as design variables. Impellers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optimal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 The pump efficiencie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software CFX 14.5 at two operating points selected as objectives. Surrogate models are also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s and the design variables. Finally,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surrogate model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impeller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curve predic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original impeller, the hydraulic efficiencies of the optimized impeller are increased by 4.18% and 0.62% under 1.0Qd and 1.4Qd,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of inner flow between the original pump and optimized one illustrates the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other pumps, even on reduction of pressure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OPTIMIZATION optimal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surrogate mode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impeller reflux balance holes on pressure and axial force of centrifugal pump 被引量:19
2
作者 曹卫东 代珣 胡啟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95-1706,共12页
The size of impeller reflux holes for centrifugal pump has influence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front and rear shrouds and rear pump chamber, as well as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whole pump and axial force. Low s... The size of impeller reflux holes for centrifugal pump has influence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front and rear shrouds and rear pump chamber, as well as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whole pump and axial force. Low 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with Q=12.5 m3/h, H=60 m, n=2950 r/min was selected to be designed with eight axial reflux balance holes with 4.5 mm in diameter. The simulated Q-H curve and 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NPSH)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illustrated that centrifugal pump with axial reflux balance holes was superior in the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 however, it showed to little superiority in head and efficiency. The pressure in rear pump chamber at 0.6 times rate flow is 29.36% of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outlet and inlet, which reduces to 29.10% at rate flow and 28.33% at 1.4 times rate flow. As the whole,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front and rear shrouds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is not a standard parabola, and axial force decreases as flow rate increases.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chosen to be 5.2 mm and 5.9 mm in diameter were further designed with other hydraulic parts unchanged. With structural grids adopted for total flow field, contrast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internal flow characteristic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momentum equations and standard turbulence model(κ-ε). It is found that axial force of pump with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of5.2 mm and 5.9 mm in diameter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with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of 4.5 mm in diameter. Better axial force balance is obtained as the ratio of area of reflux balance holes and area of sealing ring exceeds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al pump low specific-speed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ssure gradient axial force
下载PDF
叶顶间隙对低比转数小流量泵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郝开元 安东森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建立叶顶间隙对低比转速小流量泵性能的影响关系,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以叶顶间隙宽s和叶轮出口宽b的比值(s/b)表征间隙大小,对不同间隙下泵的性能展开对比分析。分析发现,随着间隙的增加,泵的扬程和效率均逐渐降低,最大和最小间隙下... 为建立叶顶间隙对低比转速小流量泵性能的影响关系,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以叶顶间隙宽s和叶轮出口宽b的比值(s/b)表征间隙大小,对不同间隙下泵的性能展开对比分析。分析发现,随着间隙的增加,泵的扬程和效率均逐渐降低,最大和最小间隙下的扬程和效率差分别达15.4%,5.5%。当间隙较小即s/b<0.2时,扬程曲线在小流量工况会出现不稳定的“驼峰”现象,在s/b>0.3后,设计工况附近效率的降幅显著增大。从流动特性来看,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间隙泄漏流对叶轮内主流区影响加剧,会诱导严重的二次流和旋涡的产生,同时间隙内不稳定流动也会产生能量损失,造成扬程和效率下降。为低比转数小流量泵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叶顶间隙 低比转数 小流量
下载PDF
复合叶轮出口角及分流叶片偏置对高速燃油泵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金鹏 杨军虎 +1 位作者 周鹏程 马俊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研究叶轮出口角以及分流叶片布置方式对高速超低比转速燃油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选取复合叶轮的4个因素,叶片出口角β_(2)、叶片数z、分流叶片周向偏置度θ和偏转角α,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16组不同参数及结构的复合叶轮,对正交... 为研究叶轮出口角以及分流叶片布置方式对高速超低比转速燃油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选取复合叶轮的4个因素,叶片出口角β_(2)、叶片数z、分流叶片周向偏置度θ和偏转角α,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16组不同参数及结构的复合叶轮,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后得出各因素对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以及主次顺序,并最终得到高速燃油泵复合叶轮的最佳设计方案。其次,基于CFD数值模拟对常规无分流叶片设计方案与最佳设计方案进行外特性及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方案的扬程和效率在整个模拟工况内均有所提升,其中在实际工况Q为0.5 m~3/h下扬程较常规方案提高了10.4%,效率提高了4.8%。除此之外,最佳方案实际工况下的内流场压力分布与速度分布更加均匀,有效削弱了叶轮流道内的大尺度旋涡以及间隙泄漏对主流的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燃油泵 超低比转速 复合叶轮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比速水泵水轮机“S”形特性对尾水管最小压力敏感性研究
5
作者 王昭力 李远余 +3 位作者 樊红刚 郭连恒 邓清树 张美琴 《大电机技术》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水泵水轮机“S”形特性对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有着要的影响,“S”形特性的优劣是判定模型转轮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低比速水泵水轮机显得更为重要。为更深入研究转轮“S”形特性、模型转轮优化设计、水力过渡过程三者间联系,本... 水泵水轮机“S”形特性对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有着要的影响,“S”形特性的优劣是判定模型转轮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低比速水泵水轮机显得更为重要。为更深入研究转轮“S”形特性、模型转轮优化设计、水力过渡过程三者间联系,本文定义一种对“S”特性曲线定点定量的分析方法,利用不同试验特性曲线,通过水力过渡过程仿真分析加以判定,对“S”形曲线量化分析以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全特性曲线中间等开度线“S”区弯曲程度对尾水管最小压力敏感性最强,等开度线在“S”区内单位流量与单位转速的比值越大,同一等开度线上飞逸单位流量越大,对提高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越有利;叶片型式和活动导叶翼型优化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S”形特性品质,提高甩负荷时尾水管最小压力值。本研成果在低比速水泵水轮机模型转轮研发和水力过渡过程优化计算方面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速 水泵水轮机 “S”形特性 过渡过程 尾水管最小压力
下载PDF
基于MOP的低比转速离心泵优化设计研究
6
作者 魏杰 邵春雷 龚兴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9,82,共10页
针对传统低比转速离心泵效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实现低比转速离心泵快速和智能化优化方法。以IS 80-50-250型低比转速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叶轮机械设计软件CFturbo提取叶轮子午流道和叶片型线控制点参数;利用最佳预测元模型(MOP)和... 针对传统低比转速离心泵效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实现低比转速离心泵快速和智能化优化方法。以IS 80-50-250型低比转速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叶轮机械设计软件CFturbo提取叶轮子午流道和叶片型线控制点参数;利用最佳预测元模型(MOP)和梯度算法得到优化后的参数和三维模型;对优化前、后的水力模型进行CFD数值计算,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优化前、后水力模型性能和流态,验证了优化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通过优化方法得到优化泵的效率与数值计算得到的效率高度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离心泵的优化设计,优化后泵的效率提升了2.86%,扬程提高了2.08 m,优化效果较为显著,且优化后泵内部流动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研究结果对提高离心泵的水力性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离心泵 最佳预测元模型 智能优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离心泵叶轮动应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与疲劳分析
7
作者 乔凤权 孙毅 +4 位作者 吴松泉 张鹏昌 方铭坤 张方芳 陶然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102,共11页
低比转速离心泵在运行时会伴随着应力集中问题,应力集中和动应力变化可能导致低比转速离心泵发生疲劳损伤。传统的有限元方法在分析应力疲劳问题时受限于预测能力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离心泵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低比转速离心泵在运行时会伴随着应力集中问题,应力集中和动应力变化可能导致低比转速离心泵发生疲劳损伤。传统的有限元方法在分析应力疲劳问题时受限于预测能力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离心泵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通过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对额定工况和小流量工况下动应力时间序列信号进行训练及预测,并结合疲劳寿命模型对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离心泵运行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LSTM模型能够准确捕捉动应力的变化趋势,额定工况下的动应力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小流量工况。额定工况下动应力预测集MAPE值相较于小流量工况下降了21.33%。预测动应力为2.28×10^(7)Pa时,其运行寿命可达3×10^(8)的循环次数,满足高强度运行的寿命要求。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离心泵的运行寿命预测精度,为离心泵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离心泵 长短期记忆网络 动应力 疲劳寿命
下载PDF
CAVITATING SUPPRESSION OF LOW SPECIFIC SPEED CENTRIFUGAL PUMP WITH GAP DRAINAGE BLADES 被引量:7
8
作者 ZHU Bing CHEN Hong-xu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5期729-736,共8页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cavitation sup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gap structure impell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low specific speed centrifugal pump. In order to obtain reliable a...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cavitation sup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gap structure impell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low specific speed centrifugal pump. In order to obtain reliable and consistent numerical results, some numerical considerations and modeling methodology were demonstrated and researched, and a check of the time and space resolu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Hence the predicted cavit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wo centrifugal pump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y were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new gap structure impeller has a very good characteristic of inhibiting cavitation, especially in large flow area, the present numerical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apture the major internal flow features in the centrifugal pump,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type impeller flow fields, the cavitation sup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gap impeller may be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the small vice blade's guiding flow and gap tunnel's auto-balancing of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Specific speed Centrifugal pump (LSSCP) gap drainage blade cavitation suppres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低抖动快锁定10.9~12.0 GHz电荷泵锁相环
9
作者 展永政 李仁刚 +4 位作者 李拓 邹晓峰 周玉龙 胡庆生 李连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90-2298,共9页
基于65 nm CMOS工艺,设计适用于高速SerDes串行链路的低抖动高速电荷泵锁相环(CPPLL)电路.通过优化环路带宽以及压控振荡器(VCO)、电荷泵和鉴频鉴相器的电路结构,抑制电压纹波和内部噪声引起的抖动,以在满足SerDes链路需要的宽频范围和... 基于65 nm CMOS工艺,设计适用于高速SerDes串行链路的低抖动高速电荷泵锁相环(CPPLL)电路.通过优化环路带宽以及压控振荡器(VCO)、电荷泵和鉴频鉴相器的电路结构,抑制电压纹波和内部噪声引起的抖动,以在满足SerDes链路需要的宽频范围和高速要求的同时,电荷泵锁相环能够获得较小的抖动偏差和稳定的时钟信号.包括整个焊盘在内的芯片面积为0.309 mm2.测试结果表明,电荷泵锁相环能够实现10.9~12 GHz的输出时钟信号,其在10 MHz频偏处的相位噪声、参考杂散和品质因数(FoM)分别为-111.47 dBc/Hz、-25.14 dBc和-223.5 dB.当输入参考频率为706.25 MHz时, CPPLL能够在600μs后输出稳定的11.3 GHz时钟信号,且RMS抖动为973.9 fs,约为0.065 UI.在电源电压为1.2 V下,电路的功耗为47.3 mW.所设计的锁相环(PLL)电路能够适用于20 Gb/s及以上的高速通信链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控振荡器(VCO) 电荷泵 低抖动 串行链路 高速
下载PDF
全功率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低水头启动过程动态特性研究
10
作者 刘璋 刘公成 +3 位作者 高院强 张云鹏 赵子文 陈帝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5-233,共9页
为了解决低水头工况下抽水蓄能机组启动的稳定性问题,该文结合变速技术提出全功率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在低水头工况的启动策略,并对全功率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低水头启动过程进行模拟。然后,启动转速作为影响变速机组低水头启动特性的重... 为了解决低水头工况下抽水蓄能机组启动的稳定性问题,该文结合变速技术提出全功率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在低水头工况的启动策略,并对全功率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低水头启动过程进行模拟。然后,启动转速作为影响变速机组低水头启动特性的重要参数,其对全功率可变速机组低水头工况的启动特性影响规律尚不明晰,因此,针对不同启动转速,分别探究了低水头下启动的动态运行轨迹以及机组的蜗壳压力、尾水管压力的启动动态特性以及励磁系统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变速启动策略,可有效避免机组进入反“S”特性区;在相同初始开度、相同调速器控制等条件下,启动转速为82.5%~87.5%的全功率可变速机组均可快速达到稳态,并且启动运行区域呈现左移现象,机组的蜗壳压力趋于稳定,对励磁系统的影响很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头启动并网困难的问题。该研究为全功率变速机组以及“改造”后定速机组的启动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 可变速机组 低水头工况 反“S”特性 全功率
下载PDF
全恒速泵群在管网曲线平台上智能调度新模式——变频控制泵群沿管网曲线运行的初级阶段
11
作者 游庆元 陈超明 《变频器世界》 2024年第11期76-82,共7页
管网压力控制曲线平台上实现低碳智能调度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变频控制泵群沿管网曲线运行,出厂压力随流量变化而调节使管网末端压力在水司规定范围且无多余扬程,节能10%及以上;第二种是全恒速泵群沿泵组曲线运行,实现智能调度消除频繁... 管网压力控制曲线平台上实现低碳智能调度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变频控制泵群沿管网曲线运行,出厂压力随流量变化而调节使管网末端压力在水司规定范围且无多余扬程,节能10%及以上;第二种是全恒速泵群沿泵组曲线运行,实现智能调度消除频繁开停,它是第一种途径的初级阶段。本文介绍全恒速泵群智能调度及消除频繁开停的途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全恒速泵群 泵群组合 仿真 SCADA
下载PDF
抽水蓄能静止变频器无位置传感器低速阶段控制方法研究
12
作者 武强 《电机技术》 2024年第2期9-11,共3页
针对抽水蓄能静止变频器低速起动阶段机端电压小且畸变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组起动恒定加速度的无位置传感器起动的开环控制方法。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出静止变频低速起动阶段逆变器各强迫换相点时刻,使转子转速平滑的上升。最终,... 针对抽水蓄能静止变频器低速起动阶段机端电压小且畸变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组起动恒定加速度的无位置传感器起动的开环控制方法。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出静止变频低速起动阶段逆变器各强迫换相点时刻,使转子转速平滑的上升。最终,通过试验验证其在抽水蓄能机组中的可行性,并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 静止变频器 无位置传感器 逆变器 低速阶段
下载PDF
长短叶片离心泵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松山 周正富 +2 位作者 葛强 严登丰 王林锁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5-48,共4页
试验设计选择了短叶片进口直径、进口偏置角和出口偏置角3个因素,每因素取3个水平,按L9(33)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制作了9副长短叶片复合叶轮,并对其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检测出9副叶轮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短叶片设置对泵扬程有一定的提... 试验设计选择了短叶片进口直径、进口偏置角和出口偏置角3个因素,每因素取3个水平,按L9(33)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制作了9副长短叶片复合叶轮,并对其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检测出9副叶轮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短叶片设置对泵扬程有一定的提高,但效率差异较大,当取短叶片进口直径0.4(D2-D1)+D1,进口偏置角10,°出口偏置角0°时,泵的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叶片 低比转数 离心泵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计算离心泵面积比和蜗壳面积的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军虎 张人会 +2 位作者 王春龙 刘宜 齐学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70,共4页
依据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推导得出了计算离心泵面积比的计算公式,公式体现了面积比值和叶轮、蜗壳的水力参数关系。提出建立在面积比原理基础上、低比转速离心泵在加大流量设计后的面积比、蜗壳第八断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面积比及... 依据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推导得出了计算离心泵面积比的计算公式,公式体现了面积比值和叶轮、蜗壳的水力参数关系。提出建立在面积比原理基础上、低比转速离心泵在加大流量设计后的面积比、蜗壳第八断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面积比及蜗壳的第八断面面积和泵的流量加大系数、比转速加大系数得到了联系,也和叶轮、蜗壳的水力参数有关。解决泵行业一直依据经验统计值确定面积比而不能使低比转速离心泵在设计点效率最高这一问题。实例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提高低比转速离心泵的效率,充实低比转速离心泵的设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离心泵 效率 加大系数 蜗壳 面积比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泵加大流量设计法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倪永燕 袁寿其 +1 位作者 袁建平 潘中永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6-129,共4页
建立了求解低比转速离心泵加大流量设计时计算2个放大系数的约束方程组,数值计算得到了能够在运行点得到最高效率的比转速放大系数和流量放大系数的系列曲线图。进而得到了比转速放大系数与流量放大系数的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关系基础... 建立了求解低比转速离心泵加大流量设计时计算2个放大系数的约束方程组,数值计算得到了能够在运行点得到最高效率的比转速放大系数和流量放大系数的系列曲线图。进而得到了比转速放大系数与流量放大系数的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关系基础上的叶轮出口宽度计算公式。现有的采用加大流量设计法得到优秀的水力模型大都满足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般设计采用的叶轮出口宽度计算的经验公式也与计算结果相吻合。然后以实例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加大流量法设计的关键几何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离心泵 加大流量设计法 系数 出口宽度
下载PDF
低比转数离心泵叶轮内汽蚀两相流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3
16
作者 朱荣生 付强 李维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79,共5页
阐述低比转数离心泵叶轮内汽蚀两相流基本理论,采用两相流混合模型对叶轮内定常三维湍流汽蚀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的液相和空泡相主要流动特征,分析汽蚀发生过程叶片上的静压分布,揭示叶轮内汽蚀两相流场的内在特性。
关键词 低比转数离心泵 叶轮 汽蚀 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分流叶片对离心泵流场和性能影响的数值预报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金凤 袁寿其 +1 位作者 付跃登 袁建平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1-137,共7页
针对低比速离心泵IS50-32-160模型,给出不同叶片数下、不同分流叶片长度的设计方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多方案的全流场进行分析。对非设计流量工况计算采用了稳态N-S方程求解,对于叶轮和蜗壳、... 针对低比速离心泵IS50-32-160模型,给出不同叶片数下、不同分流叶片长度的设计方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多方案的全流场进行分析。对非设计流量工况计算采用了稳态N-S方程求解,对于叶轮和蜗壳、前后腔体的交界面采用滑移网格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叶轮叶片上扭矩分析,并结合以往试验和计算经验,给出适用于低比速离心泵分流叶片长度的设计公式;流场计算结果显示:分流叶片有利于叶轮出口和蜗壳入口的压力、速度分布均匀性,能有效提高叶轮出口压力,减小压力脉动;通过不同工况的计算模拟,预测各个设计方案离心泵的性能,结果表明:含分流叶片离心泵的效率向偏大流量处偏移,扬程提高较多,且功率曲线更加陡峭。最后总结了不同叶片数对水泵性能的影响,给出不同设计要求时叶片数取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速离心泵 分流叶片 分流叶片进口直径 叶片数 压力脉动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卢池 陈次昌 +1 位作者 杨昌明 徐来福 《排灌机械》 2005年第6期6-9,共4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内的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不同工况下模拟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通过对压力场的分析提出了判断叶轮内是否发生空化初生和计算水泵必需空化余量△hr的简洁方法;通过对速度...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叶轮内的三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不同工况下模拟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通过对压力场的分析提出了判断叶轮内是否发生空化初生和计算水泵必需空化余量△hr的简洁方法;通过对速度场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加大流量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分析水泵性能、优选设计方案,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速离心泵 叶轮 空化 流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军虎 张人会 +2 位作者 王春龙 马静先 王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5,共3页
依据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提出了建立在面积比原理基础上低比转速离心泵在加大流量设计后计算面积比、第八断面面积的方法及计算公式,此面积比和第八断面面积与泵的流量加大系数、比转速加大系数有关,解决了依据经验统计值确定面积比且... 依据离心泵的面积比原理,提出了建立在面积比原理基础上低比转速离心泵在加大流量设计后计算面积比、第八断面面积的方法及计算公式,此面积比和第八断面面积与泵的流量加大系数、比转速加大系数有关,解决了依据经验统计值确定面积比且不能使低比转速离心泵在设计点效率最高这一问题.实例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提高低比转速离心泵的效率,充实了低比转速离心泵的设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离心泵 加大流量法 面积比 效率
下载PDF
低比速离心式消防泵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施卫东 张德胜 +1 位作者 陆伟刚 曹卫东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4-517,共4页
基于加大流量设计法,采取增加分流叶片和增大喉部面积等措施,提出了低比速离心式消防泵的设计方法。运用FLUENT软件对设计的样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泵内部流动稳定,静压分布合理,湍动能小且分布均匀。设计的样泵性能曲线平坦... 基于加大流量设计法,采取增加分流叶片和增大喉部面积等措施,提出了低比速离心式消防泵的设计方法。运用FLUENT软件对设计的样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泵内部流动稳定,静压分布合理,湍动能小且分布均匀。设计的样泵性能曲线平坦,高效区宽,效率高,满足了消防泵的特殊性能要求。通过对比试验讨论了分流叶片和喉部面积对消防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流叶片可以有效地控制轴向旋涡,提高泵的扬程和效率;增大喉部面积有利于获得平坦的性能曲线,同时可以扩大高效区范围和提高最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速 消防泵 数值模拟 试验 加大流量设计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